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2450章 翻天覆地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因為快進入雨季了,雨水變得多了起來。傍晚時分,大雨便籠罩了整個城市。

  在曼谷中文大學附近的社區里,一棟門前門牌號上方掛著“李宅”小木牌的房屋內。

  李良玉坐沙發上,指尖夾著的香煙燃到了過濾嘴,燙得他指尖一麻才猛然回神。

  這是他旅居海外的第二十一個年頭,作為曼谷中文大學物理系的教授的他,在整個南洋,都享有極高的聲譽,畢竟他是諾貝爾獎得主。

  而且在過去的這些年里,他還屢屢在學術研究上取得新的成就。

  往常的這個時候他都是待在實驗室里的,但是眼下他卻早早的回到了家里,坐在沙發上看起了電視。

  他此刻正盯著電視柜上的長虹彩色電視機,現在電視里正在播放著新聞。

  那是考察團訪問暹羅、乘坐高鐵的專題報道。

  “現在我們正在半島高速鐵路上行駛的高速列車上,當前時速已穩定在270公里以上,”

  記者的聲音透過揚聲器傳出,鏡頭隨之掃過車廂內的電子顯示屏,淡藍色的數字在屏幕上清晰跳動,緊接著,車廂廣播里的提示音輕輕響起,

  “與往常不同的是,今天車廂里的乘客是來自另一個國家的貴賓。”

  對于半島高速鐵路,李良玉并不陌生,當年他正是乘坐那條鐵路從吉隆坡來到的曼谷。

  那條鐵路的起點是星州,途徑吉隆坡,直到曼谷終點在撣邦的新安。

  在其建成的十幾年里,數以千萬計的乘客搭乘那條高速鐵路往返于三國。

  可此刻列車里卻迎來了從未有過的賓客……

  李良玉就那樣看著電視,默默的抽著煙。

  鏡頭轉向車廂中部,他正與陪同人員交談,一旁的新聞記者問道:“請問乘坐高速列車有何感受”時,他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微微側身看向窗外飛速倒退的稻田。

  他看著電視里的畫面,李良玉感覺他似乎在思索著什么。

  “我感覺到速度非常快,有種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

  聽著電視機里傳來的話語,李良玉能夠感受到另一種含義。

  雖然他是物理學家。但是在大學經濟系里也有幾個朋友,他們曾經研究過那邊的經濟,并且對經濟對比的學著,所以,非常清楚兩者的經濟懸殊。

  他能讀懂這句話里的重量——這哪里是簡單的乘車感受,分明是一個沉寂多年的國度,決心追趕世界的宣言。

  這就是他們此行的目的嗎?

  他抬手在煙灰缸里按了滅煙蒂,目光掃過桌角迭放的報紙:

  《曼谷新聞》頭版用醒目的標題寫著他們訪問的新聞。

  在過去的幾天之中,電視上,報紙上到處都是與之相關的新聞報道。

  他們去過很多地方,從濱海的工業園區到高速鐵路,甚至他們還去了農村。

  他們看到了很多,也見到了很多。

  而現在看著電視里的新聞,李良玉的腦海中想到的是什么呢?

  是來自母校的邀請。

  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到那里講學。

  “21年了。”

  站起身走到玻璃推拉門旁,透過玻璃看著北方,而他的思緒卻飄回了21年前——想起那年匆匆忙忙,連滾帶爬護送著老師一起離開的那一幕。

  當時他只是出于一個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和愛護。但是這個選擇并不是沒有代價的。

  就這樣站在推拉窗邊的他,默默的抽著香煙。

  作為一名物理學家,而且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李良玉經常接到世界各國的講學邀請。

  但,唯獨這一份講學邀請,讓他陷入了猶豫之中。

  畢竟,他清楚的記得自己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在過去的21年里,他見證了整個南陽地區經濟騰飛的奇跡,并不僅僅只是暹羅。

  從sEA開始,從大馬到暹羅,再到撣邦,所有的地方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他們的經濟都像裝上了噴氣式引擎一樣,一飛沖天。

  經濟上的繁榮帶來了科學以及教育上的進步,他們在科學技術上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令世人所矚目的,甚至并不遜色于經濟。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赤道奇跡”并不僅僅只是經濟上的輝煌,同樣還有科學上的奇跡。

  相比之下,另一邊呢?

