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58章 王師怎可偏安一隅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晟武八年八月,川蜀之地發生了一場內亂,以擁護大景王朝的保守派官員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一場內亂,導致蜀地資源折損嚴重。

  晟武八年九月,楚世昭調度了王守義前去川蜀之地抵抗蒙古人的兵鋒,督促他擅用天險,以守為主。

  晟武八年十月,大景王朝每年的軍費支出已達八百萬兩,高額的軍費支出,導致地方上的發展延緩了下來。

  為了保證前線的糧草還能供養軍隊,于是楚世昭為了積糧,明令禁酒。

  晟武八年十一月,臨淄大族再次掀起了反叛,以田姓為首的大族,在楚世昭大軍攻來的時候,紛紛望風而降,但是在楚世昭的鎮壓管治下,這些大族并沒有拿到想象中的收益,也不能像先前蒙古人統治一樣,肆意向百姓以蒙元朝廷的名義征收賦稅,這讓他們內心產生了極大的落空。

  缺失的地位,楚世昭的不尊重,利益上的變化,都是他們無法接受的。

  田勝迎奉蒙古,以楚世昭治政不仁,使臨淄百姓民不聊生,怨聲遍野為由,起兵反叛,而蒙元朝廷得知了消息,立刻出兵響應。

  而楚世昭為了補足軍隊的糧草所需,在當地征收了大量豪族的糧食,他深知向百姓索取糧食,地方的抵觸之心將更加嚴重,再者,財富往往掌握在豪族的手上,向豪族開刀,才能補足自己物資上的缺憾。

  豈知這些豪族反噬的速度竟有如此之快。

  而真實的情況是,在數次戰爭之下,整個青州出現了大量的無主荒地,這些荒地,蒙古人沒有準確的支配,他們任由豪強大族兼并土地,他們只需要底下的人付出稅收。

  楚世昭一打下來青州,第一時間想的不是和他們這些豪強大族瓜分這些多余的資源,反而是將土地分給了地方的百姓以及他麾下的將士,以此來鼓勵他們。

  這讓自認立功卓越,獻城大功的豪強們極其不滿,他們只希望在亂世中找到一個強有力的君主來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而不是跑過來搶走他們份額的利益。

  楚世昭深知這是大周王朝積弊已久的下場,數代君王的放任,導致蓄養出了錯綜復雜的地方勢力。

  如果要順利一統,這些地方勢力就一定要清除。

  蒙古王庭顯然沒有意識到中原王朝身上所出現的種種問題,所以放任了這些人中傷國家利益的做法,而楚世昭卻不能不防。

  勝在楚世昭雖然沒有料到豪強的反噬如此之快,但還是提前做好了對豪強的防范,在田勝起兵反抗的瞬間,楚世昭就立刻調集部隊,鎮壓這些叛亂。

  晟武八年十二月,楚世昭的瘋狂底質暴露無遺,他將自身糧倉里的所有糧食全部分發給了滿城的百姓,而楚世昭的將士大多都是起義軍出身的貧困百姓,他們對于楚世昭的此舉反而沒有出現太大的異議,甚至看到百姓的擁戴和支持,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積極正義的。

  而接下來,楚世昭告知麾下的將士們,所有的糧食都在那些豪強的手上,如今軍中的糧草全部都用來接濟百姓,想要吃的,喝的以及財富,那就將那些反叛的豪強全部誅殺。

  與此同時,楚世昭催發輿論,將豪強們欺凌地方百姓的諸多案例流傳在城內城外,軍中民間,借此激化對豪強的敵視,渲染起義軍同為百姓出身的底子,加強地方百姓對軍隊的依附、提升雙方的共情態度,矛盾一致轉移到豪強的身上。

  晟武八年十二月七日,僅僅七天的時間,田勝所帶領的豪強叛亂就被楚世昭平定,那些治地上的百姓拒絕為豪強提供幫助,并且將很多消息都流露給了楚世昭的軍隊,這給了楚世昭充分的信息。

  晟武八年十二月八日,楚世昭將田氏家族的田產充公,把他們積蓄的糧草充為新的軍糧,再拿出那些因為戰亂而荒蕪,被豪強們歸為己有的土地分給了地方上的百姓,鼓勵他們恢復生產。

  楚世昭在意識到大周王朝舊有的弊端應該迎來真正的清算,他放棄了和那些不愿意合作的豪強進行互助的策略。

  任何阻擋在他眼前的敵人,都將受到最堅決的處刑。

  晟武九年一月,自從大周末年以來,朝廷綱紀松弛紊亂,權貴之門互相兼并,百姓流離失所,楚世昭建立新朝以后,掌握朝政,一直致力于大力宣傳規章制度,施行土斷,禁止這種大規模的土地兼并。

