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93 兒臣有一計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少微已將前因后果挑挑揀揀著說罷了一遍,對于將那名斷手者捕捉,她的說法是出動了家中健仆將其合圍擒下。

  太祖隨用隨取,欺君隨口便來,只看需要與否。

  皇帝未深究多問,一時只是看著殿中跪坐的兩名少女,未等到他追問,少微也不再主動將細節贅述填充,口中只說重點:

  “陛下,微臣隨師傅在鄉野長大,得這位阿姊照拂愛護,便如同親姊一般。”

  “阿姊純良質樸,此番乃是受人脅迫入京,實為身不由己,而入京后也并不曾走露任何機密之事。此番更是以身做餌,拼死將此始作俑者的爪牙誘捕,并入宮向陛下揭發一切。”

  少微雙手交迭額前,俯身道:“陛下一向賞罰分明,還望準許阿姊將功折罪。”

  皇帝看著那個張口便夸他賞罰分明的少女君侯。

  她的阿姊便遠不如她這般大膽從容了。

  見少微俯身,青塢也趕忙跟著俯拜下去,因不敢窺視天顏,直接叩首在地,閉眼顫聲道:“陛,陛下……民女自知犯下欺君大過,若揭發之功不足折罪,便還請陛下收回民女在梁王一案中的功勞獎賞……”

  像是在算一筆極其樸素的賬,青塢細小的聲音里因畏懼而帶些哭意,并做出解釋保證:“陛下所賜田宅金銀器物奴仆,民女只是去看了看,一概也不曾花用觸碰……請陛下讓人一同取回,以折民女之罪過!從今往后,民女再不敢犯了……

  皇帝聞言見狀,感到幾分好笑之余,卻也懂了為何劉符會被這柔弱女子欺騙反制。

  她身上有一股不多見的質真。

  許是同一個山窩里長大,又許是氣味相投,這一點倒與靈樞侯有相似處,二人各有各的真法。

  至于功過賞罰,皇帝心中自有明賬,他開口道:“將功折罪不可取。”

  青塢聞言只覺天塌下來,砸得她越發不敢抬頭,下一刻,那塌了的天卻又重新漂浮上升:“朕已經賞過的東西豈有收回道理,而你此番揭發有功,如此英勇忠義,亦當受賞,為眾人榜樣。”

  在完全可控的獎賞范圍內,他從不是個刻薄的君主,更何況奸細倒戈朝廷、揭發賊子,此中具有表率意義,自當廣而告之,彰顯朝廷威儀大度。

  青塢緊張的心弦頓時松落下來,果然和少微說的一樣,皇上不會怪罪……

  可青塢實在很害怕,向天子自揭奸細身份,這過于超出她的膽量范疇,若非有妹妹在側壯膽,她勢必早就昏厥,如今雖強撐著,但心弦忽松,一時腦中空白,僅余“見好就收”這一習慣認知,遂一味叩首謝恩:“多謝陛下寬宏大量……”

  至于少微妹妹路上交待她趁機提出出宮的想法,以及“阿姊不要直接說不想做家人子,要說這身份本就是假的,如今自請還歸本身”的細致用詞,此刻一并隨青塢受驚的魂魄化作飛鳥飛到九重天外,只留下一具肉身不停磕頭。

  少微只見阿姊磕頭,遲遲聽不到阿姊開口,正想換自己來說,忽聞上首的皇帝先說道:“好了,不必再叩,難得你質真淳樸,又這樣忠勇知是非對錯,只做個家人子卻是委屈了……”

  皇帝似在思索什么,而這思索停頓間,劉岐自然而然將話接過:“父皇,兒臣倒有一提議。”

  “此功當賞之余,還需端正本源,以正視聽,待此事查明,應先除去這位娘子被賊子操縱欺君的家人子身份,令其以原本身份受賞。”

  皇帝聞言抬眉,又聽兒子語氣隨意地道:“正如父皇所言,這位娘子質真淳樸,又先后立下防患于未然之功,是為祥者也,既有如此赤真祥瑞之氣,或可著其入神祠,或擔任諸如均官丞此類之職,以助父皇侍神安邦。”

  皇帝看一眼兒子:“你倒是一向很會發號施令。”

  劉岐不以為意地笑問:“此為兒臣一時拙見,不知父皇意下如何?”

