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郡治,奉高縣。
孔融在獄中見到了曹操。
“孔文舉,魯國孔氏已被定為叛逆,吾奉詔討逆,不愿殺及無辜……你若憐惜家人,當檢舉不法,供述罪惡,以免老幼盡滅……”
曹操遞給孔融一壺酒,看樣子是打算給孔家一點機會。
“老幼盡滅?曹孟德,你敢嗎?哼……那劉備與我有怨,要尋釁罷了,一死而已……你等禍國賊子難道敢盡屠吾宗?!”
孔融大灌了幾口,倒是開口說話了,但對曹操沒什么好臉色。
他其實不怎么了解招標令的威力,畢竟他一直被扣在泰山。
“你魯國孔氏還真把自己當宣尼公傳人了?”
曹操搖了搖頭:“褒成侯一門才是孔仲尼之后,你魯國孔氏不過倚名傳代而已,有何不敢盡誅?你魯國孔氏比之故博山侯如何?博山侯能絕嗣,你魯國孔氏就不能嗎?!”
曹操可沒瞎說,漢代官方認定的孔子傳承確實不是魯國孔氏。
漢末,孔子既不是王也不是圣,只是各地官學與雒陽太學會尊孔子為學術宗師——僅止于此,地位遠遠沒到后世那種程度。
漢元帝時,大漢真正走上了獨尊儒術的路線,封帝師孔霸為褒成君,此后孔霸嫡長一系就一直住在京師長安,這是官方認證的孔子嫡傳。
孔子的其他后裔,是基于孔家的食邑魯邑孔里發展而成的。
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主政期間,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并封孔均為褒成侯,食邑兩千戶。
孔均是孔霸的嫡長一系(長子長孫嫡傳)。
追謚孔子,封孔子嫡長一系為侯,這當然都是政治拉攏。
而孔家給出的回報,是全力支持被視為‘圣儒’的王莽,列在勸進王莽名單第一位的,就是曾任大將軍加丞相的孔光。
——當時孔光剛剛去世,但他的名字依然出現在了勸進表第一位,追謚孔子這事對孔家子弟而言確實是必須回報的……
孔光是孔霸的第四子,是當時的士林領袖,受封博山侯。
而王莽封孔均為侯,就同時造就了兩個孔氏侯府。
一個是孔光的兒子孔放,襲爵博山侯,這一支勢力極強,在魯國、濟南等地,但卻是分支。
一個是孔均的褒成侯,住在雒陽,這才是孔家長房嫡出的主支。
王莽稱帝之后,由于其政策對世家大族不利,褒成侯孔均辭官還鄉,表現出不愿再與王莽合作的態度,被王莽削了爵。
而襲爵博山侯的孔放做了什么,不知道……
但他父親孔光名列勸進王莽第一位,孔放怕是很難回頭的。
反正光武帝擊敗王莽‘撥亂反正’之后,孔放一族最終被記為‘無子’,博山侯一門‘絕嗣’,博山侯國廢除(博山屬濟南郡)。
孔光、孔放一門,當時幾乎可以算是天下第一的士族領袖家族。
孔光集大將軍與丞相于一身,孔放很早就擔任了黃門侍郎、給事中,是天子近臣,怎么會混到絕嗣除國這種地步?孔放連個族子都找不出來?
不知道,史書沒記,連孔放在王莽稱帝后的職務都沒記。
反正孔放一門絕嗣了,至少這個詞聽起來比較體面。
同時,魯國與濟南的孔氏族人當時也‘因戰亂流離四方’,至于是因為什么大規模戰斗而流離……不知道,史書也沒記。
畢竟戰亂流離這個詞聽起來也比較體面。
只有孔均被光武帝找到,重新請回了雒陽,仍復為褒成侯,其嫡長一系仍為太學祭祀,食邑降至百戶。
其實,博山侯孔放的家族,就相當于現在的魯國孔氏,是勢力極強的世家,但并不是官方認證的孔子嫡傳。
褒成侯嫡系才是孔子傳承。
——當年博山侯一門都能‘絕嗣’,現在的魯國孔氏當然也能‘絕嗣’……
目前的褒成侯嫡長一系仍然在雒陽,現任褒成侯名叫孔完,這才是‘受國家保護的文物’,與孔融所屬的魯國孔氏早就在三代之外了。
這就像是劉備和劉協的關系一樣……劉協是需要保護的文物,但劉備并不是……
招標令是將魯國孔氏定為了標物,與褒成侯這一系可沒關系。
曹操接受了領戰之職,他知道這會得罪很多士人,畢竟孔家這個姓確實能讓天下士人賣些面子。
但如果孔家不給曹操面子,曹操也不怕殺盡魯國孔氏之人,只要孔完活著就行……
反正……絕嗣嘛,誰知道是啥原因呢……沒準是因為泰山賊作亂呢。
“若真要盡誅吾宗,那劉氏亦可誅矣!”
