蘇澤提筆寫下奏疏:
“臣伏惟陛下圣德昭彰,懷柔遠人。今者馬尼拉呂宋國請貢之事,廷議紛紜,有司拘于“華夷大防”,以彼邦無君、華商主政為由,斥其“不文”,欲絕朝貢。臣竊以為此論謬矣!”
“華夏宗藩之道,本在政治尊卑:藩邦自居卑下,奉天朝為宗主,方行朝貢之禮;若非如此,則其地為華夏疆域,當行郡縣之制矣。”
蘇澤這段話,意思其實也簡單,藩屬國朝貢大明,是因為奉大明為主,正是因為藩屬國的文化落后,所以才只是藩屬,而不是大明的郡縣。
用現代的話說,這些藩屬國是欠發達地區,所以才更需要國際秩序。
“非以文明高下判華夷,實以文化同源立紐帶。昔周室封建,諸侯朝王,非緣諸侯愚蠻,乃因其位卑而尊周禮;若諸侯僭越,則天子征伐,裂土而治。”
既然辯經,蘇澤就拿出宗周的例子。
宗周諸國,也有楚國這樣的國家,而正是因為周天子冊封楚國,如今湖廣之地才成為中原之地。
緊接著蘇澤拿出了自己的“藩屬國鑒定辦法”:
“《論語》有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今廷議拘泥于馬尼拉“無君攝政”之形(文),而忽其行漢禮、奉儒教之實(質),是舍本逐末也。”
蘇澤拋出了一個儒家的經典議題——文質論。
文質之說,經過歷代儒家的闡釋,已經不再是原本的意思。
“文”表示外在形式,“質”表示內在本質,文質之論,就是外在形式和內在本質關系的論述。
蘇澤將文質之論套在了國家上,提出了新的文質論法。
第一類,就是大明這樣的君子之國。
實質上實行王政,又奉華夏之禮,也就是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第二類,就是馬尼拉呂宋國這種,以及大明其他藩屬國那樣的。
在外在上不一定完全照搬大明的制度,但是內部奉行儒家的實,也在學習大明的先進文化,那就是“質勝文則野”。
對于這類的“野國”,是可以通過文教來提升的。
第三類,則是倭國這樣的國家,安南也可以差不多這類。
也就是所謂的“文勝質則史”。
表面上學習漢家制度,實際上并不尊崇大明王化,這類“史國”,也就是虛偽狡詐的國家,大明不僅僅需要教化,還需要對他們進行懲罰。
蘇澤緊接著又以“文質”之論,闡述了馬尼拉呂宋國可以作為藩屬國的理由:
“禮為文,忠為質。馬尼拉市政會議雖無國君,然其尊大明之主,國內通行漢文教化,百姓仰慕王化,此乃以華夏禮法為治國之質。”
“名為文,實為質。若必以‘國主’名號(文)為朝貢要件,則草原以可汗為貢,可有‘君’呼?然朝廷納其貢,正因奉中原正朔之實(質)。”
最后蘇澤寫道:
“夫藩邦如器,華夏若工。器形可異(市政會議),其質必承工法(儒禮);工法所及,萬器歸宗。茍執“諸侯稱王”之朽文,棄“文化歸心”之實質,是使朝廷自縛于周禮舊簡,豈不謬哉!”
最后蘇澤提出“終極目標”:
“諸國皆興文教,而皆為君子之國,則天下大同,史書可終也!”
等天下都能成為大明這樣的君子之國,那就是歷史的終結,完全步入大同之世了!
最后蘇澤請求朝廷同意馬尼拉呂宋國朝貢,冊封其為藩屬國。
《為辨明宗藩大義以固國本事疏》。
寫完這些,蘇澤將奏疏放入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擬開始——
《為辨明宗藩大義以固國本事疏》送到內閣,閣臣都高度贊賞了你的奏疏。
隆慶皇帝也對你奏疏中的文質論很感興趣,下令交由群臣商議。
朝野之中雖然傾向你的很多,但是也因為反對聲不斷,皇帝還是留中了你的奏疏,沒有接見馬尼拉呂宋國的使者。
——模擬結束——
剩余威望:1120。
若要完全通過你的奏疏,需要支付300點威望值,是否支付?
