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葵出發夏令營的事情,翟達自然是知道的。
不過講實話,小孩子出去玩罷了,對成年人來說算不得太大的事情。
況且僅僅是在散裝北轉一轉...又不是去美國,要這點事都緊張得不行,以后長大了談戀愛...
“是啊,徹底看看結果。”賴磊語氣平靜,卻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堅定。
武茗點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敬意。他推著輪椅,緩緩走向檢測區。那里已經圍滿了人,工程師、技術員、管理層,甚至還有來自外企的代表,全都屏息凝神,等待著最終的檢測結果。
模具被重新安裝回壓鑄機,吸盤機械臂精準地將冷卻后的構件放置到位。隨著一聲沉悶的啟動聲,9000噸壓鑄機緩緩運轉,巨大的壓力通過液壓系統傳導到模具上,整個廠房仿佛都在微微震動。
“壓力正常,溫度穩定,模具閉合間隙0.005毫米,符合設計要求。”檢測員的聲音在擴音器中回蕩,帶著一絲難以掩飾的激動。
人群中爆發出一陣低低的歡呼聲,緊接著,掌聲如潮水般響起。
賴磊站在人群后方,目光平靜,仿佛這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
“成功了!”許學軍激動地拍了拍賴磊的肩膀,“老賴,你這是要改寫中國汽車工業的歷史啊!”
賴磊微微一笑,沒有說話。
他知道,這只是開始。
幾天后,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宣布9000噸一體化壓鑄機試制成功,并首次實現高精度特種鋼模具的極限加工。
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到場,現場閃光燈此起彼伏。
賴磊依舊沒有上臺,而是將主講位置交給了翟達和武茗。
“這不僅僅是一臺壓鑄機的成功,更是中國工業體系在高端制造領域的一次突破。”翟達語氣堅定,“從設計到制造,從材料到工藝,我們實現了完全自主可控。”
武茗則展示了模具的加工細節,特別是那八個由手工打磨出的導槽。
“這不是CNC能完成的精度。”武茗說道,“這是人類雙手與智慧的結晶。”
現場掌聲雷動。
發布會結束后,賴磊回到辦公室,發現桌上已經放著一份來自工信部的文件。
“恭喜你,賴總。”萬部長親自打來電話,“這是國家層面的高度認可。我們希望研究院能盡快形成量產能力,同時考慮對外輸出技術。”
賴磊笑了笑:“萬部長,我有個請求。”
“你說。”
“我想申請成立一個獨立的‘高端制造技術研究中心’,由研究院主導,聯合高校、企業,打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孵化器。”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隨即傳來一聲輕笑:“你小子,胃口不小啊。”
“是想讓更多人,有機會站在技術的最前沿。”賴磊語氣認真。
“好。”萬部長爽快答應,“我會安排人和你對接。記住,國家需要你這樣的人。”
掛斷電話后,賴磊靠在椅背上,望著天花板,眼神深邃。
他知道,這條路不會輕松。
但只要方向是對的,哪怕再難,也要走下去。
與此同時,研究院外,一場關于“技術輸出”的爭論正在激烈進行。
“賴總,我們真的要開放模具設計技術嗎?”一名工程師皺眉道,“這可是我們花了大代價才突破的核心技術。”
賴磊點頭:“是的,我打算將部分非核心模塊進行標準化,允許國內企業采購。”
“可……這會不會讓我們失去競爭優勢?”另一人質疑。
賴磊笑了笑:“技術不是用來藏的,是用來推動整個行業的。我們要做的是引領者,而不是守門人。”
眾人沉默。
“再說,”賴磊目光一沉,“真正的核心,我們自己留著。別人就算拿到了圖紙,也未必能復制出我們這樣的精度。”
會議室里,氣氛逐漸緩和。
一個月后,第一批9000噸壓鑄機開始交付。
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不僅來自國內各大車企,還有不少來自歐洲、東南亞的客戶。
賴磊親自帶隊,前往德國法蘭克福,參加國際汽車工業展。
展會上,一臺通體銀灰的壓鑄機靜靜矗立,旁邊是那副由翟達親磨的模具。
“這是中國制造。”賴磊在展臺前,面對全球媒體,說出這句話時,語氣堅定。
展會現場,無數人駐足觀看,驚嘆于這臺機器的精度與工藝。
有外國記者問:“賴先生,您認為這臺機器會改變世界嗎?”
