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套筒式刺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又一輪軍改嗎?

  高僧與賢者們都是面面相覷,事實上,圣聯從建立到現在經歷過三輪軍改了。

  從一開始的車堡戰術改為莫里斯方陣,然后是炮兵導致的軍改,最后是后裝發條銃導致的軍改。

  每一次軍改,都是軍方勢力的大洗牌和大考試。

  前兩次軍改倒還罷了,1454年軍改可是讓大量老兵和軍官退役,各級兵團長和戰團長都脫了一層皮。

  大量原先的英雄兵團打散重組,重訓不通過,就算你是英雄老兵都得退下去。

  那一次,起碼有一半左右的功勛老兵被迫退役。

  要不是圣聯給的待遇豐厚,外加圣孫本人的威望在這壓著,他們早該鬧騰了。

  這批人不是回老家開工坊,就是去碎石原與咆哮走廊當教官去了。

  現在又到了這個時候了嗎?

  可這才過去五年啊。

  這么改,是不是有些操之過急了。

  “一定要現在改嗎?”這則消息就連看熱鬧的幾個戰團長都有些傻眼,他們可都沒聽過這消息。

  “阿媽也阻止不了,我說的。”霍恩斬釘截鐵地回復。

  作為軍改主導者的驅魔長哈庫托,更是當先站出來開口:“這是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戰術戰法,不要當潮流的逆行者哦。”

  “你們也不要有太大壓力。”霍恩看著幾個額角冒汗的戰團長,安慰道,“越改越強嘛,況且這一次是小改,不會淘汰太多人的。”

  幾名戰團長這才稍微放寬了心。

  其中一人干脆舉手問道:“那冕下,這一次軍改的主題是什么呢?”

  正所謂問題的關鍵,就是找到關鍵問題。

  這位戰團長顯然是問到了最為關鍵的問題,那就是這次軍改的關鍵是什么?

  “很簡單,我剛剛提到了,我們再次縮減長槍兵數量,降到四分之一乃至五分之一,然后將所有發條銃兵變為銃槍兵。”

  圣孫的這個發言,顯然是讓在場的幾個戰團長都議論起來。

  “銃槍兵?那是什么?”

  “再次降低長槍兵比例嗎?那面對騎士時怎么辦呢?”

  “你傻啊,還沒跑到就被咱們的發條銃打翻了唄。”

  “那假如是輕騎兵突襲側翼該怎么辦呢?”

  “咱們的騎兵是干什么吃的?”

  “第一,你不能料想所有時刻的所有狀態都完美,第二,你不能替你的對手做決定。”

  “好了,別吵了。”霍恩咳嗽一聲,“還是請海茉汀給大家做展示吧。”

  海茉汀站起身,青石板地面被她的皮靴踩出輕微的聲響。

  曾經那個瘦弱的小偷,此刻穿著一身修身的深灰色軍械士制服,袖口和褲腳都扎得緊實。

  腰間掛著個嵌著齒輪的工具袋,頭發用銅制發夾束在腦后,露出光潔的額頭。

  她快步走到長桌前,先拿起一把后裝坎尼狄發條銃,接著從工具袋里掏出個金屬物件。

  那是個半弧形的套筒,頂端帶著一把窄長的刺刀。

  這套筒尾端,還帶有一個Z型的鏤空槽,剛好能和銃管側面的小卡榫對上。

  “諸位請看。”海茉汀的聲音清亮,沒有絲毫怯場。

  她將套筒對準發條銃的銃管前端,將鏤空槽的一端穿過卡榫,再一轉,再向前推。

  伴隨一聲輕響,套筒穩穩卡在了槍管上,刺刀順著槍管方向伸出,正好與銃身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整個過程不到三秒,比換彈還要快。

  “這就是套筒式刺刀。”她舉起銃,讓眾人看清連接處,“卡榫能扣住套筒,不會在射擊或劈砍時晃動。

  之前咱們用的插入式刺刀,得從槍口插進去,裝了刺刀就沒法發射圣風。

  但這個不一樣,裝著刺刀也能正常裝彈、射擊。”

  話音剛落,臺下就有個兵團長站起來:“海茉汀女士,我問一句,這刺刀裝在槍管上,會不會影響銃的精度?畢竟多了分量,重心也變了。”

