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10、張璁上疏再論禮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既然朱厚熜無法反駁,遂只得咬緊牙關,將眾人題奏留中不發,如此也就意味著,毛澄等人奏本石沉大海,不會再有批復。

  當然朱厚熜也不會就此了事,當奏疏留中第二日,便遣派鮑忠秘密聯系張璁,不過得到回信卻只是耐心等待。

  時間一點一點劃過,轉眼便到正德十六年九月。

  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南直隸、江北、淮、揚諸郡自正月開始不雨,福建福州等府不但干旱,且癘疫盛行,府縣官病死者四十余員,軍民死者無算。

  緊急之余的朱厚熜,立馬將查抄江彬、谷大用、張永等正德佞幸家產,發放賑災。

  另外再發內帑銀三十萬,補給甘肅、寧夏、延綏三鎮以年例久欠,導致地方發生饑民。

  京城早就有了順天府,四處煮綠豆湯、搭建涼棚,是故京城自入夏以來,倒是沒有百姓因中暑而亡,而其他省份便沒有這么好事情。

  朱厚熜如此酷刑,自然受到文武群臣,包括勛戚、宗室在內所有人不滿。

  因此上奏抗議此事,稱《大明律·卷第18·刑律一·賊盜·監守自盜倉庫錢糧》、《大明會典·卷之186·例律第九·刑律一·盜賊·監守自盜倉庫錢糧》上錄定罪,皆只是「監守自盜,40貫統;枉法贓,80貫絞;不枉法贓,120貫止杖100,流3000里;恐嚇取財,準盜論加一等,不得財杖刑;私用民力1名,笞40,罪止杖80。」

  至于《御制大誥續編·第六十·克減賑濟》所錄,鄭州知州康伯泰貪一千一百貫,原武縣丞柴琳貪二百貫,河南布政使楊貴貪七百貫……張巖五百貫。

  然太祖皇帝,對于此次處罰,僅僅只是將康伯泰、柴琳、耿士能、王敏、謝毅、弘彬、杜云昇、張宣等緝拿鞠問,至于張宣等勛戚子弟免死充軍,其余人處死而已。

  而此次居然如此嚴苛峻法,有失仁德之意,請皇帝遵循祖宗成法,以免官不聊生。

  當然,百官反對僅僅只是嚴法,對于懲戒貪墨之事,可沒有任何一個人敢阻止,哪怕是勛戚也不敢揚言停止糾察貪污。

  然而朱厚熜卻開天荒,自議禮之事后,再一次不聽群臣勸諫。

  如此群臣皆不同意情況之下,只得將剝皮實草之刑擱置,而是只命錦衣衛查貪墨、懶政等官員,凡有證據者,即刻捕入詔獄鞠問。

  隨著圣旨發放,錦衣衛緹騎四出,配合科道官員,嚴格將賑災糧款發放。

  可饒是如此,貪墨之事總是無法消除。

  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貪墨與資家剝削想法,在此處皆是雷同。

  雖然旱災來臨,百官沒時間顧及大禮議之時,使得朝廷暫時陷入安定狀態,但風雨依然不會因為小小干旱而停止。

  在近兩個多月時間里,科道官員互相彈劾,梁儲、毛紀、蔣冕、楊廷和、毛澄、王憲,王陽明連在野的王瓊等人也未曾逃過。

  有的罪名是勾結朱宸濠,有的是攀附劉瑾,有的是江彬同黨、有的是真有其事。

  至于朱厚熜,則聽從張璁建議,暫時掩鼓息聲,穩坐釣魚臺,看群臣之間互毆,順便繼續維護與張太后感情,沒有再次提及大禮議事件。

  畢竟此事與朱祐樘有許些關聯,若是楊廷和趁這個機會聯通后宮,朱厚熜想要在這場戰爭取得想要戰果,必然無法得償所愿。

  所幸朱厚熜本已有打算,經過一番甜言蜜語,加之重賞張鶴齡、張延齡二人,幫助朱厚熜說話,張太后便沒有與楊廷和聯手之意。

  時間一直持續九月下旬,通政使司收到張璁清查皇莊近況,以及《大禮疏》。

  通政使俞琳不敢壓制奏本,急忙將張璁此疏呈遞司禮監,由司禮監轉送至廣寒殿。

  正在廣寒殿享受著紅袖添香的朱厚熜,見到內侍走進,揮了揮手將任蝶衣趕到后殿,開始打開張璁奏本仔細觀看。

  良久之后,朱厚熜長吁一口氣道:“張璁果然不負我,有了這本奏疏,我看楊廷和還能說什么?”

  蓋張璁所言,一一推翻楊廷和、毛澄之前所舉例子,且有理有據。

  題奏上稱“孝子之至,莫大過于尊親;而尊親之至,又莫大于以天下奉養。

  今上登基之后,即命朝臣議定追尊圣考,以名正言順之理,奉迎生母,以達奉養大孝。

  而今朝議言陛下由小宗入大宗,當稱孝平皇帝為‘皇考’,改稱興獻大王為‘皇叔父’,興獻王妃為‘皇叔母’,不過只是拘泥于漢定陶王、宋濮王故事,為人后者為人子,不得顧念私親。”

  “然而天下豈會有無父母之國?《禮》有云:‘禮非天降,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

  “至于朝臣所言,漢哀帝與宋英宗,此固然為定陶王、濮王子,但漢成帝、宋仁宗皆是早有預立,嗣養于宮中,如此才算為人后。”

  “故而師丹、司馬光之論,只可用在當初,然今孝安皇帝嗣泰陵十六年,從未有立皇儲,直到山陵崩殂,執政大臣依照《皇明祖訓》,遵遺詔,迎取皇上,入繼大統。”

  “遺詔有云:‘興獻王長子倫序當立!’當初詔書未曾有‘孝平皇帝之子’,更未曾預立儲君,養宮中,確定為陛下繼位,如此又怎能與前者共論?”

  “興獻大王已薨,倘若改稱‘皇叔父’焉知九泉之下,可得安寧?

  今圣母之迎,稱‘皇叔母’則屆時必定以君臣之禮相見,可世上豈有臣母之義?”

  “宋儒程頤有云:‘《禮》曰:長子不得為人后!’且夫興獻大王惟存萬歲一子,為了利天下,而成為人后,只怕是為人子者,無父母之義。”

  “固然皇帝紹承基業,由孝莊皇帝所傳,但只需尊其親則可,可若嗣泰陵,而絕本親則不可。”

  “臣嘗聞儀禮者稱,孝平皇帝有德澤在不可絕嗣,然孝莊皇帝便可絕嗣邪?執意拘泥于‘大宗不可絕嗣’之文,臣想問正德皇帝非大宗?

  既然正德、弘治二帝皆為大宗,明良皇帝又該繼何人之后?若是繼泰陵,則正德皇帝絕嗣,若繼正德,則弘治陛下絕嗣。”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