好家伙,自己叭叭這么多,還因為爭議太大擱置了?
果然是你明效率低下的決策系統,要是沒金手指,怕是黃花菜都涼了!
蘇澤就不明白,都是干著朝廷的事兒,為什么總是誰干的多,受的委屈就越大?
哎,還要靠金手指啊!
蘇澤選擇了“是”,接下來就看系統了。
威望點已扣除,剩余威望點:820點。請盡快在現實中完成上書。
京畿,龍泉驛。
隔日就要入京了,但是馬尼拉朝貢使團的正使,華商家族首領林遠圖滿臉的焦慮。
這一路上,雖然使團得到了朝貢使團的待遇,但是一直沒有得到了相應禮節的接待。
到了龍泉驛的時候,只有鴻臚寺兩個正七品的主客,簡單款待了他們,這兩個主客甚至都不敢和馬尼拉使團的成員多說話。
這種明顯有問題的態度,林遠圖也長了心眼,他也在不斷的打探消息。
從報紙上,他知道了大明朝廷的態度,現在大明朝廷到現在都沒有明確,要不要接受馬尼拉呂宋國的朝貢。
這下子可把林遠圖愁壞了。
馬尼拉向大明朝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希望獲得朝貢國的待遇,獲得貿易特權。
南洋的華商和呂宋島上的舊貴族,都明白大明貿易權的重要性,就連馬尼拉周圍的土邦領主,也知道他們的貨物賣給大明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也是三十三家能坐下來,組建市政會議的根本原因。
反正南洋這些政權,都屬于曼陀羅體系,不介意自己頭頂上多一個爹。
做大明的狗也不丟人。
但如果大明拒絕馬尼拉呂宋國朝貢,那馬尼拉市政議會還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
深感憂慮的林遠圖,立刻召集馬尼拉使團開會。
這次和大明朝貢事關重大,所以使團中,三十三家都派出了全權代表。
市政議會給他們授權,可以代表馬尼拉呂宋國做出任何決定。
就在龍泉驛的房間中,林遠圖召開了這次特別會議。
“諸位,大家也看到了大明的現狀,不朝貢大明是不行的。”
眾人紛紛點頭。
無論是華商代表,還是呂宋國舊貴族,還是土邦的代表。
這一路上,他們見到了太多超出他們想象的東西。
繁榮到難以想象的大明港口,先進又強大的大明艦隊。
這一路上,使團跟隨大明艦隊,停靠了大明幾座沿海港口,每次他們以為自己見到了世界上最繁華的港口,很快又會被下一座港口的繁華震驚。
等到了萊州港的時候,馬尼拉使團已經徹底麻木了。
曾經他們引以為傲的港口,在大明看來就和漁村一樣。
大明港口上那高聳的燈塔,能夠照射幾十里的燈塔,如果這些物質上的東西,馬尼拉還有追趕的一天。
那大明港口對于商船貨物的管控能力,就讓所有使團成員嘆為觀止。
每天吞吐這么多商船,要給這些商船引航靠港,裝卸搬運,還要負責港口的治安和衛生,在林遠圖等人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大明每一座港口都能有序運轉,甚至不僅僅是有序,而是高效的運轉。
實在是太震撼了!
從萊州下船,使團又一路前往京師。
繁華的市鎮,擁擠的人潮,林遠圖祖上離開福建的時候,曾經留下中原繁華的記錄。
但是這些記錄都無法和他們所見的相比。
多么龐大的市場!
馬尼拉附近種植的水稻、甘蔗、香料,這些都是大明需要的商品。
而大明生產的鐵器、棉布、絲綢,價格是如此的低廉,運回去無論是自己用,還是賣給西班牙人,都能賺上一大筆。
和大明建立朝貢關系,這已經了使團的共同目標。
既然有了統一的想法,林遠圖咬了咬牙說道:
“老夫有一個辦法。”
使團眾人都在為了朝貢的事情發愁,聽林遠圖說有辦法,他們急忙說道:
“林正使還賣什么關子,快點說出來啊!”
林遠圖裝作遲疑了一下,最后說道:
“大明不是因為我馬尼拉呂宋國體制有異,所以才不肯接受我們朝貢嗎?”
