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28章 爾虞我詐,三國問鼎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三軍雷動!

  顧瑾此次顯然是已經下定了決心,寧愿付出很大的代價也必須要奪回燕云。

  而這其實同樣也不能算是一個笨方法。

  因為若非是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也不會騙到王應琛這種人精。

  其實顧瑾說的沒錯。

  想要對付王應琛這種人,就必須要利用他性格上的弱點。

  而這,就是當前唯一的機會!

  居庸關前。

  就在毫無征兆之下,宋軍再次加大了自己的攻勢。

  而遼國對此的判斷也正如顧瑾的預料。

  王應琛絲毫都不慌亂,仍是十分堅信自己的判斷。

  而在他的影響之下。

  就連遼國的不少大臣們同樣也是漸漸冷靜了下來,開始相信起了王應琛的想法。

  沒辦法,宋軍在居庸關下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他們實在難以相信,在付出了這么大代價的情況之下,宋軍還會做出其他的選擇。

  西京道,西夏中軍大帳。

  炭盆中的火焰噼啪作響,將眾人滿是興奮的臉色映照得更顯貪婪。

  帳內彌漫著羊肉與奶酒的混合氣味,氣氛熱烈。

  而至于原因,同樣也很簡單。

  ——西夏當前的處境確實不錯。

  宋遼兩國之間的直接爭斗,讓西夏這個小國摘了不少的桃子,處境可謂是前所未有的好。

  他們又豈能不興奮?

  此時,面對居庸關傳過來的消息,聽著宋遼兩國在居庸關連日的征戰,他們一個個的更是難以掩飾臉上的笑意。

  “宋軍在居庸關下,血流成河,攻勢雖猛,卻難進寸尺。”

  一名剛從邊境哨所趕回來的將領正大聲稟報著,語氣中帶著難以抑制的喜悅,“陛下,太子殿下,遼軍依仗天險,死守不退,宋軍雖悍勇,但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極大代價!”

  “照此下去,兩虎相爭,必是兩敗俱傷之局!”

  “好!好!好!”李元昊撫掌大笑,年輕的臉龐略微泛紅,眼中閃爍著野性的光芒,“打得好!讓他們打!打得越狠,流血流得越多,我大白高國崛起的機會就越大!”

  “父王,此乃天佑我國!”

  “我們正該趁機全力西進,將遼國西京道這片豐饒之地盡數吞下!”

  他的提議立刻得到了許多武將的附和。

  大將野利遇乞洪聲道:“太子殿下所言極是!”

  “此時不動,更待何時?”

  “趁那王應琛被顧瑾拖在幽州,我們一口氣拿下大同府,斷了遼國的西翼!”

  “屆時,我國疆域大增,國力暴漲,看宋遼還敢小覷我等!”

  帳內一片喧騰,群臣皆以為良機已至,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揮師東進,將想象中的遼國西京道財富人口盡數掠回興慶府。

  然而,在一片樂觀聲中,一個沉穩的聲音卻是在此刻突然響起。

  “陛下,太子殿下,諸位同僚,還請稍安勿躁。”說話的是老成謀國的野利仁榮,他眉頭微蹙,目光掃過興奮的眾人,最終落在穩坐主位的李德明臉上,“宋軍受挫,于我而言,固然是好事。”

  “但諸位可曾想過,若宋軍就此一蹶不振,甚至被遼軍反擊得手,后果如何?”

  帳內稍稍安靜下來,野利仁榮繼續道:“若遼國速勝,攜大勝之威,下一個目標會是誰?”

  “王應琛豈會容我等安穩占據西京道?”

  “屆時,我大白高國將獨力面對一個剛剛擊敗了南朝的強大遼國!此絕非幸事!”

  他頓了頓,看向李元昊:“反之,若我軍此刻傾力進攻,逼得遼國太緊,王應琛無奈之下,或許會壯士斷腕,舍了幽州部分利益,也要先回師解決我們這背后之刺。”

  “我軍獨面遼軍主力,勝負難料,即便勝了,也必是慘勝,豈非讓南朝的顧瑾坐收漁利?”

  謀臣張浦也點頭附和:“野利所言極是。”

  “陛下,目前的僵局,正是對我最有利的局面。”

  “宋遼雙方都深陷泥潭,誰也無力他顧。”

  “我們需要的不是急于下場,打破平衡,而是要讓這平衡維持得更久,讓他們流更多的血!”

