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82章 漢士之誓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陳到覺得腳下的每一塊青石板都燙得嚇人。

  他抬著頭,盯著高臺上巨大的漢旗,保持著筆直的站姿,大氣都不敢出。

  有秋蝶落到陳到的肩上,翅膀拂過脖頸,他感覺到了,卻沒敢抬手拂去。

  陳到剛從夷吾書院畢業,通過了部曲武選,成了大漢軍事學院的第一批學生。

  其實陳到本來進的是‘稷下軍學’,但在過了新兵訓練之后,剛好趕上軍學擴建,升格成了大漢皇家軍事學院。

  于是,他和同期入學的年輕學生們,站在了那些赫赫有名的將領和官員身旁,一同見證了大漢軍學的正式揭幕。

  陳到是新兵隊列的排頭兵。

  關羽、張飛、趙云、張遼、徐晃、張郃……

  這些名動一方的大人物,現在與陳到站在同一個橫列上。

  沒有各自的旌旗,沒有官員儀仗,所有人都站在‘漢’字旗下,只有高臺上的大纛繡著‘劉’。

  進了學院,那就是都是學生,沒有身份地位之別。

  校場里有幾千人,但卻安靜無比。

  只能聽到一個聲音。

  那個聲音說:“……入此門者皆袍澤,此旗之下皆漢軍!門內無私名,漢軍無貴賤!”

  那個聲音說:“……男兒當戰于邊野,功名只應馬上得!我等漢軍,刀鋒向外!凡內斗傾軋者,皆是大漢之敵!”

  “同袍同門,皆聽我令!”

  “舉劍!”

  臺上的人拔劍而出,立在身前。

  “唰”的一聲,劉備的部曲也全部抽出橫刀,刀尖指向天空,豎立在胸前。

  這舉刀的聲音不像是從耳朵傳來的,更像是從腳底震響的,嗡鳴聲沉重森寒。

  整齊的拔刀聲后,其它軍將也有樣學樣,拔劍豎立,劍柄落于心臟。

  這本就是劍禮,大家都熟悉,只是沒法做得像劉備部曲那么整齊。

  陳到手握嶄新的配發橫刀,刀柄貼在胸口,感覺心臟似乎要跳出胸腔。

  他偷偷抬起眼皮,隔著刀刃,想看清高臺上那個傳說中的衛將軍。

  但衛將軍也豎著橫刀,陽光射在刀刃上,看不清臉,只看到一個模糊的玄甲身影,似乎與臺下的甲士并無二致。

  唯有大纛上銀色的‘劉’字光芒耀眼。

  “隨我立誓!”

  臺上傳來的聲音再度劃破寂靜:“我乃大漢之士!”

  八百部曲整齊跟隨:“我乃大漢之士……”

  “只戮大漢之敵!”

  “只戮大漢之敵……”

  其它軍將也跟著有樣學樣,跟誦誓言,聲音逐漸大了起來。

  “誓拓土開疆于八荒!”

  “宣大漢天威于四海!”

  “不負袍澤,不凌漢民!“

  “辟疆土于外,止干戈于內!!”

  數千人舉劍為誓,到最后,已經整齊如一,聲震天地。

  “誓成!”

  “嗚——嗚……”

