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3章 宋祖之能,帝王之心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趙匡確實是與當今的天下諸侯皆不相同。

  就正如他所說的那些話一般。

  他已經看到了一切的實質,想要讓自己治下有所改變之后,再去行事。

  這就是他與原本歷史之中的不同。

  趙匡雖然是武將出身,但卻不是出自頂尖豪門。

  相反——

  他的家族正是亂世的產物。

  來自中層軍官世家的出身,讓他能夠接觸到許多人此生都未曾接觸過的東西,看過太多太多的悲慘,亦聽聞過盛唐乃至盛漢時的種種。

  包括針對《顧學》之中的不同教育。

  他都是有所涉及。

  這一切的種種,都將他培養出了一個十分全面的性格。

  就比如如今的他能夠直接造反。

  包括對于顧氏的見解。

  與所有帝王對待顧氏的態度皆不相同,甭說如今,哪怕就算將來真的有機會將顧氏召入麾下,他也并不覺著顧氏是臣子。

  而是合作者。

  顧氏的聲望,顧氏的品行。

  這一切都讓其與整個九州關聯在了一起。

  而整個九州便是一個王朝的基礎。

  這就是他對顧氏的看法。

  就比如現在,他需要讓自己的治下有好轉,才能去代表著整個九州去和顧氏聯合。

  這亦是他這樣決定的核心。

  說實話,趙匡的這種看法,甚至就連顧易都覺著有些驚訝。

  歷史確實發生了太大的改變。

  縱使在不斷地修正之下,也終是無法讓所有東西都和原本歷史相同,尤其是當顧氏涉及教化之后,這思想上的碰撞更是推動了這一點。

  這些東西對于普通人而言或許影響不大。

  但對于真正的英豪而言,那便不同了。

  唐宗宋祖——

  趙匡的本事自然無需多說,他顯然是在這種種的因素之下,培養出了全新的世界觀。

  皇權仍在,但卻又要輕微了許多許多。

  “難不成我顧氏仍在遭受限制?”

  顧易在這一刻再次打開了家族的屬性面板,看著那一個個家族子弟的才能,他的心情也是愈發的復雜。

  若當真如此.

  來日的顧氏,可會再出現頂尖的天才?

  時間匆匆而逝。

  趙匡確實做到了一個梟雄所具備的基礎,那就是知行合一。

  自平叛之后,他并未直接選擇動兵。

  而是在整個宋境之內推行了一項項政策。

  首當其沖的便是恢復禮制。

  五代十國本就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這一點在原本歷史之中便是如此,而如今更是要夸張許多,畢竟如今所經歷的大亂遠勝過原史。

  若非是顧氏學院的影響仍在,這一段時間絕對可稱之為九州的黑暗時代。

  趙匡推行的“新禮制”,其核心在于務實與秩序。

  它剝離了漢代董仲舒以來附加在儒家體系上的“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色彩,轉而強調社會功能、倫理規范和實踐效用。

  沒錯,正是顧學之中的精華。

  結合了如今的時事,在昔年顧康所著的基礎之上進行了拓展。

  ——規定文物,明百官職能。

  并廢掉一系列無用的官職。

  將實干擺在了第一位。

  這絕對可稱之為跨越時代的改制。

  顧氏學院所推動的種種,終于在這一位不世之子身上開花結果。

  若是放在和平年代。

  這一項改革無論是誰都不可能推動的了。

  說白了,這其實就像是對傳統儒家學問的一次挑戰,并且對于帝王本身而言,同樣也算不得什么好事,畢竟這“天命”之說,本就有利于帝王。

  但如今終是不同。

  顧氏學院所帶來的思想浪潮,包括亂世之中的禮崩樂壞,都給這一次的改革帶來了絕對的基礎。

  當然,無論再怎么樣此事都將會引起一陣的非議。

  但趙匡并不害怕。

  有造反便平叛。

  包括他在同時間亦是發動了幾場小規模的戰爭,這瞬間便讓他這個本就有著軍功傍身的皇帝,一時之間內更是名聲大振。

  這一系列的手段迅速便壓下了所有的聲音。

  他不怕沒有官員支持。

  新時代的理論與他的所作所為不謀而合,且不說顧氏學院之中,整個天下之中有著無數的官員可以讓他所用。

  而在這一系列的手段之下,整個大宋境內也是日新月異。

  ——首先,便是強烈的活力!

