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三百零三章 時隔十年的承諾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當年齊國的鹽一共分為兩種,分別是粗鹽磚與精鹽,現如今咸陽宮所用的鹽也都是精鹽。

  扶蘇看著徐福遞來的文書,漁鹽一直都是齊地最大的財富。

  十年了,徐福確實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而且也將瑯琊縣建設得十分富足,光是鹽與通往南方的海上航線,每年可以給咸陽輸送大量的錢。

  如今的瑯琊縣就像是一個財富的寶庫,這個寶庫內裝滿了鹽以及出海的船只。

  一盤盤菜肴端入殿中,君臣兩人喝著酒水吃著羊肉,又說起了當年的事。

  “當年在泰山腳下,若是韓終愿意跟著臣前往瑯琊縣,他也不會死。”

  扶蘇道:“當年你們所在意的是什么呢?”

  換言之,皇帝是在問齊魯博士所堅持的是什么。

  徐福不知該如何回答。

  扶蘇的目光看著這位兩鬢已有白發,年過五十的徐福,他雖然沒說,但扶蘇覺得應該是其價值觀。

  始皇帝與李斯要粉碎的是分封制下,他們一直所堅守的價值觀。

  扶蘇又道:“聽說高說過,你在瑯琊縣建造了一艘大船。”

  聞言,徐福下拜行禮,道:“稟皇帝,臣年過五十了。”

  當年的李斯為了實現他的理想,至今李斯還在念著國家的變化,有些人的壯志實在是太高了,高到這一生都是無法實現的,而且也太難了。

  但徐福不是李斯。

  徐福的理想也沒人能夠繼承。

  若現在的徐福再不遠航,恐怕他就再也無法遠方了,這是他一輩子最后的機會了,因再過四五年,他徐福就年過六十了。

  一個年過六十的老人如何遠航,恐怕出海不到三天就會死在船上。

  徐福依舊是下拜行禮的姿勢,沒有言語。

  “好,朕答應你。”

  “臣領命。”徐福的語氣帶著哽咽。

  扶蘇寫了一道旨意,給了徐福遠航的權力,這道旨意所寫的是遠航探索,并且要求徐福平安回來,就算是不能回來,也要將他徐福的尸骨帶回來。

  扶蘇站起身,將旨意放在了徐福的面前,道:“當年朕許諾你的,朕給你了,但你也要給朕一個承諾。”

  徐福看著詔命,朗聲道:“臣一定回來。”

  扶蘇將他扶起來,給這位即將步入老年的老人家整了整衣裳,又道:“有勞了。”

  “是。”

  徐福雙手捧著旨意恭恭敬敬地退出了章臺宮。

  扶蘇對身邊的田安道:“請右相來。”

  待馮去疾來到章臺宮大殿,扶蘇與他說起了瑯琊縣治理之事。

  聽馮去疾說了幾個能夠代替徐福的成為瑯琊縣縣令的人,皇帝似乎一直蹙眉。

  而后馮去疾也不再多言了。

  扶蘇道:“朕想要保留徐福的縣令一職。”

  馮去疾詢問道:“此人出海遠航……”

  扶蘇繼續走在章臺宮大殿的檐下,一邊走著道:“朕希望徐福的這一次遠渡是代表大秦的一次探索,保留他的官身正是為了彰顯國家的使命,徐福遠渡的船只與人手,以及隨行的糧食都是大秦的財產,不論他去了海外任何地方,他踏足過的地界,都是大秦的領土。”

  馮去疾為難道:“縣令一職空閑,瑯琊縣何人治理?”

  扶蘇道:“讓王離走一趟吧,讓他任職縣尉,在徐福出海期間,瑯琊縣的事交由王離主持。”

  “是。”

  皇帝的意思,馮去疾自然沒有意見。

  而且瑯琊縣就是當年公子扶蘇規劃建設的,就算是皇帝有些私心,交給外戚去瑯琊縣主持縣治,這也無可厚非。

  最重要的是王離,或者是王賁,他們對皇帝是極其忠心的。

  聽說當年皇帝還是公子時,公子在關中諸多權貴人家中,選了王家的女子。

  不論是皇帝是公子時選擇了王家,并且與王翦孫女成婚,還是現在已成皇帝,當年的選擇讓皇帝至今都是受益的。

  而且,現如今的王家也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王翦在過世之前,就將王家托付給了還未成為皇帝的公子扶蘇與公子夫人。

