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69章 這晉王到底是要干什么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張正雋奪下城池后。

  第一沒能繼續擴大大周王朝自亂的優勢,趁著大周王朝的兵力尚未集中之前,就將活動的范圍繼續延伸出去。

  困于三兩地的下場,就是等著朝廷的圍兵吃下。

  在王守義看來,要么就是不斷地尋求共舉義事的機會,不斷地增大義軍的人數。

  對付朝廷這樣的精銳,義軍取勝的辦法,也只有靠著人數優勢來對抗朝廷。

  結果張正雋奪下半州之地,取得數個城池就沒有動彈,想要僅憑這點地方,和大周九州之地抗衡,自取滅亡之道。

  第二,張正雋為了滿足義軍的胃口,他沒有和地方上的官紳達成共識,這樣是很難形成有組織有紀律的結構。

  歸根結底,你造反想要真正做大,還是需要治理地方的才能,像這種讀書人,早晚是要用得上的。

  即便你不用官紳,那也要尋求寒門協助,但張正雋一手獨辦,所有事情都接他一人之手。

  不僅如此,由于缺糧,要滿足義軍各種欲望,張正雋還大開劫掠之先河,使得義軍不義,這才是人心所失的地方。

  最令王守義失望的,還是整個義軍尚未成事,就有互相算計的跡象,如此小家子氣,又怎么和朝廷對抗?

  不能成事,那王守義就得圖得自保,他當然不清楚晉王的品性如何,但比起一場注定失敗的造反,這個時候反而是唯一活命的機會。

  當楚世昭進入城中的時候,楊方這才驚出一聲的冷汗,他連聲叫住楚世昭道:“殿下,此地若有伏軍,你我恐怕就要葬身此地了。”

  在他身邊不過百騎,突入城中,就是放棄了平原的優勢,真有伏擊,城門一關,那就是進退不能的境地。

  “那城門守將已然授首,義軍可用之人本就不多,假降伏擊,那他付出的代價未免也太大了。”楚世昭頭頂鳳翅盔,繼而又道:“而要是真降的話,一戰即可定東南。”

  話音剛剛落地。

  只見朱敬手提著陸和泰的腦袋,在他的身邊剩下了一些跟他比較親近的義軍將士。

  王守義出刀以后,朱敬就算是不降也得真降,而他到了這個時候,反應卻是極快,直接提著守將的腦袋給自己換得買命的本錢。

  “罪將朱敬參見晉王殿下。”朱敬跪在地上,“此人正是賊軍將領,此地城守陸和泰的首級。”

  “我等已知深陷泥潭,如今有棄暗投明的機會,幡然醒悟,不知為時可晚。”

  楚世昭認得眼前這人。

  模擬推演的次數太多,但是能在這其中露過臉的人,楚世昭還是有印象的。

  楚世昭記得這人當過叛軍,當過平虜軍,也當過節度使,屬于是那種走一步看一步的人,這一次倒是去起義軍了。

  是真降還是假降,楚世昭不需要考慮,要是這種局面他都擺平不了,那就更別談其他的了。

  “自然不遲。”楚世昭開口道:“你引舊部,跟我一同勸降余眾,我來東南,以撫定民心為主,并無慘害民眾之心。”

  朱敬立刻稱是。

  還未走幾步,楚世昭就注意到了朱敬身后那面容堅毅,膚色黝黑的大漢。

  “那魁梧漢子,愿意為我提刀嗎?”楚世昭見他分外眼熟,立刻招攬。

  王守義本就苦于自己的身份有著難言之隱,有晉王主動開口收攬,平靜的神色上也難掩心中之喜,立刻道:“愿為殿下效勞。”

  頃刻之間的城門大開,打了張正雋一個措手不及,等到他整頓出愿意聽命于他的義軍時,朱敬已經帶著那些不愿意一條道走到黑的義軍趕到了內城的衙門。

  張正雋早就知道軍心不可用,早早就想設計拖眾人下水,可誰能料到這晉王帶著百余騎兵就敢勸降,更想不到城門的義軍倒戈的速度會有那么快。

  城門一開,一炷香的時間,晉王就帶著人殺了進來,這樣的果斷,實非常人。

  “朱敬,我待你不薄,你竟然背棄于我。”張正雋在內城的衙門把守,門口放著成堆的雜物,以此減緩楚世昭攻陷地方的速度。

  朱敬這個時候就比先前要干凈利落的多。

  之前還要猶豫到底干不干,等到他真做出了這件事情以后,那就沒有什么回頭路了,只能相信。

  “賊道,你蠱惑民眾沖擊官府,劫掠同為窮苦大眾的庶民,我自當難以順從,而今王師將至,我還是勸你早早歸順朝廷吧。”

  話說到這里,張正雋卻是哈哈大笑了起來,“你本為大周將士,見我大勢而來,乞降而受我重用,如今又向朝廷投降,他日朝廷大勢又去,像你這樣兩面三刀的人怕是又要投降,你這等反復無常的小人,你會落得什么好下場?”

