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八十七章 西征大宛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茫茫西域,數千里黃沙之地,星羅棋布地分布著大大小小數百個國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與其說是國家,還不如說是部落,凝聚上萬人口便可自稱為大國,行霸一方。

  那位寫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詩人趙翼曾在廿二史札記中寫道:“故國恒以弱喪,而漢以強亡”,說中原王朝都是因衰弱而滅亡,唯獨漢代在末年仍然強大。

  其實在原本的漢末,所謂的強大不過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遠無當初班定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氣概了。

  不過這一時空,有了歐陽龍的優秀表現,倒算是名副其實了。

  自他復通西域以來,不但將各強國的實力打壓至極低水平,還給西域都護府開拓了大量稅源,為后續的繼任者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尤其是前任都護張溫。

  不過,世事變遷,在西域執掌多年,賢明鐵血的張溫被調回漢朝國都了,換來一個新的都護,最重要的是聽說都護府中的數萬精騎也一起調走了,而新任都護也就帶來五千余騎兵。

  于是,各國的心思又開始活泛起來,畢竟他們被漢人壓制太久了,雖然不敢明著反抗,但是試探一下新任都護的脾氣和實力還是可以的。

  這不,大宛國便驅逐了西域都護府派遣的使節,理由是對方要求增加汗血馬上貢數量的任務他們無法做到,而漢使竟然辱罵國君……

  其實理由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理由,重要的是想找理由反抗。

  不過,大宛也不是自己獨自出來扛旗,他們暗地里聯合了貴霜、烏孫二國,又探得都護府內兵力空虛,這才有了公然叫囂的底氣。

  消息傳至它乾城,董卓大怒,隨即親自率軍征討大宛!

  出發前,他和李儒有過溝通,畢竟有了這個得力的女婿擔任都護府長史,整個都護府對西域各地的管理才算是正常的運轉起來,也才讓董卓可以安心的出征。

  李儒對于董卓的決定也是支持,甚至推薦了自己新發掘的人才隨軍參謀,他還早就與通絲國交涉過,想要打擊大宛、烏孫等國好樹立新任都護的威信,雙方聯合之下取勝也是在意料之中。

  畢竟他就算再有能力,要想在西域扎根,還是要亮出足夠的實力才行,現在大宛國自己跳出來就是一只好“雞”,打幾下用來儆猴在好不過了……

  只有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李儒的施政也才能通順。

  ————

  蒼涼的沙丘旁上,眼看著一簇兵馬揚塵而奔,軍容驍健,鐵衣硬甲寒光凜凜,刀戟雕弓殺氣騰騰。

  如今雖是冬季,氣溫較低,不過西北漢子的適應力還是極強的,此時行軍也可出其不意。

  那為首的一個壯士,頭戴銀胄,身披鎖甲,胯下一匹馭風駒倒吊著一雙怒眼,似要把眼前的黃沙全部吞噬。馬主人一手把控著韁繩,一手摸向身后掛著的箭壺,抽出一支特別的箭來。

  “傳令兵上前!”

  那大漢叫了一聲,便有數騎沖出軍陣,前來聽令。

  那漢將箭交到隊長手中:

  “你持我都護令箭飛馬速行,前驅貴山城,告訴軍民人等,爾等上官罔顧漢令,欲行反叛,王師將至,必不可安。若能知天命,順天意,則不可追隨叛首,送了身家性命!”

  傳令兵領命前去。

  大漢隨即大喝道:

  “既如此,斥候前出哨探五十里,大軍依次前進!”

