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型監視雷達的有效時間只有30秒,而U艇的移動速度并不快,即使發現B2也有且僅有1次機會,30分鐘的冷卻時間足夠幽靈飛出雷達范圍。
根據新聞的播報時間以及B2的航速、算上轉彎、可能的規避后哈爾西分析出了一條路線。
假如B2選擇從海上返航,那么22點35到22點55分期間的20分鐘將會經過卡其灣,100公里半徑的雷達有70概率掃到。
唯一搭載增強型監視雷達的U艇開到了假設航線的正下方默默等待時機,其余19艘U艇也紛紛浮出水面。
由于之前設想的聯軍戰機應該是B1B之類,這次前來攔截的U艇并未搭載蚊蚋,而是P13A——燒煤粉的截擊機。
原本這種小玩意打算用在大型飛機平臺上釋放,直接從潛艇上彈射無法滿足煤粉沖壓發動機要求的最低速度。
在僅有的2.5噸最大彈射載重下,新的P13A整機重量才1.8噸,另外腹部接了一臺600公斤重的HTPB燃料固體火箭推進器,能燃燒15秒,推力高達8.5噸,彈射時的初始推重比能達到喪心病狂的3.55。
當固體推進器燃料耗盡,P13A的速度已經達到了1.8馬赫并來到了數千米高空,煤粉沖壓發動機啟動后直接沖刺到2.5馬赫可以持續燃燒10分鐘,簡直就是一枚人操導彈。
用于長途奔襲不太管用,但如果用于定點截擊絕對比蚊蚋強得多,強大的速度以及不考慮G值的機動性僅靠撞擊就能干掉一票轟炸機。
P13A的裝填時間也是90秒,這也意味著僅有第一批發射的20架有機會攔截,后續再多都沒有意義。
22時40分,在假想航線中B2距離U艇最近、剛好經過頭頂時增強型監視雷達開機。
1秒,2秒,3秒……珍貴的機制雷達作用時間不斷流逝,但頭頂并沒有想象中的B2。
直到第15秒,AV3“紐約幽靈”擦著100公里半徑的邊進入了有效作用范圍。
發現敵方飛機!
不明飛機的身份在一瞬間被核實,1.2萬米高空這個航向、這個速度不可能有其他飛機。
霎時間20艘U艇的前部同時亮起耀眼的火光,20架P13A在固體推進器和彈射器的作用下急速升空,像是20朵小太陽同時升起飛快地越過云層。
當固體推進器燃盡被拋棄,雷達作用結束,此時AV3“紐約幽靈”已經發現自己被鎖定朝著遠離雷達源的方向遠去,距離94.5公里,航向325。
20架P13A的煤粉沖壓發動機啟動,它們的設計上僅僅理論上可行實際結構并無法支撐強勁的推力并穩定燃燒輸出,但現在理想實際。
2.5馬赫速度下,預計150秒后他們將到達“AV2”的周圍空域。
因為P13A小到需要一個人痛苦的蜷曲在狹小的三角尾翼中,體積比蚊蚋都還要小,不管是B2還是周圍的三哥雷達站、飛機都立刻捕捉到了他們,并將其認為是海面發射的艦空導彈。
不僅如此,隔壁在坎帕特灣徘徊的史坦森號也發現320公里外的目標。
如果說三哥一片茫然不知道這些“導彈”的目標,史坦森號卻意識到了什么。
由于是B2的首次實戰,史坦森號也收到指令在此等待B2經過航線,以測試其在經過遠距離飛行后隱身性能是否有變化,是否能夠探測到一些端倪。
史坦森號大致知道B2此時就在頭頂,不過雷達上依舊什么都沒有……除了那20枚導彈。
不會吧?
那20枚“導彈”距離史坦森號還很遠無法用導彈攔截,但此時三哥升空的戰機卻似乎找到了目標也在往導彈的方向湊過來,思索過后史坦森號作出決定:
啟用大范圍電子干擾!
不管那20枚導彈的目的是不是B2都不能賭,三哥的戰機也必須攔住。
果然,三哥起飛的一票戰機立刻瞎了眼,不管機載雷達還是通訊頻段都被死死壓制,陣型更加混亂。
不過史坦森號的艦長已經隱隱猜測到卡其灣發射導彈的恐怕不是三哥,說不定……
雷達上突然多了一個目標,高度14000米,飛行速度約0.8馬赫。
目標正在轉彎下降……不,它是被擊落了!
