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七百九十章 退場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王丞相神色陰晴不定,在氣得怒發沖冠和痛罵兒子一頓間徘徊不定。

  王瑾顯然是這世間最了解親爹的人,陰陽了一番后,又放軟了語氣:“已經到了眼下這地步,能平安退場,修一百里河堤,換一個世襲的國公之位,有何不好?”

  “朝堂里眼熱羨慕的臣子一大把,皇上都不理會。可見,這份優容就是留給父親的。”

  “父親明日就上奏折,落個君臣相得相惜的好名聲,再劃算不過。難道父親真要等到皇上不耐了,亮出長槍來?”

  “太皇太后厲害了一輩子,現在是什么光景?”

  “我們王家勢力再龐大,也是臣。父親一直是大梁忠臣,去歲宮變都挺住了,沒向逆賊彎腰低頭。皇上登基前,親自來過一回,父親當日也表示了支持,有了從龍之功。將來父親必然留名青史,后人敬仰。父親可別一時意氣,走錯了路。”

  王丞相深深地呼出一口濁氣。

  是啊!他王榮是叱咤朝堂幾十載的大梁丞相。或許有些貪墨和弄權的惡習,但是,大節是絲毫不虧的。先不說王家生亂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只說他自己,也不愿走到那一步。

  不能進,唯有退。

  王瑾走到書桌邊,鋪好空白的紙張,不急不緩地研墨。

  王丞相再次深呼吸口氣,也走了過去,提起筆蘸墨,然后落筆。

  王瑾也不亂看,專注研墨。

  王丞相已經許久沒親手寫過奏折了。寫完后,看了一遍,有些不滿意:“我年歲大了,落筆無力。你來代筆,抄一份新的。”

  王瑾應一聲,從王丞相手中接了筆,再鋪一張紙,筆尖游走,很快抄錄了一份。

  結果,王丞相又不滿意,嫌兒子書法平平。王丞相將王瑾攆到一旁,自己再寫一份新的。就這么折騰到將近四更天。

  王瑾隨王丞相折騰出悶氣。

  到底還是親爹心疼兒子。王丞相張口道:“都這么遲了,你快去睡個把時辰。”

  每日天一亮就有小朝會,刨去路上耗費的時間,也就只能再睡一個時辰了。

  王瑾點點頭,帶走了王丞相親手寫好的奏折。

  走到門口時,身后忽地響起王丞相的聲音:“等一等。”

  王瑾停下腳步,轉頭看過去。

  王丞相道:“奏折留下,明日我自己進宮面圣。”

  明亮的燭火下,王丞相的面容瞬間蒼老了許多,像是被這份奏折抽干了所有的精力:“有了國公之位,本丞相也該主動辭仕了。”

  王瑾有些心疼老父親了,轉身回去,將奏折給親爹,低聲道:“父親打算什么時候進宮?我明日一早先稟報皇上。”

  王丞相一肚子邪火悶氣,瞪了過去:“老子行事,不用你管。你滾回去!”

  王瑾只得麻溜地滾了。

  王丞相看著緊關的房門生了一會兒悶氣,然后,便是悠長的嘆息。

  隔日一大早,天剛亮,王瑾就進了宮。

  到底年輕,熬了大半夜,依然精神奕奕。

  在小朝會開始前,王瑾先一步去見天子,稟報了王丞相今日要進宮面圣一事。

  姜韶華眉頭松了一松,微笑了起來:“朕也有一年多沒見王丞相了。此次丞相進宮,朕得和丞相好生說說話。”

  王瑾拱手應是,也不多言。

  彼此心知肚明的事,何必多說?

  只要王丞相肯退,大梁朝的權利平安交接,天子自然會給王丞相體面。

  小朝會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孟三寶來稟報:“啟稟皇上,丞相大人進宮覲見。”

  姜韶華故作訝然:“丞相一直在府中靜養,今日怎么忽然進宮來了?”

  朝中眾臣們十分配合,紛紛表示驚訝和喜悅。董尚書善解人意地主動提議,小朝會暫停片刻,他們去昭和殿外迎一迎丞相大人。

  君臣有別,姜韶華身為天子,不便紆尊降貴去迎臣子。董尚書等人前去,就合適多了。

  姜韶華笑著應允。

  陳長史不在,眾臣以董尚書為首,一同迎出了昭和殿。

  王丞相一年多沒進宮,此時只身進宮,緩步而來,目光落在昔日一眾同僚的臉上,恍然如隔世。

  王丞相叱咤風云的時候,董尚書還只是個禮部侍郎,楊尚書丁尚書也沒露頭,如今都是一部尚書了,各自神色從容,顯露出朝堂重臣的持重沉穩。

  王丞相沒有露出心中唏噓,沖眾人拱一拱手:“你們怎么都出來了,倒讓本丞受寵若驚了。”

  董尚書忙笑著拱手道:“丞相今日進宮,我等心中不勝喜悅,出來相迎是應該的。”

  “皇上就在殿內,丞相大人請。”楊尚書恭聲接過話茬。

  紀尚書張尚書都插不上話。

  由此可見,天子黨真正占據了朝堂。張尚書被一再排擠,紀尚書則是眼明心亮,不和董尚書楊尚書等人爭鋒。

  王丞相心中唏噓,面上半分不露,從容邁步進了昭和殿。

  第一眼見到的,便是身著龍袍的女帝陛下。

  姜韶華登基前去過王家,之后一直待在宮中。王丞相和女帝陛下打交道,主要靠王瑾從中來回傳口信。

  這般四目對視,還是第一回。

  姜韶華沒有起身,就這么定定地看著王丞相。

  王丞相神色如常,走上前,拱手行禮:“老臣見過皇上。”

  姜韶華微笑起身,親自過來,扶起王丞相:“王丞相身體大好,終于能進宮了。朕心中十分欣慰。”

  王丞相借著這一扶之力起身,略略低頭垂眼,保持了一個臣子對天子的恭敬:“老臣的傷落了病根,現在左臂抬不起來了。再者,老臣年歲也大了,腦子轉得慢,無力再擔起丞相之責。”

  “老臣今日進宮面圣,有兩件事。第一,是辭去丞相之位。請皇上另擇能臣,任大梁丞相。”

  “第二件事,老臣聽聞工部修河堤預算太高,國庫空虛,不足以支應。萬幸有太后娘娘慷慨解囊,還有盧氏崔氏各敬獻五十里河堤。還剩百余里河堤,就都交給老臣。老臣愿為皇上分憂!請皇上成全老臣最后一片忠心。”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