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之內,建興帝頹廢的坐在奉先殿內。
如今主導大榮朝堂的人已經不再是建興帝,而是陳萬松這位譽王。
“我們還有其他辦法嗎?”建興帝望向陳萬松。
陳萬松望著那些祖宗神位,“大勢已去,無力回天!”
“那”建興帝想問問自己該怎么辦,可是他問不出口。
此時他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心氣,不再想重振朝綱,不再想九五之尊,不再想執掌天下,他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
好死不如賴活,他還不想死。
但是身為帝皇,他已經無路可走。
陳萬松猛地轉過身來,目光凌厲的看著他,“莫要給祖先們丟臉!”
建興帝神色一頓,愣愣的看著他,良久才說道:“朕知道了!”
他緩緩站起身,緩步走出奉先殿,站在奉先殿的門前,他扭頭看了一眼那些祖宗神位,這才快步離去。
敵軍將至,京都城破已經無法避免。
但是他還是要掙扎一下,他要率領大榮最后的力量死守京都。
陳萬松望著他離去的背影,沉聲說道:“明兮走了嗎?”
“回王爺話,明兮殿下昨日就已經在津海衛乘船離開了!”一道身影從大殿的角落中走出,微微躬身說道。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陳中術。
陳中術還是老樣子,只是看起來比以前顯得有些滄桑。
陳萬松微微頷首,走到殿門前,望著澄凈的天穹。
“皇族的血脈還要延續下去,老夫如今能做的只有這么多了!”
陳中術安靜的站在旁邊,沒有說話。
事到如今,說什么都無濟于事。
說實話,陳中術也沒有想到大榮會走到如今的地步。
這些年他都不在京都,而是去了皇陵,給承平帝守陵去了。
然而他沒想到短短幾年,大榮的局勢就敗壞到如此地步。
“你有什么打算?”陳萬松問道。
陳中術沉默了稍許,才說道:“老奴會繼續守在皇陵。”
“也好!”陳萬松點點頭。
他明白陳中術的意思,陳中術不想留在京都拼死一戰,他只想守在承平帝皇陵之前。
或許未來他會為了保護承平帝的皇陵拼死一戰,也或許他會放棄守護的皇陵獨自茍活。
但不管他做出什么樣的選擇,陳萬松都無法強求他。
雖然陳中術口中自稱老奴,但如今誰也無法將他當成奴才來看。
“老奴告退!”
陳中術走了,孤身一人離開了京都。
與此同時,京都內大大小小的勛貴、家族、世家等等也在紛紛逃離這座城池。
國為待死之國,民為待死之民,然權貴卻不是待死之權貴。
普通百姓沒辦法逃,可那些權貴卻擁有很多選擇。
他們可以投降,可以投靠其他勢力,也可以遠走高飛。
此時京都的各處城門已經打開,無數車馬練成長龍,欲要逃離京都。
沒有人能阻止他們,哪怕是陳萬松也阻止不了。
其實京都城內還有很多武者和軍隊,皇帝親軍十六衛已經全部進入京都城內,準備死守京都。那些勛貴、世家都有很多武者,其中不乏武道高手,甚至連先天武者都有很多。
但是人心渙散,除了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普通士卒,權貴家族紛紛自尋出路。
其中逃亡津海衛的權貴最多,因為津海衛是距離京都最近的碼頭,且津海衛還有足夠做的商船和戰船。
寧國公府。
周茂和周緒相對而坐,兩人不見一點焦急的神色。
“爹,走吧!”周緒輕聲說道。
如今周茂已有百歲高齡,行將就木,但精神頭還很足。
他不是先天武者,能有如此高壽實屬難得。
而周緒也有八十多歲了,白發蒼蒼的樣子看起來比周茂還要年邁。
“哎,我都這么大年紀了,沒必要折騰了!”周茂嘆息的說道。
他是不想離開京都的,雖然他也已經放棄了大榮,但是他并不想離開京都。
其實對于朝堂,周茂和周緒心中都是有怨念的。
他們的怨念起于承平帝和延平帝。
當年寧國公何等顯貴?
可現在呢?
偌大的寧國公府只有周蘭一個人撐著。
是因為他們周家的子孫不成器嗎?
不,因為皇帝在壓制他們周家。
周緒沒有能力嗎?
怎么可能?
周緒再怎么差勁,還能差過安國公安懷仁?