  綿長而沉重的軍號響起。

  臺上,衛將軍收刀還鞘,向著臺下躬身行禮。

  所有人趕忙整齊地躬身回禮。

  陳到也連忙跟著做,動作僵硬得像田里的稻草人。

  起身時,他瞥見衛將軍在高臺上點燃了火堆。

  火光升起,似乎燒斷了繩索,高臺上一塊石碑的蒙布落下。

  石碑上,鮮紅的‘大漢軍學’字樣出現在烈焰旁。

  陳到感覺渾身滾燙,似乎高臺上的火點在了自己心口。

  漢旗之下,不分貴賤,宣威于外,止戈于內,這才是漢軍該有的模樣。

  大漢軍事學院的招生與‘進修’會一直持續。

  陳到作為第一批學生,排在趙云身后,領到了一個刻有‘大漢銳士’的銘牌。

  這銘牌是他的身份牌,正面有個‘壹’,背面有五個數,一一一一一。

  正面的壹,是指大漢軍學第一期。

  背面的數,是指一營,一部,第一隊,第一什,第一個兵。

  陳到是排頭兵,編號是五個一。

  這只是在學院里的編號,也就是學號,并不代表實際軍職。

  銘牌上沒有姓名,但如果能合格畢業,這銘牌會跟隨兵士一輩子,既是紀念,也是大漢銳士的證明。

  排在陳到身前的趙云,領到的是一一零零零。

  零代表本期學員的臨時統領,但趙云本身也是學員,只是被選為了這一期一營一部的統領。

  這和趙云的實際軍職無關,這一部學員的三個臨時隊率分別是張郃、徐晃、卞秉,他們可不是趙云的手下。

  而張郃那一隊,幾個什長分別是來自濟南、平原、東郡等地的軍司馬,與張郃也一點關系都沒有。

  陳到所在的什,其中還有幾個學員是曲侯和屯侯。

  學院內的部曲結構是完全打亂的,只不過新兵沒有領軍經驗,所以臨時職務交給了趙云這些來進修的將領。

  劉備沒有把將領和新兵分開,因為升遷是靠軍功,不是靠學習。

  不管是將還是兵,無論職位高低,在學院里,大家都是同樣的學員。

  畢竟學院不是新兵訓練營,這里本來就是培養將軍的地方。

  各部軍將既是學生也是老師。

  學院里的教練不是固定的,職位不高但經驗豐富的老兵同樣會作為將領的老師。

  無論是陳到這樣的新兵,還是關羽張遼這等大將,在學院里都是學生,也都有機會當老師,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能給大佬們上課。

  身份、地位、階層、派系,在學院里都是模糊的。

  進了學院之后,所有裝備和待遇都是一致的,只有編號不同。

  但軍令是嚴苛的。

  所有人都要聽校長的命令,上課要聽教練的命令,臨時統領的命令也是有效的。

  不守規矩的,不服從軍令的,那就摘牌滾蛋,這輩子別想再當正規軍了。

  不過,如果受了不公正待遇,任何人都可以找劉校長,也就是找軍學祭酒劉備舉告。

  大家都舉劍立誓了,如果有人欺壓袍澤,被砍死也沒人同情,這年頭的誓言都是要以命為憑的。

  這當然是故意為之的。

  進了學院就忘卻私名,只有袍澤,不論別的。

  至于家臣派和朝臣派……至少軍中只有‘學院派’。

  只要握住槍桿子,有派系斗爭也問題不大,正規軍都是同門,很難形成惡性武裝沖突。

  各家私兵當然仍會存在,但私人武裝不受朝廷認可,哪怕是關羽的私兵,那也不算大漢的部隊,只是私人雇工。

  門客私兵只能劃到民工群體,是不允許帶甲持弩的。

  劉備允許私兵存在,但漢軍正規部隊只能出自學院。

  也就是說,無論什么官員,都無法把家里的私兵提拔為將。

  沒有學院畢業狀就不受朝廷認可,只能當私人雇工,雇傭兵就算有戰功也做不了官。

  劉備這里可不興舉薦。

  但官方上升通道是開放的——每個漢民都有資格進軍事學院,入學就是兵,畢業大概率可以做基層軍官,表現出眾還能直接進禁軍。

  無論是學員期間還是畢業后,只要出任務有功就能升遷,透明的。

  那……但凡有點本事,還做私兵干啥呢?

  進學院不好么?

