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六百七十五章四路大軍南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天武皇帝斟酌了一下語氣,問道:“遼東楊氏很強?”

  張欒和劍乘風相視一眼,說道:“陛下,遼東楊氏很強,楊正山此人也很強!”

  “陛下應該聽說過楊正山吧?”

  天武皇帝搖搖頭,“沒有!”

  得,時間能夠抹除任何人的痕跡,連楊正山也不例外。

  他已經太久沒有出現在大榮世人的眼前,致使現在的年輕人都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

  張欒想了想,說道:“楊正山,也就是第一代靖安侯,出身農戶,僅用十多年就成為了重山鎮總兵,并且被崇宗皇帝封為靖安侯!”

  崇宗皇帝就是承平帝,楊正山這個靖安侯是承平帝封的。

  “此人善練兵,善兵法,善奇謀,殺伐果斷,百戰百勝!”

  “東海胡族覆滅,楊正山有奇功,上代慶王叛亂就是楊正山平掉的,并且還一把火燒死了兀良胡族的十萬胡騎!”

  “再之后,楊正山還率領水師征討星月門,一戰覆滅星月門!”

  “率領三萬精銳轉戰四千里,遠襲兀良王庭。”

  “如今兀良王庭分裂就是他那一戰造成的!”

  天武皇帝聽完后,說道:“我想起來了,我以前聽說過此人,不過他不是離開大榮了嗎?”

  張欒說道:“沒錯,他是離開大榮了,但是楊家并沒有完全離開大榮,重山鎮、騰龍衛一直都掌控在楊家手中!”

  “如今重山鎮大軍南下,必然是受到了楊正山的指使!”

  “陛下,重山鎮不但兵強馬壯,還有很多先天武者,而且楊家的先天武者可能更多!”

  天武皇帝眉頭微皺,問道:“什么意思?”

  張欒深吸一口氣,“楊正山的修為無需多說,我可以肯定他的實力遠在我之上,而楊家除了楊正山外,他的三個兒子都是先天武者,還有他的夫人郁氏也是一位先天武者!”

  “還有,楊氏一族最少有五個先天武者。”

  “大榮朝堂為何不敢動遼東楊氏,就是因為遼東楊氏的實力太強,而當年楊正山為何離開大榮,也是因為當時的楊家已經強大到讓朝堂忌憚的地步!”

  天武皇帝眉頭皺起,“那豈不是遼東楊氏可能比大榮朝堂還強?”

  張欒露出一抹苦笑,“沒錯!如果楊家回來,那楊家和遼東楊氏的實力還要強過之前的大榮朝堂!”

  他與楊正山的交情不錯,對楊家的了解也算細致,因此他對楊家最為忌憚。

  天武皇帝有些不高興,他覺得楊家可能很強,但張欒這么說卻有些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意思。

  “王鶴前輩,你對楊家了解嗎?”天武皇帝看向剛剛加入他麾下的王鶴,問道。

  他對王鶴還是很尊重的,畢竟王鶴也是一位老前輩,而且還助他拿下的京都。

  王鶴捋著胡須,搖搖頭,“老夫對楊正山了解不多,但也知道楊正山此人不簡單!”

  他沒有與楊正山打過交道,他們王家也與楊家沒有太多的交情,但是他以前在京都也沒有少聽說楊正山的事跡。

  天武皇帝想了想,覺得對楊家和楊氏一族重視一些也沒有什么,于是他問道:“那諸位的意思是?”

  “舉兵北上,阻擊重山鎮大軍!”張欒毫不猶豫的說道。

  “可是我們之前的計劃是南下入江南!”天武皇帝皺著眉頭說道。

  比起富庶的江南來,他是真不喜歡遼東那片苦寒之地。

  雖然這些年遼東還算繁榮,可是遼東再繁榮也比不上江南。

  所以他們之前制定的計劃就是打下京都之后,迅速南下。

  張欒微微搖頭,“此一時彼一時,楊家既然已經出手,我們必須要全力以赴,絕不能輕視。”

  “陛下,遼東楊氏的威脅絕對比江南慶王的威脅更大!”

