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四百四十六章 真理問世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八三看書,大唐天將軍!

  “此為大唐的節杖,永遠不要忘記,大唐是你的后盾。”

  明德門外十里,李瑄下馬向崔漢衡說道。

  并將節杖交給崔漢衡。

  節杖是精挑細選的筇竹制作,其上有五色斑斕的羽毛為旌。

  凡持此節,代表皇帝。

  “至尊放心,臣一定成功出使,并以大唐的利益為重。”

  崔漢衡雙手持節,向李瑄一拜。

  這一拜,無比厚重。

  他不是“風蕭蕭兮易水寒”,而是志在成功。

  一去不回,不算什么。

  將成果帶回大唐,才算是英雄。

  李瑄將崔漢衡扶正,并親自為他整理衣冠。

  在崔漢衡以后,還有隨從的官吏、醫者。

  包括二百名禁軍勇士,李瑄從他們身邊一一走過,為他們整理衣袍。

  為方便行進,在大唐境內不必要穿戴厚重的盔甲。

  盔甲,神臂弩,都放在備用馬上。

  李瑄不怕神臂弩失傳。

  因為真理即將出現。

  使團的所有人感受到至尊的溫度,熱淚盈眶。

  這是殊榮,他們無懼萬水千山的阻隔,卯足勁要完成至尊的囑托。

  “不論如何,諸位家人都將是朝廷奉養。歸都以后,不必擔心物是人非。朕一樣會出都城迎接你們。”

  最后,李瑄站在使團的前方,鏗鏘有力地說道。

  “臣等謝過至尊,萬死不辭。”

  大唐使團的眾人再次向李瑄一拜,喊聲驚空。

  隨即,李瑄將親自為使團寫的送行詩交給崔漢衡。

  崔漢衡當眾誦讀至尊的御詩……

  李瑄在詩中贊揚使團有開拓者的精神,以張騫、班超的典故,鼓勵他們不畏艱險的品質,也殷切地期盼他們早日歸還……

  眾人更注入動力。

  在李瑄和文武百官的注視下,以崔漢衡為首的大唐使團與羅馬使團匯在一起,向西方而行。

  儀仗為他們奏樂,鼓樂齊鳴。

  直到大唐使團聽不到方止。

  這是一次帶著軍事、外交、政治、文化為目的的出使,對大唐意義重大。

  大唐使團,不可能如騎兵一樣長途奔襲,只能一步一步,積年累月地到達君士坦丁堡……

  “啟奏至尊,牛首山下的工坊已經將火藥試驗出最大的威力,恍若天雷一般。”

  距離崔漢衡出使羅馬僅三天,廖崢嶸到達甘露殿向李瑄稟告道。

  甘露殿是李瑄處理政務,勞累的時候休息的地方。

  除了休假時間,若沒有什么活動,李瑄不在政事堂,就是在甘露殿。

  大唐十日一休,還有諸多“法定節假日”。

  隨著朝廷局勢步入正軌,李瑄會盡量休息,陪伴妻兒。

  也會抽空去教育兒女,并檢驗他們的學習成果。

  “擺駕,朕要親自前往牛首山一觀。這幾日朝政,先委托于宰相們。就說朕要去樗縣的工坊巡視,使兵部尚書、工部尚書陪同即可。”

  李瑄面露喜色,直接從坐位上起身,向機要秘書韋應物吩咐道。

  牛首山在長安西南鄠縣的南端。

  屬于秦嶺北麓。

  一年多前,在那里發現硝石后,就將火藥工坊建造在那里。

  又不會擾民,非常隱蔽。

  事實上,一年前就有火藥的點燃。

  不過李瑄要用他有限的知識,對火藥進行改進。

  火藥出現后,要有一定的威力。

  首先會用在修路、軍事上。

  李瑄認為簡易的大炮和最基本的火槍,他還是能摸索出來的。

  前世身為軍人,槍的原理他清楚。

  但那需要更高級的火藥,更精密的機械。

  路要一步步走,腳踏實地。

  現大唐已經完全領先世界,沒必要一口吃個大胖子,以免被噎著。

  “遵旨!”

