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九百一十章 環環相扣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欲滅其國,先爛其根。

  目前大宋國庫空虛,趙孝騫剛登基不久,忙著整頓吏治,解決內患,無法興王師北伐滅遼。

  但宋遼有遠見的明智之士都看得很清楚,大宋遲早會北伐滅遼的,只要等大宋內部緩過氣來,官家的皇權鞏固,國庫恢復了元氣,那時就是遼國滅亡的日子,沒有任何懸念。

  就算現在大宋騰不出手滅遼,但大宋官家已經開始鋪墊滅遼的前期工作了。

  蕭兀納和蕭奉先,在其中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們的作用就是盡一切可能,在遼國內部制造混亂,進一步削弱遼國的國力,讓統治階層更腐爛,讓遼國的政局更動蕩。

  趙孝騫交代蕭兀納和蕭奉先做的這一切,都是圍繞著這個目的來進行的。

  遼國越亂,政局越動蕩,將來大宋滅亡遼國需要付出的代價就越小。

  “若是耶律延禧曾被宋軍俘虜的事傳遍上京,對他來說,恐怕真是一場大麻煩。”

  蕭兀納沉聲道:“事情傳開,朝野皆知,耶律延禧若要壓下這些傳聞,只能以鐵血手段強勢鎮壓。”

  “可是朝堂一定有很多人不服氣,甚至謀算廢黜,耶律延禧若欲平息,只能殺人,殺朝臣,而且會殺掉不少,如此一來,勢必引起朝堂不滿,君臣離心離德,他的皇權將會搖搖欲墜……”

  蕭兀納抬眼看著蕭奉先,嘆道:“大宋官家的謀劃,老夫心服口服……”

  “此事需要你我配合,這幾日就安排人手,把這個傳聞散遍上京,那時再看耶律延禧如何應對吧。”

  蕭奉先冷笑道:“他能如何應對?如今的他,整日沉迷后宮美色,朝政國事盡托付于你……”

  “以他的手段,想要平息此事,除了殺人,他還能怎么辦?那時你就配合他殺人便是,最好煽風點火,殺幾個重要的人,哈哈,現在就能想到將是多么的熱鬧。”

  蕭兀納嗯了一聲,又道:“此事老夫已知道了,官家吩咐的第三件事呢?”

  蕭奉先低聲道:“第三件事,官家讓你我想辦法挑起遼夏戰端。”

  蕭兀納赫然一驚。

  大宋這位官家交代的每一件事,都足夠令人震驚,而且都是奔著削弱遼國,制造內憂外患的目的去的,簡直是步步追魂,招招誅心。

  大家都是朝堂重臣,基本的政治素養都不缺。

  不用蕭奉先解釋,蕭兀納立馬便明白了官家的目的。

  “如何挑起戰端?”蕭兀納問道。

  蕭奉先嘿嘿一笑,道:“挑一批心腹親信,秘密遠赴遼夏邊境,喬裝成西夏部落牧民,主動啟釁殺戮遼國邊民……”

  “這樣的事多干幾件,事情傳到上京,你我再到耶律延禧面前煽風點火,一臉正義地要求報仇雪恨,戰端這不就開啟了嗎。”

  蕭兀納深吸了口氣,又是一記毒招。

  是的,很毒。

  遼國如今的軍事實力,已遠不如大宋,這樣的情勢下,遼國是不敢對大宋輕易啟釁的。

  但遼國惹不起大宋,還惹不起西夏嗎?

  遼夏因此開戰,坐山觀虎斗的是誰?漁翁得利的是誰?

  大宋不費吹灰之力,袖手一旁笑瞇瞇地看著遼夏兩國打得你死我活,等到大宋國力積攢足夠的時候,遼夏兩國已打得奄奄一息了,大宋滅掉兩國豈不是十拿九穩,根本不必付出什么代價。

  蕭兀納思忖半晌,皺眉道:“不對,如此明顯的計謀,遼國朝堂上必然有人能看出來,也一定有人阻止,遼夏不一定打得起來。”

  蕭奉先笑吟吟地道:“官家早已算定了,記得我剛才說的第二件事嗎?因為耶律延禧被宋軍俘虜的傳聞,為了壓下事態,耶律延禧必然要殺人,而且在咱們的煽風點火之下,肯定要殺不少朝臣。”

  “遼國君臣的矛盾達到頂點,耶律延禧的皇權岌岌可危,這個時候,他必須要挑起一件大事,來轉移朝野所有人的注意,以此鞏固皇權,就算他看出遼夏開戰對遼國沒有好處,但這個時候他只能選擇開戰。”

  “因為在耶律延禧看來,鞏固皇權,比遼國的國祚更重要,國祚可以事后想辦法延續,但皇權若是不穩,他這個皇帝很快就當不成了,所以就算所有人都不答應遼夏開戰,耶律延禧是一定會答應的。”

