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529章 天子東巡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得到郭嘉和賈詡二人的支持,劉協終于下定了去泰山封禪的決心,并且在翌日一早便于朝會上宣布了此事。

  而一切也正如郭嘉兩人預料得一樣。

  劉協都沒有主動開口暗示,崔琰、楊修、董忠等一眾世家代表們便十分積極地表示愿意出資供天子東巡,前往泰山封禪。

  他們這么熱情也是情有可原的。

  畢竟只要出了這個錢,就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還能為家族拉一大波政治資源,何樂而不為?

  而且哪怕不從家族利益角度出發,能夠出這個錢,也是一項無上的光榮!

  要知道泰山封禪可是帝王的最高成就,古往今來就只有三位帝王達成過,堪稱鳳毛麟角。

  至于原因,細數一下泰山封禪的帝王有哪些功績就知道了。

  始皇帝,雖然大漢官方稱之為暴君,但大一統的功績是實打實的,始皇帝的名號也是公認的。

  武皇帝,挫敗匈奴,打出了強漢的威名,讓積郁百年的大漢揚眉吐氣,讓異族聞漢家鐵騎而喪膽。

  光武帝,再造大漢,光復漢室,只此一點就足矣。

  由此可見,帝王去泰山封禪的條件有多么苛刻。

  文治武功必須要完備才行。

  而當今天子的功績比之光武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光復漢室,而且還在短短十年內就恢復了大漢國力。

  如今的大漢武德充沛堪比武帝時期,輕徭薄賦、政治清明堪比文景二帝時期,可謂空前盛世。

  但這樣的帝王百年都難出一位,錯過了這次,誰知道下次得在幾百年后?

  到時候想出這個錢都沒這個機會!

  至于其他朝臣,雖然對于天子想要前往泰山封禪一事都感到吃驚,但卻沒有一人提出反對意見。

  畢竟天子能夠在泰山封禪,他們這些臣子也與有榮焉,因為這說明他們所侍奉的天子是千古明君,而天子開創的盛世也同樣有他們的一份功勞。

  就這樣,前往泰山封禪一事順利確定了下來,并且通過大漢民報對朝野各地公布。

  大漢民報,是在新型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發明一年后,由劉協下旨所開創的報紙。

  其實朝廷早就有類似的業務,也就是邸報。

  邸報又稱“邸抄”“朝報”“條報”“雜報”等,是朝廷專門用于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

  邸報一般只在官宦之家中流傳,訂購者也都是官員,是不面向普通百姓的。

  但大漢民報卻不同,普通百姓也可以購買,而且價格低廉,記載朝廷最新頒布的政令以及國家大事。

  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大漢民報早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被百姓所接受。

  天子將要前往泰山封禪一事傳開后,朝野上下都是一片震動,百姓們無不振奮。

  “陛下乃一代圣君!當得起泰山封禪之榮!”

  “沒錯,只有陛下這等圣君才當之無愧!”

  “陛下創下這般曠古震今之功績,開創如此太平盛世,堪稱千古一帝!”

  “可有人與我同行前去泰山觀禮?

  “甚好!吾正有此意!”

  “善!帶我一個,我也一同前去!”

  “此等盛事豈能錯過,我也同去!”

  “快哉快哉!”

  不知道多少人得知此事后開始呼朋喚友,打算提前趕往泰山,好于封禪當日親眼目睹當今天子的封禪大典!

  而從這里就能看出劉協在天下人心中的威望。

  若是不得民心,或者功績平平,那么放言自己要去泰山封禪,只會徒惹恥笑。

  但是劉協要去泰山封禪的消息傳出去后,卻只有認可與支持的聲音!

  而與此同時,朝廷也緊鑼密鼓地開始準備了起來,上上下下忙得不可開交。

  天子只需要做出封禪泰山的決定就行,但手底下的臣子要頭疼的事情可就多了。

  東巡路線、儀仗隊伍、隨行隊伍、護衛隊伍、后勤補給以及到了泰山后封禪祭祀所需要的祭品等等,都需要詳細的規劃和安排。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天子要率領百官前往泰山,來回少說都需要四五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必須要有人留守長安總領朝政。

  而誰留下來,便成了一個問題。

  未央宮,內閣偏殿。

  司馬懿、楊修、諸葛亮、魯肅、法正五人圍在一張桌案前,眼睛死死盯著桌案上的一只竹筒。

  竹筒之內有數根竹簽。

  看起來平平無奇。

  只見司馬懿的目光從其他四人的臉上掃過,然后沉聲開口問道:“都準備好了嗎?”