  軍事學院又不收學費,管飯,有軍餉,配發裝備,軍屬還能領補助……

  只不過入學要審查,要考試,新兵期間也要出任務,任務考核通過才能進學院。

  審查主要是查戶口,要年滿十五歲,在劉備治下落戶居住兩年以上,有官屯或縣戶曹的證明,有最近兩年交租或交稅的記錄。

  這主要是避免外來奸細,普通人落戶居住兩年交租交稅很容易達成,但如果是外來的奸細,這時間成本就太高了。

  考試是文武都考,文只要能達到蒙學水平,能寫文書就行。

  武則是體測,達標就可以,要求并不高,但聽力或視力不好確實沒辦法。

  任務考核也不是靠武藝,而是靠完成任務積勛——就是按劉備部曲的任務體系來的,不一定非要用武力,用腦子也行。

  進了軍學,就是劉備的學生,也算是天子的同門。

  無論以前是什么出身,天子同門這身份多香啊……

  雖然大漢軍學剛剛正式成立,但軍學也是有畢業生的。

  就是部曲中挑出來的,隨劉備入場的那八百老兵。

  這些是劉備手下的老人,也是之前建設并入學臨淄軍學的人,目前大多都是軍官,有的已經在外做到了軍司馬,也有直屬劉備的貼身近衛。

  是的,關羽趙云都要進修,但他們手下的兵卻先畢業了。

  因為劉備要讓趙云等本部將領給朝臣派的軍將打個樣。

  也要讓畢業兵給新兵打個樣。

  劉備當場發了一些畢業狀,讓畢業兵逐一領取。

  畢業狀不僅有文書,還補上了銘牌,他們的銘牌被列為了甲字營,編號以‘甲’開頭。

  大漢軍事學院第一期只有一個營,甲字營算是其前身青州軍事學院的紀念。

  除了銘牌之外,還有鹖冠和一把佩刀。

  鹖冠是武官的頭冠,左右插鹖尾,高級將領會用貂尾。

  佩刀是劉備軍中的制式橫刀,由于輕便實用,眼下已經成了整個大漢東部地區的流行款式。

  刀鍔有新的銘文,就是‘漢士’二字,簡單,但卻是身份的象征。

  這代表著學院畢業的人已經不再是武人,而是有師門,有學府,文武雙全的士人,只是學的不是傳統經學而已。

  從今以后,或許‘士’這個字,會有全新的意義。

  其實大部分將領暫時是沒法正常在學院進修的。

  因為各地確實有狀況發生,第一期只設一個營,就是因為只能輪換進修。

  幽州那邊,徐榮是必須回右北平的,因為烏桓人開始鬧騰了。

  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冬季鮮于輔在盧龍塞壓力會相當大。

  這主要是因為丘力居死了。

  遼東公孫度殺了丘力居,而且公孫度還派人來了臨淄,送來了丘力居的首級,請求劉備兌現懸賞。

  劉備好幾年前確實和當時的護烏桓中郎將宗員一起發了懸賞,宣紅一億錢取張純張舉丘力居三人首級。

  張純張舉確實被干掉了,王政還因此封了爵。

  而丘力居逃出塞外后,這幾年并沒有再度作亂。

  劉虞在幽州施行了招撫政策,把互市又搞了起來。

  無論是鮮卑還是烏桓,劉虞都將其視為同樣的民,處事公道,這幾年也使得異族有了歸附之心。

  當然,這主要是因為鮮卑和烏桓當時日子都難過,鮮卑四分五裂,烏桓在劉備和張純的斗爭中被打成了大殘,而大漢幽州實力未損。

  鮮卑和烏桓有仇,各部鮮卑相互之間也有仇,又弱又窮又相互內斗,沒能力打劫大漢了,當然只能老實做生意。

  劉備在幽州確實給劉虞留下了個很好的基礎,劉虞這幾年施行招撫也沒什么毛病,因為正常交易,大漢其實能賺得更多。

  倒不是說開疆拓土不好,主要是目前的漢人對燕山以北的土地確實沒什么動力。

  塞外的氣候和土地很難耕種漢代的糧種,礦產也很難開采,暫時只適合作為養馬地。

  而鮮卑烏桓擅長養馬養羊,在正常交易的情況下,反而比漢人自己養馬牧羊成本更低。

  開疆拓土的意愿,其實是生產環境與經濟效益決定的。

  如果有了抗寒耐風沙的糧食品種,北方氣候再稍微回暖一些,并且普及了曲轅犁等相對先進的農具,那漢民自己就會向北開拓尋找土地。

  只要種田能有收益,無論南北,蠻荒之地都會變成各方爭奪的好地。

  ——這年頭的人不是不愿意開荒,而是很多地方開荒成本遠大于收益,種不出糧食還得打仗,那就沒人愿意投資。

  在劉虞的安撫下,原本丘力居已經打算老老實實依附大漢當牧馬人了。

  但公孫度在這時候干掉了丘力居。

  丘力居的兒子樓班年紀還小,不能服眾,侄子塌頓倒是正在壯年,丘力居的余部基本全都追隨了塌頓。

  塌頓本來就對大漢有敵意,丘力居又死于公孫度之手,塌頓領導下的遼西烏桓便再次成了不死不休的敵人。

  而且,塌頓這貨要么是腦子不好使,要么是和公孫度合伙故意害死了丘力居。

  他沒去遼東找公孫度報仇,反而開始入寇右北平,而且是沖著獷平鐵礦和濡水銅礦去的。

  公孫度派到臨淄來的人叫陽儀,這是陽球的同族旁支,與劉備和公孫度出身很相似,都是大族旁支受欺壓的小門戶。

  幽州這地方混出頭的似乎都是旁支子弟……

  而且,和劉備一樣,公孫度與陽儀都與族內分了宗,公孫度在遼東打壓其本宗下手極狠,陽儀也幾乎滅了陽氏本宗主家的勢力。

  不僅如此,遼東還在學劉備的官屯政策,并且在大力推動《農策》的知識,甚至還學著劉備發過一次招標令,發動遼東黑幫共同誅滅了上百家豪族……

  眼下遼東郡內可以說已經沒了豪族,情況與青州很相似——幾乎是劉備怎么搞,遼東就怎么搞,抄作業水平一流。

  “管寧、邴原等名士皆稱衛將軍仁信愛民,只是不喜經學,對士族殺戮過甚,不得士族之心……但以吾主看來,衛將軍之策皆乃經世濟用之法,我等當效仿之……”

  陽儀在劉備面前問道:“衛將軍所施之策,吾主皆追隨無二,不知在衛將軍看來,吾主可算是朝廷良臣?”

  實話說,這確實算……

  一切都按照劉備的政策來,哪怕公孫度的出發點是為了自身實力,但人家完全尊奉朝廷政令,就連殺丘力居都算是出于劉備的懸賞令——無論怎么看,這都是良臣,應該表彰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