  這些東西雖然看起來對一個王朝而言并沒有什么影響,但實則不然。

  尤其是在這亂世之中。

  一個擁有著不同活力的王朝,那整體的士氣同樣也是難以想象的。

  而這也只是基礎。

  包括改制之后所帶來的改變。

  他并非是傻子,對于大宋境內的官員,他重新復用了大唐時顧氏所推出的分權制。

  但他卻更加明確了職權。

  這大大的提高了整個大宋的執政速度,讓整個國家都煥然一新。

  包括軍制同樣如此。

  趙匡本就是武將出身,他對于這一切更為的熟知。

  就在其余列國都將目光放在了顧氏身上的時候,他就這樣于整個宋境之內將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

  而事情的發展,同樣也未出乎他的預料。

  巨鹿。

  面對列國所派來的使者,顧言雖然仍是禮數有佳,但他這個年邁之人對這些國家的態度亦是與家族之中的年輕人們一般。

  ——看不上。

  這些人,終究是小看了顧氏。

  此番各國所提出的條件,盡是些顧氏根本不屑一顧的東西。

  有的承諾將顧學立為國學,有的許以世襲太傅之職,更有甚者,揚言待天下一統之日,愿分顧氏半壁江山。

  這些若放在別的世家,或許是難以拒絕的誘惑。

  但顧氏終究不同。

  按照顧瑾的話來說——顧氏這幾百年來,有多少次能坐上那九五之位?連帝位都不曾動心,又豈會貪圖他人所予的“半壁天下”?

  一切正如趙匡所料——

  這些人,既不懂顧氏,更不懂眼下這愈演愈烈的新思潮,早已不是他們舊日所能理解的天下。

  顧府書房內,燈影微搖。

  顧瑾站在父親面前,唇角浮起一絲譏誚:

  “父親,那孟昶竟還特意送來幾位美人,試圖以此誘我顧氏歸心于他——真是可笑。”

  顧言聞言,也只能搖頭失笑。

  雖然說顧氏之中倒也皆不是圣人君子,但這種水平就太過于低端了一些,顧氏子弟想娶什么樣的女子又娶不到?

  這些年來,也不知道有多少帝王曾想過和顧氏聯姻來收獲顧氏的支持了。

  他抬眼看向長子,語氣平和地問道:“諸國使節皆已抵達,你意下如何?”

  “宋!”

  一談及正事,顧瑾神色頓時肅然,斬釘截鐵道:“兒聽聞趙匡如今正在宋境大力推行改制,其新政之風,頗合我顧學新儒之要義。”

  他略作停頓,聲音愈發沉穩:

  “兒以為,若趙匡能持此志不移,命能長久,將來平定天下者——必是此人無疑!”

  顧言認可的點了點頭。

  他自是對趙匡在國內的改制一清二楚。

  雖然這消息傳回來的慢了一些,如今倒也未曾聽聞宋境之內有過什么改變,但顧瑾的能力倒也不差,在強烈的對比之下,自是能夠推斷出一二。

  當然,雖然顧氏對于趙匡的這次改制十分的認可。

  但他們倒也并不會直接選擇支持趙匡。

  亂世之中——

  顧氏這般家族,唯有懸掛于高天之上,才會受人追捧。

  尤其是如今顧氏已經將巨鹿的實力抬到了明面之上。

  任何人對于顧氏的態度。

  同樣也是他們皆需要考慮的因素。

  當然,顧瑾的一系列手段自然不僅僅會是如此,他是一個典型的顧氏子。

  在明確了顧氏不會直接進入亂世爭雄的前提之下。

  將顧氏的一切資源與聲望都利用到了淋漓盡致,無論是顧氏學院也好,亦或是云韶閣也罷,包括顧氏如今掌控的幾條海道,乃至于琉球方面。

  他就是運用著這一切在無形之間造成影響,推動著整個大一統的速度。

  建隆三年。

  在經過了兩年多的改革之后,整個宋境終是做好了完全就的準備。

  而趙匡顯然是個十分有章程的人。

  他并未去尋求更深層次的改制,也并未一直去追求更強的國力。

  當一切都準備就緒后。

  他立刻便宣布乾德,開始了自己一統天下的過程。

  按照他的話來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他的第一個目標便是后蜀。

  值得一提的是,縱使顧氏從來都沒有過明確的表態,但天下各國之中對于顧氏的期望卻始終都未曾的斷過,一個個君主不斷地派人前往巨鹿。

  而顧瑾也時而便鬧出一些動靜,宣揚著顧氏的不凡。

  并且一直通過顧氏學院與云韶閣來操控天下輿論。

  就是因為這一點,才給了很多人不切實際的想法。

  其實說白了。

  顧瑾的這一系列的手段就是在大浪淘沙,有能者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而無能之人則會一門心思鋪在這里,做一些無用之功。

  這看似沒有什么,但卻是極為的有用。

  別的不說,這天下之間列國的國力差距倒是愈發的明顯。

  而趙匡對此也是樂見其成。

  雖然他沒有前往巨鹿,但卻竟然隔著千里與顧氏有了一種心心相系的感覺。

  這或許也是有能之人間不同尋常的默契。

  乾德元年,七月。

  趙匡正式動兵。

  由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率領一軍從鳳州沿嘉陵江南下,主攻后蜀北部重鎮;