  腦海中浮現出電視機中的那些畫面,那是其他的學者去講學時拍攝的畫面——那些大學里不僅使用著幾十年前的教學設備,甚至,就連同他們的教材也是極其落伍的——有很多內容都仍然停留在五六十年代。

  這樣的差距是肉眼可見的。

  差距,并不僅僅只是經濟上的,在技術上同樣也是如此。

  可此刻看著電視里其坦然面對“速度”、主動擁抱“差距”的姿態,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復雜的情緒,有欣慰,有期待,還有一絲難以言說的心情。

  和很多人不一樣,他來到這里不過只有21年。

  李良玉默默的抽著香煙,他的心里正在做出決定——或許,應該回去看一看吧。

  無論如何那里都是自己的母校,無論如何,總歸是要回去看一眼的。

  “好吧,就回去看看吧。”

  他轉身走到書房之中,然后到書桌前,從桌上拿起了那封邀請函,那是他曾經的老師給他發來的邀請函。

  看著信上誠摯的邀請,李良玉稍微想了一下,然后才坐在案前書寫著回信。

  而就在他書寫著回信的時候,客廳的電視機里響起了帶著西南口音的話聲音:

  “……是的,隨著國內接待能力的提升,我們很快就會完全開放探親,開放旅行,到時候所有人都可以自由的回鄉探親,回鄉旅行,而且我們也歡迎大家回去看看。

  看看這些年來家鄉的變化,看看多年不見的親人。”

  一石擊起千重浪,一個看似隨意的答記者問,卻在整個南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

  當天,旅行社里的電話就被打爆了,幾乎所有人都在那里詢問著一件事——他們什么時候可以回家。

  不是通過旅行社,而是直接買張機票,直接回家,回到親人的身邊。

  但是對于此,旅行社也沒有確切的答案,畢竟,誰也不知道“不久之后”,到底是多久。

  直到晚上十點多的時候,旅行社的電話才消停下來,程立功松了一個領帶,看著已經十幾分鐘不響電話機,說道。

  “好吧,終于沒有電話了。”

  當他走出辦公室的時候,發現張雨欣還在外間忙碌。

  “怎么還沒走?”

  程立功靠在門框上問道,半個小時前,他就讓其下班了。

  張雨欣抬起頭,眼睛因為疲勞而微微發紅,嗓子也有些沙啞:

  “嗯,想著還會不會有電話,就多呆了一會。”

  程立功笑了笑:

  “去休息吧,明天指不定還有不少電話呢。”

  接下來的幾天,電話肯定不會少的,畢竟,那個新聞太震撼了——不需要再經過旅行社,不需要聘請隨行導游,個人可以直接入境,探親、旅行都可以。

  這絕對顛覆了所有人的想象。

  雖然經過旅行社價格倒也不貴,但是對于不少人來說,還是一筆負擔,所以,當這個新聞播出之后,旅行社才會接到很多咨詢電話,他們為什么會通過旅行社咨詢?

  是因為旅行社可以幫忙辦理簽證,購買往返機票,甚至還可以幫忙預訂酒店,車輛。這些都是普通人前往異國的必需,況且那邊還是一個極其陌生的國度。

  應該說是最熟悉,也是最陌生。

  “程經理,”

  張雨欣突然問道:

  “你的家人還有人在內地的嗎?”

  程立功的表情凝固了一瞬,隨即恢復平靜:

  “我父親軍人,他是四十年過來的,他去世前常說,希望有一天能回去看看爺爺奶奶……”

  他頓了頓,長嘆一口氣,說道:

  “可惜,他沒能等到這一天,五年前,他就去世了,嗯,我父親結婚很晚,他二十二年才進軍校,直到三十五年,抗戰勝利后才結的婚,我是家里的長子,嗯,我大概還有一個弟弟,母親說當年逃往港島時,沒有來得急帶著上他,如果他活著的話……今天應該也有三十歲了。”

  很多人的家里都有一些聽著極其辛酸的故事,在不少節目中都可以看到,每當那些尋親節目播放時,總會讓人看的淚如雨下。

  那些故事中,有團聚,有圓滿,有失落,有淚水。

  看著經理有些失落的情緒,張雨欣輕聲說:

  “經理,其實,你也可以回去的,回去找一找他,沒準能找得到的。”

  程立功沒有回答,只是關上了辦公室的燈。

  黑暗中,城市的霓虹透過窗戶,在他們臉上投下變幻的色彩。然后他們兩個人就這樣走出了旅行社,街道上熱鬧依舊,兩人分別后,坐在車里的程立功,并沒有第一時間離開,而是坐在那默默的點著一根香煙,然后就這樣抽了起來,

  “回去……”

  要不要回去?

  這是一個選擇題,其實,從第一次開辦前往大陸旅行的業務時,他就尋思著要不要過去看看,或許,應該回到父親的家鄉看看,爺爺,奶奶他們還在世嗎?

  是不是應該過去呢?

  在這個時候,他的內心深處似乎已經有了答案,因為他記得父親直到去世的時候仍然念叨著家人。

  他的父親離家幾十年,最大的遺憾是什么?

  就是從考入軍校之后就再也沒有回過老家,自從抗戰軍興之后,就和爹娘失去了聯系。

  這么多年如果爺爺奶奶還活著的話,他們肯定還牽掛著父親。

  而父親呢?

  直到去世的時候仍然是滿滿的遺憾,現在想起來,他似乎明白了為什么父親在去世的時候眼角含著淚水……

  地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