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八百一十八章 又一個顛覆認知的史實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班固?”

  聽到朱祁鎮嘴里蹦出的這個名字,張瑩眨了眨眼:

  “班超他哥,班馬組合的那個班固?”

  朱祁鎮笑著點了點頭:

  “沒錯,就是那個班固。”

  張瑩立馬不說話了。

  如果《永樂大典》中記錄的那段內容出自班固之手,那么資料的權威性就不需要質疑了。

  班固乃是漢朝時期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便是赫赫有名的《漢書》。

  《漢書》是一部漢朝的正史,共分紀傳、表、志、傳等四部分,其中班固負責紀傳部分的撰寫。

  整部書以其精湛的文學技巧和深入的歷史研究,成為了中國史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盡管后世很多人認為《漢書》有些流水賬,行文間也有些阿諛奉承之色,但其中有些說法其實是有失偏頗的。

  班固當初在修《漢書》的時候曾經被舉報過私修國史,于是漢明帝下詔扶風郡收捕,班固被關進京兆監獄,書稿也被官府查抄。

  “私修國史”罪名很大,譬如同郡人蘇朗曾被人告發偽造圖讖,被捕入獄后,很快就被處死了。

  而這件事背后本質的原因在于皇權交替,所以班固在被放出來后對于漢代官方的評價略有保守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譬如《漢書》開篇便將劉邦吹的神乎其神(其實本質是為了體現劉邦后代漢明帝的英明神武),很多看劉邦不爽的人就看不下去了。

  此外,《漢書》與《史記》在匈奴資料方面有高度重合,并且對李陵、霍去病和衛青三人的評價也都有所出入。

  因此李、霍、衛三人的真愛粉和黑粉便各自以《漢書》與《史記》為憑打嘴炮,從幾百年前打到了后世的互聯網都沒分出勝負。

  《漢書》也好《史記》也罷,有相當多的‘黑料’其實都是出自另一方的夸大乃至抹黑。

  因此單純從史學貢獻上來說,班固其實是一位排名非常靠前的史學權威。

  更別說《永樂大典》的編撰者在摘錄資料的時候同樣也會進行考證,雙重保險之下這篇資料的可靠程度還是無需質疑的。

  某段困擾史學界許久的未解之謎,如今就這樣順利被揭開了謎底,這也算是《永樂大典》價值的一大體現吧。

  看著一臉感慨的張瑩與王通,朱祁鎮的手掌又往后方的展柜攤了一下:

  “實際上在《永樂大典》出土后,類似古滇國的情況還不在少數。”

  “另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咱們身邊的九號展柜,展柜內放置著16冊《永樂大典》,在整個展廳里算是單位密度最大的展柜之一。”

  “這部分《永樂大典》中記載著《史記》的遺篇,其中也記錄了一個可以顛覆很多人認知的歷史真相。”

  摘錄班固記錄的《永樂大典》位于八號展柜,存留有《史記》的《永樂大典》位于其隔壁,這也是國博方面刻意為之的小彩蛋。

  《史記》。

  這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古代典籍之一,被列為四史之首。

  其中記載了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系統的總結了春秋戰國至漢初以來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對諸子百家思想進行了高度概括。

  《史記》前后歷經十六年才完成,乃是華夏歷史上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全書52萬余字,對后世影響極大。

  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不過遺憾的是,后世看到的《史記》內容,與原本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區別,這些原本沒流傳下來的內容便被稱為《史記》遺篇。

  因為與班固不一樣,班固在寫《漢書》的時候對于官方多有贊譽,但太史公秉持的卻是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筆下毫不留情。

  例如在寫到漢武帝時,他身為漢武帝的朝臣,對于漢武帝的過失絲毫沒有隱瞞。

  他甚至直接了當地揭露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祀,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行為,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

  司馬遷的這種做法,觸怒了漢武帝和朝廷。

  所以,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成書后,漢武帝看后大怒,限制了朝臣閱讀的范圍,僅限于朝廷上層的一部分人才能看。

  同時,對于司馬遷在《史記》中有損于自身的記述,作了大量刪節和敘補。

  注意,這部分可不是什么民科的猜想,而是同樣被記錄下來的歷史事實——在《后漢書.楊終傳》中記載:“.以終深曉《春秋》,學多異聞,表請之,終又上書自訟.后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余萬言。時太后兄衛尉馬廖,謹篤自守,不訓諸子.”

  另外衛宏給《漢書舊議》這本書作注時也曾經說道:“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

  因此后人看到的《史記》與太史公的原本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出入。

  后世唯一能確認的就是褚少孫續補過《史記》,所以你會在《史記》中看到很多褚先生曰這樣的內容。

  隨后朱祁鎮引著張瑩王通二人來到了九號展柜邊,指著其中的書冊說道:

  “不過幸運的是,太史公的外孫揚惲保留下了部分《史記》的抄本。”

  “這些抄本從朱元璋開國后便被收錄到了明朝書庫之中,姚廣孝在編撰《永樂大典》時將其加注到了《史記》所在的卷冊之中,直接備注為《史記》遺篇。”

  “我們的超算在錄入《永樂大典》的同時還運用了AI篩查,雖然如今的AI手段還不完全成熟,但識別到遺篇這種字眼的時候還是很輕松便把它分類了出來。”

  “后來在金陵大學的翁同教授以及其他幾位史學家的研究之下,我們最終確認了這部分內容正是《史記》遺篇。”

  張瑩這才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隨后這姑娘又想到了什么,對朱祁鎮問道:

  “朱先生,那您說的歷史真相是”

  朱祁鎮思考了幾秒鐘,出聲問道:

  “兩位,你們在讀高中的時候,應該都學過《阿房宮賦》吧?”

