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963章 線索渺茫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有沒有可能是以前的礦工,知道礦洞里有什么東西,特意找李建軍去挖”張輝追問。張大爺擺了擺手:“不可能!礦洞倒閉前都清過,值錢的東西早被搬空了,剩下的都是沒用的廢礦石,再說那地方隨時可能塌方,誰會沒  事往里面鉆”

走訪到傍晚6點,張輝帶著隊員返回刑偵支隊,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信息:李建軍上周三早上7點出門,背黑色帆布包,裝著扳手和手電筒;可能接觸過一位“老同事”,但姓名、聯系方式未知;工地門口出現過穿黑色  外套的陌生男子,但特征模糊;礦洞岔路口是廢棄絞車房,無廢鐵可尋......可這些信息像一堆散落的珠子,沒有一根線能將它們串起來,更別提指向具體的犯罪嫌疑人。

“陸隊,目前走訪到的線索都太零散了。”張輝將筆記本攤在陸川面前,指尖劃過“陌生男子”“老同事”等字樣,“李建軍的人際關系很簡單,沒跟人結過仇,工友、鄰居都沒發現他有異常接觸。唯一的疑點是,他為什么會相  信‘礦洞有廢鐵”的說法,而且沒告訴任何人具體是誰約他去的。

  陸川拿起那張皺巴巴的紙條,對著燈光看了看:“有沒有可能,約他去礦洞的人,根本不是老同事,而是故意用‘廢鐵’當借口騙他過去李建軍老實,容易相信人,說不定是被人利用了。”

“有這種可能,但現在沒有任何指向性線索。”張輝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我們查了李建軍的通話記錄,失蹤前三天只跟家人、工地負責人通過電話,沒有陌生號碼;銀行流水也很干凈,沒有大額收支;王麗說他失蹤前幾天  確實有點心事重重,但問了也不說,現在看來,可能是在糾結要不要去礦洞,可到底是誰讓他這么糾結,還是沒頭緒。

陸川點了點頭,手指在桌面上輕輕敲擊:“明天繼續查兩個方向,一是擴大礦洞周邊的走訪范圍,看看有沒有村民在李建軍失蹤當天看到過他,或者看到陌生車輛;二是聯系煤礦以前的管理部門,調閱當年的礦工名單,看看  能不能找到跟李建軍有交集,且近期返回本地的人。線索肯定藏在某個細節里,只是我們還沒找到。

張輝站起身,將筆記本合上,窗外的夜色已經濃了,刑偵支隊的燈光透過玻璃,在地面投下長長的影子。他想起王麗攥著工裝補丁的樣子,想起老王描述的模糊黑影,心里沉甸甸的李建軍的尸體躺在冰冷的礦洞里,可殺  害他的人,卻還藏在茫茫人海中,沒有留下任何清晰的痕跡。“我明天一早就去礦洞周邊的村子,挨家挨戶問,肯定能找到點什么。”張輝的聲音里帶著一絲堅定,盡管他知道,這場沒有明確方向的調查,注定充滿艱難。

第二天清晨,張輝帶著隊員再次來到東山煤礦附近的村莊,從村頭的早點攤到村尾的小賣部,挨家挨戶出示李建軍的照片,詢問是否有人在一周前見過他。可大部分村民要么搖頭說沒印象,要么說“礦洞那邊少有人去,誰會  注意”,只有一位放羊的老大爺提到,上周三早上看到過一個穿藍色工裝的男人往礦洞方向走,后面好像跟著一個人,但距離太遠,看不清那人的樣子,也不知道是不是一起的。

這條線索依舊模糊,既不能確定“跟著的人”是誰,也無法判斷兩人是同行還是偶遇。張輝站在礦洞主入口,看著蜿蜒伸向黑暗的巷道,手里的紙條被風吹得微微作響李建軍寫下的“第三個岔路口”,此刻像一個無解的謎  題,藏著他死亡的真相,卻沒有任何鑰匙能打開。調查仍在繼續,可犯罪嫌疑人的線索,依舊淹沒在零散的信息里,毫無頭緒。

周四上午9點,刑偵支隊會議室的門緊閉,長會議桌旁坐滿了參與案件偵辦的隊員,空氣中彌漫著嚴肅的氣息。陸川坐在主位,面前攤著厚厚的案件卷宗,封面“東山煤礦礦洞尸體案”幾個字格外醒目。“現在召開案情分析  會,”陸川的聲音打破沉默,目光掃過在場的隊員,“先請楊林匯報現場勘查情況,重點說發現的痕跡,證物,以及對現場的初步判斷。

楊林站起身,將現場照片投影在屏幕上,礦洞昏暗潮濕的環境,尸體蜷縮的姿態、散落的礦渣等畫面逐一呈現。“我們于周三下午2點進入礦洞勘查,尸體位于主入口50米處的廢棄礦車軌道旁,呈側臥蜷縮狀,身上穿深藍色工裝,沾有大量礦粉和泥土。”楊林指著照片中尸體周邊的區域,“尸體周圍的礦渣有明顯挪動痕跡,排列不規則,像是被人刻意掩蓋尸體時留下的;在尸體右側2米處提取到1枚煙蒂,經初步檢測為‘紅塔山牌,煙蒂上留有唾液  殘留,已送技術科做DNA比對;尸體右側巖壁有1處新鮮劃痕,長度約10厘米,劃痕處提取到微量金屬粉末,初步判斷為鐵材質,可能是工具刮擦所致。

他切換到足跡照片,畫面中地面的足跡模糊不清,只能看到大致輪廓:“礦洞內灰塵厚、濕度大,足跡保存條件差,僅在尸體附近提取到1枚模糊的43碼鞋印,無法辨識鞋底花紋,無法確定嫌疑人身份。另外,礦洞主入口外  的空地上,發現幾處踩踏痕跡,形成了一條隱約的小路通向入口,推測是嫌疑人多次往返留下的,但因近期有雨水沖刷,痕跡已不完整。

  “從勘查情況來看,礦洞是第一案發現場還是拋尸現場”陸川問道。

楊林思索片刻:“傾向于拋尸現場。一是尸體周邊無明顯打斗痕跡,巖壁劃痕和煙蒂的位置與尸體有一定距離,不像是搏斗過程中留下的;二是尸體蜷縮姿態較為僵硬,可能是死后被搬運時形成的;三是礦洞入口外的踩踏痕  跡顯示,嫌疑人是徒步將尸體搬運進礦洞的,而非在礦洞內直接作案。不過還需要結合尸檢結果進一步確認。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