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1356章 在點燃太陽之前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一陣漫長的沉默過后,彭覺先把手中資料放回桌上,語氣謹慎地反問道:

  “在給出任何結論之前,我首先需要對這個方案中的磁流體發電機有所了解……您知道,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核裝置,對于發電設備這塊不算非常專業……”

  聽到這句話,常浩南瞄了一眼面前的顯示器,暗自撇了撇嘴——

  電腦上正打開著一份對方所著的內參資料,題目是《下一代核電裝置概述及展望》。

  雖說內參這東西的質量突出一個良莠不齊,從預言學派到滿篇胡謅都有,但考慮到眼前這份是直接寫給決策層并被原文抄送給了工建委,顯然還是有億點影響力的。

  而現在,作者說自己不懂發電設備?

  那按照這個標準,我常某人可能也不太懂航空發動機。

  好在,彭覺先的問題正好問到了點子上。

  如果是方案中的其它部分,那常浩南還真就不好多說什么。

  但磁流體發電機……

  “彭院士不必擔心。”

  他直接轉過身,向辦公室窗外示意:

  “磁流體發電確實是個過去比較冷門的概念,不過我們手頭剛好有一部原理樣機,就在科學城另外一邊……如果您想要參觀的話,請隨我來……”

  “啊?”

  彭覺先整個人直接僵在了椅子上。

  正如常浩南所猜測的那樣,他的主要專長在核裝置設計不假,但自打1996年華夏完成最后一次核試驗之后,重點研究內容就轉移到了核能發電和同位素制造領域。

  這個轉變完全是因為核政策調整和國際局勢變化的外部原因而導致,實際那年他才55歲,還算當打之年。

  如今差不多十一年過去,要說在新方向一點精進沒有,顯然絕無可能。

  所以剛剛的那番說辭,就是純粹的找個理由作為緩沖。

  面對這種完全出乎預料的局面,出于穩妥考慮,肯定不能貿然給出結論。

  于是才挑了個圖上看著最陌生的模塊作為擋箭牌,準備回去仔細斟酌一番。

  結果卻被告知,這東西不僅不是概念,甚至連樣機都不聲不響給整出來了?

  有那么一瞬間,彭覺先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太懂發電設備……

  回過神來之后,他長長地呼出一口氣。

  然后只吐出了一個字:

  “走。”

  韓陳峰這會兒并不在實驗室里,并且整個設備也正處在停工檢修,準備進行升級的狀態。

  所以只好由常浩南自己來為彭覺先做介紹。

  “這就是我們目前研究所用的原理驗證設備了……”

  幾乎和昨天的情節如出一轍。

  只不過,這次換成常浩南一邊拍著爆轟段盡頭的法蘭盤,一邊指出面前每個部分所發揮的作用。

  整個發電系統說起來復雜,但表面看上去其實只由一根曲折蜿蜒的管子所構成。

  跟彭覺先平常面對的、堪比蒸汽朋克的核電裝置大相徑庭。

  他斟酌詞句許久,才給出了一個情商極高的評價:

  “還真是……精煉。”

  常浩南自己倒是看得開,當即換成了個更直白的說法:

  “目前確實是簡陋了一些,主要是出于研發周期考慮,爆轟段直接在大型風洞的基礎上做了縮比設計,否則不需要這么夸張的長度。”

  對于風洞,彭覺先是真的不懂,只能是常浩南說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他很快略過了中間的部分,來到那部作為負載的發電通道旁邊。

  能夠看出,雖然彭覺先表面上控制得非常好,一副“我就隨便看看”的樣子,但心里卻是極為感興趣的。

  以至于他絲毫沒在意十五分鐘之前才做出過“我不懂發電機”之類的表態。

  盯著瞅了一會之后,開口第一句話便是:

  “我沒猜錯的話,這應該是分段法拉第構型的發電機?”

  常浩南一邊在心里吐槽您也是演都不演了,一邊點點頭回答道:

  “沒錯,同樣是為了簡化結構……并且法拉第原理的發電通道結構比較簡單,也容易和附面層抽吸技術結合。”

  實際上,這應該算是兩件分別獨立的事情。

  發電結構是韓陳峰做出的設計,而抽吸電極則是常浩南后來才想出的思路。

  只是個中細節,就沒必要和彭覺先介紹太多了。

  后者的注意力則已經完全集中在了眼前的設備上:

  “設計圖方便給我看看么?”