  諸多世族藐視國法,很多人都頗為反對楚世昭的改革。

  他們認為這些事情都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事情,所有人都這么干,皇族統治士族,士族統治庶民,數百年來的規矩,豈能由楚世昭一人左右。

  楚世昭鐵腕誅滅了在青州里的那些為非作歹的世家豪強。

  這場田氏起義的叛亂,楚世昭株連了數個與田氏有關的大族,法辦了大批涉事的地方士族及官員,一時士族豪強肅然,謹慎規矩,遠近遵法守紀,再也不敢像以前一樣那樣胡作非為。

  晟武九年二月,楚世昭繼續北伐,在得到了青州百姓的擁護后,楚世昭直達天津,二月二十七日進占通州。

  不久楚世昭在范陽和殘余下來的匈奴人發生了一場大戰,此時的匈奴人是由一個名為將臣的單于統治,而這一時刻的匈奴人,在接連遭遇了蒙古人和大周舊臣的不斷反撲,其內部的匈奴窮人同樣不再信任貴族們的統治,叛亂迭起,政權不穩。

  楚世昭認為這是滅亡匈奴人的最大良機。

  而匈奴人在范陽建立的后燕政權,是楚世昭極其不認可的,晟武九年三月,楚世昭進展神速。

  相比起蒙古人的嚴防死守,戰意驚人,入主中原的匈奴人接連遭受戰敗以后,早已失去了進銳之心,而有周人在底下種地,他們只需要享用周人耕種的田地,縱情娛樂的他們更是難有一戰之力。

  晟武九年四月,楚世昭大破匈奴人的軍陣,一舉拿下了范陽,而取得范陽的楚世昭,將此地易名為北平。

  晟武九年五月,占據洛陽的氐人見狀,向蒙元朝廷徹底獻降,至此唯一一個握有地方的胡人部族也被歸納到了蒙元朝廷的一方。

  晟武九年六月,楚世昭為了規避兩面受敵的壓力,不再北上和高句麗的軍隊對峙,而是轉而計劃先將河南的地方攻下。

  洛陽之地新降蒙元,氐人羸弱,見機不妙這才投了同為胡人的蒙元王庭,楚世昭要么速取洛陽,以避免蒙元朝廷的大軍相助,想么就是前去爭取氐人的歸順。

  晟武九年七月,楚世昭決定速取洛陽,而為了避免錯失戰機,楚世昭輕甲疾行,先派了一支部隊前去干擾蒙元朝廷和氐人之間的政權交接,而藍殊派出的先鋒軍本為疑軍,不過千余人,但各自為戰,驍勇異常,數次出擊竟使蒙元朝廷馳援的部隊敗還長安。

  “縱你千軍萬馬,也應知我楊延朝!”

  楚世昭在攻取北平,覆滅了匈奴建立的后燕政權后,立刻取得了良馬千匹,利用這千匹良馬,楚世昭即可調度了楊延朝等人建立一支騎兵部隊。

  雖然楚世昭麾下的將士主體都是起義軍出身,但楊延朝南歸大景王朝,還是帶了不少北方義士,加之河南等地的百姓思周久已,早已不愿成為異族奴,這些地方人里,不少人都曾是大周王朝軍人,也有精于馬術的人。

  短短時間內,楚世昭就組織起了一支以楊延朝為首的輕騎兵,哪怕僅僅只有千人之數,依舊打出了赫赫戰功。

  千人疑兵大破盤踞洛陽的氐人后,楊延朝卻貪功冒進,遭遇了蒙元朝廷的后續埋伏,最終以百騎之眾逃出了蒙古游騎的圍擊。

  晟武九年八月,蒙元朝廷和楚世昭率領的北伐軍逐漸形成了對峙的趨勢,但楚世昭沒有急于繼續出擊,而是不斷地在北平整兵訓馬,以待戰機。

  晟武九年九月,洛陽被蒙元朝廷所踞,而那些蒙元朝廷所占領的地方,那些豪強深知楚世昭的面目后,更加積極擁護蒙元朝廷的統治,紛紛愿意解囊,為蒙古的王師提供糧食補充。

  他們深知,蒙古只要你三成的糧食就能打仗,而楚世昭一旦打過來,就是要他們這些豪強大族徹底消亡。

  面對這樣的威脅,他們更加支持蒙古這樣愚蠢的執政者當權。

  晟武九年十月,楚世昭穩固了青州、北平兩地的統治,他積極推行大景王朝的律法在兩地,更正了兩地在土地上的不平衡,而戰亂讓兩地出現了大量的無主之地,這些土地,楚世昭都派遣農戶進行屯田。

