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630章 楊嬋賜法,真武指點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卻說西海龍宮之內,敖摩昂一聲令下。

  少頃。

  數位面帶驚惶、氣息稍弱的西海龍族之女眷,幾位尚在年幼、化形未全的西海龍族的龍子龍孫,以及幾位垂垂老龍……皆被引至殿前。

  西海龍宮的出口。

  離別之情,彌漫于水晶宮闕之間,愁云慘淡。

  待眾人聚齊,氣氛愈發凝重。

  敖寸心一步三回頭,那雙美眸緊緊回望那巍峨森嚴的龍宮,眼中滿是不舍與深深的憂慮。

  楊嬋見狀,輕攙其臂,柔聲相慰,引其登上云車。

  離別之際。

  敖摩昂前來相送妹妹和一眾西海龍族的婦孺老弱。

  敖寸心臨登車前,猛地緊握敖摩昂之手,淚如雨下,泣不成聲,道:

  “大哥,你和父王……定要平安!”

  敖摩昂拍了拍胸膛,強作笑顏,寬慰敖寸心道:

  “妹妹且放寬心,我的本事,你還不清楚嗎?”

  “區區道門八仙,又何足為懼?”

  “我定然安然無恙,到時候,大哥親自去華山,接你回家。”

  見西海龍女敖寸心對父兄如此憂心忡忡,楊嬋終究還是心中不忍。

  為了能讓敖寸心安心。

  楊嬋輕咬下唇,思索片刻,對敖摩昂道:

  “大太子,你且將手伸來。”

  敖摩昂雖不明其意,但仍依言伸出右手。

  “靈臺無垢,仁心作引……”

  “蓮芯不滅,萬法歸一!”

  楊嬋心念微動,眉心青蓮印記光華流轉。

  她并未祭出寶蓮燈本體,唯以玉指于虛空之中勾畫,引動一絲精純浩瀚之寶蓮燈本源神力,隔空輕點。

  剎那間。

  只見一道清冽溫潤、蘊含無盡生機與守護之意的青碧色光華,如靈蛇般蜿蜒而出,似活物般流淌。

  那光華在敖摩昂寬厚的掌心緩緩凝聚,最終化作一個清晰、玄奧的“蓮”字印記。

  “大太子。”

  楊嬋隔空施法后,收回手指,正色叮囑道:

  “此番爭斗,兇險莫測。”

  “若你身陷絕境,力竭命危之際,心中默誦我‘西岳華山三圣母’之名號,同時緊握、松開此掌,來回三次。”

  “我自有感應,或可借寶燈神力,于萬里之外,護你一線生機。”

  “切記,非緊要關頭,慎用之!”

  昔日,楊戩為保護她,怒而殺上靈山,被天庭關了禁閉,囚于灌江口。

  楊嬋目睹兄長之厄,心下悲戚,亦自省其身。

  她念及己身,法力多賴寶蓮燈之威,自身根基未固,修為尚淺,若遇強敵,恐難自保。

  因此。

  這些年來,楊嬋于華山之地,閉關苦修,朝起暮息,寒來暑往,漸有所悟,修為大漲。

  此乃她近日修行精進,境界突破后,所領悟的“新法術”。

  亦是她“最新領悟”的寶蓮燈運用小竅門之一。

  此時此刻。

  “蓮”字印記成。

  敖摩昂頓覺掌心印記蘊含一股宏大無匹的守護之力,溫和卻沛然莫御,心中震撼和感激無以復加。

  他抬頭望向不遠處亭亭玉立的華山三圣母楊嬋,深深一揖,語氣復雜而真誠:

  “華山三圣母今日大恩,敖摩昂……無以為報!回想起當年楊二哥之事……”

  敖摩昂頓了頓,臉上浮現愧色:

  “當年楊二哥落難西海,我們西海龍宮非但未能伸出援手,反奉天庭之命捉拿于他。”

  “今日西海龍族有危,卻蒙三圣母以德報怨,伸出援手,這份胸懷,讓敖摩昂……實在慚愧!”