  這位兵團長是火蜥戰團的,手下的士兵多是新兵,最擔心的就是裝備改動影響實戰。

  海茉汀沒直接回答,而是走到射擊位,將裝了刺刀的發條銃安在標準射擊架上,對準一百米外的靶子。

  她快速擰開動發條盒,深吸一口氣,扣下了扳機。

  “砰!”銃聲依舊清脆,刺刀在射擊時只輕微晃動了一下,沒有偏移。

  眾人望向靶子,那顆鋼彈正好打在之前的彈孔旁邊,偏差半指左右。

  “精度幾乎沒影響。”海茉汀放下銃,展示給眾人看槍管和刺刀的連接處,“我們把刺刀的重量控制在了半斤以內,重心偏移很小,熟練的銃手稍微適應就能掌握。”

  “這倒是比之前靠譜多了。”

  “那這樣倒也不算難事,就是讓長槍手們多練練銃就是了。”

  戰團長們從原先的驚訝轉為了認可,倒是莫妮卡忽然開口:“你們這是想讓銃兵既當射手,又當長矛兵?”

  “是啊。”霍恩聳了聳肩,“反正在風力壓制下,能夠通過沖擊沖到陣前的很少。

  只不過原先都是發條銃手,防護反擊力幾乎沒有,現在只要增加一部分反擊能力,他們就能對抗沖鋒的騎兵。”

  事實上,套筒式刺刀的前置技術很早就有了。

  隨著閃電熔爐帶來的煉鋼技術大進步,鋼產量大幅增加,刺刀金屬材料的問題也解決了。

  唯一難以解決的,其實是套筒精度問題。

  這里的套筒精度,指的是,能相對合理地卡在銃管上,既不至于影響射擊,又不至于在刺殺中掉落。

  正常來說,最佳的解決方案其實是螺旋擰扭式套筒刺刀,但那普及制造的成本過于大了。

  如今的圣聯并不是造不起,而是要有取舍,為了這一個螺旋套筒去浪費大量產能實在不劃算。

  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隨著未來圣聯十年大量冒出的機械工程師和加工工坊,螺旋套筒很快就能出現并普及。

  既然螺旋式套筒做不到,于是機械賢者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提議,那就是用高精度的套筒替代一下。

  霍恩還記得當場就有銃械匠認為這是脫褲子放屁,本就是為了減少不必要浪費,結果結論需要更浪費產能。

  不過,作為圣聯第一銃械賢者的海茉汀,卻是給出了不同的意見。

  與其說是套筒精度提升,不如說是圣聯在標準化浪潮的順手為止。

  因為對套筒精度的要求,不取決于套筒,而取決于銃管的標準化。

  只要銃管標準化完成,對著銃管造套筒,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說來可笑,霍恩從四十年代就開始推行標準化零部件,直到五十年代末才算初步完成銃管標準化。

  原先各個工坊產出的銃管,由于發條盒的特性,質量精度差個一絲一毫的不影響。

  肉眼看上去十分標準,可套筒卡的就是那一絲一毫,自然就會出現有時能套上去,有時就套不上去。

  本來這一絲一毫的差距需要很長時間去彌補,但好在萊昂納多大賢者搞出了精密車床。

  外加以太時鐘提供的發條動力,這種精度的套筒終于能夠批量制作了。

  海茉汀這時又補充道:“我們還設計了配套的刺刀鞘,能掛在銃兵的腰上,不用時隨時能取下來。

  另外,套筒的口徑能適配最新型號的后裝坎尼狄,不用為不同的銃單獨造刺刀,后勤壓力也小。”

  臺下的戰團長們徹底放下了心。

  影鴉戰團的戰團長“鳳凰”瑟洛米斯,干脆直接問道:“冕下,樣品什么時候能發下來?

  我們團下周正好要去碎石原換防,想帶著樣品去試試實戰。”

  “下周一開始,軍械司會按戰團編制發放。”霍恩笑著說,“不過實戰時記得記錄數據,回來反饋給軍械司,咱們再根據實戰調整。”

  樞密僧侶們寫完最后一筆,忍不住抬頭看向霍恩:“這樣一來,應對王庭的北路軍,咱們就多了幾分把握。”

  “不止是北路軍。”霍恩望著遠處的機械工坊,目光變得深邃,“瑟法葉想模仿圣聯,她算是選錯了對象。

  這次的銃槍兵改革,還只是個開始呢。”

  眾人跟著他的目光望去,卻看到了機械工坊的尖頂,耳畔則傳來了陣陣轟鳴。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