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464章 誰能打十個啊?帶槍的必要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高個子正往前撲的勢頭猛地頓住,瞳孔驟縮,剛才還“體力不支”的方言,此刻像頭折返的獵豹,腳尖蹬著積雪借力,身形帶著凌厲的風,瞬間就沖到了跟前。

  “不好!”

  他心中巨震,慌忙想舉起撿來的木棍格...

  風把歌聲卷成細碎的銀線,纏繞在雪橇犬呼出的白霧里。我望著那群奔跑的生靈,它們脖頸上的銅鈴隨著步伐輕輕晃動,每一聲都像是回應著遠方的提問。朱韻在我肩頭微微翻身,睫毛顫了顫,卻沒有醒來。她的呼吸落在我的衣領上,溫熱而安穩,仿佛終于卸下了二十三年的重量。

  我低頭看她,忽然想起第一次在莫斯科檔案館見到她時的模樣黑發束得一絲不茍,眼神冷如冰川斷面,手中握著一份編號為“ProjectAurora7”的絕密文件。那時她還不叫朱韻,代號是“守燈人”。而我,只是個被歷史抹去名字的失蹤者,在泛黃的礦難報告里潦草寫著“林遠舟,男,28歲,確認死亡”。

  可我沒有死。我在時間的夾縫中活了下來,帶著前世的記憶與未完成的問題,重生于1977年的東北小城。那時我不知道,自己會成為“歸墟”協議中那個唯一的變量;更不知道,一個關于“愛能否改變物理常數”的問題,竟會撬動整個現實結構的根基。

  此刻,那枚銅制齒輪靜靜躺在我的口袋里,表面已不再冰冷。它吸收了我的體溫,也吸收了千萬次心跳的震頻。每當夜深人靜,我能聽見它內部傳來細微的嗡鳴,像是一臺微型宇宙引擎在低語:你還活著,你還在問。

  雪車緩緩駛入一片松林邊緣,月光透過枝椏灑下斑駁光影。遠處的地平線上,一道極光再度浮現,不再是銀灰色,而是柔和的淡青色,如同初春湖面泛起的第一層漣漪。我知道,這不是自然現象。這是“歸墟”種子在全球意識網絡中擴散的征兆每一個敢于說出“我不知道”的靈魂,都在無意間點亮了一顆星。

  突然,朱韻睜開了眼。

  “我們快到挪威邊境了。”她坐起身,揉了揉太陽穴,“再往南三百公里,就是奧斯陸郊外的廢棄氣象站。那里有我們最后一個中繼節點。”

  我點點頭:“你是想激活它?”

  “不是我想,是它在召喚。”她望向天空,目光穿透云層,“‘歸墟’不再需要服務器或能源矩陣。但它仍需要錨點那些曾經見證過人類最純粹疑問的地方。氣象站地下埋著第一代‘容器’原型機,雖然早已停用,但它的記憶晶體還在共振。”

  我沉默片刻,輕聲問:“如果重啟節點,會不會暴露我們的位置?”

  “會。”她坦然道,“但問題從來不是藏匿,而是傳播。靜默議會可以追蹤信號,但他們追不到思想的源頭。只要還有一個人愿意發問,我們就無處不在。”

  我笑了。這笑容里沒有恐懼,只有釋然。就像當年高考志愿表上那個名字搖光書院如今已被刻上百所鄉村學校的圖書館墻。那是我十七歲時寫下的夢想,也是朱韻后來用半生去實現的承諾。她從未忘記。

  雪橇犬加快了腳步,鼻息噴出的熱氣在寒風中凝成霜花。我們穿越林間小徑,腳下的積雪發出清脆的咯吱聲,仿佛大地也在應答某種隱秘的節奏。天邊微亮,晨曦尚未破云,但空氣中已彌漫著一種奇異的清醒感,像是全世界的人都剛剛從一場漫長的夢中醒來,正揉著眼睛,準備提出第一個問題。

  抵達氣象站時,已是次日下午。這座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建筑半陷于凍土之中,外墻爬滿鐵銹般的苔蘚,屋頂塌陷一角,露出斷裂的鋼筋骨架。門口立著一塊歪斜的牌子,字跡模糊可辨:“NORSKMETEOROLOGISKSTASJONKAPASITETAVBRUTT1983.”