  “嗯x4!”

  諸葛亮、楊修、魯肅、法正四人都應道,每個人的表情都十分凝重,但同時眼中又有著躍躍欲試之色。

  “我先來!”

  楊修最先忍不住,伸手想要去抓一根竹簽出來,但卻被司馬懿給按住了。

  錯愕之余,他不滿地看向司馬懿,問道:“司馬中書,你這是干什么?”

  司馬懿瞥了他一眼,淡淡說道:“急什么,規矩事先說好,誰抓到了寫了‘留’字的竹簽,誰就留在長安總理政務。”

  “機會只有一次,誰也不準耍賴!”

  原本留守長安的職責應當是落在郭嘉身上的,畢竟他是首輔。

  但郭嘉如今大病未愈,賈詡又屬于半退休狀態,所以留守人選就只能從剩下的五位內閣大學士中挑選。

  封禪大典乃是千古難逢的盛事,誰也不想錯過,因此為了公平起見,他們五人打算以抽簽的方式來決定誰在長安留守,而其余人則可以跟著天子去泰山參加封禪大典。

  聽到司馬懿之言,楊修挑眉說道:“司馬中書也太小瞧我等了,我等是那種食言之人嗎?”

  “再說了,誰抽到留守簽還不一定呢,萬一是司馬中書自己抽到了呢?”

  司馬懿聞言冷哼道:“我抽到了留守簽又如何?為陛下留守長安,這亦是莫大的榮耀,我求之不得!”

  楊修白了他一眼,沒好氣地說道:“既如此,那干脆也別抽簽了,司馬中書你留下來不就行了?”

  司馬懿一時沉默,眼神飄忽。

  諸葛亮見此心中不由得失笑,開口道:“好了,還是快抽簽吧,我先來。”

  說罷,從竹筒中抓了一支竹簽。

  隨后楊修、法正、魯肅、司馬懿也陸續抓了一支竹簽出來,但都緊緊捏在手心里,誰也不敢看。

  “子敬兄,你抓到了什么簽?”

  法正探頭探腦地看向魯肅手里的竹簽,然后好奇問道。

  魯肅把竹簽往衣袖一藏,笑道:“我不急,待會兒再看……孝直你抓到了什么簽?”

  法正見狀也同樣把竹簽藏到了衣袖里,嘿嘿笑道:“那我也不急,我也待會兒再看。”

  誰都不想先揭露答案。

  楊修最先忍不住,他抓著竹簽的底部,用手掌遮蓋著,小心翼翼地往上抽出來。

  很快,他看見了竹簽底部上寫的字,赫然是一個“去”字!

  “哈哈哈!我不用留下!我不用留下!”

  楊修大喜過望,抓著竹簽站起身來向其他幾人炫耀,高興得手舞足蹈。

  司馬懿等人見此臉色都微微一滯。

  楊修成功脫身,那代表留守簽就在他們之中,離開的機會又少了一個。

  這時候諸葛亮低頭看了一眼竹簽,隨后微微一笑,將其輕輕放在桌案上。

  “看來我也不用留了。”

  他的那根竹簽上,也是一個“去”字。

  這下司馬懿、法正、魯肅三人頓時都緊張了起來,把竹簽捏得更緊了。

  “子敬兄,咱們一起開吧。”

  法正咽了一口唾沫,有些緊張地對魯肅說道。

  魯肅緩緩點了點頭。

  隨后兩人將竹簽都拿了出來,放在一起,并同時翻開。

  兩根竹簽上,都寫著“去”字。

  一時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司馬懿的身上,而司馬懿的臉色則變得格外難看。

  楊修哈哈笑道:“司馬中書,看來留守長安的這一重任非你莫屬了!”

  司馬懿聞言沒說什么,只是站起身來,一言不發地向偏殿外走去。

  “哎……”

  楊修見此也愣住了,他只是隨口調侃一句而已,沒想到司馬懿居然這么開不起玩笑。

  諸葛亮起身道:“我去勸勸仲達。”

  言罷,也跟著起身走出偏殿。

  見到兩人的身影消失在內閣門口,法正無奈地對楊修道:“德祖,你這張嘴啊。”

  楊修漲紅了臉,訕訕說不出話來。

  司馬懿離開偏殿后,直接前往內閣辦公處,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拿起毛筆開始批閱奏折。

  諸葛亮一路跟了過來,見到專注處理政務的司馬懿,挑眉問道:“為什么要準備五支一模一樣的簽?”