可是周緒這輩子就沒做過正兒八經的官,也沒有繼承爵位。
周茂對此十分不滿。
如果是承平帝壓制他們周家也就罷了,畢竟那時候周家卻是太過顯耀了。
可是延平帝還在壓制他們周家,周茂多次給周緒求官,結果延平帝為了朝局的平衡始終不愿意讓周緒進入朝堂。
建興帝到底是想要請周家出力,可是都這個時候來才想起他們周家,這是不是太晚了?
周緒有些無奈的看著周茂,“爹,你不走,我怎么能走?我不走,你的那些孫兒們還能走嗎?”
“妹子已經來信了,將仙兒許配給了楊明昭的兒子,這門親事是妹子跟楊正山定下來的,我們家正好可以去神木島跟楊家把這門親事定下來!”
“等兩個孩子成親之后,大榮這邊的局勢差不多也就穩定下來了,到時候我們可以再回來!”
周蘭沒有說明楊家的計劃,只是在信中說與楊正山定了一門親事,讓周家人去神木島處理兩家定親的事情,也可以在神木島待個三四年,等兩個孩子的成親。
其實周蘭就是給周家找個合適的理由前往神木島,不至于讓人覺得周家是沒臉沒皮的跑去投靠楊家。
周茂還在猶豫,他都這么大年紀了,也沒有幾年好活了,還有必要離開嗎?
“你們還在這里做什么?還不收拾東西趕緊走?”
就在這時,一道呵斥的聲音在房間內響起。
聽到這個聲音,周茂和周緒立即顫顫巍巍的站起身來。
“祖父!”
“曾祖!”
門外一個身穿灰色長衫,頭發花白的老者面色不好的走了進來。
這位就是周茂的祖父周天賜,也是寧國公府一直沒有露面的先天武者。
說起來,周天賜當年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只不過他一直都在外面游歷,而且他游歷不跟梁勝澤那邊只在大榮境內游歷,而是經常離開大榮。
每次外出都是數年,甚至十幾年不歸。
周天賜瞪了一眼周茂,“早就跟你說了,讓你帶著大家離開京都,你倒好,這都多久了,還沒有走!”
“咱們家的人多,若是不利索點,估計不少人都要遭難!”
周家可是一個大家族,周天賜有三個兒子,六個孫子,雖然兒子孫子大部分都已經過世了,但是曾孫玄孫還有一大堆。
他雖然對那些曾孫玄孫也沒有太深的感情,但也不想看著他們死在這場亂世之中。
“曾祖放心,各房各支都已經離開了京都,現在就剩下長房沒有離開了!”周緒連忙解釋道。
他其實早就讓周氏族人搬離京都了,只是一開始他們的目標不是楊家的神木島,而是大榮東方的琉盛王朝。
琉盛王朝只是一個小王朝,人口不過三百萬,疆土不過是一些小島,是那種十分卑微的王朝勢力。
但琉盛王朝一直都是大榮的屬國,周家與琉盛王族關系很好,還是姻親關系,所以周家的第一選擇是琉盛王朝。
早在三年前,周緒就已經安排族人們開始往琉盛王朝遷移,到現在,各方各支的族人都已經遷到琉盛王朝去了。
現在大榮境內,只剩下他們主脈嫡系子孫。
周天賜聞言,臉色好看了不少,“趕緊走,老頭子我跟你們一起走!”
周茂或許還對大榮有些許感情,而周天賜對大榮已經沒有什么感情可言了,這么多年,他一直在外游歷,去過的地方數不勝數,甚至連那風暴海域對面的大昭皇朝他都去待了數年,若不是他還記掛著子孫,他都不會回大榮。
如今大榮覆滅在即,他根本不在意大榮的是是非非,只想讓子孫們有個去處,讓周家能傳承下去。
就這樣,周家全族搬離了京都,與此同時,梁家也搬離了京都。
京都城門外,梁勝澤和梁儲回頭望了望雄偉的京都城。
兩人齊齊嘆息一聲。
此時的京都顯得格外的落寞,整座城池都充斥著令人壓抑的氣氛。
“走吧!”