  韋應物領命后離去安排李瑄的行程。

  至尊在長安周邊巡視,這并不奇怪。

  大臣們沒有多想,今百廢待興,要妥善去處理除賤為良、一條鞭法、常平新法的后續事情,還要考成天下官吏。

  諸部之間,各司其職,沒有人敢玩忽懈怠。

  當天上午,李瑄攜帶錦衣衛指揮使廖崢嶸、兵部尚書封常清、工部尚書崔光遠,以及上千名天策衛,離開長安。

  于次日下午,到達鄠縣。

  鄠縣令趕緊迎接李瑄入城,百姓得知至尊加林,萬人空巷,夾道相迎。

  鄠縣令屢在縣衙招待李瑄。

  他知道李瑄的性格,不敢奢靡。

  在鄠縣居住一晚后,第二天一上午,李瑄就來到牛首山下的火藥工坊。

  后世考據,傳聞孫思邈發明過火藥。

  也有傳聞在兩晉時期,更有在秦漢之時,甚至更早的時候,華夏就發明火藥。

  但人們更傾向于火藥在大唐中后期定型。

  火藥的特性,很容易讓人將它聯想到軍事上。

  所以在火藥定型的唐末,人們就意識到火藥的威力。

  歷史上,唐昭宗天佑元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

  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

  火炮是把火藥制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后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藥球縛于箭鏃之下,將引線點燃后用弓射出。

  這里的奇思妙想,為大炮的雛形。

  之后,火藥的用途一步步發展。但因為固步自封和統治者“家天下”的利己思想,使華夏逐漸落后于西方。

  李瑄既然全力發展火藥,就一定會按照計劃,誕生火炮、火槍。

  會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甚至對某些“發明家”封侯。

  后世不肖子孫殘暴,被百姓用火炮推翻,算他們沒本事。

  “拜見至尊!”

  牛首山工坊,大概有二百多名工匠在此。

  李瑄到來后,他們出現在工坊外,向李瑄行大禮。

  他們已經不再是賤籍,可以百分之百擁有屬于自己的田地,他們的子女可以讀書參加科舉。

  再加上每月的工錢足夠衣食無憂。

  使工匠群體,是對李瑄最擁護的群體之一。

  他們在各方各面上,全力以赴。

  想著能改良生活用品,改良農具,改良兵器,以得到爵位的賞賜,光宗耀祖。

  “諸位不必多禮。”

  李瑄使工匠們平身,并將火藥工程的負責人夏五丁扶起來。

  夏五丁家里世代工匠,他擁有奇思妙想,曾經改良過投石車,且精通鐵藝。

  在錦衣衛的發掘下,李瑄讓夏五丁成為火藥工坊的坊主。

  整個工坊的防衛,都由錦衣衛負責。

  這個時代,悶頭干就完事了,不必擔心泄密問題。

  “夏工,準備一下,讓我們大開眼界。若能達到朕心中的預期,所有匠人都會賞賜。”

  李瑄向夏五丁吩咐道。

  “遵旨!”

  夏五丁不知道至尊為啥叫他夏工,他現在聽命讓至尊看看火藥的威力。

  據說“火藥”概念是至尊提出的,他心中非常欽佩。

  至尊言自己在一個游方道士那里看到火藥,所以要嘗試一番。

  現所有人都被圣人的敏銳所折服。

  今日以后,史書將大書特書,將那“子虛烏有”的游方道士描繪地神秘,也會襯托出李瑄的深邃眼光。

  夏五丁請李瑄和一眾官吏到達一處空曠地。

  “至尊請再退遠一些。”

  夏五丁怕傷到至尊的龍體,即便已經在三十步外,還請李瑄再退。

  李瑄看著前方的竹筒,他知道不可能傷到他。

  但他還是聽從夏五丁的話,帶著官吏們又退十幾步。

  封常清等官吏十分好奇,這是干什么,需要這么如此大陣仗嗎?

  前方的小東西是什么?

