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48章 大練兵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老羅,老羅!”

  陳成興喊著走到了團部的西屋,羅平在這里辦公。

  “怎么了團長?”羅平好奇道。

  “我突然想起個事,那就是糧食問題。”陳成興坐到桌子前給自己倒了一杯水。

  “糧食?咱們的糧食很充足啊。”羅平有些疑惑。

  “沒那么簡單。”陳成興擺了擺手。

  “以目前大云山的產出,甚至連現在的新二團都無法維持,如果部隊繼續發展壯大,糧食必然緊缺。”陳成興說道。

  現在大云山的耕地主要供給的新二團部直屬部隊和后勤兵工廠,3個主力營都是在山外游擊區就食,因此羅平才感覺新二團糧食充足。

  可一旦收縮兵力,新二團恐怕無法維持日常消耗。

  聽到陳成興的話后,羅平的臉色逐漸嚴肅起來。

  大云山的人口不少,但是有超過60%的人口,集中在南側和西側的丘陵地帶,這兩片區域南側靠近潞陽,西側靠近平安縣,其余超過80%的地域分散著不到40%的人口。

  如果再排除東側的轎子山一帶,真正根據地內的人口也就是25%,最多5萬人。

  而正常情況下,5萬人也就只能供應2500人的脫產士兵,再多就會產生不利影響了。

  “團長你有什么想法?”羅平問道。

  “我有幾個想法,一是開荒,在比較平緩的山坡上建立梯田;二就是沿中云山脈,著手往北發展。”陳成興說道。

  現在根據地內合適的土地早就被開發成耕地了,新二團想要開荒就只能往山上走。

  好在土豆的種植條件沒那么苛刻,即使土地不肥沃也能種,最多就是產量少罷了。

  而往北發展則可以使新二團獲得更大的空間,整個中云山脈的人口超過100萬,足以供應新二團的發展。

  “開荒?”羅平皺了皺眉。

  往北發展好說,派出小股部隊發展就可以了,但是開荒可沒那么簡單,新二團沒有多余的人手來干這個事。

  陳成興一聽就知道羅平是什么意思:“我已經想過了,新二團的12個步兵連已經基本滿編,剩下的各營機槍連雖然缺乏武器,但是人員也已完成招募。”

  “現在每天還有不少青壯參軍,我決定再編一個新兵補充營,補充營在訓練間隙進行開荒工作,同時也可以招募無地或少地的百姓一起參與。”

  反正系統要求的是開荒1萬畝,又沒說這個地必須得由新二團來開荒。

  只要陳成興說老百姓開的荒地歸個人所有,那老百姓能把山給全部擼成梯田。

  而陳成興之所以要補充營也參與開荒,除了可以自給自足以外,更重要的是高產土豆還需要一塊試驗田。

  不然自己即使拿出土豆來,也沒人會輕易的改變耕種計劃。

  冒險去種不了解的作物,可能面臨的就是顆粒無收,那對整個家庭而言可是滅頂之災。

  而只要試驗田的產量出來,看到實物的百姓自然會不請自來,到時候工作就好開展了。

  羅平想了想,同意了陳成興的想法。

  之前為了盡快完成滿編,各連是將新兵直接充入部隊,這樣不可避免的會造成部隊戰斗力下降。

  現在有了補充營,正好可以讓新兵在訓練的時候養養身子,等部隊缺員以后再從補充營補充到各連,這樣最起碼可以避免新兵和老兵的訓練無法同步。

  ......

  陳成興和羅平兩人做出決定后,補充營立刻就建了起來。

  因為不是主戰部隊,而且補充營都是新兵,思想和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補充營的營長是從政治處選派了一個政工干部擔任。

  孔翰文,是陳成興之前從旅部帶回來的政工干部,老紅軍了,在思想教育方面比較拿手。

  ......

  將補充營搭建起來以后,新二團也展開了一場大練兵,陳成興還提出了‘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口號。

  各部隊每天6點準時起床訓練,首先要做的就是全副武裝的行軍訓練。

  要知道,在世界戰爭史上,速度是創造奇跡的關鍵。

  正常來說,各國家的全副武裝行軍,每小時最少都是5公里,每天是行軍40-50公里。

  而陳成興提出的則是要做到全副武裝,每小時行軍7公里,且連續行軍25公里不停歇。

  輕裝急行軍,速度要更快,達到每小時15公里以上。

  即使新二團現在飲食上有所欠缺,但是有陳成興特性的加持,這一點并不難完成。

  除了全副武裝的行軍訓練之外,部隊要進行偏向實戰的搏擊和拼刺訓練。

  當然了各部隊的思想學習和文化學習也不能落下,陳成興想要的是一支從思想到肉體,全副武裝的無敵軍隊。

  為此陳成興還不定時的組織文化考試,要是哪個連敢有不及格的,那營長、連長都得在團部大門口站一天。

  在大練兵的時候,陳成興也考慮過要不要推行三三制戰術,這畢竟是輕步兵的巔峰戰術。

  但是想了想,陳成興還是放棄了這一打算。

  三三制的出現,是因為部隊武器落后,沒有足夠的輕機槍,導致整班都是步槍手。

  因此才以三人組成戰斗小組,三個戰斗小組組成步兵班,以三角形進行進攻和協防。

  小組成員分工明確,一人負責進攻,另外兩人負責掩護和火力支援。

  三三制的優點很多,比如可以降低傷亡,可以通過層層推進、交替掩護來加強進攻力度。

  但是其缺點一樣明顯,大量的訓練就先不提了,這一戰術不是精銳絕對玩不轉。

  三三制的最大問題就是非常靈活,但缺乏足夠的攻擊的強度,畢竟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分散了兵力。

  這就導致進攻部隊,很難在短時間內涌入更多的兵力,以鞏固和擴大戰果。

  如果守軍有足夠的意志,敢于組織自動火器、甚至刺刀近距離搏殺,那立刻就會打成陣地絞肉戰,這一點在解放戰爭時期發生過多次。

  比如‘配水池之戰’以及‘老虎團大戰夜老虎團’的經典對決,而代價也是雙方傷亡殆盡。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加強火力,但是有了強大的火力就沒必要用三三制了。

  這就使得一根筋變成了兩頭堵。

  戰爭的發展方向,還是以輕機槍為班組核心的進攻、支援、掩護。

  最關鍵的是抗戰前期,八路軍目前還是以游擊、偷襲為主,真正的陣地攻防戰并不多見。

  因此陳成興索性放棄了這一打算,等到了解放戰爭,要是自己不能喊一聲‘給老子炸!’,那不是白穿越了?

  ......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