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08章 唐終(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王仙芝死了。

  這對眼下的大唐來說,似乎是個好消息。

  畢竟,他是第一個舉起反旗的人。

  如今將他徹底剿滅,對四方叛軍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但幾乎沒人能料到,對此時的大唐而言,最大的威脅從來就不是王仙芝,而始終是那個信念堅定、從未動搖過反抗決心的漢子——黃巢。

  而這一次所謂的“剿滅王仙芝”,對于大唐來說,也并非什么幸事。

  相反——

  當王仙芝的殘部紛紛投奔黃巢之時,這場勝利,反倒成了資敵。

  復州。

  “王兄安心。”

  “我定繼承兄志,掃平這天下,殺出一個朗朗乾坤。”

  黃巢站在萬民之前,莊重的祭奠起了王仙芝。

  這不是矯飾作態,不是為了收攏人心。

  他是真的這樣想。

  顧易清楚地察覺到,黃巢已在他所堅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這種人的信念,遠超常人想象。

  盡管在顧易這個現代人看來,這一切都是錯的。

  所謂的“均天下”,從來都只是一個虛幻的構想,莫說是在當時,即便是到了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也依舊不可能實現。

  這就是根本性的錯誤。

  但顧易對此卻不能去說些什么。

  華夏民族發展至今,其實當陳勝吳廣二人喊出了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后,其實便已經注定了許多的東西。

  這就是華夏民族的韌性。

  所謂的亂世除卻表面的種種之外,其實亦是在推動著整個九州的發展。

  歷史所留下的教訓,雖不會為所有人銘記,卻終究在許多細微之處悄然改變著時代的走向。

  正如當年炎漢覆滅之時一樣。

  也唯有一次次不斷向前,才能推動時代的變革。

  陣陣烽煙之中,黃巢的發絲隨風揚起。

  話音落下,他目光堅定地轉身,面向眼前數不清的“大軍”,緩緩拔出腰間長刀:

  “自今日起,我當承繼將軍之志,號——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

  “率眾兄弟,以破天穹!”

  ——破天穹!

  這三個字如驚雷炸響,頃刻間,一聲接一聲的吶喊轟然爆發。

  “破天穹!!!”

  “破天穹!!!”

  “破天穹!!!”

  吶喊聲如雷鳴般震蕩四野,響徹整片天地。

  就在這叛軍士氣正值巔峰之際。

  黃巢絲毫都不猶豫,就這樣帶著所有人再次的殺了出去。

  ——天下局勢大變!

  甚至就在王仙芝已經被滅的消息還未徹底傳開之前,隨之而來的便是黃巢又相繼拿下了數座城池。

  且黃巢也絲毫都沒有任何收手的意思。

  無論是官員也好,亦或是世族也罷,皆是倒在了他的屠刀之下。

  并且,黃巢與以往的所有人都不同。

  他針對世族可不僅僅只是為了劫掠,縱使世族已經低頭,但黃巢亦是沒有任何的手下留情。

  他就真的如同一個殺戮機器一般,在向大唐的整個世道做出挑戰。

  而這自然也會引起所有人的針對。

  就亦如昔年的顧熙一般。

  不,在某些意義之上,黃巢如今在做的其實已經超過了昔年的顧熙。

  這與功績無關。

  顧熙身上的負擔太大,他不可能做到如黃巢的這般絕對。

  而黃巢,如今則是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的退路。

  這也終將為他帶來更大的阻力。

  大唐中樞雖然已經爛了,但面對著黃巢的所作所為,無論是官員也好亦或是世族也罷,都不得不摒棄前嫌,聯手抗之。

  尤其是再加上王仙芝已死。

  這更是會讓黃巢承受極大的壓力。

  要知道,雖然當前大唐的將士們戰斗力已經完全爛掉了。

  但面對一眾流民所組成的叛軍,這些人終究還是有著天然的優勢。

  這就是黃巢短時間內不可能所彌補的差距。

  但他終究是與王仙芝不同。

  無論是對于手下之人的監管也好,亦或是從頭到尾的想法也罷,黃巢都要成熟許多。

  面對朝廷的圍剿。

  在眼看著大軍局勢漸漸出現了頹態后。

  黃巢立刻便做出了一個選擇。

  放棄所有已經攻占的城池,渡長江而問江南!