  他們對此聞所未聞。

  看到李瑄距離他們夠遠以后,夏五丁才拿起一個火折子,跑到竹筒前。

  竹筒前有長長的引信。

  “呲……”

  夏五丁將引信點燃后,迅速跑開。

  眾人只見竹筒前的微弱火光一直向竹筒口蔓延,還有一縷縷煙冒出。

  “至尊,請趕快捂住耳朵。”

  廖崢嶸經歷過這種場景,連忙向李瑄說道。

  李瑄心知肚明,只是象征性地捂住雙耳。

  “轟隆……”

  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傳來。

  剎那間,空氣被撕裂,聲波如洶涌的潮水般向四周滾滾擴散。

  仿佛山岳大地都在顫抖。

  封常清、崔光遠等隨行官吏皆被這突如其來的力量所震懾,他們身體陡然一顫。

  有的官吏還不知所以然地蹲下。

  素質極高的天策衛以為發生了什么,紛紛戒備。

  “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應該完美,只是這個竹筒,如玩具一般,不足以傷敵。聽說你們弄出震天雷,朕是為它而來的。”

  在眾人震驚的時候,李瑄卻不太滿意。

  工匠們太保守,不敢直接在他面前亮出大家伙。

  李瑄能理解。

  但他現在只想看到能對敵人產生殺傷的東西。

  未知,是最為恐懼。

  如果“震天雷”威力足夠,再配合大唐失士卒的素養,應該可以輕易贏下一場戰斗。

  “小人領命,不過圣人需要再退后十步。”

  夏五丁也擔心至尊一下沒回過神,想慢慢來。

  他們這些試驗的工匠都極為震驚,起初以為鬼神之力。

  只是他們不了解李瑄的眼界。

  封常清、崔光遠已經驚掉下巴,遲遲沒有回神。

  竹筒爆炸的那一下,使他們滿腹疑問,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

  當他們再退后十步后,目不轉睛地看著前方。

  只見夏五丁安排工匠,抱著一個更大的“球形物體”到達原本竹筒爆炸的位置。

  這個球形物體,便是李瑄口中的“震天雷”。

  從遠處看,震天雷好像是鐵做的,看起來是空心的,身粗口小,口處還有一根如竹筒一樣的引線。

  震天雷搬運而來后,夏五丁并沒有立刻點燃,而是吩咐工匠又搬運過來幾個木頭人,分別在震天雷一二三步之內。

  “至尊準備一番,小人要點火了。”

  夏五丁舉火點燃前大喊一聲。

  李瑄抬手,示意夏五丁點火。

  “呲……”

  夏五丁將更長的引線點燃后,拔腿就跑。

  周圍的所有工匠都捂住耳朵。

  李瑄也將耳朵捂起來。

  “轟隆……”

  他們聽到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后,眼睜睜地看著球形物體的火光一閃而逝,然而就是漫天的黑色煙霧。

  周圍人的耳膜被強烈的沖擊,心臟也隨之劇烈跳動。

  這爆炸的聲音猶如雷神的戰鼓,轟鳴著敲碎了平靜的山野。

  在封常清、崔光遠等官吏的靈魂深處掀起驚濤駭浪,久久回蕩。

  作為見證者,他們深刻領略到了震天雷令人膽寒的強大威力,深陷于這排山倒海般的震撼之中,無法自拔。

  兵部尚書封常清只看動靜,就覺得這震天雷周圍若有人,恐怕難以存活。

  一陣輕風吹來,將煙霧吹至眾人身旁。

  一股刺鼻的硝煙味。

  眾人不知硝煙為何,還猛吸一口,神情陶醉。

  當硝煙散盡,眾人看到原本震天雷周圍的木頭人已經七歪八斜。

  顯然是震天雷造成的傷害。

  “諸卿隨朕一起近前。”

  李瑄向封常清、崔光遠等官吏說道。

  隨后,他邁步向震天雷爆炸的地方而去。

  “至尊小心……”

  秘書少監賈至向李瑄勸說道,他被這陣仗驚到,生怕再爆炸,傷到至尊的千金之軀。

  “震天雷這種原理,只有一響。不必擔心!”

  李瑄笑了一聲。

  震天雷已經四分五裂,不可能再爆炸,又不是啞炮。

  夏五丁也來到李瑄面前,請李瑄近觀,眾官吏這才放心。

  走近爆炸的位置后,他們發現周圍到處都是碎鐵片。

  最近的木頭人被炸碎。

  三部之外的木頭人身上裹著一層鐵皮。

  細看之下,鐵皮竟然鑲嵌著鐵片。

  這鐵片明顯是剛才爆炸的殘余。

  眾人舌撟不下,沒想到震天雷有如此威力。

  先前這附近若有人,即便穿著盔甲,也必死無疑。

  “至尊,這震天雷的外殼為生鐵制作,里面填充火藥。其爆炸后的生鐵碎片可以將鎧甲片刺穿……”

  夏五丁向李瑄解釋震天雷的威力。

  “不錯,震天雷的威力出乎朕之預料。工坊匠人每人獎勵精美的彩鍛一匹。望爾等再接再厲,研制出威力更大的震天雷。”

  李瑄勉強滿意,對工坊的匠人進行獎賞。

  “小人拜謝至尊……”

  夏五丁替工匠們領了這份恩典。

  “夏工,你覺得此震天雷該如何傷到敵人?”