  說到這里。

  堂堂西海龍宮大太子,竟一時語塞,愧不能言,唯有對楊嬋躬身深施一禮,深表對當年之事的深切歉意。

  當年玉帝下了命令,要鎮壓親妹子云華仙子,要殺了楊戩他爹楊天佑,要殺了楊戩他哥楊蛟。

  還要殺了楊戩和楊嬋。

  他西海龍族也是奉令行事,捉拿楊戩。

  誰料到。

  楊戩得到了元始天尊的庇護,而楊嬋則有女媧娘娘的青睞。

  這楊家兄妹二人不僅逃過了那一劫,更是在逆境中成長,練就了一身驚天動地的本領,最終在三界之中站穩了腳跟。

  楊嬋輕移蓮步,側身避禮,玉手隔空,虛扶起敖摩昂。

  她看向敖摩昂,眸光如水,清澈而坦蕩,映照出內心的澄明無垢。

  楊嬋檀口輕啟,坦然道:

  “大太子言重了。”

  “昔日,你與我楊家立場有別,西海所為乃奉命行事,在情理之中。”

  “正所謂,在其位,則謀其政。”

  “然則,寸心姐姐于危難之中,援手家兄,亦是實情。”

  “救我楊家人是情分,我楊家人有恩必報,自當銘記于心。”

  “若不助,亦屬本分所在,我楊家之人,也不會因此心生怨懟,記恨于心。”

  “往事已往,大太子無需再為此等舊事,心懷愧疚。”

  楊嬋之言,字字珠璣,句句透著心胸之寬廣,慈悲之深厚,令在場諸水族,無不心生敬仰,都道:

  “華山三圣母大仁大慈!”

  敖摩昂聞此等豁達之語,又見楊嬋目光純凈,無絲毫芥蒂,心頭之愧意,宛如被清泉滌蕩,一掃而空,唯余深深敬重與無盡感激。

  敖摩昂遂不再多言,唯將此份情義,深深烙印于心中,再次鄭重拱手,以示拜別之意。

  一切盡在不言中。

  當下楊嬋不再耽擱,攜了敖寸心之手,款步登上了那輛瑞氣繚繞的云車。

  一眾西海龍族的眷屬,亦緊隨其后,各安其位。

  敖寸心立于車前,眸中含淚,依依不舍地別過兄長敖摩昂。

  “嘶!”

  只聽得玉驄天馬一聲清越嘶鳴,云車騰起萬道霞光,分開水路,直向那南贍部洲的西岳華山而去。

  寶蓮燈光輝照耀,在深邃海水中辟開一條光明坦途,漸行漸遠,終至杳然無蹤。

  南贍部洲之域,古有五岳,巍然屹立。

  其為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華山險峻,衡山秀麗,泰山壯闊……各有其景。

  在五岳之中,西岳華山乃華山三圣母楊嬋之修煉道場。

  而于五岳之外,另有一中天神岳,古時尊為“太岳”。

  此山,即武當山,又名“太岳太和山”。

  古有《太岳太和山志》,詳載此山之勝。

  此山被稱之為:

  “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山又有“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之稱,足見其地位之尊崇。

  太岳武當,古時聲名顯赫,曾一度凌駕于五岳之上,被譽為“五岳之冠”。

  這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

  真個好山!

  但見此山綿亙八百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龍潛澗底,虎伏崖中。

  七十二峰如劍戟直指蒼穹,三十六巖似虎踞龍盤之態,二十四澗若游龍穿云破霧……

  青鸞丹鳳向陽鳴,白鶴伴云棲老檜。芙蓉峰竦杰高聳,紫蓋嶺巍峨壯麗。

  真個是巨鎮東南,中天神岳!

  正所謂: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太岳太和山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自然有仙,有龍。

  此山之中,有真仙居之,仙曰“真武”。

  此水之間,亦有龍潛之,龍曰“蜃龍”。

  武當山,也是真武大帝的道場,也是真武大帝修道飛升之地。

  武當山,即“非真武不足當之”。

  北方真武大帝,又號曰“九天蕩魔天尊”,掌管北天,降妖伏魔,護佑蒼生。

  山有山神守護,水有水神鎮守,下界水神多為龍族之后裔。

  涇河龍王第八子,乃蜃龍,鎮守這太岳之山,保一方山水清凈。

  下界龍族行云布雨,多屬于天庭水部,為四海龍王和天庭水部所管轄。

  真武大帝掌管北天門,獨領一軍,降妖伏魔。

  雖真武大帝和蜃龍分屬不同部門,各司其職。

  但真武大帝的官階比蜃龍高很多,且太岳太和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場。

  在太岳太和山,真武大帝就是老大。

  所以,蜃龍也需有真武大帝之令,方可輕離太岳太和山。

  卻說昔日,東華帝君反天之時。

  真武大帝受玉皇大帝之令,率十數萬天兵天將,于南天門外與東華帝君展開激戰。

  東華帝君乃東王公轉世,身具“木公”神格,乃東方木帝。

  真武大帝是玄虛上應,龜蛇合形,乃北方之神,為北方水帝。

  那東方木帝與北方水帝之戰,真是一場好戰!