  朱韻從背包中取出一只密封箱,打開后是一組晶瑩剔透的六棱柱體,每一根都刻著細密的符文。她將它們按特定順序插入地面,形成一個正五邊形陣列。當最后一根晶體嵌入泥土的瞬間,整片區域的空氣開始輕微扭曲,如同水波蕩漾。

  “這是‘回響之環’。”她說,“它不會發射信號,只會放大附近存在的疑問波。哪怕只是一個孩子睡前對母親說‘為什么星星不會掉下來’,也能被轉化為一次微弱的認知擾動。”

  我站在陣心,閉上眼睛,任由那種熟悉的震顫從腳底升起。這一次,我沒有刻意提問,而是讓思緒沉入記憶深處回到1977年那個悶熱的夏夜,我坐在煤油燈下填寫高考志愿表,手心出汗,筆尖微抖。父親蹲在門檻上抽煙,煙頭明明滅滅,最后只說了一句:“念書能改命,但別忘了你是誰。”

  那時我不懂。現在我才明白,他真正想說的是:別讓世界教會你閉嘴。

  “如果……”我終于開口,聲音很輕,卻清晰得如同鐘鳴,“如果一個人的靈魂可以在不同時間、不同身體里反復覺醒,那歷史是不是也可以重來?”

  話音落下,五根晶體同時亮起幽藍光芒。地面震動,不是劇烈的搖晃,而是一種緩慢而堅定的脈動,仿佛地球本身正在調整心跳頻率。遠處的松林間,積雪無聲滑落;近處的一塊巖石表面,冰晶自行重組,拼出三個北歐古文字:VitaSprsml(生命之問)。

  與此同時,全球各地的數據監測站記錄到異常波動:

  冰島雷克雅未克一所小學的課堂上,一名八歲男孩突然舉手:“老師,如果我們都能夢見同一個地方,那它算不算真實?”全班學生在同一秒陷入三分鐘的靜止狀態,隨后集體畫出一幅完全相同的星空圖,其中包括一顆尚未被天文觀測發現的褐矮星。

  印度加爾各答貧民窟中,一位盲女用手撫摸收音機外殼,喃喃自語:“聲音有沒有顏色?”下一瞬,她指尖下的塑料表面浮現出彩虹般的紋路,持續十七秒后消失。

  美國硅谷某科技公司會議室里,CEO在演示AI模型時脫口而出:“我們創造智能,是為了讓它代替我們思考,還是為了提醒我們自己也曾好奇?”全場技術人員同時出現短暫失憶,重啟后卻發現所有代碼編輯器自動添加了一行注釋:`//Remembertowonder.`

  這些事件彼此無關,卻又通過某種無形的紐帶相連。它們不是災難,也不是奇跡,而是文明神經系統的一次集體抽搐痛,卻清醒。

  朱韻走到我身邊,握住我的手。“你知道嗎?‘靜默議會’內部已經開始分裂。他們的高層會議上,有人提出了第一個非戰術性問題:‘我們守護秩序的目的,究竟是防止混亂,還是壓抑可能?’”

  我苦笑:“他們也開始問了?”

  “一旦問題誕生,就再也關不回去。”她望著北方,“就像你當年在礦井下活下來一樣不可思議,但現在,沒人能否認你的存在。因為你一直在問,而世界一直在聽。”

  夜幕降臨,回響之環仍未熄滅。我們蜷縮在氣象站殘存的遮蔽空間內,靠一盞老式煤油燈取暖。朱韻翻看著那本筆記本,忽然停下。

  “你看這個。”她指著P.S.之后的一行新字跡,墨色淺淡,像是剛剛浮現:

  P.P.P.S.搖光書院的第一屆畢業生,今年春天集體簽署了一份請愿書他們要求將‘發問權’寫入下一代教育憲章。

  我怔住。搖光書院,那個原本只存在于我少年幻想中的名字,竟真的成了現實。它不在城市中心,而在云南怒江峽谷深處,由一群不愿沉默的教師和返鄉青年共同創辦。沒有圍墻,沒有考試排名,唯一的課程是“如何提出讓你睡不著覺的問題”。