  這確實是一個十分冒險的舉動,但其所能夠帶來的收益卻也極為的驚人。

  在海貿的持續繁榮之下。

  如今的江南之地,已經隱隱約約的有了大唐最富之地的意思了。

  若是當真能奪下此地,無論是能夠給叛軍帶來的收益也好,亦或是對于整個朝堂的打擊也罷,這都值得黃巢前去冒險。

  乾符五年,三月。

  黃巢軍進攻汴、宋二州,明面以攻示人,實則為后續渡江做起了準備。

  朝廷之中根本沒有人察覺到黃巢的真實意圖。

  倒也并非是能力上的不足。

  只是這些人似乎從頭到尾都沒能看得上黃巢,從未覺著其會有什么帥才。

  說白了,仍是傲慢之罪。

  縱使黃巢如今的勢力與名望越來越盛,但他的出身仍是不被這些人放在眼中。

  而黃巢利用的也是這些人的心態。

  就在與唐軍周旋之際,叛軍先是故作受挫之態,繼而借轉戰之機,暗中渡過長江。

  數月之間,連克虔、吉、饒、信諸州。

  江南各地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攻勢,幾乎毫無防范,頃刻之間便被黃巢軍橫掃蹂躪。

  其實這也怪不了旁人。

  只是因為朝堂上的爭斗至今仍是沒有完全停歇。

  人類的私心一旦升起便是如此,這從始至終都是一場無止境的爭斗。

  有人為軍功虛報軍情,也有人為傾軋政敵而謊報戰況。

  這一切都在影響著整個戰場上的局勢。

  但縱使如此,亦是無人能夠阻攔。

  沒有人會是傻子。

  這些人在這種時候做出這些事情,說白了也只是在僥幸罷了。

  至于大唐這艘船沉不沉沒,則是根本就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中。

  此事對整個大唐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其實當前大唐的各種制度本來就已經完全的爛掉了,也唯有最為核心的海貿還有著一絲拯救的可能性。

  這也并不是因為這些人在收手。

  只是因為海貿所牽扯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而且他們也明白,若是影響到了海貿的話對于當前的大唐而言打擊是有多大,再加上此事可是所有人撈錢的錢袋子。

  誰也不會直接讓它徹底爛掉。

  但如今,情勢劇變。

  黃巢之亂重創了整個海貿體系,加之近年來吏治腐敗、海賊四起,在種種侵蝕之下,江南海貿最后的平衡也被徹底打破。

  隨之而來的,是不斷涌現的流民潮。

  而這,終將成為壓垮大唐的最后那根稻草。

  流民問題,向來是任何封建王朝最棘手的難題,更何況此時的大唐早已岌岌可危。

  黃巢絕不會放過任何壯大聲勢的機會。

  此次橫掃江南,令他實力大增。

  而朝廷的應對失措,更讓他嗅到了契機。

  ——天下,終于徹底大亂。

  如果說之前的動亂尚未讓人察覺大唐將終,那么隨著顧氏隱退、海貿崩潰,世人終于真切地感受到:時代,已徹底變了。

  百姓已經活不下去了。

  他們面前只剩下一條路,正如黃巢所呼喊的那樣——去掀翻這無情的上天。

  同年十二月。

  黃巢再次率軍進入福州,劍指嶺南。

  他似乎已經抓住了此次的核心,正朝著大唐另一處命脈疾馳而去。

  如今嶺南的核心要地并不是番禺。

  而是顧易昔年操控顧燁之時,便為整個嶺南所定下的新城,也就是如今的廣州都護府。

  番禺港雖然仍舊繁華。

  但礙于地勢的緣故,當海貿之事竭力發展的時候,廣州也自然而然便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昔年顧靖擴建新城之時,亦是對此進行了擴建。

