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三七七章 【最后的1991年】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正如文學圈的非常多評論家們所討論的,林有成這部《暗算》即便沒有那未知的捕風者也依舊是相當出色的文學作品。

  甚至因為沒有捕風者的故事,整部《暗算》的討論也更加激烈而深入,或是討論內容情節本身,又或者是討論林有成這部《暗算》究竟有沒有被上面隱秘的部門701給封禁。

  當然,如此反響熱烈的文學作品以及關于作品的討論自然也會需要召開關于《暗算》這部的研討會。

  作為京城作協組的主任,林有成可以不參加別的文學作品的研討會,但是自己的作品自然也還是會需要參加的。

  研討會上,自然也就有非常多的文學工作者給林有成談自己對《暗算》這部的看法,當然也會有涉及到這部整治正確性方面的一些事。

  “很多時候,關于傳統道德的失落的哀嘆幾乎都是在關于組織的問題展開的,林有成的《暗算》這部其實也有這一點,我認為阿炳、黃依依等是自然道德的體現者,是值得歌頌的,但同時也必須要贊美有信仰的組織人,就像安在天。作為有追求的秘密組織,作為組織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依自然感情行事,這或許可以看成冷酷無情與無人性,也可以看作有崇高的信仰,這本身是一枚錢幣的兩面。”

  “以往我們在一些作品中,可能都是從無人性來批判組織人,而缺乏從有崇高信仰的角度來評價組織人。而《暗算》中的安同志,幾乎就是一個標準的組織人,他的行為邏輯不是他的自然感情,而是組織的需要。為了達成組織的目標,他可以犧牲他的一切。這樣一個人,我們怎么來評價呢?是個無人性的異化者?還是有崇高使命感的信仰人?”

  毫無疑問,張偉提出的這個觀點,也是其他一些文學評論家有提出來的,這里面也算是替林有成的《暗算》說話。

  因為這部并不是被老文化工作者認為的抹黑和中傷隱蔽戰線的同志,而是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戰線同志不為人知的犧牲。

  研討會上其他人都認真聽著張偉的話,甚至還有人直接拿著筆,記錄著一些精彩的觀點和文字。

  張偉繼續說道:“我們都知道《暗算》第一部《聽風》,神奇人物阿炳是個自然人,他只知道娘對他好,安在天同志對他好,他不能理解組織以及組織使命的概念,他的行動是建立在報恩的基礎上的,所以他雖然為組織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他本身不是組織中人,而只是組織的一個工具。安同志是一個組織中人,他操控了阿炳,讓阿炳在報恩的觀念下為組織工作。”

  “《暗算》第二部《追風》中的黃依依是個天才的數學家,解密工作非依靠她這類人不可,但她只是自然人,具有自然感情,所以她不理解組織為何物。她參與解密工作只是為了獲得她的愛情。而安在天同志是組織人,他的行為不是出于他的自然感情,相反往往是違反他的自然感情的,為了組織需要他可以親手槍殺自己的妻子,為了組織需要,他也可以壓抑對黃依依的自然感情。黃依依比阿炳聰明的是,她終于開始理解什么是組織人,并且開始自覺地把自己變成一個組織人,這樣她留了下來,但不再與安在天同志發展感情了。如果說文藝作品一般是歌頌具有自然情感的人的,《暗算》中,自然道德感的代表人物阿炳與黃依依,塑造得很可愛。但《暗算》也塑造了安在天同志這樣一個組織人的形象。”

  “在自然人與組織人的激烈沖突中,我們似乎也理解了組織人的行為邏輯。安在天同志是不會鬧情緒的、安在天同志是不會感情用事的,他是真正顧全大局,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在于達成組織的目標。組織人的最重要基礎是信仰,沒有信仰,人都是會順從自己的自然感情的。只有在崇高的信仰的基礎上,人才能壓抑自己的感情,把自己變成一部機器上的螺絲釘,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一個事業沒有組織人,幾乎斷無成功的希望。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自然人都是鬧情緒的天真小孩,只有組織人才是能克制自己達成使命的成年人。安在天同志就是一個從不感情用事的組織人。”

  “至于林有成沒有寫的第三部分捕風者,其實林有成有說過,捕風者就是地下工作者,也就是組織人的行為方式。像《風聲》里面的顧曉夢,還有《潛伏》里面的余則成,他們都是在做捕風者的事。如果沒有一大批把信仰放在自己生命之上的組織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組織人是遠遠比自然人自覺與完善的人。”

  “因為就這一點,《暗算》揭示了我純潔性的一面。在自然人與組織人激烈的沖突中,我們看到了歌名的邏輯、組織人的邏輯,以及組織人的信仰與犧牲精神,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歌名者的精神追求。《暗算》不是簡單化地謳歌諜戰歌名,也不是一部傳統教育作品。但實際上它為那些為郭嘉的誕生而犧牲生命的仁人志士作了一個最有力的辯護。一代組織人的理想主義行為,不是簡單的文字就能描述的,尤其是歷史是非常復雜的,理念也是非常復雜的。”

  “像林有成筆下的安在天同志就是我們真正的理想主義前輩……”

  很顯然,張偉的這番言論也是相當有道理的,自然也就會有人開始深思和討論。

  其實這些也是文學評論家們有提過的事,林有成《暗算》這部的最大優點在于,贊頌革命歷史英雄的技巧或者說手法有歷史性突破,聽風者主角阿炳和看風者主角黃依依都不是員,這就突出了人民群眾在歌名歷史中的重要作用。