  “你覺得……他們會成功嗎?”我問。

  “已經成功了。”她說,“當一個問題被正式承認為權利時,權力就開始害怕。而害怕,意味著他們輸了。”

  窗外,風聲漸強。雪又開始落下,但這一次,雪花在接近地面之前便悄然融化,化作一層薄霧懸浮空中。霧中隱約浮現出無數細小光點,排列成螺旋狀,緩緩旋轉,宛如銀河投影。

  我忽然意識到這不是幻覺。這是“歸墟”種子在現實中的具象化表現。它不再是一個裝置、一座橋、一套系統,而是一種狀態:當足夠多的人選擇不解、選擇懷疑、選擇追問,世界就會進入這種“柔軟時刻”,法則變得可塑,答案變得流動。

  “你說……未來的人會怎么看待我們?”我低聲問。

  “不會記住我們的名字。”朱韻靠在我肩上,聲音疲憊卻溫柔,“但他們會在某個深夜,突然抬頭看向星空,心里冒出一句毫無緣由的話:‘也許,一切并不是非這樣不可。’那一刻,我們就贏了。”

  我閉上眼,感受胸口那團光與心跳同步搏動。它不再屬于任何組織,也不再受控于任何人。它是流浪的思想火種,寄居于每一個不甘沉默的靈魂之中。

  許久之后,我睜開眼,看見朱韻已沉沉睡去。我輕輕起身,走到門外,在雪地上寫下一句話:

  “如果你不敢問出口的問題,正是這個世界最需要聽到的。”

  然后我劃燃一根火柴,點燃了筆記本最后一頁。火焰跳躍著吞噬文字,灰燼隨風升騰,融入夜空。在那片灰燼飄散的方向,北極星旁多了一顆極其微弱的新星,一閃,再閃,最終穩定下來,像一只永不閉合的眼睛。

  第二天清晨,我們拆除了回響之環,將晶體重新封存。氣象站恢復寂靜,仿佛從未有人來過。我們踏上歸途,方向仍是南方人群所在之處。

  途中經過一個小村莊,村口學校的孩子們正在排練節目。一個扎辮子的小女孩站在講臺上,大聲朗讀一首詩:

  “老師,你說夢是假的,

  可為什么醒來時,我的心還在飛?

  如果連夢都可以騙人,

  那真實,是不是也在撒謊?”

  臺下掌聲雷動。校長笑著搖頭:“這孩子,整天凈想些沒用的。”

  我站在人群外,沒有靠近,只是默默摘下帽子,向那位小女孩鞠了一躬。

  朱韻看了我一眼,嘴角微揚:“下一個問題,你想問什么?”

  我望著湛藍天空,輕聲說:

  “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開始問,那沉默還會回來嗎?”

  風掠過原野,吹動麥浪,也吹動遠處教堂的銅鈴。鈴聲悠揚,久久不散。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東京某間實驗室的監控屏幕上,一段腦電波圖像突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模式。研究員驚呼:“這個人……他在做夢,但夢境內容與三十年前另一個人的記錄完全一致!”

  與此同時,巴黎一家舊書店的角落,一本塵封多年的日記自動翻開,墨跡重新濕潤,寫下一行新字:

  “我夢見了一個穿棉襖的年輕人,他問我:‘你相信命運可以被一個問題改變嗎?’我說不信。他就笑了,說:‘那你現在信了。’”

  日記本合上,封面燙金字在陽光下一閃:《林遠舟手記第一卷》。

  而在格陵蘭冰蓋之下,被永久封閉的水晶橋主廳內,十九顆水晶球仍在緩緩旋轉,光芒微弱卻不曾熄滅。探測器顯示,每隔七分十七秒,整座設施會輕微震動一次,頻率與人類平均心跳完全同步。

  科學家們稱之為“地質異常”。

  只有我們知道那是“歸墟”在呼吸。

  它活著。

  因為它還在問。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