當AV3“紐約幽靈”報告被發現之后,它立即下意識轉向遠離雷達輻射源,B2一旦被發現就毫無安全性可言。
實際上它知道自己被發現并不是通過RWR火控告警,而是那驟然升空的20發導彈。
轉向、爬升、加速。
短短十五秒后雷達信號源就消失了,雖然那20枚導彈還在朝自己的方向接近,但“紐約幽靈”沒有監測到“導彈”有主動雷達,至于紅外鎖定更不可能,B2的尾噴口紅外處理堪稱絕妙,加之在機背根本不可能被探測到。
不要怕,雖然并不知道為什么會被鎖定,但現在鎖定已脫離,導彈沒有任何威脅,肯定會從自己身邊高速掠過然后自毀。
不過那20枚“導彈”如想象一般一口氣現實沖到了2.8萬米高空后,卻在后半段進行俯沖……理論上搜索不到目標應該放棄才對,這明明是攻擊的前奏,而且AV3驚訝的發現這些“導彈”竟然組成了一字長蛇陣?
這是什么鬼東西?
實際上20架P13A既沒有雷達也沒有紅外搜索裝置,完全是根據預判以及機制:
從雷達掃描結束到預計抵達目標周圍有150秒,而B2的機體笨拙經不起大范圍機動,通過合理估算能得出B2所處的大致范圍是一個半徑50公里的扇形區域。
20架P13A即刻分工,在下降段也進行機動進行目力搜索。
幻化的飛行員擁有360度無視白天黑夜不受影響,遠超當年IJN吃魚眼睛的瞭望手的超絕視力。
當然這只是解釋,真正的原因是戰艦世界的機制有飛機最小被發現距離,這個最小被發現距離與雷達無關,最大有10公里,最小么是2公里,因此唐文認為2公里可能是飛行員的目視距離。
20架P13A各自負責周圍2公里的絕對發現區域,再加上自身的超高速度,直接一字排開組成4條橫向10公里長、上下4公里的的絕對掃描線,稍微帶角度轉動高低錯開掃描,以刷過B2可能存在的區域!
這樣的陣型下,當第2條“掃描線”的5架P13A掃過以后,左側第二架P13A從A3“紐約幽靈”的左下方直線距離1600米處掠過,再次點亮了這架幽靈。
發現敵方飛機!
后者此時正心驚膽戰地看著兩波5枚一組的“彈頭”從近處掠過,本以為逃過一劫卻沒想到第一和第二條“掃描線”的10架P13A即刻開始大范圍轉向,居然是要掉頭!
而根據他們的機動軌跡,AV3立即意識到這些導彈居然一直都有動力!
然而此時第三條掃描線已經根據第二條的定位將這架B2鎖定在一小片區域內,5架P13A即刻分散,呈圓形截面撲向B2所在地。
2公里實在太近,P13A只需要2.5秒就能飛掠,所以這是完全在賭運氣。
此時距離B2被第二掃描線機隊發現不到10秒,就發現身后的10枚“導彈”直沖自己而來已經開始機動。
發現敵方飛機!
第3掃描線的4架P13A都在超高速度下來不及機動錯過,僅有1架電光火石之間偏轉翼面,以相對1.7馬赫的速度沖斜上方砸向了B2的右側翼尖。
“紐約幽靈”只感覺機體狠狠一震,各路刺耳的警報接連亮起。
但此時第4掃描線的5架P13A也已經趕到,并且更加精準的完成定位,3架P13A同時機動,又近乎同時準確地砸中了B2的三角形機身。
在那一瞬間,附在P13A視角的唐文看清楚了這只黑色的大蝙蝠。
3架總重超4噸的物體以相對超過1.5馬赫撞擊,這架極其昂貴的幽靈眨眼間在爆炸中化作碎片,但在此前幾秒,兩朵耀眼的火光升起。
在遭受攻擊的一剎那“紐約幽靈”的兩名飛行員就果斷彈射,B2的飛翼極其難以操控且是靜不穩定布局,一旦氣動布局受損壓根沒有任何搶救必要,百分百會失控墜機,受到攻擊的那一刻就拉動了彈射座椅。
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擇完全正確,但當兩名飛行員在劇烈的火箭沖擊下回過神來后,已然發現遠處那猛烈的爆炸火光。
“紐約幽靈”墜落了,在首次行動中被擊落。
在這一瞬間史坦森號探測到了四分五裂的B2,根據高度和速度推測出了他們的身份……不,他們還同時知道兩名飛行員彈射了,距離史坦森號30公里左右。
史坦森號當即加速向墜機地靠近,B2的殘骸也是不能被打撈發現的!
而此時完成攻擊任務的P13A知道已經再無攻擊目標,自身也沒有探測能力,瘋狂加速到接近3馬赫后撞向海面,化作此起彼伏的高高水花。
自增強型監視雷達發現目標179秒,開啟雷達194秒,在三分鐘內系統艦長和飛行員以堪比導彈計算機的效率精心配合,靠著好運和部署干掉了一架B2。
唐文很想去撈一把殘骸,可惜距離太遠只能作罷。
不過他現在并不遺憾,而是……狂喜!
98年4月8日晚22時44分,強大的B2首次亮相即折戟。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