  隨著董卓的呼喊,軍威漸盛,所有的人馬都加快了腳步。

  他們的軍隊以兩千飛熊軍和三千羌兵為主,校尉牛輔、郭汜,護軍董孝隨行出征。

  飛熊軍以勇武為長,俱以烏油盔罩頭,身上黑森森全服披掛著鑌鐵玄關甲,手中緊握斬鐵剁銅的長刀,跨著黑毛青鬃的健馬,來去如風,猛如熊羆,故而稱“飛熊軍”。

  那三千羌兵尤擅騎射,皆屬族中壯勇,即使是馬下功夫,也不是一般軍健能敵。

  羌人不同于中原士兵,作戰往往有自己擅長的兵器,勇力強悍的便持鐵槌、銅锏,功夫嫻熟的便用長槍、手戟,目力遼遠的便使用硬弓、勁弩。

  董卓有意讓他們在行軍配合演練,以圖訓練出專門的軍陣來,發揮最大的效用。

  這是董仲穎最意氣風發的時候,他狂馳了一段路程,一路也不曾看見鎮甸,入眼盡是黃沙。回頭能看見人處,唯有那赫然豎著“董”字大旗之地。

  他絲毫沒有停下馬步,朝隊列后呼喊:

  “劉艾!”

  一個年輕人加快馬速,來到他身邊施禮道:

  “主公!”

  這便是李儒臨行前推舉的俊才,剛從京兆尹遷徙而來,董卓令他為隨軍祭酒。

  祭酒一職相當于后世的顧問,董卓令他任此職也是存了些考教之意,畢竟女婿李儒實在太忙,身子又弱不宜隨軍,這西域如此之大,也是需要另外的人隨時給董卓出主意。

  見劉艾跟近,董卓笑問道:

  “我等遠離朝廷,縱馬邊關,可比不得那班公卿大夫享福,每日里上抗風沙,下敵軍馬,過得是刀頭舔血的日子,你說,這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啊?若論尋常想法,總要趨利避害,與其沙漠受苦,不如沃土安生啊!”

  劉艾回答倒:

  “主公,凡有一利,必有一弊,有戡平叛亂之功,安民定國之德,方可穩享榮光。主公如今遠離朝堂,正好避免了那班盤根錯節的士族掣肘,可以放開手腳,好好建立一番功業了!”

  董卓又問:

  “哦?依你之見,我們這次出征大宛,是十拿九穩?當真沒有難處?”

  劉艾又答:

  “主公,此戰勝與不勝,要看想取得怎樣的戰果。若欲破城滅國,實則難矣,亦不能服眾。但若要借此立威于西域,還是大有可為的,想必長史亦是此意。”

  董卓對于自己所問的問題,內心也是有自己的答案的,只是想聽聽這新提拔上來的劉艾會如何回答,如今看來還算不錯,沒有上來就是一頓吹捧。

  這劉艾本是東漢皇族的末枝,到了他這一輩,早已沒落,不過李儒說他這身份將來在政治上或有大用,留在身旁可作奇貨可居。

  董卓見他說得有些見地,便想再試探試探,讓他繼續提些建言,誰知還真得到了意外之喜!

  劉艾接著向董卓提出了自己的方略:借助西域各處的對手操練自己的強軍!

  偌大的西域,是天然的練兵場,比起飛熊軍和羌兵,那些西域各國士卒的戰力顯然并不強悍,這對練兵是適宜的,可以一面提高戰斗經驗,一面能產生優秀的老兵。

  古代戰爭,士卒的兵甲裝備和老兵的比例是影響軍隊戰力的主要因素。裝備可以花錢砸,而經驗豐富的老兵可是砸不出來的……

  在戰場上,老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但自身戰力強大,還可以輔助教導、組織新兵,老兵多的部隊對于各類情況也能提前判斷,并做出一些準備,經驗多了甚至可以形成軍隊的特殊戰法和軍魂!

  而如果在成軍之時就總是陷入惡戰,是很難留下參戰經驗豐富的老兵的,那樣不但不利于訓練強軍,反而會導致軍隊實力停滯不前。

  實際情況也正是這樣的,在另一時空,漢朝末期實力強勁的軍隊就只有西涼軍和并、幽二州的邊軍,因為他們都是在常年和游牧民族較量中錘煉出來的。

  董卓聽了劉艾的建議,非常贊同,于是讓他負責大軍的后勤,保障軍隊正常運轉……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