  天武皇帝皺著眉頭,他看了看張欒,又看了看一臉認同的劍乘風。

  “那就舉兵北上!”

  天武皇帝能從一個山大王走到如今的地步,自然有自己的長處。

  而他最大的優點就是聽勸。

  愿意接受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勸說。

  張欒、劍乘風和王鶴無疑是他麾下最有能力最有本事的人。

  不過天武皇帝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問道:“我們能不能拉攏楊家?”

  這個問題倒是問住了張欒等人。

  “這”

  張欒遲疑了一下,“估計很難!”

  “為何?”天武皇帝問道。

  張欒想了想,說道:“可以嘗試一下,不過陛下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

  天武皇帝也只是想嘗試一下,并不認為真的可以將楊家拉攏到自己麾下。

  “也好,此事就由張前輩負責吧。”

  “至于舉兵北上的事情,暫時也不著急,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戰,還需要時間休整!”

  “大家先商量出一個章程來,然后在按照章程行事!”

  經過一番討論,他們決定想讓將士們休整十日再北上。

  不是他們不想盡快北上,實在是他們現在沒辦法北上。

  將士們需要休整,糧草需要籌集。

  京都以北的府縣并沒有在他們手中,他們若是想要北上,怕是需要一個個打過去。

  重山鎮大軍南下也不是一時半會能過來的,所以他們無需太趕。

  除此之外,他們還要防備江南的陳恒昌。

  而此時,楊承業率領三萬鎮標營已經抵達了平遠東陽府,與林展碰上了面。

  重山鎮大軍南下,最先行動的不是重山鎮的各路參將,而是余通海的北海水師。

  在接到楊承業的命令之后,余通海立即率領北海水師南下,只是三天的功夫,他們就有一萬將士進駐薊州,封鎖了濡河河道。

  一旦濡河河道被封鎖,那就相當于切斷了遼東和京都的聯絡。

  楊承業南下,濡河封鎖,所代表的意義并不是什么大戰將至,而是改朝換代。

  在楊承業抵達東陽府的第一時間,就意味遼東這片地域徹底改朝換代了。

  遼東的主人不再是大榮皇帝,不再是大榮朝堂,而是楊家。

  遼東的將士們和官員們很快就接受了這一點。

  從今以后,遼遠和平遠兩省不再歸屬于朝堂管轄,而是直接由重山鎮大將軍府管轄。

  楊承業沒有封王,更沒有稱帝,他只是以靖安侯府的名義組建大將軍府,總理重山鎮和遼東的一切軍政事宜。

  而在名義上,他也不是造反,而是誅叛逆,扶社稷。

  除了遼東之外,遼西也在納入重山鎮大將軍府的管轄范圍,

  中路建寧衛參將楊勤騰,金州衛楊繼山已經率領援兵營南下遼西東晟府,原重山鎮巡撫蔣南國被楊承業任命為遼西巡撫,統領遼西一切政務。

  陸文淵已至重山關,為大將軍府總理官,雖然這個總理官屬于臨時官職,但所以人都明白陸文淵就是大將軍府之下的文官第一人。

  原重山鎮布政使鄭玉林被任命為遼遠巡撫,林展被任命為平遠巡撫,如此大將軍府治下文官體系算是完成了基本框架。

  重山鎮和遼東的文官調配看起來有些兒戲,但實際上將楊家那深厚的底蘊體現的淋漓盡致。

  陸文淵、林展自然不必多說,可是如鄭玉林這樣的高官,楊家麾下也有很多,而且楊家還有很多年輕可用的官員。

  以楊家的底蘊,很輕易的就能在遼東建立一個完整的小朝廷。

  所以當楊承業抵達東陽府的時候,重山鎮小朝廷就已經高效的運轉起來。

  大量的民夫將無數糧草運送到薊州,大量軍隊開拔,大量新兵接到招募,大量的文官調任,一時間整個重山鎮和遼東都忙得熱火朝天。

  一個龐大的戰爭機器,所擁有的不只是強大的軍隊,還要有更加強大的后勤保障體系。

  而此時重山鎮和遼東水陸并進,將重山鎮大將軍府強大的后勤保障體系體現的淋漓盡致。

  東陽府城內的布政使司衙門內,楊承業和林展正商量著出戰事宜。

  “目前薊州那邊已經存儲三十萬石糧草,足夠十萬大軍三個月的消耗,不過馬料有些不足,咱們軍中多騎兵,戰馬超過六萬匹,這馬吃的比人還多!”