  “張偉同志說得沒錯,其實我也非常認同,而且我認為真實是這部作品的最大優點,畢竟真實才具有巨大感染力。“”

  “《暗算》屬于歌頌我們新傳統的作品,它的優點就在于潛移默化,在意識形態語言,尤其人物語言方面,甚至刻意打破八股式臉譜,好些人的臉相很中性,看不出是好人壞人,加上故事情節關于諜戰,寫得當然精彩。另外,我非常認同張偉同志所說的,捕風者的故事林有成早就寫了,顧曉夢個余則成都是捕風者,他們是真正有信仰的同志,這其實也是在區分少數人與多數人,少數人是有信念的,多數人是有寄托的……要多數人有信念,不僅沒可能,恐怕也沒必要,但是一個社會里的少數人沒信念,整個社會就會貧血,虛飄飄得像失去舵手的航船,在大海上一會兒被西風吹向東邊、一會兒被東風吹向西邊……”

  很顯然,這位文學評論家的評論其實是有些敏感,但也是大實話,因為這也就像是之前有些人跑到國外去一樣,被西風吹著一窩蜂追仿國外的月亮,而國外的月亮實際上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多數人都不清楚。

  文學作品的研討會就是如此,一些內容交流碰撞,在這個九十年代,觀點碰撞還是非常激烈的。

  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文學評論家質疑和抨擊一些文學作品,甚至還要抵制。

  當然,現在對于林有成的這部《暗算》大多都還是推崇的贊美。

  “林有成的這部《暗算》也許一開始就起關于聽風和看風,至于捕風就是神秘的未知,在這里面我認為林有成《暗算》的看風者的經典性遠遠超越了另外一個篇章,堪稱諜戰文學作品史上的孤絕之作。所謂孤絕,即不能無一,難能有二。即使將這一篇章從整部中抽離出來,獨立成一部作品,它依舊可以巍然獨立,自成經典。”

  “因為林有成的這部看風者包含了一部有解的數學密碼和一部無解的愛情密碼。其實,整個故事的敘事也是一部密碼,既有明碼,也有暗碼,它介于有解和無解之間。我個人認為以為,看風就是一部奏鳴曲結構的交響詩,濃郁的音樂性或許是解碼這部經典的一把秘鑰……”

  “我很認同,另外我覺得《暗算》也是在講人活天地間,不可能不遵從社會運轉的規則,不可能不被某種既定的觀念影響,愛情也難超越,婚姻更不必說。701就是各種生存規則和理念的集中體現者,都毫不例外地深入人心。安在天和黃依依也不得不遵從規則,但他們骨子里又都是不折不扣的另類。黃依依是名目張膽的另類,安在天是光明磊落的另類。他們之間有一部只有他們自己可以讀懂的密碼。就算安在天在郭嘉、責任、信仰的觀念世界里浸潤多年,就算他義無反顧地要把自己禁錮于亡妻的靈前,一旦到了真正的危急時刻,真正的生死一線,他還是會毫不猶豫毫不含糊地做出抉擇,并且對那些世俗觀念說:我不在乎這些。問世間誰能誰敢欣賞黃依依,安在天。問世間誰能真正地破譯安在天的心靈密碼,唯有黃依依。”

  這些觀點和看法都十分深入,很顯然這樣的作品研討會就是會討論得更加深刻。

  當然在這之外,還是會有最重要的問題出現——

  “有成,我其實真得很想知道,原本《暗算》到底有沒有捕風者得部分,如果沒有封禁,會不會有?”

  很顯然,這個問題是在研討會上問林有成最多的問題。

  雖然讀者和評論家們會有不同的看法,但現在既然作者本人也在研討會上,又怎么可能不會問一下林有成這位作者本人究竟是怎么想的。

  但是林有成也一如文學創作里面的藝術手法——留白,并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

  就像《邊城》最后,那個人還會不會回來,這個答案只有讀者自己心里去想了。

  林有成也沒有給出答案。

  京城,就在文學圈還在討論林有成這部神秘不可知的《暗算》這部諜戰的時候,冬天也悄然來臨。

  這一刻的留白,留出了整個京城白茫茫一片。

  這樣的冬天一如往常,但似乎要更加寒冷,刺骨的寒意隨著凜冽的風如刀子一般刺骨地肆虐開來。

  也如《暗算》這部神秘驚人的諜戰,形勢波瀾詭譎,而整個世界的形勢都隨著北方的那個國家突然之間倒下,一時間也變得暗潮涌動。

  1991年12月初的那一天,有很多事不一樣了,但卻是如另一個時空的軌跡一般發生的事情,很顯然一只微不可察的蝴蝶即便是扇動了翅膀,也不可能對那個龐然大物有所影響。

  “真得沒想法啊,北方那個老大哥居然一夜之間會——”

  張偉坐在林有成正房里面,喝著熱茶,和林有成也忍不住聊起了更北方發生的事。

  可以說,現在但凡是看報紙的群眾就會知道北邊老大哥的事,當然這樣震驚全球的事發生,自然也就會引起無數的討論。

  因為這件事對整個世界都真得太有沖擊性了!

  林有成聽見張偉這句話,又望了一眼四合院子里面那白茫茫的雪,寒意依舊襲來,點了點頭,說道:“是啊,有誰又能想到呢?”

  話雖如此,但是很顯然林有成是知道的,不過這樣的事他怎么也不可能隨便說的。

  他知道答案,但也僅此而已。

  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一些,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緊張,寒風如何凜冽,現在四合院子里面還是一片寧靜與祥和。

  1991年,就要過去了!

  請:m.badaoge.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