  此不過小事爾,皇帝似有若無地“嗯”了一聲,輕一點頭。

  劉岐心中十分清楚,在天子眼中,下方不過小小人物,得來少許另眼相待,習慣性便想要將人安排留下,至于以何等身份留住,卻未必值得君王多么深思熟慮,或一念之下,下意識便要在家人子的基礎上將位份升一升,就此長留宮中。

  縱是隨口安置,然而君無戲言,話落了地,少微再去反駁,即便依她的身份完全可以爭取,卻不免平添麻煩。

  他既有察覺,理當替她免去此等不必要的麻煩阻力。

  均官丞負責掌管祭祀貢品、用具等,秩三百石——青塢這段時日待在神祠里,經常幫忙做事,對此頗有了解。

  青塢心中激動,悄悄揪緊了少微的衣角。

  她不想做家人子,是因恐懼成為陌生人的妃嬪侍妾,隨時要被人東塞西送。

  卻非她懶惰,不愿做工做事……這是兩回事!

  她也是很勤快的,不管是做農活,女紅紡織,還是蒸糕烹飯,她歷來都做得很好!

  父母只她一個獨女,若她能入神祠為官,便也是和少微妹妹一樣的光耀門楣了……阿縉定也為她自豪!

  況且還有俸祿可以拿來養家,更不提說是在少微妹妹的地盤上,歸妹妹來管,她實在很需要被妹妹長長久久地管著!

  少微感受到阿姊的激動歡喜,以及在等她表態的無聲問詢,遂開口道:“阿姊,快謝恩吧!”

  得此言,青塢再無猶豫,砰砰叩首謝恩。

  少微也被阿姊的欣喜傳染,眼底露出笑意。

  洗脫欺君奸細的罪名隱患,揭發報復背后之人,光明正大拿回原本身份,這是入宮前的計劃,卻未曾想,另又收獲一份被阿姊喜愛珍視的差事。

  少微與劉岐的視線短暫地相遇,即明曉了他的用意。

  怕皇帝心念一動,給些僅皇帝個人認為是賞賜的賞賜,于是搶先將事情控制在她想要的范圍內。

  他下意識的舉動卻也有心思技巧在其中,面對皇帝隱約的意念,不去推翻拒絕,而是順勢給出合理而具體的安排去處,才能更加自然地被皇帝采納接受——少微認真敏銳地分析此中用意,累積一些聰明做事輕松做人的經驗。

  讓阿姊去神祠,做什么差事都不要緊,重要的是歸她管護,一切憑她做主,即為最大程度的去留自由。

  劉岐未曾泄露笑意,只略微垂下濃長眼睫。

  他也有私心,想讓她在意的人長留于此,想讓她更安心快意盡興一些,便可以對此地再增添一些歸屬感,直到將這里逐漸當作真正的巢穴。

  “現下尚不可打草驚蛇,待一應事查明落定,朕便著人下旨安排此事。”

  皇帝結束了這個對他而言并不重要的話題,另向青塢問了詳細經過,從她是如何被送來長安,到她入京后都與哪些人聯絡過。

  青塢認真細答,皇帝面色沉沉。

  “劉賜……”他低聲念了六安王的名,冷笑著道:“早年間,他的父親朕的三叔尚要編草鞋竹筐謀生,他有幸跟著朕打了兩場仗,朕抬舉他兩分,封他做了六安王……他就是這樣回報朕的。”

  皇帝雙手壓扶在龍案上,眼底浮現鄙夷的怒氣:“他有幾分本領,也敢學旁人窺探禁中……忘恩負義的蠢彘!”

  下方青塢受驚垂首,揪緊少微衣角。

  劉岐道:“父皇息怒,在兒臣印象中,六安王眼界低微,待父皇一向畏懼,未必有謀逆的膽量,應是聽信了手下幕僚慫恿,懷僥幸之心,才做下此等蠢事。”

  “是啊,他畏懼朕……”皇帝目色嘲諷:“朕知道他,他固然沒有謀逆的本領,大約是想窺得一些先機,若時機到來,他才好混在那些豺狼身后,近水樓臺分一杯羹!”

  異姓諸侯王悉數消失、天下全歸劉姓所有總共才幾年?這些分不清恩義敵我的倀鬼叛徒!

  皇帝惱恨之余,心底有一絲悲涼游走,腦海中卻又不受控制地響起劉符死前之言,說是他殺思變與凌家姐弟之舉寒了天下人的心,讓天下人自危,無人再對他心服……

  眼底怒意未消,皇帝慢慢轉過頭,看向一旁的少年。

  那同時擁有他和凌氏血脈的少年十分冷靜,此刻道:“父皇,兒臣去看一看他們審得如何了。”

  為他侍疾,替他分憂,遇事從不回避推搪,自回京后一直如此……不,不是回京后,這個孩子從小就是這樣做的。

  不是每個人都變了,不是每個人都怕他疑他,他還有這個被他扛在肩頭上長大的兒子沒變,很多時候在他面前依舊如幼時般。

  皇帝掩下復雜情緒:“去吧,替朕審一審。”