  朱敬臉色頓時通紅了起來,但是又說不出來什么話。

  張正雋通曉人性,自知現在沒有什么回旋的余地,可他也見不得別人能落著什么好,幾句話下來,他朱敬就要被釘在恥辱柱上,就算有什么榮華富貴,那后世人的口中都要唾棄他是一個小人。

  楚世昭望向朱敬,慨然道:“大丈夫為國而終,便是一等一的死法,他辱你,將軍更應知恥而后勇,有朝一日,為朝廷盡忠,便是洗刷罵名的機會。”

  說到這里,楚世昭又朗聲開口道:“我知百姓苦,近些年來糧食收成不足,難以為繼,諸位為了活命,不得不出此下策。”

  “本王到東南,一是為了平定叛亂,二是為了安定社稷,三是督查南方。”

  “因為饑餓而叛亂,這是國家的不公,但是朝廷也派遣了官員前來賑災,諸位沒有吃到賑災的糧,那就是有奸人作祟,本王到了此地,就是來為諸位謀公道的。”

  “本王有解決問題的決心,但也想要看到諸君的誠意。”

  剛剛來到城內的桓盛聽到楚世昭如此大逆不道的話,頓時心中一驚。

  叛亂就是叛亂,不能因為百姓是饑餓叛亂,就能說他們是無罪的,楚世昭這番話,這是在為叛軍開脫。

  但,也正是楚世昭的這番話,還有反抗余地的義軍在掙扎的過程中,最終都放下了武器。

  楚世昭立刻收編了這批義軍,令桓盛立刻清查這些義軍的戶口,人口來源。

  首要之事,是將首惡處死,否則的話,叛亂永無休止,張正雋和他那批教唆義軍起事的信徒,被桓盛斬首示眾。

  次要之事,是切實解決叛亂的起因,楚世昭先前說過要徹查賑災不及時的問題,這是給這一場百姓起義的源頭買單。

  為君者,要使人信服,尤其是楚世昭說了這樣的事情,那他就一定要做,哪怕是做給別人看。

  朝廷到底賑災沒賑災。

  這件事情,是真賑災了,永晉帝用內帑的銀子撥下的款,而楚世昭查了查賬目,發現永晉帝撥了款,但是地方上沒有收到。

  也就是說,賑災的銀子在長安就不見了,路上運過來的賑災糧,全部都是陳倉而爛的臭米,其中還混了沙子,根本吃不得,地方上的賑災官員也是拿著往年囤積的糧食,一點點賑災,但完全夠不上饑餓的百姓所需。

  真想追查下去,那要查到戶部的頭上去。

  楚世昭只能先停止查案,滿足這些災民、流民百姓的日常所需,以免再度生變。

  他向地方上的豪強士族征納糧食,皆從官給。

  以朝廷的名義,向這些豪強士族購買糧食,承諾到時候朝廷會給他們正常買糧的銀兩。

  隨后,楚世昭先拿出一部分糧食,滿足災民、流民三日內的正常吃食需求,繼而提出‘以工代賑’的方略,將災民、流民投入地方建設和生產力恢復的事業上。

  畢竟這些糧食,都是通過楚世昭的兵馬,官府的‘公信力’買到的,楚世昭也不可能說不將這些糧食還回去,所以災民、流民的生產對于楚世昭來說,是保持生產守恒的。

  不然,就是朝廷單方面在輸血。

  張正雋叛亂的地方,有兩個問題,一個就是糧價問題,百姓沒有正常的收入來源,也沒有辦法生存,一個就是在土地兼并的情況下,百姓其實種地也是給豪強大族種地,生產力難以有效恢復。

  給別人種地,被大族剝削,肯定是這些百姓不樂意的事情,不然也不會一應就和,盡起叛亂。

  楚世昭向有糧的大族豪強買糧,以朝廷的名義,不論是地方的官員,還是地方上的商人,你敢對朝廷坐地起價嗎?