  雙方激戰一場,真打得天地失色,日月無光,風云為之變色。

  最終,真武大帝棋差一著,被東華帝君擊敗,裹挾著破碎的龜甲蛇軀,墜入茫茫下界。

  這些年來,真武大帝一直在武當山養傷。

  涇河龍王的第八子為蜃龍,名為“敖蜃”。

  涇河龍王夫婦,很疼愛幼子。

  在其“第九子小鼉龍”還沒出世之前,“第八子蜃龍”就是涇河龍王最疼愛的兒子。

  太岳太和山中。

  忽聞一聲龍吟悲嘯,穿云裂石,其聲凄厲,震得滿山松濤翻滾,如怒濤拍岸;澗水嗚咽,似低泣哀鳴。

  原是蜃龍敖蜃,接到小鼉龍來信,知曉了家中禍事。

  昔日父親威嚴中帶著慈愛的音容笑貌,如潮水般涌入腦海。

  敖蜃只覺心膽俱裂,一股滔天的悲慟與怨怒直沖頂門,龍目之中,滾燙的淚水再也抑制不住,龍淚簌簌落下。

  “父王……父王啊!”

  蜃龍悲聲道:

  “悲哉,此仇不共戴天!身為龍子,豈能坐視父仇不報?”

  蜃龍霍然起身,龍軀因激憤而微微顫抖。

  他決意立刻動身奔赴西海,不僅要親赴父親靈前祭祀,更要手刃仇敵,為父雪恨!

  但見太岳太和山之幽澗深谷中,忽有一龍破水而出,騰空而起。

  此龍身覆金綠鱗甲,閃爍流光,體若巨蛟,盤旋于九霄之上,光影斑斕,炫人眼目。

  其形忽而幻化為羽翼長鳥,翱翔天際;忽而化作奇形貝類,沉靜似淵,靜謐中蘊藏無窮變化……令觀者目眩神迷,難辨其真身之態。

  此正是古籍所載之“蜃龍”也。

  明代王圻,于其《三才圖會》中詳述蜃龍之狀:

  “蜃龍狀似螭龍,有角有耳,背鬣作紅色,噓氣成樓臺,將雨即見。得其脂和蠟為燭,香聞百步,煙出其上,皆成樓閣之形。”

  蜃龍者,形態萬變,極擅幻化之術,乃龍族中一個詭秘而強大的支脈。

  古有“海市蜃樓”之異象,世人皆傳,乃“蜃龍弄巧”,幻化而成。

  宋代博學之士沈括,于其《夢溪筆談》中亦有載海市蜃樓:

  “登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氣所為’……”

  在沖動復仇之前。

  蜃龍,即敖蜃,強抑滿腔悲憤,整肅衣冠,步履沉重卻堅定地邁向山巔的太和宮。

  太和宮前,云霧繚繞,莊嚴肅穆。

  蜃龍躬身,對守宮之靈官恭敬言道:

  “吾有事欲稟佑圣真君,煩請靈官通傳一聲。”

  看門之靈官聞言,隨即轉身入內,向真武大帝通報。

  不多時。

  真武大帝宣蜃龍覲見。

  太和宮內,香煙裊裊,肅穆莊嚴。

  真武大帝披發跣足,踏騰蛇神龜,端坐于云床之上,周身散發著厚重如山岳之威壓,令人不敢直視。

  然在那威嚴之下,卻隱約透出一絲不易察覺之沉疴病氣。

  聞蜃龍來訪。

  真武大帝(佑圣真君)睜開雙目,看向蜃龍,問道:

  “敖蜃,你此番前來,所為何事?”

