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五百一十三章有背景是真的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隨著永寧伯從開封府城離去,宣大各部兵馬也陸續返程。

  魏知策、李際遇、袁時中這一路走京畿,沿官道經順德、真定、保定三府北上,過紫荊關、馬水口直入宣府鎮保安州。

  山西總兵李輔明與張廣達的朱雀營一路,他們走軹關徑,沿官道經平陽府、汾州、太原府北上,先入山西,再入宣大。

  而大同總兵王樸這一路走太行徑,沿官道經澤州、潞安府、沁州、遼州、太原府北上,也是先入山西,再入大同鎮。

  三路大軍,浩浩蕩蕩地踏上了返鄉之路,每經過各州縣城池的時候,都有許多當地官紳登城觀望,也有許多地方百姓出城觀看。

  不論是勇毅軍,還是大同軍,又或者是山西軍,他們都恪守軍規軍紀,沿途遇城不入,更不滋擾經過的村寨莊屯,就算有時候采購些軍需物品,也都是平賣平賣。

  但是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小插曲……

  在山西的澤州、潞安府,以及平陽府的南半部,有許多的商鋪、店家拒收勇毅軍的軍票,他們只認現銀,以及各家銀號的銀票,即使宣北銀號的銀票也行,就是不要勇毅軍的軍票。

  對此,張廣達、李輔明和王樸都十分氣憤,他們認為是宣大三鎮的血腥殺氣,還沒有飄到山西南面來,所以這些商家才會如此猖狂。

  不過,氣歸氣,畢竟勇毅軍的軍規軍律擺在那里,他們也不敢真的做出過格事情來,最終還是以隨軍攜帶著的銀錢和銀票結了賬。

  其實,對于這種情況永寧伯張誠也是早有預料。

  對于這一現象的存在,永寧伯并未感到忿怒與焦急,在他看來自己發行的軍票和銀幣如今已經在宣大三鎮通行,具有了存在的基礎。

  而且,遼東地方的軍頭、商號也都對勇毅軍軍票和銀幣給予認可,尤其是勇毅軍鑄造的銀幣,更受大家的歡迎。

  現在,通過這一次的援剿河南行動,永寧伯更是將軍票和銀幣打入了開封、河南、歸德三府,并且在黃河北岸的彰德、衛輝、懷慶三府,也受到了一些當地大商號的接納。

  畢竟勇毅軍的官將和戰士們消費能力驚人,就算是在行軍沿途的暫時停歇,其購買力也是相當強的了,更別說在其駐扎地啦。

  而且,最為重要的一點勇毅軍采購軍資,雖然從不賒欠,但如果不認軍票的話,他們就只采購一些急需物資,其他的都到認軍票的商號去采購。

  正是因為這一點,河南大多地方的商號、商鋪,只要是稍微大一點的,都對軍票十分認可。

  因為,這些軍票到了他們的手里,也并非是無用的廢紙,他們可以用這些軍票去宣大購買當地特產,尤其是勇毅軍各處工坊出產的好物件。

  只不過,一些小商家、小商鋪對此心存疑慮,他們其實也是聽信了身邊那些世家大戶們的謠傳,又或者受到了他們的威脅,才拒絕收取軍票代替銀錢。

  最壞的當屬那些世家豪族和鄉紳官吏,他們不敢當面硬剛永寧伯的大軍,卻在私底下小動作不斷,一面相互勾結,串聯起來詆毀永寧伯聲譽,一面動員起各自身后的暗藏勢力攻訐永寧伯和勇毅軍。

  而更為可恨的便是,他們自己名下商號承認軍票,這邊收了軍票轉身就去宣大采購緊俏的商貨,可另一方面又大肆造謠,聲言軍票就是一張廢紙,逼迫那些小商鋪不認軍票。

  在勇毅軍的一些將領看來,他們此舉幾乎等同于宣大地方上那些通奴商家之行徑,完全可以按照通賊之罪來論處。

  但永寧伯不發話,他們也只能私底下發發牢騷罷了,完全拿這幫子惡豪劣紳沒有一丁點的辦法!

  隨著宣大一系各路官軍的陸續撤出,河南地方上的糧草供應壓力登時減輕不少。

  但無論是各處官道上,還是通航的河道上,車隊、船隊依舊絡繹不絕,且各車隊、船隊大多配有武裝護衛,他們有的是鏢行護衛,有的則是自己商號的青壯護衛。

  而在各家鏢行之中,牛勝的宣威鏢行可是占了大頭,非但京畿通往宣府、山東、河南各條線路,大多被宣威鏢行掌控,就連河南境內各條商路,宣威鏢局也都插上了一腳。

  有背景是真的好——正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啊。

  宣威鏢行背靠著永寧伯這棵參天般的大樹,各地官府在明面上自然是不敢過分為難,而在武力方面更有宣府鎮勇毅軍在背后撐腰,就連鏢行里的鏢師、護衛、快手,哪個不是戰場上見過血的狠茬子?

  他們的業務范圍也很廣,不論商貨、還是人員,都可以護送,甚至還給一些官紳仕宦、地方豪強富戶做保鏢,干看家護院的活計。

  宣威鏢行與元隆昌車馬行相輔相成,車馬行開到哪里,鏢行就開到哪里,如果沒有別的生意,鏢行就專門做車馬行的護衛。

  不過,在山西、京畿、河南等處還有一支護衛力量,那就是勇毅軍的戰士們——不過這個待遇可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只有那些與勇毅軍關系密切的商號,才能享受到勇毅軍戰士的親自護送。

  至于別家商號,除非是特別貴重的商貨,又或者是大筆的金銀細軟,才會花大價錢請動勇毅軍戰士來護送。

  河南與山西、陜西、京畿、山東、南直隸等省交界處,多設有鈔關,對進出河南的商貨、人員行查驗稽核之事,既收取商稅支持河南剿賊所需,又能阻止夾帶走私。

  但永寧伯也深知不能“竭澤而漁”的道理,他在河南施行的“通稅制”,既只需在任意一處鈔關核驗繳稅后,其他鈔關查驗稅單后,便不再繳收商稅,只是依規查驗罷了。

  這些種種在別省都是不存在的,只有河南這個已經被闖王李自成霍霍得千瘡百孔的地方,才能讓永寧伯這般折騰。

  不過,隨著軍屯逐漸開設起來,再加上“減租減息”制度的強力推行,河南省內目前官軍控制的地方,也是漸漸穩定了下來。

  失地、無地饑民陸續消失不見,他們大多被各地軍屯消納,也有一些轉為勞工,在各處挖渠、修路,甚至是鑿山挖礦、采石,只為了混一口永寧伯施舍的熱粥和饃饃,好讓自己活下去。

  請:m.xvipxs.net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