  由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劉光義率領一軍從歸州出發,沿長江西進,夾擊蜀地。

  而他則是坐鎮中軍。

  如今大宋的國力確實要強上了不少。

  且不說別的。

  相比于原本歷史之中,趙匡進攻后蜀的時間整整提前了近兩年。

  光憑著這一點便足以說明天下之間列國國力上的差距。

  而這一戰的結果同樣也十分驚人。

  甚至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宋軍便突破劍門天險,在利州擊敗蜀軍主力,俘獲后蜀大將軍王昭遠。

  同時間,另一路大軍亦是攻克夔州,徹底打開了進入蜀地的門戶。

  兩路宋軍隨后沿水陸并進,向成都逼近。

  后蜀軍隊節節敗退,幾乎沒有任何的抵抗之力。

  乾德二年,十一月。

  后蜀后主孟昶投降,后蜀敗亡。

  趙匡對此毫無任何的波瀾,似乎他早已想到了這一切,就如他當初所說那般,三年之內定會掃平后蜀。

  但隨著這個消息傳開。

  ——九州皆震!

  不到兩年時間,掃平一國!

  而且還是地勢最為艱險的蜀國。

  無論是哪一點都足以讓天下諸侯所震驚了!

  無形的風吹向九州,整個九州大地在這一日起竟然多了一份的沉重!

  幾乎所有諸侯都想到了一個問題。

  宋的實力到底有多強?

  現在他吞并了蜀地之后又當如何?

  其實這些年來,宋境改革的消息同樣也不是什么秘密,這種涉及到一國之制的大事自是不可能瞞得過所有人。

  可問題在于——

  正如當年商鞅入秦變法,列國雖知,卻大多不以為意。

  尤其當今天下諸侯的目光,皆牢牢鎖定在巨鹿顧氏之身。

  而眼見宋國竟未派遣使者前去拜會,

  諸侯之間,反而對宋生出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

  說穿了,只有兩個字:

  蔑視!

  是天時地利人和所推動了這一切,而如今他們正是要面對這其中的因果。

  成都。

  “哈哈哈哈——”

  趙光義立于眾將之前,禁不住縱聲長笑,意氣風發:“兄長,如今蜀地一破,南漢、南唐諸國,更如我囊中之物!”

  “一統天下之日,近在眼前!”

  他笑聲不羈,帳中諸將亦是個個豪情激蕩、滿面紅光。

  包括他身后的眾將士同樣也是如此。

  沒有人會不開心。

  此次的亂世大大加重了武將對于軍功的渴望。

  如此滅國拓土之大勝,又有哪個將士不為之振奮?

  而在眾人喧沸之間,趙匡靜坐于孟昶昔日所坐的龍椅之上,手持對方珍藏的玉璧瑰寶,眼中卻唯有淡然的鄙夷。

  他只隨手將其置于一旁,仿佛那不過是尋常頑石,繼而抬眼望向眾將,聲穩氣沉:“傳令三軍,嚴守律令,不得侵擾蜀地百姓。”

  語氣雖淡,卻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

  說著,他緩緩起身,嚴肅的看向眾將士,沉聲道:“另作準備——不日之后,朕要親赴巨鹿。”

  此話一出,在場眾將士皆是一愣。

  包括趙光義都是如此。

  按照他們的想法,如今無論怎么看都是再次進攻之時,就趁著敵方來不及做準備的時候,快速的進攻滅國,怎么都沒料到趙匡竟然會做出這種選擇。

  “皇兄——”趙光義下意識地想要勸阻。

  話未出口,便被趙匡一道肅穆的眼神止住。

  趙匡何嘗不明白將士們凱旋后的激昂?

  可正因如此,他才更須親赴巨鹿。

  他所展露的韜略與功績,已然足夠。

  顧氏,應當早已看清他的實力。

  但這并非唯一理由。

  更深一層的關鍵便是他絕不能任由軍心飄搖、浮躁滋生,更須安定新附的蜀地民心。

  這便是趙匡的帝王之術。

  ——滅一國、收一地,不過是他棋局中的一步落子。

  他的目光,始終錨定在整個九州天下。

  不僅要打天下,更要治天下。

  朝堂群臣要治。

  這群追隨他的大將們同樣也需要治理。

  當然,他不會去讓這些人給看出來端倪,前往巨鹿便是如今最為合適的理由。

  天下又誰人不知。

  若想安定九州,便差不了顧氏?

  這個理由足以讓所有人心服口服。.

(Ps:月末跪求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