  現如今,這位年輕的皇帝與王家幾乎是綁在了一起。

  皇帝與夫人成婚十余年,又有了兩個兒子與一個女兒,如此皇帝也值得王家為秦效死了。

  馮去疾曾聽李斯說起過這件事。

  馮去疾還想起,當時他打趣地問李斯,公子扶蘇怎么不選你的女兒。

  李斯笑著說他的女兒還小,公子沒看上。

  其實皇帝的眼光很好,一直都很好,十分清醒認識到什么樣的人對自己好,對社稷好。

  而余下的,這位皇帝就沒有放在眼中。

  皇帝又與右相說起了平日里的生活,說著一些家常事。

  期間,君臣之間有說有笑的。

  在國事上,這位皇帝一直都是嚴苛的。

  而在私下,皇帝與臣子相處得十分融洽。

  而在治國與國事上,這位右相對皇帝吩咐的諸多事,都是盡心盡力的,而在國事上有什么不對,右相也會勸說皇帝。

  說來說去,又說起了徐福,馮去疾勸道:“臣以為還要告知齊地的人們,徐福因何遠渡,此事的前因一定要告知天下人,讓天下人為皇帝與徐福作證。”

  扶蘇道:“有必要這么隆重嗎?朕覺得就算不告知天下人,天下人也會知道的。”

  “稟皇帝,這不一樣,皇帝的詔命是詔命,傳言是傳言,以后有人論及此事,若有詔命取來作證,可以少許多爭論。”

  “徐福的事情朕會寫入今年的詔命中。”

  馮去疾行禮道:“皇帝圣明。”

  扶蘇接著道:“司馬欣最近如何?”

  右相所掌管的御史府不僅僅是要考評官吏,還要掌管著官吏的行狀以及升遷調令。

  當扶蘇問及司馬欣的近來的事,馮去疾當即回答,將近日來,司馬欣的行狀都交代清楚。

  馮去疾又道:“先前夫子領著沛縣的一個少年來到潼關,那個少年人叫劉盈,而帶劉盈回關中的就是夫子喜,這位夫子喜是司馬喜。”

  話語一頓,馮去疾又補充道:“司馬喜被司馬欣留下,留在郡守府幫著主持潼關公事。”

  提及司馬喜,這讓扶蘇想起來多年前他參與的一場喪事,那場喪事是因為秦國以前的太史令過世。

  而在那時,扶蘇就見到了少年人,此人就是司馬喜。

  馮去疾接著道:“司馬喜在潼關有兩好友,一個叫做公孫弘,另一人是晁錯,司馬欣看中司馬喜為人品德不錯,這才將其留了下來。”

  扶蘇與右相又說起了立一個官吏榜樣的事,為官為吏需要有一個榜樣,而司馬欣任職秦官吏這么多年,恪盡職守而且為人簡樸,并且行事腳踏實地,任勞任怨。

  這樣的人應該成為秦官吏的榜樣,如此一來將這種為官品德傳遍天下。

  馮去疾認為并不是天下官吏都需要這樣的品德,而是皇帝需要有這樣品德的官吏。

  這個觀點又涉及了皇帝的私心,皇帝希望任勞任怨的官吏越來越多。

  當然,馮去疾自然不會這么說,不會直接說出皇帝的私心目的,而是沒有否認,只是點頭答應。

  離開章臺宮之后,馮去疾腳步匆匆地去了丞相府,去安排余下的事宜。

  在人們困苦的生活中,在這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需要一個榜樣以及一個為之奮斗的方向。

  皇帝希望人們重視品德修養,并且拿出榜樣讓人們去學,去效仿。

  甚至是有樣學樣,都成為“司馬欣”式的官吏。

  于是,皇帝吩咐的這件“小事”到了右相的手中,右相又將這件事交給了那位閑得不能再清閑的陳平。

  陳平這個聰明人,又一次奔走關中各縣,將皇帝宣揚的精神與話語,以及宣揚良好品德的話語寫在了各縣的門口,立了一個大木板子,其上寫著標語,并且讓各個書舍的學子也開始背誦那些標語。

