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605章 宗廟之爭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平陽,汾水兩岸。

  各類營壘節次有序,依靠汾水漕運以及平陽本地儲備,大軍集結平陽時,可以維持較低的后勤消耗。

  原平陽侯府……賈逵擔任平陽侯國國相時,就沒修建過什么像樣的平陽侯府。

  現在趙基晉爵河東郡公,更不需要建造什么平陽侯府。

  對于趙基晉爵河東郡公,河東士民自然是擁護的。

  原平陽侯國所屬各縣本就是從河東割出來的,因匈奴入侵的原因,許多縣邑早已荒廢。

  在趙基手里,平陽各縣的百姓才能返回故鄉。

  因此河東、平陽士民都是極力支持趙基的,以至于各縣三老結伴來平陽大營,向趙基請命修筑趙氏宗廟、立社稷壇。

  宗廟、社稷壇是該立在平陽,還是立在稷山或聞喜,這都是很有講究的事情。

  說的粗白一些,這直接決定未來某個地區的永久免稅待遇。

  所以河東、平陽士民在鼎力支持的同時,也因宗廟、社稷壇的選址而陷入爭辯,爭辯不休,就挽起袖子打了起來。

  打的越狠,越說明當地士民請立趙氏宗廟、社稷壇的決心與誠意。

  以至于不時有械斗毆殺的案例滋生,擾的趙基無法安心于軍事。

  自皇后遷往晉陽以來,趙基就吃住大營之中,適應了規律的軍旅生活。

  這日晚間時分,趙基巡營歸來,等晚飯時翻閱軍書,又看到敢死兵序列增補三名死囚的報告,不由頭疼。

  他真不在乎宗廟、社稷壇的選址,現在也不是分心干這個的時候。

  真要選址,他比較中意晉陽。

  而這,也是平陽、河東人急切間大打出手的根由。

  不甘心這么大好處落在平陽或河東,更不甘心落到晉陽人頭上。

  封公,就可以立宗廟、社稷壇,這對世人而言是一樁極盡榮耀、莊嚴的大事。

  所以大打出手,哪怕在稷山新設一個縣邑,用來建設宗廟、社稷壇,他們也是可以接受的,唯獨不能讓晉陽人占便宜。

  械斗毆殺雖是命案,但這種命案判刑相對不重,不會處于極刑。

  自趙基所立的六千敢死兵在征胡戰役中建立殊功,如何補充、維持敢死兵的編制、戰斗力就成了大司馬幕府的一項日常議題。

  因此各郡縣判例呈送幕府決曹時,都會有意篩選青壯罪囚,或免死充軍,或適當改判充軍數年,以持續向敢死兵增補缺額。

  現在六千敢死兵的編制內,有太多的胡虜勇健。

  這些人哪怕充為敢死兵,也算是半步踏入了大司馬幕府所轄各軍的晉升體系,自然引發了一些人的警惕。

  想要降低這類隱患,就要想辦法往敢死兵序列中塞漢地罪囚,稀釋諸胡勇健的比例。

  此刻,趙基看著相關的卷宗,更感頭疼。

  于是扭頭去看隨行的太師府書吏溫恢:“各地爭我宗廟,該當如何?”

  為了保障政治穩定,趙基并沒有改大司馬幕府為太師府,只是征辟了溫恢為太師府書吏,是目前唯一的太師府府吏。

  溫恢坐在下首等待開飯,聞言想了想,就說:“諸縣三老、士民所爭者,名也,利也。而晉陽雖系州治,卻是小城,經太師祖孫擴建才有今日之盛。今晉陽吏民男女,皆隨太傅、太師有功之家也,豈可無視?”

  趙基聞言點著頭,溫恢作為太師府唯一的府吏,自然是有他的妙用。

  這幾年溫恢孝期剛結束后,就被征辟為并州牧主簿,并不時在晉陽龍城大學研讀,頗受青年士人推崇,大有成為并州名士的勢頭。

  為了避免他成為影響一州的后起之秀,趙彥提前下手征溫恢太原計吏,并舉為今年的太原孝廉。

  趙基在平陽聚集大軍時,各郡計吏奔赴平陽,趙基又征辟溫恢為太師府書吏。

  說是書吏,實際上干的是半個主簿的事情,協助幕府主簿諸葛瑾處理、經手公文。

  說話間高陽龍帶人端來晚飯,親兵上餐后退出,高陽龍盤腿坐在趙基另一側,也端起他的餐盤,抓筷子時說:“公上,聽說常茂入營了?”

  “嗯,他在南岸新田營,怎么你想去找他?”

  趙基說話間夾起涼拌黃瓜送嘴里,又看向溫恢:“明日你持我令箭,去告誡曉瑜諸縣三老。告訴他們,晉陽乃我趙氏龍興之祖地,宗廟、社稷宜立在此處。若放任不管,士民爭斗乃無謂死傷;再者等太原各軍南下時,也會參與爭奪。”

  現在的晉陽戶籍里,如溫恢所言,實際上沒有幾個老晉陽土著,絕大多數都是跟隨趙彥、趙基的功勛之士家庭。

  真等河東、平陽人的小動作傳過去,晉陽那些傷殘退役的老兵組團南下時,真能不管不顧屠了諸縣三老。

  敢跟晉陽功勛之士爭奪宗廟、社稷選址,可謂是活膩了。

  “喏。”

  溫恢拱手應下,他不覺得這個任務有多難。

  平陽各縣雖然是趙基的封邑,也遷徙了一些立功的漢胡家庭,可他們在軍中的影響力根本無法與晉陽人比較。

  至于河東人,目前專指汾水、稷山以南的各縣士民,他們其實在軍中的影響力有限;真正有影響力的那些河東人都已遷徙到了平陽或晉陽,或分布各處的軍鎮、莊園、牧監。

  傳統意義上的河東人,軍中實際影響力還比不上立功賜姓的漢化匈奴吏士。

  見溫恢應下,趙基才去看高陽龍:“你想常茂的話,飯后準你去尋他飲酒,但不可宿醉。”

  “唯。”

  高陽龍是河東籍貫,法理上屬于河東郡公趙基的臣民,行禮時口中稱‘唯’。

  他面帶喜色,在虎賁成軍時,那時候全軍身形最高壯的就兩個人,一個是他,一個就是常茂,都是九尺有余,站在人堆里鶴立雞群的顯眼存在。

  這些年下來,兩人也就成了好友。

  趙基也有些想常茂,但不能因為想念就召見常茂。

  常茂這樣的中堅骨干,雖然沒趕上征胡戰役,錯失了許多功勛。

  可常茂只要待在某支軍隊中,那這支軍隊就是可靠的。

  自己自身衛隊還需要繼續擴充,常茂就很合適做高陽龍的副手。

  軍隊需要一步步的調整,現在趙基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現在急著開戰的不是他,是許都方面。

  誰先主動開戰,固然會擁有局部戰場的優勢,可軍隊提前動員、出征,也會提前透支儲備與軍隊的銳氣。

  何況,對面還有個雷沒有排除,那就是建號仲氏的袁術。

  與自己開戰前,劉備肯定會先聯合諸劉剿滅袁術,藉此磨礪軍隊,助長士氣。

  袁術手中那顆傳國玉璽,對許都方面而言,也是很重要的某種象征,能有效提升軍隊的士氣。

  未來哪怕發展成南北朝,趙基也是可以接受的。

  守住目前的基本盤,等著南朝發動一波又一波的北伐,自能低成本、周期性的給南朝衣冠放血。

  也只有維持戰爭狀態,才好施行霸府統治,一步步將內部隱疾拔除。

  請:m.llskw.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