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四年,十月初二日。
節氣即將步入立冬,孫策親督萬余精銳自黃河逆流而上。
朔風吹刮,孫策全軍戰艦一百二十二艘,俱是側帆借風。
他的旗艦是一艘三層五牙艨艟戰艦,主副桅桿俱是升起大半船帆,就能使得戰艦航速與周圍戰艦勻速。
這百余艘戰艦前后相連,彼此間距約有三十余步,左右間距保持在二十步左右,以三艘為一排,整體如似一條長龍。
其軍總共又分為前部、中部、后部三個戰斗群,前部都督是偏將軍程普。
航行之際,程普側頭北望,看著北岸陸續擴建的黎陽水寨,水寨中也有大型戰艦的旗幟與輪廓。
程普觀望許久,眺望東北方向,不由有些想念自己的家鄉。
中軍集群,孫策才沒心情在指揮雀室、雀臺之上吹冷風,待在船艙之內觀摩地圖,時不時在牛皮地圖上用容易擦洗的炭筆涂抹一些軍事符號。
“君侯,即將航入白馬津。”
雀室之內,一名軍吏躬身把頭伸進艙內,對著孫策呼喝一聲。
孫策只是點點頭,不做回應。
黃河流域各處渡津都已被他偵查過,而張楊棄守兗州大部分郡縣,各地也不存在故意破壞、阻撓他們的官吏或豪強士人。
孫策繼續研究地圖,構思著戰爭的各種走向。
張楊根本不值一提,孫策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找一個能堵住呂趙叛軍,迫使對方不得不發動強攻的必爭之地,然后借助防守來消耗對方的銳氣、士氣。
只要擋住呂趙叛軍的攻勢,并維持住防線,那聯軍整體的士氣就能緩慢上漲。
畢竟趙基對聯軍整體存在士氣壓制,這是孫策本人都無法避免的事情,更別說是廣大的各方吏士。
也就是趙基心高氣傲,同時與呂布還存在某種競爭狀態。
否則趙基率輕兵突進,幾乎可以這么說,從雒陽到許都的路上,趙基可以暢通無阻,因為無人敢擋!
戰艦群漸漸抵達白馬津,孫策麾下的驕兵悍將根本不屑于修筑水寨防御工事,他們根本不怕之前橫行黃河流域的甘寧所部。
只要甘寧敢來,孫策這里就沒有借助水寨工事防守、反擊的說法,那肯定是傾巢出動,將甘寧全殲。
甚至也不怕趙基從陸路突擊……因為趙基的箭再厲害,也很難洞穿船板。
趙基麾下的騎士再驍猛,也不可能縱馬一躍跳到甲板上。
所以水師戰艦,才是孫策敢于對抗趙基的底氣所在。
為了維持這種水軍優勢,孫策已經開始搜集膠東深山里的大木,計劃建造更多更大的戰艦。
白馬津附近的白馬城內,孫策建立臨時的前線指揮核心。
而他的后續部隊,將在孫賁、徐琨、周瑜、李術以及太史慈的率領下,已經進駐倉亭,隨時可以揚帆起航,逆流而上,參與陳留、滎陽之戰。
打下這兩個地方,才有圍攻雒陽的戰機。
不求殲滅呂布,今年能與呂趙叛軍打的不分上下,那才能從士氣上擺脫來自趙基的壓制。
明年,也就是建安五年,才是與呂趙叛軍決戰的時刻……其實,擋住呂趙叛軍,不使他們東出或者南下,這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這場戰爭,已經關乎各方勢力的生死存亡。
孫策不清楚其他人怎么想,反正他不想俯首稱臣,一輩子活在趙基陰影之下的話,那他只能竭力反抗,爭一個角逐天下的機會!
白馬城中,百姓本就被曹仁破城屠戮過一次,如今殘存的一點百姓更是逃的一干二凈,明晃晃一座空城。
孫策的中軍甲士涌入白馬城各處,搜集可以使用的建筑材料,重新修補城中各處崩毀的城墻,并修建各種防御工事。
他們工作效率并不算高,因為入夜后,他們肯定會返回戰艦內,以避免來自呂趙叛軍的輕騎偷襲。
孫策巡查如似廢墟的白馬城,這種廢棄的城邑他見多了。
好在白馬城內原本屠城時遺留的骸骨已被趙基撤軍時派遣俘虜打掃、統一埋葬了,所以白馬城中只有焚毀的屋舍,卻沒什么成片倒伏的骸骨。
但同樣的,白馬城中不管新舊水井,依舊沒人敢飲用。
為此,孫策中軍入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貼近城西北角的地方開始挖掘新的水井。
越是貼近西北角,地下水脈就相對干凈,不會被城中其他填埋尸體的水井污染。
曹仁屠城時可沒心思殺人填井,是城中士民男女在受辱被殺與跳井之間,選擇了跳井。
不管是軍隊還是什么組織,破城搞屠殺時,絕不會有什么憐憫可言。
到那個時候,痛快一刀弄死你,反而是一種憐憫。
畢竟人這種生物,是會思考的,往往又都很好奇。
平時被約束著,行為就算兇暴,也還有一定秩序、道德底線可言;可破城屠城時,徹底破開束縛之后,那簡直比虎豹兇獸還要殘暴!
曹軍擅長屠城,孫策軍隊也不缺相關經驗。
所以入城第一時間,就是開挖新鮮、潔凈,且可靠安全的水井。
這是之前渡江征討江東時積攢的經驗,已經成為孫策軍隊的一種傳統行為、集體認知。
孫策檢查水井開挖進度時,一名軍吏快步而來:“君侯,斥候來報,說是兗州刺史張楊棄城而走,劉玄德分兵進占陳留,收得兗州兵士、男女一萬三千余口;又率大部兵馬渡鴻溝,追擊張楊潰兵。”
“這是叛軍詭計。”
孫策聞言神情果斷,并爽朗做笑:“劉玄德兵敗的消息不遠了,傳令倉亭各軍,得到軍令時即刻出發!”
“喏!”
軍吏亢聲應答,他們不在乎劉備是否兵敗或勝利。
都已經出兵了,那就要打到底!
孫策原地踱步,扭頭橫目去看一名專司河北方面的信使:“立刻奔赴鄴城,告訴袁本初,不應拖延,還請早日發兵,與我一同攻取河內!”
唯有得到河內,討趙聯軍才能扎下一根樁子,迫使呂趙叛軍來河內與他們決戰。
這樣才能借助地利、城防優勢,消磨呂趙叛軍的銳氣。
至于進攻雒陽或者虎牢關……反正孫策是沒這個興趣。
呂趙方面都放棄了陳留,等于放棄了兗州、中原,那下一步放棄滎陽也就成了大概率的事情。
這肯定不是趙基的意思,應該是呂布的主意。
呂布這么做,就是要收縮防線,縮短糧道、補給線什么的是其次……關鍵是這樣不需要分兵駐守各處據點,呂布可以集中更多的機動兵力。
把拳頭握緊、憋大,這擺明了就是要狠狠打人。
情況都這樣的明顯了,孫策在補足己方騎軍短板之前,是真不想去打一場呂布精心布置的仗。
劉備想打的話,就讓劉備、劉表、劉勛這些人去打吧。
或許這些人有不得不打的理由,可孫策真沒有。
他傾巢而出,不是來跟呂趙叛軍爭一時長短的,是來幫聯軍穩定戰局的。
只有陷入長久的拉扯,他才有后發的優勢。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