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200章:我的天,詩還能這樣寫……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你是謫仙人啊!!!”

  謫仙人是什么意思?

  謫就是被貶。

  仙人就是仙人的意思。

  謫仙人,那就是被貶下凡塵的仙人。

  “乖乖,這個謫仙人的稱呼也太大了吧。”

  “我好像記得當時講賀知章的時候,賀知章并沒有說這一段啊。”

  “那是陳凡老師沒有說,畢竟當時賀知章才是主角。”

  謫仙人這個詞。

  可謂是將李白的名氣推至一個讓人無法啟達的地步。

  “好像陳凡老師之前說過,李白是太白金星轉世,所以又字太白。”

  “我靠,他不會真是仙人轉世吧。”

  “這當然不可能啦。”

  理智來說。

  什么仙人轉世,各種出生異象之類在歷史當中見得太多了。

  這種東西,大多都是假的。

  或者不是大多,而是全部都是假的。

  所以有一些比較冷靜的看客,都覺得謫仙人這樣的稱呼有一些夸大。

  不過。

  就在賀知章稱李白是謫仙人時。

  陳凡卻是恭敬的朝著賀知章做了一個鞠。

  隨后開口念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這是《蜀道難》的第一句。

  與之許多的詩句不一樣。

  李白的詩,他不只充滿著無比的想象力。

  他對于格律句式平仄押韻……都是完全打破。

  正如這一句。

  這是五言還是七言?

  這是七律還是五律?

  這又哪里押韻?

  但不管這是五言還是七言,也不管押韻還是不押韻。

  陳凡這一句一念,只是瞬間便將人們好像拉到了青天之上。

  但陳凡這會兒并沒有停下,他繼續念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首《蜀道難》。

  說是詩。

  但其實是采用律體與散文相加創作而成。

  整篇詩句,文句參差不齊,筆意縱橫,豪放灑脫……雖然沒有具體的形式,但卻比任何形式更為出彩。

  而這樣的詩句念出。

  所有看客,觀眾,學者,教授……他們已經完全的目瞪口呆。

  “尼瑪,這是什么詩句?”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一個字,爽。”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兩個字,很爽。”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三個字,太他喵的爽了。”

  “這是六個字了。”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好爽啊……”

  幾千年來。

  中華不知道流傳了多少詩句。

  幾千年來,中華不知道出現了多少詩人。

  不少人以為,自己算是對于唐詩多少有些心得。

  哪怕就是一些沒有心得的,多少也算是看過或者是讀過很多的詩句。

  可是。

  當李白這首《蜀道難》一出,他們才發現,原來此前他讀的詩,全都白讀了。

  但這并沒有結束。

  聽著陳凡飾演李白念出來的《蜀道難》,一邊的賀知章撫摸著下巴的胡子,眼睛里面無限的欣賞。

  陳凡再次念道:“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有些詩。

  可能一兩句就達到詩的高潮。

  有些詩。

  可能一句話就點名了主旨。

  但李白的詩。

  他的大氣,他的豪放,他的想象力,他的句式,那可是一波接著一波,一浪接著一浪。

  一波未停,一波又起。

  這也使得整個的詩句表現出一唱三嘆,連綿不絕,說不出來的爽快,說不出來的淋漓。

  只要閉上眼睛,腦海里面,全都是這篇《蜀道難》。

  “這首詩,我服了。”

  “我也服了。之前我以為詩魔在詩詞藝術這一塊可以說是一個巔峰了,沒想到,我錯了。”

  “是啊。我太喜歡白居易了,雖然后面杜甫出來,雖然我也認可杜甫是詩圣。但杜甫表現出來的更多是現實主義手法。但在詩詞文字藝術性上面,我還是覺得長恨歌與琵琶行稍稍高那么一籌。但現在,我才發現。白居易引以為傲的詩詞藝術性,卻在李白面前完全的崩塌。”

  “這不對怪李白,他是謫仙人啊……”

  “各位同學,詩圣杜甫的現實主義手法將詩歌的境界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他讓唐詩不僅僅只局限于藝術表現手法,而是推出了一種新的描寫當代,反應現實的題材。”

  “這種題材不僅僅讓詩的意境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而且從詩歌當中,我們也能與歷史相結合,讓我們對于當時的年代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

  某中文系班級群里。

  導師此前看完杜甫之后,一時若有所思,將自己的感受發到了群里。

  而就在這時。

  群里一位學子卻是說道:“導師,您快看央視1套。”

  “怎么了?”