眾人紛紛點頭。
林遠圖咬牙說道:
“既然如此,我們選出一位國主來,不就可以讓大明接受朝貢了嗎?”
眾人紛紛嘩然,一個和林遠圖關系敵對的華商家族代表說道:
“林遠圖,你是想要自封國主嗎?”
林遠圖冷哼一聲說道:
“老夫就知道有宵小會這么說,老夫可不想要做什么國主!”
馬尼拉呂宋國的市政會議體制,就是因為馬尼拉內部紛亂復雜的局勢形成的。
華商、舊貴族、土邦,三方勢力達成一個微妙的平衡。
華商勢力最大,但是并不團結。
土邦實力最弱,但是人數最多。
舊貴族夾在兩者之間,又能和呂宋國其他的城邦遙相呼應。
任何一方都無法驅趕另一方獨占城市。
林遠圖說道:
“我們可以迎接一位大明藩王,來做我馬尼拉的國主!”
“那大明理所當然的接受我們朝貢了!”
林遠圖說完,眾人都傻了。
迎接一位大明藩王來做自己的國主?
但是仔細想想,似乎還真的可行。
林遠圖說道:
“咱們請求大明皇帝,給我們馬尼拉呂宋國冊封一位國主就是了。”
緊接著林遠圖又說道:
“我聽說,大明對于藩王的管理是十分嚴格的,不會讓他們輕易離開自己的領地。”
“馬尼拉迎接一位藩王國主,需要承擔的就是向國主納稅的義務。”
這下子幾名華商都明白了。
大明對于藩王管理嚴格,只讓他們享受富貴,不讓他們掌權。
那就算是自己請求讓大明藩王擔任國主,大明皇帝也不會讓這“國主”真正統治馬尼拉。
那馬尼拉市政議會,只需要向國主交稅就行了。
而交稅這件事,在場的都是商人,自然有的是辦法少交。
給自己找一個名義上的國主,就能獲得實際上向大明朝貢的好處。
如果是別的國家,大概也不會如此兒戲。
但馬尼拉呂宋國,就是一個剛剛成立的商人共和國,這些問題對他們根本就不是問題。
“表決吧!”
林遠圖不給眾人過多思考串聯的機會,而是直接使用了自己臨時會議議長的身份,直接進行了表決。
最后,三十三家中,三十家表示贊同,三家棄權,通過了這個瘋狂的提案。
但是很快,一個新問題又擺在眾人面前。
給自己請個國主的奏疏怎么寫?
整個使團,不是商人就是土邦酋長,就是呂宋國的舊貴族,也不會寫大明的奏疏啊。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還是林遠圖說道:
“還是請大明水師的軍爺幫忙,他們不是也住在驛站嗎?”
眾人這才想起來,和他們一起前往京師的,還有大明水師的軍官,他們是向大明朝廷匯報這次航行情況的。
這些軍官中,總有會寫大明奏疏的吧?
于是一群人又沖出房間,來到了大明水師住宿的房間前。
聽完馬尼拉呂宋國使團的要求后,張敬修也麻了?
求個藩王當自己的國主?
這奏疏怎么寫?
大明從立國以來,也沒人寫過這種奏疏吧?
但是張敬修也知道馬尼拉的重要地理位置,如果大明不接受馬尼拉的朝貢,那經略南洋的計劃就會受阻。
一想到這里,張敬修也豁出去了,直接拿起筆就寫了起來。
次日,兩名鴻臚寺的主客來到龍泉驛,拿到了馬尼拉呂宋國的上疏后也麻了。
可作為接待使團的主客,他們也只能硬著頭皮,將奏疏帶回鴻臚寺。
大鴻臚王世貞和主司沈一貫看完奏疏后卻激動起來,他們立刻拿著奏疏前往通政郵遞司。
就在整個京師還在爭論蘇澤文質論的時候,接到馬尼拉呂宋國奏疏的閣臣們大喜。
他拿起奏疏說道:
“諸位閣老,正是吾皇恩威遠播,才有馬尼拉呂宋國仰慕王化。”
“這等喜訊,當由我閣臣聯袂入宮,面陳陛下!”
眾閣老紛紛贊道:
“理應如此!”
請: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