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德豐杰的投資是投資,貝萊德的投資同樣也是投資,他們倆不管是誰,支付給NGN的都是美元,都是可以幫助NGN公司發展壯大的融資。
若是放在去年的時候,安如松或許還會考慮貝萊德集團的規模不夠大,其背景和影響力,或許比德豐杰還弱一些。而對于NGN這樣的新興企業來說,其考慮融資的時候,也不能僅考慮誰給的錢多,還得為此后的下一步融資,甚至是要為上市做準備,而在去年的時候,貝萊德集團在這方面還不那么強。
如今畢竟還是2008年,并不是安如松重生之前的那個時代,而此時的貝萊德集團在整體規模上,與安如松記憶中的那個貝萊德集團,相差的委實有些遠了。
但到了現在,準確的說,在進入了八月份之后,隨著美聯儲發布的一樁公告面世,原本雖然小有名氣,但在國際金融界還排不到前面的貝萊德集團,就那么很突兀的成為了一家備受整個華爾街,乃至于全球金融界關注的資本管理公司,其在全球資管領域內的地位,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便躍居前列了。
早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國際五百強企業、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貝爾斯登公司被曝出巨額虧損的丑聞,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貝爾斯登公司,甚至包括整個美國財界,都在竭力遮掩這個消息。
直到兩個月前,這個消息再也遮掩不住,主要是蒙受巨額虧損的貝爾斯登扛不住了,不得不公開向美聯儲求救,這才使得這個消息被最終曝光出來:受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影響,貝爾斯登手中所掌握的,總計超過75萬份基于次級抵押貸款的金融衍生品合約,直接變成了“有毒資產”,導致公司的資產大幅縮水,甚至會面臨資不抵債的局面。
當初,安如松和他的“秘密小組”成員們,可是從這場驚天丑聞中,通過做空貝爾斯登公司的股份,狠賺了一大筆錢的,因此,他對整件事的過程了解的非常清楚。
貝爾斯登固然是一家私人金融企業,而且還是非商業性的銀行,但“大而不倒”的規則同樣也是適用于它的,由于其破產倒閉所能引發的經濟海嘯太過嚴重,所以美國政府也好,財界也罷,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它直接坍塌的,因此,為其提供救助,或者說,推動某些資金狀況比較好的公司將它并購掉,才是美國政財兩屆都能接受的結果。
為此,在美聯儲的推動下,國會迅速成立了一個所謂的監管問題資產救助計劃,隨后,一個針對貝爾斯登的300億美元救助計劃的消息,便通過各種渠道散播開來。
但此時整個投資界都已經被嚇麻爪了,在看不到真金白銀的情況下,誰都不敢下場去蹚渾水,所以,這個利好消息的散播,并未能穩住貝爾斯登一瀉千里的股價,破產的威脅依舊懸停在它的頭上。
就這樣,300億美元的救助計劃,最終還是正式推出了,不過,這份救助計劃卻不是把錢直接交給貝爾斯登,而是交給摩根大通,并由后者以應急資金的方式,拿來挽救貝爾斯登。
說白了,到了這個時候,美聯儲還是沒有打算真的拿出這筆資金來,摩根大通之所以被拉進來,其實更像是由它來為貝爾斯登的信譽做背書,希望能夠借此來穩住貝爾斯登的局勢。
但事實證明,在當前這種經濟危機席卷全球的情勢下,任何形式的利好消息都是無效的,人們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而不相信聽到的。
于是,計劃變更到最后,就成為了由摩根大通出面,將貝爾斯登給收購了。
但問題在于,摩根大通是一家跨國投行,又不是跨國傻子,收購的生意它不是不做,而是那種賠本的投資生意它肯定不會去做。像是貝爾斯登這種金融巨無霸,如果摩根大通能夠將它吃進嘴里的話,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貝爾斯登身上背著的那些爛賬,摩根大通是絕對不會接受的。
就這樣,摩根大通與貝爾斯登在三月中旬的時候,進行了一系列的反復磋商,其間還有美聯儲的介入。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買家賣家,摩根與貝爾斯登的股東們,立場自然是不一致的,前者希望收購價能更低一些,而后者則希望能夠把價格開的更高一些。