  “央視1套正在直播唐詩何止三百首。”

  “我知道……不過暫時我在思考問題,沒有時間看。”

  “導師,您還是看看吧。因為我們覺得,當詩歌中的藝術性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有的時候,我們可能連詩歌的現實主義也都不會記得。”

  “同學們,老規矩,今天的晚自習,還是給大家播放《唐詩何止三百首》。”

  “這一期講的是李白,大家一邊看,一邊自己做好筆記。”

  “對了,記得挑一首詩背誦哦。”

  老師還是與之前一樣,在晚自習的時候,給同學們布置著作業。

  只是。

  當耳邊傳來《蜀道難》中一系列的詩句時,老師再也坐不住了,大聲的說道:“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我的天……同學們,給我背,給我狠狠的背。這首詩,明天一定給我背下來。”

  這會兒。

  老師的聲音已經有一些破音。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央視1套后臺。

  看著陳凡在舞臺上朗誦的《蜀道難》,央視1套所有工作人員已經全部站了起來。

  是的。

  他們與普通觀眾一樣,

  同樣被被陳凡這首《蜀道難》給震得腦袋短路。

  而如果這個時候你看到央視1套此時的收視率時,那估計這會兒短路還得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15個點。”

  “16個點。”

  “18個點。”

  “20個點……”

  央視1套除了新聞聯播,除了大年晚會……何時有過如此的收視率啊。

  但現在。

  《唐詩何止三百首》創造了一個奇跡。

  只是。

  《蜀道難》這一首詩仍沒有結束。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有的一些文章,詩句,他似乎天生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

  不管是背,還是念,更或是朗讀……他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爽感。

  這種爽感從內而發,一時激發而出。

  哪怕陳凡此前讀過這一首詩不知道多少遍,但這會兒再朗讀一遍,仍是感覺無比的心中暢快。

  這哪里是朗讀啊。

  這比之任何大保劍……也爽快多了。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此時的陳凡。

  似乎已經完全化身于李白。

  在李白所寫的蜀道里面,陳凡穿越了時空,來到了古蜀道上。

  他見到了古蜀國開國的歷史。

  他看到了太白山上的鳥道。

  他看到了六駕龍車飛奔而過,一時遮天蔽日。

  他更看到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雄風。

  而就算是這一些都經歷了一遍。

  到最后,你還是仍不得感嘆一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哈哈哈。”

  “哈哈哈。”

  “李白小兄弟,你果然是謫仙人。”

  一邊的賀知章哈哈大笑。

  謫仙人之名……徹底進入到了萬眾看客的腦海。

  “剛才體驗了一回李白,如果不是時間有限,真想一直穿上那一襲白衣……”

  與賀知章分開。

  陳凡重新換回了主持人的身份。

  與之同時。

  掌聲,又是瘋狂來襲。

  “只是可惜,雖然李白有大才,但在經過賀知章推薦之后,李白苦等許久仍沒有消息。后來,李白還在元丹丘的推薦之下見到了玉真公主,并獻上《玉真仙人詞》。但可惜,仍沒有消息。無奈,李白只好再一次離開長安。”

  很多人的一生未必有這么幸運。

  哪怕就是號稱謫仙人的李白,同樣也不是一帆風順。

  “回到家里的李白過得并不好,因為之前許氏去世,所以李白又與一位劉姓女子同居。可同居后不久,這位劉姓女子便覺得李白即沒錢,又喜歡喝酒,還喜歡吹牛,更有些狂,于是就離開了他。他不得不回家照顧孩子,而就在這一年的下半年,長安傳來好消息,此前他拜訪的賀知章與玉真公主的推薦終于發揮了作用。一道玉旨,宣李白進京……”

  說到這里。

  陳凡笑了笑:“在這里,我不經想起當年孟郊登科后的喜悅,我也不經想起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欣喜……這一次玉旨召李白進京,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做為如此豪放的李白,他聽到這一個消息,又將如何?”

  說完。

  一邊的陳凡便已離開。

  隨之而后。

  鏡頭里面,卻是再一次出現李白的身影。

  白酒的香味讓李白舔了舔嘴唇。

  院子里的黃雞正歡快的吃著地里的谷粒。

  而屋子里,正燉著肥肥的黃雞。

  小孩子們笑笑哈哈拉著李白的衣衫。

  但之前那個看不起李白的劉姓女子,已不知道在哪。

  不過接到圣旨的李白,也得再一次啟程。

  這正是: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叮囑了一翻子女。

  又交待了家里的仆人。

  謫仙人推開院門,大笑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