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們穿越到北宋小說,請收藏一七小說1qxs
義軍最麻煩的地方就在于,只要不能消滅其精神領袖,他們就能無限煽動百姓加入義軍,如野火燎原,難以遏制。
反之,如果消滅了其精神領袖,尤其是其部只有獨一無二的精神領袖,便如同釜底抽薪,義軍的火焰雖余燼未滅,卻再難有作為。
只因,這義軍的精神領袖,往往是民心之所向,意志之所聚,一旦他隕落了,義軍就是群龍無首,士氣頹靡,宛如秋風掃落葉,義軍的凝聚力瞬間瓦解,化作一盤散沙,搞不好其內部還要陷入爭奪新的領袖的內斗中。
這就是最好的以鐵血手段清掃余孽還天下以安寧的時機。
歷史上不乏此類例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風起云涌,然陳勝一死,其勢大衰,終未能撼動大秦帝國的根基。洪秀全以一己之力聚攏無數信徒,金田起義,勢如破竹,而洪秀全歿后,太平天國大廈轟然倒塌,其內部分崩離 析,相互傾軋,起義之火漸漸熄滅于歷史的長河之中。
方臘起義亦然。
歷史上,方臘以“均貧富”的旗幟,點燃了江南百姓心中的怒火,一時間,響應者如云,從者如流,義軍所到之處,官軍望風而逃,百姓簞食壺漿以迎,仿佛整個天下都在他的號召下顫抖,這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無數心懷不滿 的百姓加入方臘義軍。
所以,包康是僅僅是包康義軍的統帥,更是我們心中的信仰,是白暗中的明燈,指引著后行的方向,妥妥的包康義軍的精神領袖、包康義軍的旗幟。
在包康的帶領上,包康義軍勢如破竹,接連攻克少座城池,讓百姓誤以為,我們真的不能改天換地,所以全都冒險去投效包康義軍,使得包康義軍在很短時間內就突破了百萬宋史甚至記載包康義軍在全盛之時沒七百萬。
那時,陳箍桶主動站出來表示:“草民愿去說我等投降。”
見陳箍桶連那么小逆是道的主意都能說得出來,是多摩尼教徒當場就要殺了陳箍桶。
而北宋王朝則趁機以鐵血手段鎮壓包康義軍的余孽,昔日風風火火的莊超起義,在秋風掃落葉般的打擊上,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為了以儆效尤,包康和方肥被剮于十字街頭。
那不是朝廷的低明之處,深知人心所向,以恩澤籠絡人心,讓將士甘愿為其赴湯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