梁勝澤扭頭騎馬離開。
梁儲微微頷首,轉身也離開了。
亂世之下,權貴豪族也有很多身不由已,無可奈何。
往日繁榮的京都此時被他們拋棄了,不是他們不愿意留在京都,而是京都已經變成了災禍之地。
為了自身,為了親眷,為了家族,他們不得不離開。
皇權也好,朝堂也罷,在亂世之中都不過是禍端而已。
在梁家的幫助下,王盛也帶著家人離開了京都,王彬早在多年前過世,如今王家已經由王盛當家做主了。
王盛之子王千重也是楊家的孫女婿,楊家要從京都撤離,自然不會忘記王家。
除了王家,還有薛家,其實第一個走的就是薛家。
薛常安也已經離世,如今的海昌伯是薛常安的長子薛奉,也就是薛平的大哥,也是楊承茂的大舅哥。
薛家這些年積攢的家底頗豐,他們一直執掌津海衛,靠海貿便利不但積攢了深厚的家底,還有很多海船。
所以薛家想要逃離大榮還是很容易的。
建興六年,四月初五。
三十萬大梁軍兵臨京都城下,塵土飛揚,大軍壓境,鐵騎浩浩蕩蕩,黑壓壓的一片,席卷京郊。
自建興元年,大梁王開始起事,至今也不過才四年多的時間。
然而短短五年的時間,大梁王就占據了大榮北方四省之地,麾下有大軍五十萬,其中不乏精兵強將。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實際上卻是理所應當。
朝廷腐敗,民生多艱,一場天災,讓隴原三省三千萬百姓苦不堪言,流寇四起,賊兵作亂,結果就是短短三年的時間,隴原三省的百姓十不存一,剩下的百姓幾乎全部化為了流寇。
大梁王能夠如此快速的成事,天災人禍皆是助力。
此時的三十萬大梁軍雖然還算不上精銳,但其中有十萬卻是百戰之兵。
他們兵甲齊備,戰馬雄壯,且身經百戰,都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敢死之士。
十萬精銳大梁軍,絕非烏合之眾。
轟隆隆的馬蹄聲響徹,京都城墻上的皇帝親軍都顯得非常緊張。
親軍十六營,本是大榮最精銳的軍隊,可是這些年來,大榮軍事廢弛,從皇帝親軍到京都禁軍都早已不復當年的風采。
說句不好聽的,二十年前,皇帝親軍和禁軍都可稱得上精銳,而如今他們有多少戰力還不一定。
禁軍十二營在山河省內圍剿一群流寇都能把自己打殘了,可見所謂精銳禁軍也不過是虛有其表罷了。
而現在的皇帝親軍也差不多,那些將士們站在城墻上,望著浩浩蕩蕩,不見邊際的大梁軍,一個個都忍不住有些驚懼。
他們已經很多年沒有上過戰場了,甚至連最基本的軍事訓練都廢弛很久了。
再加上如今京都城內人心渙散,權貴豪族紛紛出走,親軍將士們的士氣也達到了谷底。
京都西城門廣安門城樓上。
海寧侯李飛鶴手持千里鏡,望著城外正在安營扎寨的大梁軍,臉色無比的凝重。
李飛鶴今年四十三歲,乃是近些年剛剛崛起的一代。
說起李飛鶴,就不得不說其祖父李朝。
李朝,先天武者,大概三十多年前突破至先天境,與楊正山屬于同一個時代的人物。
不過在李朝成為先天武者之前,海寧侯李家已經落寞多年,因此李朝之前并沒有在軍中擔任過太過重要的官職。
直到他成為先天武者,李家才逐漸崛起。
當年,楊正山征討星月門,李朝就曾隨軍出征,在那一戰中,李朝顯得很不起眼,幾乎就是打醬油的。
但后來大榮組建水師都督府,李朝為第一任水師都督府左都督,自此,李家才開始真正的崛起。
也就是說差不多是楊正山離開大榮之后,李家才成為朝堂上的新貴。
而李飛鶴也與楊正山有些關系,李飛鶴是海寧侯府的庶子,按理說他是沒有資格繼承爵位的。
但是李飛鶴曾是演武閣的弟子,也算是楊正山的門生。
此人天資出眾,為人豪爽,在演武閣時就表現的極其出色,當年楊正山在為楊婉清挑選夫婿的時候,還曾考慮過他。
只是因為李飛鶴是庶子,李家后宅有些不寧,郁青衣才否決了他。
而結果正如郁青衣所料,李飛鶴能承襲爵位,李家內部自然免不了一番爭斗。
李飛鶴的資質出眾,且在武道上展現出不俗的潛力,因此他才能在李朝的支持下承襲爵位。
李飛鶴也沒有辜負李朝的期望,如今李飛鶴的修為已經達到了半步先天,而且還是皇帝親軍金吾四衛的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