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2316章 世界科學中心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這就是南洋大學嗎?

  置身于南洋大學的校園之中,梁國銘的目光中帶著幾分好奇,當年大學畢業的時候,他也曾在校園中看到過南洋大學的招生海報。

  只不過那個時候他的心思撲在其他上面,不在這邊。

  在海報上沒有太多的文字,只是說提供路費、學費以及生活費,除此之外,就是大學的師資力量——都是知名的歐洲教授,甚至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

  也正因如此,才會有很多同學選擇了這里,繼續讀研究生。畢竟誰不想在那樣的世界級的科學家的門下學習知識呢?

  在那幾年到底有多少大學生來這里讀研究生?

  是三萬?五萬?

  或者更多?

  可能有十幾萬吧……現在那些當年的學生都已經成為這個國家的棟梁之才,其中還有很多人成為了是全世界知名的學者,他們之中甚至有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前幾年的時候還有諾貝爾獎得主回去訪問過。

  真是人才濟濟啊。

  就這樣思索著這個問題,梁國銘繼續在校園中漫步。

  自從當年大學畢業之后,這還是他第一次走進校園,明媚的陽光透過葉片縫隙,在地面投下細碎的光影。風里帶著草坪修剪后清新的草木香,不遠處的教學樓前,學生們抱著書本匆匆走過,偶爾傳來幾句交談聲。

  這場景陌生又帶著幾分沖擊,讓他又一次想起30年前那個盛夏的午后。

  那天,在得知幾個好友要離開的時候,他拉著同學的手急聲勸:

  “留下來吧!國家即將迎來新生,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咱們學的知識,該用在建設自己的國家上!”

  身邊的同學有的點頭,有的卻面露猶豫。幾個平時關系最好的同學,在猶豫中,聲音壓得很低:

  “梁國銘,我們申請了南洋大學的研究生,下個月就動身。聽說這里的實驗室有最先進的儀器,教授也都是全世界最頂尖的,能接觸到世界頂尖的理論,將來學成之后,可以更好的建設國家。”

  雖然當時他竭盡全力勸說他們留下來,可是最終,那些個同學還是提著了行李箱,登上了開往南洋的輪船。

  再后來。他留在了國內,一頭扎進了國家的建設之中,從青澀青年到兩鬢染霜,轉眼就是三十年過去。

  而他們呢?

  基本上都留在了這里,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貢獻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把這里建設的經濟如此的繁榮,科技如此發達。

  真是造化弄人啊!

  此刻站在這所大學的校園里,梁國銘的目光掠過教學樓墻上印著復雜公式的學術海報,掠過實驗室窗口透出的明亮燈光,看著停在路邊的一輛輛的小汽車,看著那些穿著各種各樣衣服的年青學生,心里翻涌著說不清的滋味。

  那些當年選擇出國的同學,現在怎么樣了?

  他們是否真的如當初所說,在實驗室里鉆研出了前沿成果?

  有沒有人成了教授,站在講臺上講授知識?

  但是無論如何,他們早已在這片土地扎根,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也像眼前這些學生一樣,穿著整潔的衣服,抱著厚厚的書本,對未來充滿憧憬。

  而這么多年,他自己又經歷了什么呢?

  當年那個要成為物理學家的年青人,這么多年過去之后,又成了什么?

  想到這,他的心情變得有些復雜,他想到了當年下南洋的那些同學,他們現在的身份各異,有的在某個工廠里,參與著各種研究,有的則在大學里任教,他們或多或少的都實現了自己年青時的理想。

  至少學有所用。

  風又吹過來,帶來一陣學生們的笑聲,有人踢著足球在草坪上奔跑,陽光灑在他們年輕的臉上。梁國銘輕輕嘆了口氣,腦海中浮現當年的畢業合影——照片上的他們,穿著樸素的衣服,他們的眼睛里有著光,那是對未來的希望。

  30年前的選擇,讓他們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他留在國內,見證著國家在艱難中一步步前行;他們遠走他鄉,在異國的土地上追尋學術理想。

  無論現在他們過得怎么樣,那段在校園里暢談未來的時光,那些關于未來,關于人生的熱烈爭論,或許都還藏在每個人的心里,像此刻校園里的陽光,清晰又遙遠。

  終于,他來到了一座教學樓前,他在樓前駐足片刻,然后才走了進去,然后,在一間教授辦公室的門外敲響了房門。

  “請問呂教授在嗎?”

  正辦公室里翻看著資料的呂志豪抬起頭,先是錯愕了片刻,然后驚喜道:

  “國銘!梁國銘,你,你怎么在這?”

  呂志豪猛的一下站起身,然后朝老同學走去。

  幾十分鐘后,在長安的餐廳里,梁國銘看著面前的老同學,目光是復雜的。

  他們已經整整30年沒有見過面了,好像從大學畢業之后就再也沒有見過面。

  那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他留在了那里,而老同學呢?卻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到南洋大學讀研究生,幾十年不見,他似乎還帶著幾分年輕時的模樣。

  應該說他看起來更加的年輕,看模樣至少比自己年輕10來歲。

  “真沒想到會在這里看到你。”

  直到現在呂志豪看著面前的老同學語氣得頗為激動。

  “咱們30年沒見面了吧。”

  “是的,整整30年了,當時我讓你留下來。你說,你要到這兒讀研究生——這一別就是30年啊。”

  呂志豪點了點頭,看著老同學說道。

  “可不是嘛,整整30年。時間過得可真快啊!”