  “目前,薊州只能保證兩個月的馬料供應!”

  林展一邊為楊承業續著茶水,一邊說道。

  目前重山鎮大軍分為四路,中路由楊承業親自率領,目前有三萬鎮標營,后續還有三萬楊家軍,總計六萬大軍,其中有將近一半是騎兵。

  西路有重山鎮中路建寧衛和金州衛楊繼山兩路援兵營,有一萬五千將士,他們會暫時駐扎在東晟府,可策應中路大軍,也可支援隴原北部的周蘭。

  東路有重山鎮南路定遼衛和東路松州衛援兵營,也有一萬五千將士,他們現在已經在濡河北岸,隨時可以渡河進入永平府。

  水陸有騰龍衛的北海水師,有大小戰船三千艘,水師將士三萬人,可以在東海策應東路大軍,也負責為大軍運輸糧草。

  重山鎮的糧草南下都是從騰龍衛那邊裝船運到薊州的。

  四路大軍加起來總計十二萬,另外還有隨軍的工匠、民夫四萬余,以及負責糧草押運的兵丁和民夫十萬。

  總計出動將士和民夫超過二十六萬,可稱三十萬大軍。

  聽起來似乎兵力很少,遠不如大梁的三十萬大軍。

  但實際上大梁的三十萬大軍還不如重山鎮的三十萬大軍,大梁的三十萬大軍雖然都被視為軍隊,但實際上真正的精銳不足十萬,剩下的那些還不如重山鎮的兵丁。

  目前來說,兩方的兵力并沒有太大的差距。

  只不過重山鎮這邊的大軍比較分散,而大量的三十萬大軍都聚集在京都周圍。

  “糧草的事情不用著急,重山鎮的糧草足以支撐三十萬大軍打一年的仗!”楊承業笑道。

  林展雙眸一亮,“重山鎮有這么多糧草?”

  這些天他一直都在費心為大軍籌備糧草,雖然這些年平遠省還算風調雨順,但是在糧草儲備上,平遠省并沒有儲備太多。

  林展做過估算,如果給他足夠的時間,他今年應該能籌備百萬石糧草,這是在收繳了夏稅和秋稅之后的情況下。

  而目前,他最多也就只能調用五十萬石糧草。

  五十萬石聽起來很多,但這人吃馬嚼的,根本不夠幾個月的消耗。

  這么說吧,按照重山鎮的軍制,一萬大軍,每月消耗的糧草就要在兩萬石上下,包含將士們的口糧和戰馬的草料。

  平均下來,一人一馬一個月就要消耗兩石糧草。

  這只是糧食,還有肉食,菜蔬等等。

  重山鎮的軍糧還是很豐富的。

  楊承業笑道:“爺爺給了我一千萬兩白銀,從一年前開始,這些白銀就換成了糧食和軍械陸續運到了復州和騰龍衛。”

  “目前復州和騰龍衛都備有大量的糧草和軍械!”

  林展露出了恍然的神色,“原來如此!”

  “不過師父他老人家在哪?”

  林展有些想念楊正山了,他已經十多年沒有見過楊正山了。

  楊承業想了想,“不知道,可能就在東陽城!”

  他是真不知道楊正山在哪里,楊正山之前在重山關他是知道的,但是現在在哪,他就不知道了。

  他覺得楊正山應該是跟過來了。

  “這樣啊!”林展道:“也不知道他老人家愿不愿意來見見我!我都十多年沒有見過師父和師母了!”

  就在兩人說話時,門外突然有人通傳道:“侯爺,門外有人求見!”

  “什么人?”楊承業問道。

  “來人自稱是安雨行、周天賜和梁勝澤!”

  楊承業與林展相視一眼,立即明白這是幫手來了。

  “快快有請,算了,我還是親自去迎接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