  蜃龍躬身行禮,神情悲戚,稟道:

  “真君容稟,家弟傳信于我,言家父為道門八仙所害,蒙冤受戮,慘死于斬仙臺上,尸骨亦被凄涼葬于荒崖之下。”

  “我欲歸去祭祀亡父,亦欲與家弟聯手,為父報仇雪恨!”

  “特此前來,向真君請辭。”

  真武大帝聞言,默然良久,眼神中閃過一絲復雜之色。

  他與龍族,實有深厚淵源。

  其前身,乃祖玄武也。

  北方真武,龜蛇合形,正是北方玄武之化身。

  且說那武當山之山勢形態,與“北方玄武”神獸之形貌高度契合,宛如天成。

  若從高空俯瞰武當山,其山形恰似一只巨龜馱負著金頂,巍峨壯觀。

  元代道人劉道明在《武當福地總真集》中,曾明確提出其“玄武”之命名依據——山勢如“龜蛇盤繞”,渾然一體。

  天地有四靈,分別為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明成祖朱棣在北方起兵,而“玄武神獸”恰為“北方水神”。

  故而,朱棣將北方玄武視為護國之神,敕封真武大帝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修武當山宮觀,以彰其威德。

  《西游記》中也曾言道:

  “玉皇敕號,真武之名。玄虛上應,龜蛇合形。”

  此言,便道出了真武大帝之名的由來,正是龜蛇合形,北方玄武之化身。

  上古洪荒之際,天地初辟,混沌初分。

  龍族為鱗甲之首,水域霸主。

  玄武一族也在龍族的麾下。

  上古祖玄武曾追隨祖龍,并肩征戰四方。

  彼時,龍族與玄武一族,情誼深厚,實乃世交之好。

  故此,真武大帝的麾下,至今亦有諸多龍族部屬,為其效力。

  而龍族的麾下,也有許多龜將。

  “東華帝君、道門八仙之呂洞賓、純陽劍……”

  真武大帝聞蜃龍之言,心中若有所動,思緒萬千。

  他深知此事背后,牽扯之廣,絕非簡單的私仇所能概括。

  畢竟。

  他曾與東華帝君正面交鋒,亦曾被那先天純陽劍所傷,記憶猶新。

  雖然東華帝君早已經轉世成了呂洞賓,面貌全改,實力亦大不如前。

  那一柄先天純陽劍也改頭換面,不再是曾經的模樣。

  但呂洞賓在南贍部洲游歷之時,真武大帝還是一眼就認出了這位東華帝君的轉世之身。

  對于此“八仙過海”之事的蹊蹺與幕后之人。

  真武大帝瞬間洞悉,心中明了。

  “東華帝君……”

  念及此曾經的對手,真武大帝不禁唏噓不已。

  可嘆“東王公”這第一世,為天庭之崛起鋪路,卻難享榮華,就此隕落。

  可嘆“東華帝君”這第二世,又為道門之興盛添磚加瓦,最終卻難逃命運捉弄。

  可嘆“呂洞賓”這第三世,復為他人手中之利劍,身不由己。

  思緒回轉當下。

  真武大帝看向蜃龍,目光中帶著長輩的關切與勸慰,緩緩開口道:

  “敖蜃,你之悲憤,我已盡知。”

  “然,蜃龍,你且聽我一言。”

  “那道門八仙雖為散仙之流,但深得道門氣運庇護,非同小可。”

  “且你父敖淵之死,根由錯綜復雜,非止八仙表象所現,背后更……”

  話欲將出。

  真武大帝望了望天,似有所感,心中一凜。

  他頓了頓,繼續開口道:

  “背后更隱有天大之秘。”

  “其中牽扯天機,暗合大劫,恐有更深之手在撥弄因果,操控乾坤。”

  “此中蹊蹺,兇險莫測,步步皆殺機!”

  “此劫,非止沖你龍族,更或借爾等為引,攪動三界波瀾。”

  “你若此時去往西海,或自陷殺劫渦流,難以自拔,最終落得個身死道消之下場。”

  “但若你留在我這太岳太和山,潛心修行,我可保你安然無恙,或可避此一劫,保全性命無憂。”

  “如此,方可慰你父在天之靈,讓他得以安息。”

  蜃龍聞言,猛地抬頭。

  他看向真武大帝,目光決然,道:

  “真君庇護之意,敖蜃心領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