  “《阿房宮賦》?”

  張瑩微微一愣,旋即大腦里的某個記憶瞬間便被激活了: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不得不說。

  《阿房宮賦》的文筆確實斐然,即便高中畢業接近了十年,張瑩此時依舊能背出很長很長的一段內容。

  朱祁鎮靜靜聽完張瑩的介紹,雙手極有風度的負在了身后:

  “《阿房宮賦》能被摘錄至《古文觀止》,其辭藻文筆自不必多說。”

  “不過這篇文章的本意乃是在于勸勉,因此它其實脫離了一個事實,那就是.”

  說道這里。

  朱祁鎮抬頭看了眼張瑩與王通,緩緩說道:

  “歷史上的阿房宮,嚴格來說其實并不存在——它只建成了前殿地基的一半。”

  張瑩頓時一臉問號:

  阿房宮并不存在?

  那當年項羽燒的是什么?

  自己高中時背誦的又是啥玩意兒?

  看著一臉難以接受的張瑩,朱祁鎮亦是輕輕一嘆:

  “是不是很難接受?但這就是真實的歷史。”

  “其實如果你們百度阿房宮這個關鍵詞,在百度百科有關阿房宮介紹的第三點建筑布局的開頭處也可以看到一句話,考古發掘表明,阿房宮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注:這是真的哈,不信的同學可以先去搜一下)

  “所以史學界很早就確定了阿房宮并不完整,只不過對于具體的程度有所爭議罷了。”

  “有些專家認為阿房宮只建成了前殿地基,有些專家則認為灃河一帶的建筑連基地都沒修繕完全,如今看來后者要更加正確一些。”

  張瑩聞言沉默了足足好一會兒,忽然從兜里翻出手機,打開了搜索欄。

  朱祁鎮見狀倒也沒有制止,畢竟這姑娘并沒有開閃光燈拍照,尚未觸發參觀規則的底線。

  張瑩很快打開了百科上的相關內容,手指下滑了幾下,很快便看到了朱祁鎮所說的那段話: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在當時天下賦稅繁重、民不聊生和戰事危急的狀態下,阿房宮工程即使不停工,也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施工下去了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趙高作亂.二世既死,阿房宮最終完全停工.阿房宮雖然沒有完全建成,但其部分附屬建筑“阿城”等仍然存留了很長時間.

考古發掘表明,阿房宮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199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對阿房宮進行了調查和認可,將其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  “基址”

  看著手機屏幕上的這些文字,張瑩眼中浮現出了一絲茫然。

  如果說古滇國的事跡只是填補了某些歷史上的空白,那么阿房宮這事兒就有些沖擊張瑩的認知了。

  倘若此時徐云能出現在這里,他多半也會感慨一嘆。

  實際上。

  近些年教育界中也有很多聲音在提議從課本中移除《阿房宮賦》——當然了,這種聲音和那些移除《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反賊不一樣,提出者主要是一些歷史學家,而且他們的理由確實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他們認為《阿房宮賦》會讓很多高中人產生一種阿房宮是一座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完整建筑的錯覺,這在史學角度上算是一類錯誤科普,很多人在知道真相后都會產生一種與張瑩類似的茫然。

  但另一方面。

  教育部對于這個提議同樣很糾結——伱們說的都對,但《阿房宮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卻同樣不容忽視,它的文學影響力是要大于歷史真實性的。

  試問課本上那么多大長篇,有多少能和《阿房宮賦》一樣讓人在離校十幾甚至幾十年后都能背上那么幾句?

  大概也就《出師表》、《滕王閣序》等有數幾篇可以相媲美了。

  更重要的是。

  《阿房宮賦》是一篇借古諷今的勸勉文,在如今這個時代背景下將它從書里移除,就很容易在網絡上出現一種官方想要閉塞言路的節奏。

  因此綜合角度考慮,《阿房宮賦》這篇文章就這樣在爭議中留在了課本上。

但單純從史學角度上來說,《阿房宮賦》的確有點失真——文章里描寫的有關阿房宮繁華的段落全是杜牧的YY,歷史上的阿房宮確實就只打了個地基蓋了幾面墻罷了  順帶一提。

項羽燒的其實也不是阿房宮,根據2002年的考證,秦王宮也就是咸陽宮遺址的土壤有大規模被火燒的現象,所以這位楚霸王燒的應該是咸陽宮  真正把阿房宮推平成平地的乃是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宋英宗趙曙,他將阿房宮遺址改成了農田。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

  當這則消息被國博公開到網絡上以后,勢必又會引起一陣網民們的討論。

  不過網絡上再熱鬧都與朱祁鎮這個數字人沒啥關系,此時此刻,這位數據人又把張瑩王通二人帶到了另一處展柜面前。

  “眾所周知。”

  來到這處展柜之后,朱祁鎮輕咳一聲,緩緩說道:

  “比起某些只有兩三百年歲數的小年輕,咱們的老鄰居霓虹勉強也能算是個有些歷史的文明。”

  “但在霓虹的文明史上,有一段歲月顯得非常空白,這段空白被稱之為四世紀之謎。”

  “不過今天過后,這段謎題可以被揭開了——我們在《永樂大典》的114卷第514頁中,找到了有關霓虹缺失的四世紀記載。”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