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八百二十三 努力開始變得有用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陳群很早就確定劉備不單單是一個強悍的戰將,在政治層面,劉備也堪稱是一個政治的天才。

  他只一個能夠提出正兒八經政治改革并且付諸實施的政治天才,所以他才認為劉備有輔佐和跟隨乃至于付出一部分利益的價值。

  當家族不看好劉備的時候,陳群力排眾議,要跟隨劉備,并主動前往雒陽追隨他,當家族質疑劉備的政策的時候,也是陳群力排眾議,要求家族付出一些利益,繼續跟進劉備的腳步。

  如今,看到了劉備提出來的戰略構想,他心里癢癢的,很想立刻就看看劉備是怎么構想未來的改革的,于是他立刻告辭,像是抱著寶貝一樣的抱著這份計劃書離開了劉備的書房,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科舉和九品官人法,陳群對這兩個名稱很感興趣。

  過去的選官任官制度是察舉制,現在則是科舉制,那么這個科舉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懷著期待和疑惑,陳群翻開了面前的本子,開始認真的閱讀。

  哦,原來科就是科考的意思,舉就是根據科考的結果來選拔優秀人才的意思。

  總體來說就是摒棄察舉制度中那種靠人推薦來做官的制度,摒棄掉孝廉選人才的制度,而將東漢帝國在漫長的時間中對察舉制度所打的一系列補丁給補強、扶正了。

  察舉制度發展到后面,也不是最開始的那種完全靠著地方郡守刺史選拔人才來任用人才的方式,而是逐漸引入了考試的概念和復核的概念。

  對于朝廷來說,從第一次發現察舉上來的人才有點貓膩的時候,考試就是必然會出現的應對措施。

  地方有自己的小九九,朝廷也不是傻子,也不可能那么輕而易舉的就把中央的高級政治資源隨隨便便交給那些關系戶,他們自己也有關系戶,你地方來的土老冒算老幾?

  而當年左雄所引入的公府復試制度,也正是東漢朝廷對察舉制度的缺陷做的最大的一次針對性補強,也是正兒八經的提出了用考試制度來考驗人才的可能性。

  只不過在大環境沒有得到改變的前提下,補丁再強,終究不能挽回大局。

  劉備經歷過完整的察舉周期,經歷過公府復試,對其中的彎彎繞和游戲規則非常了解,深深地明白這里頭的貓膩,所以對這個制度已經失望透頂,不打算繼續維持。

  但是左雄所推出的這個公府復試的概念卻給他以靈感。

  與其另外創建一個制度,為什么不把這個最強補丁給扶正使用呢?

  都是要選拔人才,左雄顯然也是意識到了讓人來選擇和讓考試結果來選擇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異,所以才會提出公府復試的制度。

  既然公府復試這個考試的制度已經在東漢帝國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印記,那么干脆就把公府復試制度給史詩般的強化,更新迭代出全新的打法讓考試徹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

  大家別看出身,別看家世,別看年齡,別看相貌,一張卷子,幾十道題目,考一考,都來考一考,憑本事見真章。

  能通過考試,我們再來談論其他,通不過考試,就別給我口花花。

  把其他所有的外部因素都給排除掉,全都給我來考試。

  這樣做其實對于朝廷來說好處是非常之大的。

  被玩壞的察舉制度不僅不能確保孝廉們的道德水準,也不能確保他們的智商水準,使得朝廷同時面對兩大難題,不僅需要面對人渣,也需要面對學渣。

  一個不小心學渣和人渣湊在一起,朝廷就爽了。

  科舉考試制度則解決了后一個困難,使得朝廷面對的難題減少到了一個,對于人才遴選的難度瞬間下降百分之五十,由此成為重大的人才遴選創新,為朝廷減少了大量的人才選拔成本和后續管理運營成本。

  一個人的道德水準至少是有點主觀色彩在里面的,誰來看都是值得商榷的,不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是智商是一個相對客觀的因素。

  一場考試不夠,多考幾次,總能把最聰明的一群人給選出來。

  至少,沒有讓癡呆做官員的風險。

  至于道德,那就要靠律法來約束了,這不是人才選拔應該過多考慮的事情,如果這也需要人才選拔過程來考慮的話,人才選拔的過程就太過于繁瑣了,而律法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威懾作用了。