孔融雖然有些發抖,但嘴還是很硬的:“圣賢門第可誅,天下何人不可誅?劉氏王侯又以何免?那劉備若屠滅我宗,他亦難存于世!曹阿瞞,你若做此惡事,天下又怎能容你?”
“讓你檢舉族內不法,你非要扯這些沒用的……孔融,我只問你,你是不是資助過泰山賊謀逆?”
曹操皺了皺眉:“令尊孔宙在泰山都尉任上時,泰山賊四處作亂無人能制,令尊又是不是指使過泰山賊?你家中又是不是因泰山賊而獲了利?”
“是,家父不法,吾亦恨之!”
孔融面色鐵青,卻竟然承認了:“要論罪而誅吾無話可說,但我族內并非人人有罪……罪者吾父,罪至吾!與旁人無關!”
“孔文舉竟不諱父之過,不重孝親了嗎?”
曹操很稀罕的看了孔融一眼,這年頭講究諱父,即便父親有過錯,通常也是不能說的。
“孝親?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孔融看樣子是剛才酒喝多了,什么心里話都往外說:“族內受吾父所累,累得一次便有無數次……本實是錯,有何可諱?但論罪當有度!幾人有罪,難道連族內襁褓小兒都要盡誅嗎?!”
“……說得有理。”
曹操偏著頭看著孔融:“這樣吧,你帶我去魯國,盡誅你族內有罪之人,再讓無罪之人改姓,也算是清理門戶……好歹能存你族人性命,如何?”
“改姓?”
孔融愣了愣,隨后大怒:“哼……這與滅門何異?!”
“不識好歹……辱沒了祖宗的名聲,又做不得實事,給你機會保全族人性命,你卻又舍不得祖宗的福澤?”
曹操唾了一口:“那我也懶得管你……”
幾天后。
劉備回到了臨淄。
讓黑道大哥們覲見天子的事兒沒出什么幺蛾子,來的都是領軍之人,除了劉備自己帶回了大部隊,其它人的部隊都在泰山境內。
他們即將出兵魯國,沒必要讓部曲跟著來臨淄。
大概王公貴族們就怕黑社會吧,長公主劉華也沒出來聒噪。
劉協倒是不怕生,不僅封賞了眾人的官職,還特意給劉備、關羽、張飛都加了爵。
劉備因軍功被升為了都鄉侯,這是指涿縣的都鄉。
關羽受封為解亭侯,張飛因平定臨淄之亂受封東亭侯。
官職沒變,劉協并沒有隨意調整劉備列出的官職表,都是照著念的。
臧霸擔任彭城相,彭城都尉由曹豹擔任。
呂虔擔任泰山太守,泰山都尉由孫觀擔任。
東海相是徐璆,而陶謙的營府也在東海。
張超仍是廣陵太守,而廣陵都尉是糜芳。
陳登是下邳太守,下邳都尉是陶謙部下笮融。
徐榮以中郎將督瑯琊,徐盛出任開陽令。
——這是各方相互挾制的局面,而且各郡主官都不是劉備門下。
但恰恰只有這樣,劉備才能真正實控徐州。
各方都暫時滿意,且都不方便搞小動作,才能逼得所有人都抱劉備的大腿。
在處理完分封事務后,黑社會們跟著曹操重新轉向魯國。
劉備讓趙云打著自己的旗號跟著曹操督戰,并讓國淵和諸葛玄負責后勤事務,田豫負責向魯國運糧。
劉備自己沒去魯國,因為臨淄還有很多事要辦。
賈詡已經從平原傳回了軍報。
在黃河以北稱帝造反的,是甘陵王劉忠。
這個劉忠,就是黃巾起義時曾被擄到張角那里的甘陵王。
其背后的支持者賈詡也已經調查過,既有當年被劉備和崔琰逼走的崔家族老,也有黃巾起義時離奇失蹤的前甘陵相馮巡。
甘陵王劉忠或許與造反有緣。
黃巾起義的時候,甘陵王劉忠被人擄到了張角那里,劉備用俘虜把劉忠換了回來,讓劉虞將其送去了雒陽。
與甘陵王劉忠有相同命運的安平王劉續,就是被郭典換回去的那位,在黃巾主力平定后便被劉宏鴆殺。
而劉忠沒被殺,只被軟禁在了雒陽。
現在,到底是劉忠自己有心稱帝,還是為了保命被迫無奈,劉備不知道,也不在乎。
劉備更在意前甘陵相馮巡,因為此人的履歷是典型的袁氏門下黨人,與郭典很相似。
二十年前馮巡就曾出任常山國相,當時清洗竇武余黨,馮巡是竇武提拔的人,受清洗被判了死罪。
但馮巡并沒有死在獄中,大概率是被袁家的人救出去了——那時候袁家救了很多黨人。