賴磊笑了笑:“我不確定它會不會改變世界,但我確定,它會讓中國制造,更加值得被尊重。”
展會結束后,賴磊站在展館外,夜風拂面。
他望著遠處的夜空,心中卻無比清明。
技術,從來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而他,才剛剛開始。
賴磊站在展臺前,望著那臺通體銀灰的壓鑄機,心中卻沒有太多波瀾。
展會現場人潮涌動,各國媒體、汽車制造商、零部件供應商紛紛駐足,低聲交談著什么。有人拿出測量工具,小心翼翼地觀察模具的細節;有人舉起相機,試圖記錄下這個“中國制造”的歷史性時刻。
“賴總,德國《汽車工業周刊》的記者想采訪您。”助理小林走過來,輕聲提醒。
賴磊點點頭,轉身朝采訪區走去。
鏡頭對準他,話筒遞到面前。
“賴先生,您認為這臺機器會改變世界嗎?”記者用略顯生硬的中文問道。
賴磊笑了笑,語氣平靜:“我不確定它會不會改變世界,但我確定,它會讓中國制造,更加值得被尊重。”
記者愣了一下,隨即飛快地記錄下這句話。
采訪很快結束,賴磊回到展臺,繼續接待來訪的客戶。
展會結束后,賴磊沒有立刻回國,而是前往慕尼黑,與德國一家高端模具制造商進行技術交流。
對方是歐洲老牌工業公司,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技術實力雄厚。他們對研究院的壓鑄機表現出濃厚興趣,尤其是那副由翟達手工打磨的模具。
“我們愿意購買這臺機器的使用權。”對方代表開門見山。
賴磊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反問:“你們想用它做什么?”
“制造新能源汽車的底盤一體化壓鑄件。”對方代表毫不掩飾,“我們相信,這項技術會徹底改變汽車制造的模式。”
賴磊沉吟片刻,點頭道:“可以談,但有兩個前提。”
“請講。”
“第一,技術必須本土化,不能直接用于海外競爭;第二,合作必須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我們不會做技術輸出的單方面提供者。”
對方代表略顯驚訝,但很快露出笑容:“賴總,您是一位真正的戰略家。”
會談持續了整整一天,最終雙方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回國后,賴磊立刻投入新的研發工作。
研究院的“高端制造技術研究中心”正式掛牌,首批合作單位包括清華、哈工大、北航等高校,以及多家汽車制造企業和材料供應商。
“我們要做的,不是復制一臺機器,而是培養一批真正懂制造、懂技術、懂創新的人才。”賴磊在揭牌儀式上說道。
臺下掌聲雷動。
與此同時,研究院的訂單持續增長,9000噸壓鑄機的產能已經接近極限。
“賴總,我們是不是該考慮擴建生產線?”許學軍問道。
賴磊搖頭:“不是擴建的問題,而是要重新思考整個制造體系。”
“什么意思?”
“我們要做的,不是單一設備的輸出,而是整套制造方案的輸出。”賴磊目光堅定,“我們要把壓鑄、模具、材料、工藝、自動化,全部整合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制造體系。”
許學軍愣了一下,隨即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你是說,我們要做‘技術標準’?”
“沒錯。”賴磊點頭,“我們要讓‘中國制造’,成為全球高端制造的新標準。”
許學軍沉默片刻,低聲道:“這條路,不好走。”
“我知道。”賴磊微微一笑,“但正因為不好走,才值得我們去走。”
夜色漸深,賴磊獨自站在研究院的頂層天臺,俯瞰整個廠區。
燈火通明,機器轟鳴,工人們依舊在忙碌。
他深吸一口氣,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金屬氣息。
這是他熟悉的味道。
也是他愿意為之奮斗一生的味道。
“技術,從來不是終點。”他低聲自語,“而是起點。”
遠處,一臺新的壓鑄機正在調試,準備迎接下一次極限挑戰。
而他,也將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