  李瑄又向夏五丁詢問道。

  “可用投石車將其投擲出去……”

  夏五丁想也不想地回答。

  這么大的東西,肯定無法扔出去,只能投石車投擲。

  “不失為一個辦法。但局限性太大。我大唐國力蒸蒸日上,將來要馳騁天地。用巨大的投石車,去投擲震天雷,只是下策。”

  李瑄知道,許多事情,他要向工匠們提供思路,去引導工匠。

  盡可能地使工匠少走彎路,以奠定他的大局。

  “小人會與匠人們再想出好策略。”

  夏五丁一時間傷腦筋。

  “這是朕的想象,我會讓銅匠配合火藥工坊,你們試試可行性。”

  李瑄說著,從懷中掏出一沓紙,遞給夏五丁。

  圖紙上正是元代、明代時期的“大炮”。

  以銅制作的大炮,炮筒有碗口大小。

  還有關于炮彈的制造。

  雖然銅貴重,但銅更能適應簡單的大炮。

  只要大炮問世,就可以在各種地形作戰。

  “小人一定仔細研究至尊的真言。”

  夏五丁粗瞄一眼,并不太懂。但后面有文字解釋。

  皇帝能“天人感應”,他對皇帝拿出的東西,奉為圭臬。

  又在工坊內參觀其他火藥用途后,李瑄和官吏們到達工坊的正堂。

  “諸位有什么意見嗎?”

  入座后,李瑄向封常清、崔光遠等官吏問道。

  “火藥之威,若鬼神咆哮,嘆為觀止,我何嘗不是坐井觀天。”

  封常清直接此刻,都未消震驚。

  若非親眼所見,他不敢相信人能擁有如此力量。

  “此物如此厲害,一定要加強管制,不能流落民間。”

  崔光遠也說道。

  “火藥不過初成。我們人類是富有智慧的,當時時刻刻去進步,所以朕創立智慧宮,一切皆有可能。你們可能覺得火藥是用在軍事上,用以殺傷敵人。實際上它會有許多用處。”

  李瑄向眾官吏說道。

  許多東西,都會在軍事上,實現發展。

  但李瑄不可能只是如此。

  現火藥在戰爭中,不過是為大唐錦上添花而已。

  “朕曾說過,要將天塹變通途。大唐對南方的控制,遠遠不如北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道路不通暢。以至于湘西、黔中、嶺南等地,許多疆土,還是以蠻夷的土官控制。我們想要改土歸流,徹底實現大一統。必須將路打通。總會有山地阻隔,一鑿一鑿,不知要多少年。巨量的火藥,崩碎一塊大石頭,可能會減少一個月的施工進程。這才是大唐當今最需要的。”

  李瑄向眾官吏解釋火藥誕生的意義。

  他帶兵部尚書和工部尚書來參觀。

  除了軍事上,還有道路的修建。

  這是大唐快速打通東西南北道路的捷徑。

  “臣等一定遵從至尊的指示,將火藥用于正道之上,使大唐繁榮昌盛。”

  封常清、崔光遠等官吏連忙向李瑄一拜。

  封常清想得太多。

  崔光遠則一時間沒有想到用火藥去修路。

  他們都很慚愧。

  “等各種火藥的制作成熟,將會在各地開設火藥工坊。兵部和工部,要隨時跟進……”

  李瑄明白許多大臣沒有基礎,與他們說相當于對牛彈琴。

  他需要各部完成調度,他自己去抓技術上的事情。

  “臣遵旨!”

  封常清、崔光遠等官吏領命。

  他們一定要深挖此功,不能讓至尊失望。

  五相制度下,尚書是最容易拜相的。

  誰都想留名于乾元變革……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