  劉岐暫時退去,青塢也被內侍引去側殿暖閣中壓驚歇息,皇帝只留了少微單獨說話,詢問先皇托夢垂訓黃河水患之事。

  皇帝難得嘆了口氣,似有些疲憊:“并非是朕不顧黎民,實是有心無力,只怕顧此失彼……”

  少微抬眼:“陛下,淮陽國鄭氏乃豪強,如今兵敗,收繳之下,必有許多俘兵錢糧可用。”

  “這些俘兵錢糧要用來平定梁國之亂。”皇帝聲音緩慢:“梁國不是那么好打的,總要做長遠打算,兵糧若后繼無力便是大患……朕答應你,也愿遵從先皇垂示,若梁國之亂平定,必會立即著手治理黃河水患。”

  對如今的局勢而言,這是皇帝所能給出的最大程度重視與承諾。

  梁國富庶強大,此一仗注定不好打,同時更要提防其他諸侯國伺機作亂,所以派往梁國的援兵也要再三思量,這也是太子不敢輕易下決定的原因之一,太子怕京畿防御空守。

  皇帝很清楚,太子不敢冒險,畏懼擔責,欲尋求更穩妥的辦法,卻又沒有像樣頭緒,于是遲遲無法決斷。

  今日六安國奸細敗露之事,更是敲響一記警鐘。

  就連劉賜這樣的酒囊飯袋都敢起了心思,其他諸侯王又豈會安分守己?

  如今他這個皇帝尚在,那些人還有些畏懼,可若他死了呢?是啊,他是會死的,他已不得不承認自己會死……

  他死之后,憑劉承近日監國處事的姿態,要如何壓制這些雙眼冒著綠光的蟄伏豺狼?

  就算殺了芮澤,劉承難道就可頃刻具備抵御這些賊子的本領決斷嗎?

  若是換作五年前,他本不必有此等憂慮,可如今這樣的局勢……

  五年前……

  回憶彼時,皇帝忽有些恍惚。

  那時眼見異姓諸侯王一個接一個被清算,大局收攏,他雄心勃勃,脊背筆直,暢想即將開啟的雄偉大業,可怎么就變成了這樣?

  國師的預言再次回蕩在腦海——

  皇帝看向跪坐殿中答話的少女。

  天機亦是挽救局勢的轉機,眼前少女確實擔得起轉機二字,自她出現在京師,便在影響著局勢人心,大局受她牽引,祝執之死、預言旱災、撤兵匈奴、妖道、梁國、六安國……以及許許多多他未必察覺到的事件推動。

  天機玄妙,乃天賜無上寶器,但在天機牽引出的轉機之前,君王才是能做下最大決策的人。

  此一刻,皇帝心間有一道聲音格外清晰:從今時起,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至關重要。

  太子恐懼于擔責,他亦有他的恐懼,他決不能讓這江山分崩離析。

  劉岐折返時,周身有淡淡血氣縈繞,后方跟著郭食。

  劉岐踏入殿中,未再返回龍案旁,順勢在少微身邊跪坐,面向上首,捧起一卷沾著血跡的絹帛:“父皇,此人供述同黨十余人,皆為京中暗線。”

  內侍將供述接過呈上。

  皇帝過目罷,面上已無起初起伏,只是冷笑:“十余人,倒不算太多。”

  從家人子到內侍,再多宮外衙署里的小吏。

  他清洗過太多來自各處的暗樁,因此才有這句帶些諷刺的“不算太多”。

  但哪怕只有一人,膽敢將手伸進宮中,此異心便罪同謀逆,理應奪爵除國。

  換作從前,一道治罪圣旨降下,無需分毫猶豫,然而此時牽一發動全身,要提防狗急跳墻,招來更多兵禍……

  皇帝凝神思索間,問道:“六安國世子是否還在京中?”

  今春,各諸侯因長陵塌陷之事奉旨入京祭祖,六安王未至,由其子代勞。

  郭食忙答:“回陛下,酎金祭在即,六安國世子尚未能離京……”

  每年酎金祭,各諸侯王與列侯皆需依照封邑人口數量,以祭天為名,向朝廷上貢黃金。

  皇帝抬眼:“讓他入宮來見朕。”

  郭食剛要應下,忽聽殿中跪坐的少年開口道:“父皇,兒臣有一計,或可解當下難題。”

  皇帝看過去。

  “只是還需與父皇商榷定策。”劉岐微轉頭,看向身側:“也務需靈樞侯從中相助。”

  少微也轉頭,對上劉岐倒映著點點燭光的眸。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