十年前袁隗就任司徒,馮巡被起復為司徒長史,之后再度重新擔任常山國相,并于任上到處祭祀諸神,在各處名山建立神壇封龍立碑。
包括太行山脈的大茂山、白石山、三公山等等(注:馮巡在各名山封龍立君,有不少石碑保存至今)。
那些石碑上大多都彰顯了馮巡的‘德治’,而且都是代天封龍,授立靈山君——也就是“封禪山神”。
之后,馮巡調任甘陵國相,在黃巾起義時連同劉忠的兒子一起失蹤。
而袁紹逃亡冀州后就是進了太行山,馮巡兩次出任常山國相,到處封授龍君靈山君,肯定對太行山極其熟悉。
河北的事兒,在劉備眼里也就漸漸清晰了。
馮巡多半是袁紹的人,因其對太行山和冀州地理環境極其熟悉,幫袁紹擺脫了張燕的追剿,然后在河北建立了‘反劉備同盟’。
崔家被劉備坑得不輕,崔琰和崔林眼下替代了崔氏主支,安平崔烈也沒了所謂的‘清名’,崔家已經一分為三,原本的甘陵崔氏主支本來就會與劉備作對。
同時,會與劉備作對的還有冀州的很多豪族。
劉備在甘陵的時候與張燕配合收保護費,冀州各家肯定都對劉備不滿。
此外,眭固襲擊劉協車駕失敗,但其本人沒死,逃回河北后多半也會加入反劉備同盟,要不然無處可去。
不出意外的話,袁紹現在大概正在勾搭冀州豪族,很有可能在渤海。
因為袁紹的老丈人家就在渤海。
袁紹現在的妻子劉氏,其家族在渤海南皮,劉氏的族兄就是已故右北平太守劉政。
當然,渤海劉氏不是王族,而是宗室旁支,和涿郡劉氏宗族差不多。
甘陵王劉忠也是在渤海南皮自立為帝的。
渤海南皮、饒安、樂陵等縣,以及平原北部的般縣、西平昌兩縣,皆響應劉忠稱帝,隨后各自攻略周邊縣城。
(注:此時的樂陵不是單獨的國或郡,而是原渤海國轄區,目前渤海王封國已經被廢除,渤海郡成了冀州最大的郡。曹魏之后樂陵才單獨分出來設為郡國。與瑯琊郡和城陽的關系類似。)
目前渤海南部以及平原北部已經成了叛軍控制區。
而且,還有個老熟人出現在了叛軍陣營。
顏良。
賈詡還通報了幾個目前不太出名,但劉備知道的人物。
文丑、高奐、蔣義渠。
高奐就是高覽,出自渤海高氏,渤海灣的海賊就是他們家的,管亥和高家比較熟——渤海高氏是管氏海寇最大的競爭對手,兩家有仇。
顏良和文丑都不是豪門出身,而是地方兵頭。
顏良出名較早,在安平有豪俠名聲,曾跟隨皇甫嵩平定黃巾,之后任職南皮尉。
文丑沒有官職,和之前的李乾差不多,是冀州土豪——是不是真叫文丑也不一定,有可能和高奐一樣是個假名……蔣義渠也是假名。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出現在叛軍陣營,張郃與白垚在般縣不得寸進。
為了盡量避免損失,賈詡已經逐步轉移民眾退到了平原縣。
眼下張郃守著龍湊渡,賈詡親自守著平原,太史慈從海上繞到了渤海北部,在敵后騷擾,管亥保障了海路安全。
勉強算是兩邊對峙的局面,叛軍略占優勢。
賈詡算是保住劉備要求的底線,將叛軍阻擋在了黃河以北,平原郡北部的人口也大多轉移到了平原縣和高唐。
但若要取勝,怕是不太容易。
袁紹到底還是袁紹,即便是成了大漢第一通緝犯,沒有了四世三公的名望,仍然不能小瞧的。
畢竟四處結交豪杰,救助落罪黨人等等,也是袁氏遺產。
在得知了顏良文丑這些名字之后,劉備便立刻擱置了其它事務,帶著全部主力趕往了平原——要是不趁早弄死袁紹,天知道后面還會出現多少麻煩。
但是,但是。
就在劉備帶著部隊趕到龍湊渡口時,賈詡突然傳回了消息,說敵軍突然全部向北退了,走得干干凈凈。
而同一時間,左沅從臨淄也傳來了消息——臨淄再度出現了一股賊人,并且襲擊了長公主劉華!
劉華死了!
請: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