  蕭兀納的神情陷入呆怔,只覺得渾身冰涼。

  “遠在數千里之外,官家已算準了遼國君臣的人心……”蕭兀納失神地喃喃道。

  蕭奉先也嘆道:“這是一位有野心,有謀略,有橫掃天下志向的皇帝,大宋有幸,讓這樣一個人即位,未來大宋一統江山已是必然的結果,不可能有懸念。”

  “咱們能及時棄暗投明,歸順大宋,未嘗不是一種幸運,跟著如此雄才偉略的帝王,你我不愁才能沒有用武之地。”

  蕭兀納嗯了一聲,嘆道:“老夫看明白了,官家交代的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其實是一環扣一環的。”

  “遼國朝堂君臣內亂,皇權危急,第三件事才有可能做成,一個沒有危機的皇帝,是不可能答應如此損己的建議的,而第三件事,又是第二件事的最終目的,如果沒有第三件事,那么純粹制造君臣矛盾,并沒有太大的用處……”

  蕭兀納嘆道:“大宋經過數年征戰,國力上自然有些空虛,所以北伐的準備不足,有了官家吩咐的這三件事,就能極大地制造遼國的內憂外患,兵不血刃的前提下,削弱遼國的國力,激化君臣的矛盾。”

  “官家高明,老夫心服口服。”

  蕭奉先開心地笑了:“不僅如此,還要加上蕭兄一力主持的變法,在你的謀劃下,變法越變越亂,國內已是怨聲載道,朝臣對耶律延禧的意見也越來越大,不得不說,蕭兄主持變法這一招,也很高明。”

  蕭兀納神色一僵,久久沉默。

  蕭奉先發現他的表情不對勁,問道:“蕭兄怎么了?可是愚弟說錯話了?”

  良久,蕭兀納沉沉嘆了口氣,道:“其實,老夫主持變法沒有壞心思,我是真打算試試,看能不能通過變法,挽回遼國即頹的國運,為遼國續命……”

  “沒想到變法如此之難,太難了!”

  “結果,老夫越變法,遼國越糟糕,搞得現在天怒人怨,實非我所愿也。”

  蕭奉先目瞪口呆看著他。

  所以,你主持變法不是故意搞壞遼國,而是真打算通過變法讓遼國重新偉大?

  結果因為能力不行,反倒把遼國禍害得更深了,于是狠狠在大宋官家面前立了一大功?

  蕭奉先神情木然地張了張嘴,發現自己竟無話可說。

  莫名感覺咱們兩個遼奸很掉價是怎么回事?心里堵得慌……

  目前二人在遼國,只要正常發揮,就能讓遼國陷入內憂外患。

  可是將來大宋滅遼之后,二人進入大宋朝堂當官,官家或許很快就會發現,什么叫“便宜沒好貨”了……

  氣氛有點尷尬,蕭奉先和蕭兀納二人對視,相顧無言。

  良久,蕭奉先突然幽幽地道:“蕭兄啊,從今以后,我們要多讀書,多充實自己啊……”

  蕭兀納鄭重地點頭:“此言甚善!”

  汴京,政事堂。

  君無戲言,官家說出來的話,下面的朝臣是一定要照辦的,這叫“圣旨”。

  在趙孝騫的旨意下,政事堂新設了一個名叫“新政司”的機構,它基本沒有權力,只是一個臨時的官方機構,專門用來研究新政修正工作的。

  別看它只是臨時的,但它的首官卻來頭不小。

  章惇和韓忠彥。

  一個是當朝宰相,一個是監察大夫,兩位都是萬人之上的大佬。

  而新政司的成員組成,除了政事堂的宰相外,還包括下放鄉村,剛剛被調任回京的數十名官員。

  是的,原來的一百名下放的官員,被召回京的只剩數十名,幾乎少了一小半。

  那些沒被召回京的,已經原地罷官免職了。

  被免職的官員都是態度上有問題,沒有認真對待下放鄉村,體察民間疾苦這件事。

  都以為是官家為了立政績,博名聲而搞的形象面子工程,結果沒想到官家居然是玩真的,于是一小半官員當即就被官家罷免了。

  大宋什么都缺,唯獨不缺官兒。

  大宋的官兒實在太多,太臃腫了,及時罷免一批官員,對大宋來說不是壞事。

  被罷官的官員們悔恨萬分,托人找關系也好,上疏陳情也好,都被政事堂當即駁回。

  官家的態度很堅決,此事已無轉圜的余地,這些態度不端正的官員不僅被罷免,而且是終生不再敘用。

  懲罰力度之強,又令朝堂群臣狠狠震驚了一回,對這位官家愈發感到敬畏。

  有懲罰,自然也有獎賞。

  這次下放一百名官員到民間,所有官員里收獲最大的,莫過于奉議郎鄭朝宗了。

  曾經籍籍無名的寄祿官,就因為擺正了態度,在奏疏中說了實話,被官家一眼看中,不僅調回了汴京,而且晉升為資政殿學士,京畿路觀察使留后。

  這升官的速度,簡直比坐火箭還快。

  不僅如此,鄭朝宗還被調入了新政司,參與商討研究新政條款修正工作。

  一步登天。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