  而楚世昭出租這些田地,只收取很少一部分的田稅和糧食,只為了補足前線戰爭所需。

  原本身處戰亂的兩地百姓,終于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在人口大幅度下滑的趨勢終止了。

  晟武九年十一月,在應天府的百官勸說楚世昭可以班師回朝,出征多年,已然取得不斐的戰果,而今可以休養一時,等待更大的時機出現,再行兵伐之道。

  晟武九年十二月,楚世昭面對群臣的勸諫,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在故都,朕有一個朋友還在等著我。”

  “朕已年過三十,山河未復,故友未葬,上有祖宗不可瞑目,下有水生火熱的百姓,又怎么能輕言渡江還都。”

  “來年復來年,又有誰能知道下個來年,朕還能不能打到這里。”

  楚世昭深知當戰局取得一定優勢的情況下,擴大優勢遠比保持優勢更有取得勝勢的道理,而這一場仗,他又有不得不打的理由。

  此正是男人之間的情誼。

  君以國士之禮報我,我自當效仿古賢,不負君臣之情。

  楊方的尸骨依舊在長安不得安生,楚世昭絕不能讓天下之士寒心,更別提楊方是為了大周王朝,為了他楚世昭而戰死在了長安。

  晟武十年一月,楚世昭開始操練騎兵部隊,再度以楊延朝為首的騎兵首領進行打磨軍隊。

  晟武十年二月,楚世昭打造精良的裝備和全套的武器,圍繞著騎兵打算組建一支名為背嵬軍的精銳重騎。

  晟武十年三月,王守義在川蜀之地守住了蒙元朝廷的多次攻打,但是已然年長的王守義同樣失去了再進一步的心思,他的策略以穩守為主,將許多地方的控制權全部放任給了蒙古人。

  蒙古人來攻,是絕不好攻的,但是王守義想打出去,同樣不可能。

  晟武十年四月,楚世昭居住于北平之地,不過長年累月的出征,導致他精力疲憊,染上了風寒,這讓全軍上下的將士都頗為驚懼。

  晟武十年五月,高句麗認為中原王朝內亂頻頻,正是他們偷襲搶奪土地的時機,然而藍殊在楚世昭的布置下早有防備,在高句麗的突襲之下,藍殊大破高句麗的忽然襲擊,將高句麗派遣出來的萬人先鋒軍盡數留下,在這些人被全部殺死后,藍殊親自鑄造了京觀,將那些人的人頭壘了起來。

  此戰之后,高句麗亦不敢貿然攻擊,而藍殊更是成了高句麗將領所畏懼的殺神。

  晟武十年六月,在楚世昭的示意下,大景王朝開始修筑大運河,以此加快南北之間的流通、支援和交通。

  晟武十年七月,蒙古王庭不甘示弱,和高句麗簽訂了同盟關系,兩國開始正式結盟以此來對抗大景王朝。

  晟武十年八月,蒙古王庭開始調度軍隊,猛攻楚世昭所在的方向,他們和高句麗人約定好了一起進軍的時間。

  然而高句麗人沒有遵守先前約定好的時間,等到了蒙古王庭率先發起攻勢,進入互相消耗力量的時機后,才緩緩出兵。

  蒙古王庭震怒不已,詢問高句麗人明明是八月十六號一起出兵,為什么遲遲不見他們的軍隊。

  高句麗人卻回答道,他們十六號的確出兵了,當時的他們正在整頓軍隊,已經是在出發的路上。

  只是兩地路途遙遠,一時半會下,他們不能第一時間發動攻勢。

  晟武十年九月,韓顧擊退了蒙古人的進攻,這讓高句麗人很快就駐兵停下了攻勢。

  蒙古人意識到了高句麗人想要坐收漁翁之利,只想看他們和大景王朝之間的血戰,等到雙方打得差不多了,再搶奪本該屬于蒙古王庭或者屬于大景王朝的戰利品。

  這讓蒙古的可汗非常憤怒,那位名為鐵木真的君主決定放棄攻打大景王朝,轉而利用草原的地形,發起了對高句麗的突襲戰爭。

  晟武十年十月,高句麗和蒙古的同盟關系破裂,而面對蒙古人的進攻壓力,高句麗本著唇亡齒寒的道理,向大景王朝申請同盟關系,共抗蒙古,高句麗的使者希望楚世昭能以大局為主,卻被楚世昭斷然拒絕。

  王師怎可偏安一隅!

  和你高句麗同盟,到時候怎么打下你高句麗偷偷拿走的遼東之地。

  你不會以為老子會不打你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