  這一系列的種種都奠定了如今廣州的地位。

  與先前肆虐江南不同,在探查到了敵情之后,廣州都護李迢自是對此早就已經有了準備。

  但如今的大唐就是如此——

  縱使地方有心抵抗,但中樞的支援卻始終都跟不上。

  且不說山高水遠,四方接連起義的造反軍都大大幫助黃巢拖住了中樞的人馬。

  而隨著時間不斷過去。

  縱使嶺南再怎么穩定,也終是不可能擋得住這滾滾的大勢。

  乾符六年,十月。

  黃巢攻入廣州,生擒節度使李迢。

  并如往常那般于萬軍面前斬首。

  除此之外——

  包括嶺南之地的世族,甚至就連那些與官員們相互勾結起來的大鼻子商人,都遭受到了黃巢血一般的清洗,包括各個教派的信徒。

  他就這樣宣泄著自己的憤怒。

  而這同樣也會為其迎來滔天的聲望。

  因為這些跟隨著他造反的百姓對于這些人,也有著太多太多的憤怒。

  甚至就連顧易都難以估算黃巢這一路到底是殺了多少人。

  值得一提的是,黃巢在此期間去了嶺南顧氏一脈,并于此再次祭祀起了顧氏的先人。

  此舉,不僅僅能為他迎來了太多太多的民心。

  而在此期間,黃巢也絲毫都不演示自己對于顧氏的態度。

  他自是知道顧氏之中絕對有子弟隱姓埋名在阻攔他,但他亦是是分級的坦然。

  哪怕是與嶺南一脈的家主相談,也從未覺著自己做錯了。

  他這就是要踏出一條全新的道路來。

  消息不斷傳開。

  或許真的是因為當今天下已然是太過于混亂,此事甚至都未曾造成太大的影響,朝廷已經完全崩散,根本無法再去計較這么多了。

  這就是權利爭斗所導致的結果之一。

  當眼睜睜看著中樞沒有強大的實力之時,那四方便會漸漸脫離中樞的掌控,成為實際上的割據爭權。

  這一點在昔年的漢末之時便有所體現。

  無論是東漢之時也好,亦或是炎漢末年時也罷。

  而如今——

  這一切也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在上演罷了。

  黃巢這一路所造下的殺孽,就已然注定了他不會有任何的盟友,無論是哪方勢力都會去拼盡一切去阻擋他。

  同年十二月。

  黃巢正式于廣州稱王,并羅列“唐朝之罪”昭告于天下,宣布北伐。

  與原本歷史之中的種種不同。

  或許正是因為成長環境的變化,以及顧氏學問的出現,黃巢這一次并未如同原史之中那般去刻意的分化敵營。

  他就是要迎戰整個天下。

  就亦如昔年顧熙所做的那般,只不過他要更加的激進,而是要徹底摧毀掉一切的世家政治。

  一石激起千層浪!

  并不是因為黃巢的這一道檄文。

  而是他稱王的舉動,這對于如今整個天下的反賊,乃至于各地漸漸升起了割據之心的世家們而言,都堪稱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終是有人踏出了這一步。

  而這對于他們所有人而言,也同樣照亮了他們的方向。

  為了那一個最后的大位而做爭斗!

  整個天下,徹底大亂。

  顧易一直都在默默地看著這一切,心中同樣也是復雜難明。

  歷史確實已經發生了不少的改變。

  至少在現在看來。

  大唐似乎很難停過這一劫。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最關鍵的原因便是人口的增多,導致了此次大亂確實要遠遠超過了原本歷史。

  這一切,顯然也是歷史的必然性。

  而讓顧易心緒復雜的同樣也正是這一點。

  九州的人口發展自是不可能停滯于此,隨著顧氏的不斷發展,所帶起的生產力節節攀升,那整個九州的人口絕對是不可能低于原史的。

  但若是按照這種情況的話。

  那后世的幾場大劫難,到底會演變成什么地步?

  也許正是因為親眼見證顧氏一代又一代人在這片土地上傾注了太多心血,即便顧易再如何豁達,也難免涌起種種難以言喻的情緒。

  這并非是矯情,而是在思索顧氏的前路。

  顧氏終是不可能每次都避開浩劫的。

  即便有孔氏低頭求生的先例在前,顧氏也絕不會走這條路。

  這是顧氏一代代先人所做出的選擇。

  顧氏立足的本身,便與其格格不入。

  那一代代先人已經為顧氏定下了基調,而如今已然承擔了他們所有期望的顧易亦是不會丟了家族的風骨。

  而當歷史的車輪碾壓到顧氏面前之時。

  顧氏又到底要眾將如何?

  這才是顧易在思索的東西。

  顯而易見,有些事,無論為了九州蒼生,還是為了顧氏一門,他都不可能回避。.

(Ps:跪求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