在經過了反復幾輪磋商之后,失去耐心的摩根大通公開宣布,他們能夠給貝爾斯登開出的收購價,就是每股2美元,高一美分都不行。
結果,摩根大通的態度沒有嚇退貝爾斯登的股東們,卻將整個市場給嚇到了,于是,在短短五天時間里,貝爾斯登的股價便從每股六十多美元,暴跌到了每股不到三美元。
那五天時間,受到影響的絕不僅僅是貝爾斯登一家的股價,而是全球的股票市場都處在震蕩之中,也就是在這幾天里,安如松與他的小伙伴們賺到了做空游戲中的最大一桶金。
摩根與貝爾斯登之間的糾纏,最終招來了美聯儲和美國政府方面的干預,而為了最終促成這一筆交易,在美聯儲的推動下,美國政府方面通過“問題資產救助計劃”,拿出三百億美元的真金白銀,“補貼”這一筆收購計劃。
這里的補貼并不是真正的交給摩根亦或是貝爾斯登300億美元,而是美國政府用這些錢,收購貝爾斯登身上背著的“有毒資產”,其中主要就是那75萬份衍生品合約。
換句話說,就是摩根大通只收購貝爾斯登手中的優質資產,而劣質資產,甚至是“有毒資產”,則由美國政府背負過去,說白了,就是用納稅人的錢來平賬。
不過,劣質資產也好,有毒資產也罷,它們總歸都是資產。更進一步的說,那75萬份衍生品合約的背后,其實都關聯著美利堅合眾國的某一個家庭,準確的說,是某一個家庭所居住的房產。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這些資產都是優質資產,能夠背上這些合約的人,絕大部分其實都是美國的中產階級。當下,這些資產之所以變得有毒了,就是因為經濟危機之下,這些中產階級破產了,他們還不起貸款了,所以成為了無家可歸的人。但說到底,他們貸款買下的房子依舊還在那兒,只不過這些房子現在賣不出去,不能換成經濟危機之下最寶貴的現金罷了。
所以說,美國政府所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掏出300億美元現金,將貝爾斯登手中掌握的無法脫手的固定資產給打包買走了。
但如此一來,一個問題就出現了,美國政府買下了75萬份合約,花了300億美元,其關聯的那么多房產,不能無人管理,就那么丟在那兒荒廢著吧?而要管理這些資產,美國政府又沒有那么大的精力,當然,他們也沒有那種能力。所以,在這個時候,美國政府方面最需要的,就是有一個富有經驗的公司,將這些“有毒資產”接過去,管理起來,最好是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將這些資產盤活,賺不賺錢無所謂,能讓美國政府少賠一些錢就行了。
而那個幫助美國政府接手這些資產,并負責管理它們的公司,就是與美國兩黨似乎都有某種密切關系的貝萊德公司。
就在美聯儲方面正式宣布300億美元救助計劃的同時,貝萊德公司就被美國政府,被“國會監管問題資產救助計劃委員會”,宣布為專門負責清算貝爾斯登公司有毒資產的合作企業。其理由是,該公司在住房抵押貸款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
貝萊德公司在這項救助計劃中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全權管理貝爾斯登那75萬份衍生品合約所關聯的不動產,然后給這些不動產重新估價,再按照估價拍賣出去。最后,在收取一定的手續費用之后,全部的拍賣所得將歸于“國會監管問題資產救助計劃委員會”。
一場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對于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場滅頂之災,但對于有些人來說,卻是一次暴富的機會,而貝萊德集團顯然就屬于是后一種人。
自從美聯儲的公告發布以來,貝萊德集團所管理的資產,幾乎每天都在飛速膨脹。它就像是一家背景通天的房產中介,每個炒房客都能從它的手上以最低廉的價格,買到品質最好、地段最優的房產,而且包括過戶、登記等一系列繁瑣的工作,它都能在一天時間內替炒房客們辦好。最重要的是,通過它的手購買房子,連稅收都能免了,如果你是炒房客,你會怎么選?
當然,在安如松的記憶中,這還只是貝萊德集團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最微不足道的一步,因為在不久的將來,兩房,也就是房麗美與房地美所涉及到的5萬億美元資產負債,也將會由貝萊德集團負責監管清算,到那時候,才是人家真正騰飛的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