  李元昊并非蠢人,聽到這里,狂熱的頭腦漸漸冷靜下來。

  他雖是不凡。

  但顯然如今還是有些年輕。

  在當前的局勢之下,也是被和很多消息影響到了判斷,不過他倒也反應極快,立刻點了點頭:“那依兩位先生之見,我們當下該如何?”

  ——對于一個統治者而言。

  其實也無需讓他時刻保持絕對的理智,但只需要能夠清醒過來便已經足夠了。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李德明也是終于緩緩開口:“野利仁榮和張浦,看得透徹。”

  相比于李元昊,李德明顯然就要老謀深算許多,深邃的眼神掃過眾人,淡淡說道:“宋軍攻勢受挫,于我而言,并非全力進攻的信號,而是討價還價的籌碼增加了。”

  說到最后之時,他看向了自己最為滿意的兒子。

  見后者的眼神之中閃過了明悟之色后,他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旋即再次說道:“之前我們進軍緩慢,實則便是待價而沽。”

  “如今宋軍顯出疲態,王應琛穩住陣腳,那我們手中的價碼就更重了。”

  他緩緩站起身,目光銳利地掃視群臣:“傳朕旨意,前線各部,暫停大規模攻勢,鞏固已占之地,收攏人口物資,操練兵馬,蓄勢待發。”

  “立即加派兩隊密使,一隊前往遼營,告知王應琛,只要他肯承認我國現有疆界,并給予歲賜、通商之利,我西夏便可減輕西線壓力,讓他能更專心對付顧瑾。”

  “另一隊,去宋營見顧瑾,告訴他,遼國已暗中許我重利,若他大宋不想看到我西夏徹底倒向遼國,就該拿出更大的誠意來!”

  ——這便是老謀深算。

  始終都將目光放在自己最為切實的利益之上!

  “妙啊!”張浦擊節贊嘆,“陛下此計高明!如此一來,宋遼兩國都要爭相拉攏我們,我們便可左右逢源,利益最大化!”

  李元昊也是在不斷的點頭。

  “不錯。”李德明坐回主位,端起奶酒啜飲一口,眼中盡是算計的光芒,“讓他們去拼個你死我活吧。”

  “我們,只需穩坐釣魚臺,等著收網,摘取最甜美的果實便可。”

  帳內群臣再次興奮起來,這一次,不再是武夫的躁動,而是謀士般的精明與貪婪。

  炭火依舊噼啪作響,將那一張張寫滿野心與算計的臉孔映照的淋漓盡致。

  遼國。

  對于李德明表示出來的態度,王應琛自是明白此人到底是抱著什么心思。

  包括他麾下的那些謀臣們同樣也都明白!

  “丞相!西夏李德明,不過一叛臣爾!昔日向我大遼稱臣納貢,如今竟敢獅子大開口,索要疆土、歲賜,簡直狂妄至極!”

  “此風不可長!若應了他,周邊部族紛紛效仿,我大遼顏面何存?”

  “李德明狡詐無常,今日許他,明日他必得寸進尺!不如遣一偏師,聯合邊境部族,先敲打一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黨項酋長!”

  一聲聲不滿的呵斥之音不斷響起。

  群情激昂,多數將領和貴族出身的官員都對西夏的“背主”行為感到不齒和憤怒,主張強硬回絕。

  其實相比于大宋,這些人對于西夏的態度則是要更加惡劣許多。

  原因無他,只因西夏本是遼國的附屬國。

  在當前九州大一統風氣盛行的當下,這件事本就不能被世人所接受。

  王應琛的目光緩緩掃過眾人,并未立刻表態。

  他何嘗不恨李德明的投機?

  西夏的舉動,無異于在他與顧瑾生死相搏時,在背后插上一把鈍刀子,雖不致命,卻疼痛難忍,分散精力。

  他對西夏的厭惡,遠比這些只看到表面羞辱的臣子們更深。

  ——畢竟李德明這是在破壞的是他精心布局的戰略平衡。

  然而,他的思緒卻始終縈繞在東線的居庸關。

  顧瑾顧瑾這般不惜代價的猛攻,真的只是為了賭一口氣嗎?

  這不符合顧氏一向的風格。

  他必須要去考慮這一點。

  那種隱隱的不安感,如同陰云般再次籠罩上他的心頭。

  與潛在的、來自顧瑾的真正殺招相比,西夏的貪婪,反而成了可以暫時擱置的疥癬之疾。

  下一刻,他抬起手,帳內漸漸安靜下來。

  “諸卿所言,皆有道理。”王應琛的聲音平穩,聽不出喜怒,“李德明,小人耳,其行可鄙,其心可誅。”

  他先肯定了眾人的情緒,隨即話鋒一轉:“然,諸卿可曾想過,當前我大遼之心腹大患,究竟是誰?”