  其實照理來說,這種要求就已經有點敏感了。

  大家畢竟分屬不同的研究機構,你又是本領域的專家,看完之后要是給借鑒走了,那可沒處說理去。

  因此在問過之后,彭覺先又趕緊補充了一句:

  “不需要特別細節的,整體結構完善就可以了……”

  常浩南則表示無所謂,直接示意工作人員打開了發電通道的設計方案,甚至還附帶著全部計算過程。

  實在不是警惕性不夠,而是以他如今的江湖地位而言,如果有人敢搞這種偷成果的事情,那恐怕是不想在國內混了。

  彭覺先又找人要了杯水,然后在電腦前面坐定。

  一看就是大半天。

  連午飯都沒吃。

  而當他再次抬起頭的時候,早已經把原本仔細斟酌的想法扔到了腦后:

  “常院士,按照您之前的說法,應該是想要在太空探索領域應用這項技術?”

  常浩南一聽這話,就知道對方是準備說干貨了,當即點頭:

  “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的標準組合雖然技術成熟,但在供電能力和使用壽命上都存在缺陷,而且太空環境中也并不是總有足夠的光照……長遠來看,聚變能當然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案,但是在此之前,仍然需要更加可行的技術,來幫助我們等到可控核聚變實現的那一天。”

  “而在太空中燒開水顯然是不現實的,同位素電源的發電能力又太弱,驅動一個機器人或許還可行,但不可能給一個太空設施或者基地供能,所以在確定磁流體發電的設想可行之后,我馬上就想到了將其跟核能結合,設計一種直接實現熱電轉換的能量源……”

  聽到常浩南也把可控核聚變視作真正的未來,彭覺先頓時露出了找到知己的驚喜表情。

  但還是忍住了進一步探討的欲望,沒有過度發散話題:

  “如果是這樣,那氦/氙混合工質所帶來的高溫反而不是什么大問題。”

  他重新拿出常浩南給出的那張原理示意圖,指著反應堆的部分解釋道:

  “一方面,外星球環境的溫度本身就低,相對利于散熱……當然如果沒有大氣的話情況會復雜一點,不過總歸比地球上需要考慮的問題少;另一方面,反正在太空也不可能考慮更換核燃料的問題,那不如干脆把堆體和堆芯做成一體化設計,這樣就可以用耐高溫的金屬陶瓷基體……具體來說就是以二氧化鈾和三氧化二釓改性過的鎢合金作為核燃料的包覆材料,在25003000K左右維持正常工作問題不大。”

  “目前我能想到的主要障礙有這么幾個,一是你這個核電池的運作機理和目前所有反應堆都不一樣,所以堆芯的物理計算和熱工計算都需要從頭開始,相當于重新走一遍核電的發展歷程……我在這個領域算是有一定經驗,但最好是還能結合一個具體的項目來進行,否則很難拿到足夠多的資源,當然更主要的還是需要時間……”

  “二是既然要搞空間能源,那體積必須足夠緊湊,保證能作為組合式航天器,或者您剛才提到的外星基地的一個部分,并且在預計810年的運行周期結束后快速進行更換,像現在這樣布滿一個屋子恐怕不行……”

  “三是……”

  盡管被指出了一系列問題,但情況仍然比常浩南此前的預估樂觀很多。

  畢竟其中最主要的兩個,一個可以被彭覺先解決,而另一個,則可以被他自己解決……

  “體積肯定還有進一步優化的潛力。”

  常浩南非常篤定地回答道:

  “驗證設備之所以是這樣,主要是氫氧爆轟段本身沒辦法做得特別小,加上需要足夠長的發電通道,而核電池上是用反應堆代替爆轟段產生等離子體,至于發電機……”

  他指了指圖上被繪制成一個圓盤的磁流體發電機:

  “這里雖然是簡化過后的示意圖,但我也不是亂畫的。”

  說完又從電腦上打開了另外一個工程文件。

  上面是一個形似陀螺的東西:

  “具體到應用層面,我們會把法拉第型發電機更換成霍爾原理的盤式發電機……雖然紙面體積可能沒什么變化,但是單個方向的尺寸要小得多,更方便被集成在一個圓筒或者球狀的空間里面……”(,XS52info,方便下次閱讀,或且百度輸入“xs52”,就能進入本站)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