  司馬懿拿著毛筆的手微微一頓,他抬頭看向諸葛亮,皺眉道:“你怎么知道的?”

  諸葛亮淡淡笑道:“你走的時候順便把那支竹簽也帶走了,我便猜到了。”

  “你為什么要這么做?”

  司馬懿的性格不是那種會猶豫的人,拿到竹簽的第一時間就應該會翻開,但他卻一直拖到最后都沒翻開。

  再加上最后把竹簽一并帶走的舉動,諸葛亮才會有這樣的猜測。

  那就是五支竹簽,都寫著“去”字。

  司馬懿收回目光,淡淡說道:“總得有人留下來,我不希望你們覺得是欠我的。”

  “雖然我也想去參加陛下的封禪大典,但留在長安主持內閣總理朝政的機會難得,我要好好鍛煉自己。”

  “只有這樣,以后才能更好地勝任內閣首輔的位置。”

  郭嘉如今雖然病被治好了,但身體狀況依然不佳,致仕是必然的事情,如此一來內閣首輔的位置便空懸了。

  而司馬懿的目標,正是首輔之位。

  自從當初競選副院長失敗后,他就開始向首輔之位努力,他必須要讓自己配得上這個位置。

  諸葛亮看了司馬懿良久,隨后說道:“你真的變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

  “那是自然。”

  司馬懿頭也不抬地說道,“你太仰仗陛下的青睞,若再這樣散漫下去,被我超越是遲早的事。”

  “別讓我失望。”

  面對司馬懿這番平淡卻又充斥著自信的言語,諸葛亮默然,隨后輕輕一嘆,轉身離去。

  “放心吧。”

  在經過整整三個月時間的準備后,東巡終于在六月初開始了。

  由司馬懿、諸葛亮二人留在長安總領朝政,其余內閣大學士以及許多文武官員們跟隨天子一同前往泰山。

  這次東巡的隊伍十分豪華,光是仆役就多達上千人,還有呂布、趙云、黃忠、張郃、張遼等武將率領兩萬精銳隨行護衛。

  東巡隊伍的后勤由沿途的各大世家輪番負責,從長安出發,途徑弘農、洛陽、河內、鄴城,最終抵達泰山郡。

  這將是一場長達數個月的遙遠旅程。

  不過劉協對于這次東巡感到頗為期待,因為自從當初那一次御駕親征之后,他已經十年沒有離開過長安了。

  他不是不想效仿武帝巡游天下郡縣,只是彼時天下剛剛大定不久,許多事情都離不開他這個天子做決定。

  所以他便被年復一年地困在了皇宮里面。

  因此,這次東巡對他而言是一次難得能夠擺脫種種束縛、游歷大好山河的機會。

  雖然身邊也有一大堆人跟著,但總比在皇宮里面呆著自在。

  “玨兒你看,那邊便是農田。”

  “農桑乃是一國之本,國家大事當以農桑為主,因為只有這樣百姓才不會挨餓、軍隊才有飯吃。”

  “其次就是要重視發展技術,技術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會更高,軍隊的戰斗力也會更強。”

  天子車駕之中,劉協指著道路兩側外的農田,對身邊的劉玨敦敦教誨。

  這次東巡他之所以要把劉玨也帶上,就是想趁這個機會,讓這個沒怎么出過宮門的兒子好好看看大漢天下是什么模樣。

  社稷,百姓,不應當只存在于書本和文字之間。

  劉玨用好奇的目光看著外面的一切,忍不住抬頭問道:“父親,我大漢如今不是已經有了畝產達到三十余石的番薯了么?有了此物,百姓還會挨餓嗎?”

  劉協摸了摸他的頭,說道:“番薯雖好,但只是能讓百姓填飽肚子。”

  “玨兒你要記住,天子要做的不僅僅是讓百姓填飽肚子這么簡單,還要讓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好。”

  “而想要做到這一點,你還需要慢慢學習,我大漢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聽完劉協的這番話,劉玨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劉協見狀也適可而止地沒有繼續說教下去,畢竟現在說太多,劉玨也沒法完全理解。

  想要培養出一位優秀的天子,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隊伍繼續前行,沿著官道駛向遠方。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