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定鎮。
曾經高句麗的邊境重鎮武厲邏在宇文泰的突襲下被拿下,改成了通定鎮,成為了營州進入遼東的跳板。
短短時間內,經歷了戰爭與廝殺的通定鎮鎮依舊充斥著肅殺的氛圍,上上下下都被軍隊控管著。
侯景的到來,不僅帶來了生力軍,還有著大量的物資。
宇文泰對此,心中卻是滋味莫名。
他自然想要生力軍和物資,然而他不想要侯景。
一個勛爵和他平齊,資歷甚至在他之上的懷朔人!
不過,出乎宇文泰意料,侯景的態度卻比宇文泰想象的要平和與急切的多。
“黑獺,咱們得振奮!”
看著侯景那張臉,宇文泰一時間沒有弄懂,下意識的懷疑,這是不是侯景和高歡和他下的套。
可侯景隨即就打消了宇文泰的疑慮。
“大王派我們來打蓋牟諸城,派高歡去打建安城,別看他兵力少,可有著慕容紹宗在旁策應,我等未必比他更快。他一旦打下了建安城,與慕容紹宗先一步封鎖了南方的道路,我們可就成了笑話了。”
高句麗境內,很多地名都是從漢時就延續下來使用的,比如險瀆、安市。
但也有許多城池,是高句麗掌控遼東后根據自身需求設立的,比如磨米城、烏骨城。
遼東城是高句麗在西面的第一大城,便是遼水以西的武厲邏、險瀆被攻下,北南東三個方向皆有援應。
蓋牟城處在遼東城之北,周圍有著橫山、玄菟城、新城、貴端城、加尸城、磨米城諸多城池。
這些城池的規模不如遼東城,可彼此間距離的相當的近,共同組成了城池群,作為遼東城北部的屏障。
遼東城南面靠海,因此防御壓力并沒有北面那么大,高句麗只在交通要道上設了安市、建安等城。
宇文泰、侯景乃至是賀拔勝,要面對的是高句麗北方的重兵集團,因此兵力、物資都得的較多。
高歡、慕容紹宗則是攻陷沿海的城池,保證海運暢通,能夠將船開進遼水,通過遼水將物資運到遼東城。
最終的戰略目標,便是翦除高句麗南北羽翼,確保大軍能合圍遼東城。
這個戰略便是能完成,各路大軍聚集到遼東城下,可依舊有著變數。
高句麗不是幾百年前的遼東公孫氏,司馬懿直驅遼東城,城破之后屠城,公孫氏的根基就瓦解了。
遼東城東面的國內城是高句麗舊都所在,至今這一區域依舊保留不少兵力,王都平壤的王室軍與東部軍常年應對百濟、新羅,也有著很強的戰力。
高句麗王若能擺平國內的各種雜音,用最快的速度發國中大軍支援遼東,在他們翦除高句麗南北羽翼前便到達遼東,那么此戰便難了。
同樣的,在高句麗的援軍還未集結增援遼東前,便拿下遼東城,便是大獲全勝。
這場戰爭,要點便是快。
“梁郡公之意我明白,可遼東諸城的城主派遣使者去了遼東城,商議之后,打算以拖待變。”
宇文泰、高歡都是合圍遼東城這一大戰略下細分戰略的執行者,可面對的難度不同。
更何況,蓋牟諸城之北的扶余城,此刻更是不知道動靜。
賀拔勝率領的萬騎,不指望他們橫掃高句麗北境,可遲遲沒有動靜,讓宇文泰也舉棋不定。
侯景臉上露出了笑容,道:
“黑獺,不用如此客套,喚我為萬景便可。”
侯景拉近了與宇文泰的關系,接著又道:
“高句麗內部紛爭不休,今何能一心為之!”
宇文泰聽了這話茬,問道:
“萬景有計策?”
“當以輕兵耀之,誘其出城,而后滅之。”
宇文泰聽了,面色有些嚴肅,問道:
“可有把握?”
“放心,我親自前去!”
侯景走出了宇文泰的屋子,剛才跟在他身邊一言不發的王偉此時問道:
“主公,何以如此?”
在王偉看來,誘敵這事,怎么也輪不到侯景去做。
侯景停下了腳步,看向了王偉,道:
“我便是要讓全天下之人都知道,誰才大王身邊第一心腹!祖珽之流,不過爾爾。”
王偉看著侯景,勸道:
“主公,不可意氣!”
“我這輩子少不了的就是意氣。”
王偉聽了,越加有些不放心。
“可主公為上將軍,一旦有失,可不是小事。”
看著王偉如此焦急模樣,侯景笑了。
“放心,高句麗建了這么多城池,為了制衡,又讓各城城主分治,還能找不到縫?”
新城。
城墻之下,侯景帶著百余騎兵正在呼嘯著。
城頭之上,新城城主,當初率兵救援武厲邏的年輕將領,看著侯景,便是氣不打一處來。
新城城主對著身邊諸臣,道:
“我欲出城擒拿這廝,爾等以為如何?”
“不可,諸城已達成一致,固守待援,今若出戰,若有所失,恐于大局不利。”
“就憑這百余騎,能于大局如何?”
新城城主不屑道,見自己父親,上一任新城城主留下的老臣不支持自己,又看向了身邊的少壯派。
“如何?”
“城中有三千兵,兵甲甚新,敵軍不過百余騎,有何可慮!”
“說得好!”
一幫老臣見攔不住,還是勸道:
“六鎮之人多詐,今若欲出戰,不可離城過遠,三里則罷!”
“知道了!”
只是,新城城主雖嘴上說知道了,可帶著兵馬一出城,就什么都忘了,很快,就追得不見了蹤影。
看得新城老城主留下的一眾老臣,紛紛憂慮不已。
兩個時辰后,侯景再度來到城下,這一次,身后跟了千余騎,以及新城城主的人頭。
這樣的變化,讓城中之人十分驚駭。
“快,快給橫山城、貴端城發求救信。”
便在此時,有一人走了出來,高聲道:
“不用了!”
“為何?”
眾人不解時,那人手下甲士的屠刀,已然說出了答案。
“高句麗人本漢時歸化之民,趁中國衰微,竊據遼東。今秦王率天兵至,遼東當復歸中國,我孫氏誓為前驅。今降者不殺,頑抗者有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