  “是西邊那個跳梁小丑李德明,還是東邊傾舉國之力,猛攻我幽云屏障的宋軍?”

  他的問題讓帳內一時沉寂。

  答案不言自明。

  王應琛繼續道,語氣變得凝重:“顧公用兵,向來謀定而后動。”

  “如今他在居庸關下看似不計傷亡,強攻不止,此舉反常必有妖。”

  “本相所慮者,非眼前之傷亡,而是其后手。”

  “若我等此刻因小不忍而亂大謀,與西夏糾纏不休,甚至分兵西顧,豈不正中了顧瑾下懷?”

  他看向最初反對最激烈的那位老臣:“顏面固然重要,但江山社稷之安危更重,若幽云有失,我大遼折損的就不只是顏面,而是千秋國本!”

  這番話說得眾人心頭一凜。

  王應琛見氣氛已然轉變,這才說出了自己的決斷:

  “故而,對于西夏之要求,本相之意是——可暫且應下!”

  “丞相!”仍有部分人面露不解。

  王應琛嘴角泛起一絲冰冷的笑意:“答應他,不過是權宜之計,一張空頭支票罷了。”

  “李德明要承認疆界?”

  “可以,將那些邊境爭議之地,模糊劃給他便是,一紙文書,隨時可廢。”

  “他要歲賜、通商?”

  “亦可許之,但交割日期、具體細則,大可慢慢商談,拖到戰局明朗之后。”

  他的眼神銳利起來:“當務之急,是集中一切力量,先擺脫宋軍的威脅,穩住東線!”

  ——他果然仍是不敢小覷顧瑾!

  聞言,在場之人不由得也是安靜了起來。

  其實從根本上來講。

  王應琛的這種種猜測都并沒有什么錯誤。

  遼國的主要對手只有大宋。

  若是能夠答應這一仗,西夏完全可以在頃刻之間滅掉,根本就不足為據。

  見眾人都不在說話,王應琛也是當即做出了決定,旋即便再次喚來了西夏的使者,將自己的打算告知了來使,整個人的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平和。

  宋軍大營。

  “答應他!”

  趙光義認真的看著在場眾將,“此時絕對不可給太傅惹麻煩!”

  顧瑾并未選擇帶趙光義前行。

  畢竟他的年紀也大了。

  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此時這趙光義也反倒是成為了一個助力。

  面對這背信棄義的西夏。

  也唯有他這個當朝天子的親叔叔,以及顧氏的幾個直系子弟,才可以將群情激奮的將士們給壓下來。

  沒辦法,將士們又豈能不群情激奮呢?

  多日的強攻關隘。

  死的可都是他們的兄弟。

  他們并不會去怨顧瑾,也不會怨其他人。

  但西夏這個名義上的盟友竟然在這種時候選擇了待價而沽,這就有些讓他們惱羞成怒了起來!

  不過在當前這個十分關鍵的時刻。

  趙光義等人顯然是不可能讓這些將士們沖動,

  顧瑾已經出發了,現在絕對不能出現任何的意外。

  但凡出現意外都很有可能害了顧瑾。

  若是顧瑾出現了意外,此戰再敗。

  那這大宋的江山.

  趙光義的態度十分堅決,而顧氏幾個在直系子弟在此時也是站了出來,這才終是將群情激昂的眾將士給壓了下去。

  與此同時,就在這地勢險峻的燕山山脈之間。

  顧瑾正率領著人馬穿梭于山野。

  他們所走的與其說是路,倒不如說是野獸和采藥人踏出的痕跡,蜿蜒于絕壁深谷之間,崎嶇難行,許多地段僅容一人側身而過。

  顧瑾親率的三萬精兵,棄馬步行,人銜枚,馬裹蹄,沉默地在夜色和濃霧的掩護下,如同一條悄無聲息的長龍,艱難跋涉。

  這些人都是大宋的真正精銳。

  在這望不到盡頭的山野之間,他們仍舊是保持著絕對的意志,目光始終都停留在那早已生出華發,但卻意志堅定的身影之上。

  這才是他們的根本。

  只要顧瑾不倒,這對人馬就不會有任何的松懈!

(Ps:跪求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