  并且將標語寫在了關中各縣隨處可見的地方。

  為了這件事,陳平從二月底一直忙到了三月的中旬,可謂是讓陳平的腿都跑斷了。

  馮劫認為,陳平此人善智謀,不善奔走,右相這是故意敲打有些得意忘形的陳平。

  在咸陽,陳平最怕三個人,一位是內史令章邯,另一位就是右相了。

  還有那位決定陳平人生高度的皇帝。

  有書舍的孩子們高聲念誦著: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其意是你想要走得更遠,爬得更高,就要先修養自身,增長知識。

  又或者是戒奢以儉,有善始者繁,能克終者蓋寡,其意是很多人一開始做某件事能夠做的很好,但能夠一直堅持到最后的人很少。

  這些話語與標語開始出現在關中各縣,在人們的誦讀聲中,這些話語會深入人心,并且會勸導人們向善。

  似乎也沒有人知道這些話是從哪里來的,人們只知道這些話就寫在孩子們讀書的書中,而大人們聽了,也就聽了,并且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秦人的物質生活經過這二十多年,其實也沒多少變化,大抵是糧食更充足了一些,食物也更豐富了一些。

  但皇帝希望,人們的精神生活也能夠更富足。

  新帝二年的四月,近來關中的天氣很好,春天氣候冷暖適宜,晴空萬里。

  田安站在陽光下,感受著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讓春雨時期積累的陰寒之氣也全部驅散了,身上暖洋洋的。

  而高泉宮的大殿外,晾曬著許多被褥與衣裳,宮人洗了一天的衣裳。

  皇帝的心情很不錯,親自下廚做飯。

  自皇帝登基以來,田安都快忘了,皇帝上一次做飯是在什么時候。

  見皇帝用漂亮豬肉切成長長的薄片,而后用這些肉片裹著綠菜,將它們制成一個個肉卷,兩端可見青菜。

  而后皇帝夾著肉卷放入平整的鍋中開始煎,期間又放入一些蒜。

  而當肉的表面開始焦黃,香味也在彌漫。

  扶蘇將煎好的肉卷拿出來,再拌兩碗面。

  這就是皇帝夫妻的午食,吃得很簡單,尋常人家要是有羊肉也能卷著菜做。

  夫妻吃著飯菜,便又商量起了下一頓吃什么。

  而皇帝總能用有限的食材,做出很多好吃,以及從未嘗過的做法。

  到了傍晚時分,皇帝又開始做飯了,王婆婆正抱著小公主。

  而兩位公子近年來也沒有再回宮里,田安總算兩位小公子長大了,就該讓他們去外面闖,看看外面的世界,讓他們增長見識。

  田安看著皇帝正在做著紅燒肉,他將這些菜肴的做法都記下來,而后交給敬業縣,敬業縣的人們知道了這種菜肴做法就會傳遍天下,人們菜肴就會更豐盛,人們也會愛戴皇帝的。

  夫妻倆用了飯之后,王棠兒就收到了兄長王離讓人送來的來信。

  也知道了王離已在瑯琊縣就任縣尉,并且守著齊地的鹽產。

  王棠兒寫了一封回信,讓王婆婆安排人手送去。

  王家的家事也是皇帝的家事,是外戚更要將家里的事告知丈夫,王棠兒仔細說著兄長近來的打算。

  大抵,都是一些他會幫助皇帝收好瑯琊縣鹽產的事。

  以前這些鹽產都在父皇與李斯的看管中,自從自己登基之后,這些事都交到了自己手中的。

  扶蘇道:“禮還在父皇身邊。”

  王棠兒看著小女兒總是面帶笑意,而一想到兩個兒子,便拉著臉道:“看見他們就煩。”

  扶蘇了然點頭道:“田安,你送些換洗衣裳去驪山。”

  田安回應道:“是。”

  公子衡還在長城戍邊,衣裳自然是送不到長城,田安有心無力,照顧不到大公子衡。

  而小公子在驪山,還能照顧一二。

  到了五月的時候,扶蘇又收到了瑯琊縣縣令徐福送來的文書。

  帶著皇帝詔命的徐福終于出海了,傳聞徐福造了一艘大船,船上有六十人船夫,其中有三十人是以前的越民,另三十人是秦軍。

  徐福出海需要這些水性與船藝極其好的越民。

  當年扶蘇保留了這些越民,并且讓他們留在了海邊的村子,如此徐福也能用到他們。

  這一次出海是時隔十多年的約定,皇帝又一次實現了承諾,讓徐福出海尋找所謂的仙島,實現了徐福這一生的理想。

  請:m.llskw.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