  在這樣的感慨之中,久別重逢的兩個人就在那里聊了起來,他們聊著當年的年少輕狂,聊著這些年的經歷。

  聊著彼此的家庭,甚至還聊起了他們年輕時所喜歡的那些女生,在這樣的聊天之中,他們變得越發的熟絡起來。

  或許是因為如此,梁國銘看著面前早就成為國際知名的集成電路專家的老同學說道。

  “現在國內已經開放了探親旅游,每天都有很多人回去探親,怎么樣?有沒有考慮過回去看看?”

  面對老同學的話語,呂志豪先是微微一愣,然后說道:

  “嗯,我應該會在明年回家探親,畢竟,這么多年都沒有見過父母和兄弟姐妹了。真的挺想念他們的,雖然現在已經恢復了聯系,但是,那只是寫信而已。”

  呂志豪說的是心里話,誰沒有爹娘?誰又沒有兄弟姐妹,這么多年,他日里夜里都能夢著他們。

  “不過現在旅行社那邊人太多,機票也難定,所以……”

  不等他說完,梁國銘便說道:

  “這件事好辦,像你這樣國際知名專家,待遇自然和普通人不同,這樣,我幫你聯系一下有關方面,他們肯定會特事特辦的,就像當年楊先生他們回國訪問一樣,各個部門是全力配合,就連領導也是百忙之中抽空接待的。”

  老同學的話讓呂志豪在一陣心動的同時,眉頭卻皺成了一團兒。雖然很渴望回家探親,但是,面對這樣邀請,他卻搖了搖頭,說道:

  “老同學,我回去只是為了看望父母,是個人的探親。”

  在提到探親的時候特意加重了一下語氣,似乎是在強調著他的本意,不希望對方誤解自己的意思。

  然后,他看著老同學說道。

  “不過也就是探親。是不敢勞煩官方的接待,”

  老同學的拒絕,讓梁國銘有些詫異,他說道:

  “老同學,像你這樣的知名專家,接待你,是應該的,國家歡迎你回國訪問,家里的鄉親也一直惦記著你,想著你,也在等著你。”

  他的語氣是誠懇的,用了掂記、想、等來形容人們的心情,這種拳拳之心也是由衷的。

  隨后,梁國銘又介紹起了這幾年的國內的變化,從經濟上開始,從各個方面進行著介紹,總之就是告訴對方,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

  “……你看,現在就連探親都開放了,國內現在大不一樣啊!”

  對于此,呂志豪自然是點頭表示贊同,但是他并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而是在思索了一會,說道:

  “對了,老同學,你聽說過李良玉嗎?”

  梁國銘下意識的反問道:

  “李良玉?是我們的校友嗎?”

  搖了搖頭,呂志豪說道:

  “不是,他是曼谷大學物理系的教授,幾年前,他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當他的這一發現公布后,學術界認為,這是值得一個諾貝爾獎的發現。”

  話音稍微頓,看著還沒有反應過來的老同學,他繼續說道:

  “就在半個月以前,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公布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名單——李良玉是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突如其來的消息讓梁國銘愕然的睜大眼睛,目光中充滿了不可思議,他說道:

  “諾貝爾獎獲得者?今年的?他,他是我們的校友嗎?”

  回答是否認的,呂志豪搖頭說道:

  “他是云省大學數學系的,不過卻沒畢業……”

  手指在杯沿輕輕摩挲著,然后呂志豪并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梁國銘則驚嘆道:

  “哎呀,真的很了不起啊,居然又有了一個唐人獲得諾貝爾獎獎……”

  他的話音剛落,呂志豪則搖頭說道:

  “不是又有一個,而是第十三個,在過去三十年里,有十三個唐人獲得諾貝爾獎獎,其中十二個是SEA人,他是大馬國籍,在暹羅任教職,還有至少七位科學家的研究很有可能會在未來十幾年內獲得諾貝爾獎。”

  “什么,你們獲得了那么多諾貝爾獎?”

  “十七個,還有四位是歐裔……”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呂志豪繼續說道,

  “當年閣下曾表示,希望SEA科學界在未來五十年中獲得三十個諾貝爾獎,嗯,現在時間尚未過半,但是我們已經獲得了十七個諾貝爾獎,物理學、化學、醫學,各個領域皆有突破……”

  這是炫耀嗎?

  不,只是擺出事實而已,事實就是,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這里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世界科學中心,每天都有新的科學突破。

  雖然在這個時代的美國才是世界上真正的世界科學中心,但沒有任何人可以否認,現在sEA正在引領著世界科學的發展。

  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同樣也在表明這一點,這個數字是在不斷增加的,而且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形式。

  在學術界甚至有一個聲音認為,最多10年后,sEA每年都有可能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因為,有些學術上的發現需要經過時間的驗證,才能夠獲得諾貝爾獎。

  比如集成電路,比如光纖。

  隨后,呂志豪看著似乎還沒有回過神來的老同學,說道:

  “嗯……閣下……”

  看著驚愕的說不出話來的老同學,呂志豪加重語氣說道:

  “閣下本人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為其發明晶體管,他還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