  從朝廷的執政成本來考慮,用考試選拔人才是最節省的方式,無論對人才選拔的過程還是之后的“售后服務”所需要付出的精力成本,相較于察舉,都是非常重大的優化。

  因此,劉備舉辦這一次吏部的內部考試,其實就是在為選人制度的革新做準備,在積累經驗,在探索模式,在修復bug,準備為接下來的全面改革做鋪墊。

  考試內容,考試方式,評分方式,評分標準,以及最后的選人環節的標準,這些都需要商討,需要實踐。

  而這一切都在本次的吏部內部考試中得到了一些解答,劉備從中汲取了很多經驗,修復了很多bug,找到了很多改善這一政策的空間。

  比如全國學生數量較大,朝廷用不了那么多人,所以要分段考試。

  因為考生的身份主要限定在州學和太學之中,所以在科舉考試開始之前,先在州學內部舉行第一次考試,號為“州考”。

  州考由朝廷學部派專人負責監督和組織以及評分,試卷和評分環節都是學部專員主持,通過此次考試的學生才能前往雒陽參加第二次考試。

  這樣不僅可以遴選出優秀的學子,也能讓一些本來就希望不大的學子少花一點錢,不必花費那個功夫跑到雒陽空歡喜一場。

  第二次考試原則上也是遴選考試,號為“選考”,將各州的優秀學子們聚在一起進行再一次的面對面比拼、正式大考,選拔出來最優秀的一批人參加第三次考試。

  第三次考試將由皇帝劉備親自出題、監考,號為“君考”,即在君王面前進行的考試。

  這場特殊的考試所考驗的不單單是學子們的學術水平,更多的,還有考驗心理素質的意思在里頭。

  在帝國最高統治者、萬王之王面前完成考試,在他的注視下完成考試,甚至有可能作答的時候,他就站在你身邊,盯著你的卷子,甚至可能會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舉動……

  這種情況下,如果心理素質不過關的話,發揮失常是很有可能的。

  在皇帝面前發揮失常……

  嗯,結果一定很酸爽。

  如此三次考試結束后,由皇帝本人和學部專家一起評判入選者和入選者的名次,評定出最優秀的前三名與其他各名次的入選者,人數在原則上不設限,根據朝廷的實際需要做彈性處理。

  最后,皇帝本人還要抽時間對所有入選者做最后一次的“面試”,親眼看看自己選拔出來的人才們,也要讓這些人才們親眼目睹皇帝尊容,見到皇帝本人,與皇帝本人交談。

  雖然說面試原則上不淘汰入選者,但是如果面試表現的非常差勁,也會影響此人在之后的仕途。

  正式選拔完成之后,可以在雒陽城人流最多的地方張貼“皇榜”,將科舉考試最終的入選者公示天下。

  除了這個分段考試的規則之外,對于這個制度的設計和改善,劉備也是下了苦功夫的。

  比如考試題目的比重,判定分數的標準,分數的組成部分排名的重要性,以及面試環節的一些至關重要的問題的詢問等等,深度參與到本次人才選拔過程中的劉備從中發現了不少問題,做出了不少對原初計劃的改善。

  他甚至想到了要為距離雒陽比較遠的地方的學子們提供旅途、住宿補貼的事情,又提出了要在雒陽修建廉價的考生公寓,用低廉的價格出租給考生,以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思考到了這些非常細節的問題上。

  然后對于考核之后的一些事情,比如名次排定,給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聽上去挺好聽,就是不知道劉備對于這些名稱的設計是出于什么樣的標準了。

  不過這些都是細枝末節的問題,無傷大雅,想怎么弄,主要還是看劉備這個皇帝的個人想法。

  陳群更加關注的還是考試本身的一些制度設計和標準,以及最后這個皇帝監考、皇帝面試的制度設計。

  這很明顯是突出了皇帝本人對人才選拔的重視程度,可是親自監考和親自面試,這說起來,屬實是有點過于重視了。

  陳群不知道劉備這樣設計的意思是什么,不知道有沒有深層次的一些想法,但是不管怎么說,這個制度至少能保證皇帝本人知道自己選拔出來的是一些什么人,也會讓這些新人認識皇帝,加強了彼此之間的聯系。

  或許,也有點微妙的作用?