  你給楚世昭開一個超乎正常價格的糧價試試看。

  糧食由官方來買,再以平價或者低價賣給百姓,甚至是賑災受災的百姓,那么吃食的問題,糧價過高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楚世昭這么辦,肯定是要吃到幾下彈劾的。

  但楚世昭無所謂啊,吃就吃了唄,大不了給他弄煩了,他也破罐子破摔。

  大家都別活。

  只要有掀桌的本事,什么事情擺不平。

  失敗是叛亂,那成功就是革命啊。

  成王敗寇的道理就是那么簡單,楚世昭不是不能動手,是沒有理由動手,有理由動手,這些人楚世昭根本沒想讓他們活的。

  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楚世昭治定叛亂,源頭是誰,他也清楚,只是暫時沒辦法收拾他們。

  所以在楚世昭還在幫著他們解決問題的時候,這些人還蹬鼻子上臉,那就別怪楚世昭也砸棋盤。

  現在最懵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易名為王守義的王胥,主要是他從女兒的口中得知這個晉王不同尋常,可他沒有想過不同尋常是這樣一個不同尋常。

  當時楚世昭許諾會照顧好起事的義軍,切實解決問題,王守義以為是一句空談。

  這種事情可以做到,但是不好做。

  幫這些造反的泥腿子找老爺的麻煩,實在是不正常,而且王守義的想法單純是借助這一件事情,洗白自己的身份,就沒有考慮別的。

  沒想到楚世昭他是真辦啊。

  而且那些造反的義軍,愿意恢復生產的,都回到家鄉種地去了,愿意留下來以工賑災的,都在賣力地趕工,主要是大周王朝一般征召勞工,讓他們做工,都是不給工酬,相當于義務勞動的。

  楚世昭是先給糧,再讓這些義軍去工作。

  在楚世昭這么講道理的情況下,這些義軍也不好意思白吃白喝還不干事。

  本來還對朝廷頗有微詞的人,在晉王到了以后,沒有一個人對朝廷敢說什么壞話。

  楚世昭也沒有用什么特殊的手段,他只是想知道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的神話有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對于那些起事的百姓,先不用物理教化,先拿最實在的事實,楚世昭給得了,他也收得回來。

  反正那些糧食,也不是楚世昭自己的,那是楚世昭冒著‘朝廷’的名義,薅過來,先給用上的。

  等豪強大族追債的時候,楚世昭有的是辦法拖,慢慢給也是給,而且不是朝廷給么?

  而且楚世昭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周王朝之前對百姓過于苛刻,導致楚世昭現在沒有對百姓太好,只是以最正常最正常的標準對待他們,百姓們就對楚世昭感恩戴德了。

  本來打工就是要給人工錢,給人糧食的。

  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但是按照大周王朝的律法,每個公民都有義務給朝廷修筑河道,修繕什么什么工程,這種勞役是無條件接受的。

  所以楚世昭拿出工錢,讓這些義軍干活,不僅是有效利用了勞動力,他們甚至還很感謝楚世昭。

  就這段時間楚世昭坐鎮東南的功夫,他招編過來的義軍人數已經超過了三萬之眾,這還是沒有算上那些想要回家種地的義軍。

  而且,楚世昭為了安定那些離開的義軍不要再度誤入歧途,是每個人放行前,都給他們準備了安家費。

  楚世昭起初沒有發現氛圍的變化,但是后來他發現自己調動這些義軍組成的部隊,甚至比調動自己的部隊還要暢通無阻時,他意識到了財帛的力量。

  可影響力更加深遠的地方在于,楚世昭所做的事情,很快就傳到了宋珣所在的起事之地,這導致宋珣手下的很多義軍也產生了抵觸心理,想要投效晉王,以赦免自己的有罪之身。

  看到效果了以后,楚世昭心中有了新的想法。

  豪強大族再有能量,也沒有楚世昭手中軍隊的能量大。

  薅大族的米糧,養自己的軍士。

  他要看看是這些軍士對他更忠誠,還是那些豪強大族對他更忠誠!

  而楚世昭坐定東南的消息傳到長安的時候。

  諸多大臣坐立難安。

  一個月的功夫,楚世昭就以一己之力在南方收編了如此眾多的義軍。

  這晉王到底是想要干什么啊?!

  他莫非不知道他這是擁兵自重,自取滅亡之道?!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