  陳群沒有細細的思考下去。

  因為最重要的顯然不是這些表面上的東西,最重要的,是這個科舉體制之下,律法規定所有人,只要是大漢子民,只要能進入州學和太學,那就都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

  陳群知道,劉備安排各州設立的州學,包括太學,對于求學者的資格審查來說都是相當寬松的。

  基本上除了確實能上的起學的,就算是農家子弟,家里沒什么錢,伱愿意上,也能給你上,不僅不要錢還出錢補貼你,請你來上學。

  涼州州學辦了七八屆了,就有大量農家子弟因為劉備設定的這個規矩而得以免費入學,家里幾乎都不要承擔什么費用,只要愿意讓一個可以作為勞動力的子弟進入州學為國家服務就可以了。

  因為很早成就的這套體系,現階段整個第三帝國的官僚體系之中,涼州人的占比開始緩慢上升。

  這就是先發優勢啊。

  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內,涼州人一定會在帝國中上層占據一個相當的數目,開啟一個涼州人的輝煌時代,然后隨著全國各地州學的跟上,這個時代才會緩緩的過去。

  而更重要的是,劉備的這一套入學、學習、考試的模式,把做官的途徑全部收納入了一個體系之中,在這個體系之中,沒有出身、家世等等諸多過去非常講究的東西,只看一個標準——學習能力。

  用這一個標準,強行抹平了所有出身和家世等等重要的外在因素,讓士族子弟、豪強子弟和最貧弱無能的農家子弟同臺競技,競技項目還是只有一個——考試。

  這對什么人最有利?

  當然是農家子弟。

  那些從前根本沒有學習、做官的一絲一毫可能性的農家子弟,他們是人數最多、受益最大的群體,通過這個制度,他們得以跨越那道名為家庭出身的鴻溝,直接抵達他們過去無論如何也無法抵達的朝廷。

  朝廷與他們之間的聯系建立起來了。

  而在此前,與朝廷建立聯系的是士族。

  再不濟,也要是地方上響當當的豪強才能和朝廷產生聯系,分享一點政治權利,從事農務的庶民與此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關系的。

  然而這個科舉制度一下來,至少從理論上來說,庶民一朝登天的可能性已經具備了。

  只要通過科舉考試,就可以成為統治階層的一員,就會從根本上和過去發生巨大的轉變,身份上也將和他曾經需要仰望的人對齊,不再是一個需要仰望別人的人——至少從身份上來說是的。

  這個政策,直接把選官的對象從士人擴大到了全體國民的范疇之中,強行抹平了士人與其他社會階層的差距,只要你是個漢帝國的子民,登記在冊了,只要入學了,只要努力學習,就有考取功名的可能性。

  努力,這個從未被士人所在意的詞匯,這個曾經被人忽視、嘲笑、抵制、不認同的詞匯,將在新體制之中發揮出意想不到的關鍵性作用。

  過去講究命,現在不一樣了,要講努力了。

  所以,這個制度真正運行起來的話,可能真的會給這個國家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啊。

  如果真的推動起來的話,現在官員集團能夠對這個制度發起質詢、疑惑和反對嗎?

  有這個能力嗎?

  應該是沒有的。

  經過了度田法令之亂以后,成規模的反抗者已經不存在了,政治意義上的對立者也不存在了。

  劉備的皇權通過這場戰爭空前擴大且蔓延到了這個國度的每一個角落,三十萬精銳大軍的強度就是他權力的強度。

  無法戰勝三十萬精銳漢軍的存在,是無法反制他的政策的任何反對者,都無法明目張膽地抗拒他的要求。

  是的,他是一個溫和的、講道理的人。

  但是這樣的前提,是建立在他如果不愿意,就沒有任何人可以強迫他的基礎之上的。

  這種溫和、講道理的現象,對于某些人來說,可一點都不友好。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