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93章 朕親自去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吳彥帶著大明軍到達了南京城外十里處,而后讓大明軍駐扎待命,他自己就帶著二十多個隨從侍衛,到達了南京城外五里處,石達開的中軍之中。

  不是沒有人勸阻,認為吳彥這樣做是示敵以弱,很有可能讓石達開反水。

  可吳彥雖然不是真正的獨裁者,也會聽取他人的意見,但是這種懷疑他武力值的意見,他選擇了直接無視。

  別說是石達開這十多萬人了,就算是把全世界十億左右的人全都弄過來,甚至是把全世界所有已經制造的炮彈炸藥什么的弄過來,也不可能殺死吳彥。

  使用佐德人物卡一飛沖天。

  別說是打死打傷他了,打都打不到他。

  “陛下!”

  石達開聽說吳彥來了的時候,下意識的就覺得不可能,而當吳彥真的出現在他的視線中,而且真的只帶了二十多個隨從侍衛的時候,他除了震驚之外,又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

  這一聲陛下喊的情真意切,比之他最開始喊洪秀全天王的時候還要用心。

  至少洪秀全是絕對不敢只帶著二十多人,就跑到他的中軍之內。

  吳彥看到周圍跪倒一片,還有繼續擴大的態勢,就直接說道:“傳令下去,軍中見我可以不拜。”

  石達開趕忙傳令。

  “石將軍,你準備的如何了啊?”

  吳彥并沒有去主帥營帳,而是站在中軍營地的入口處,直接對著石達開問了出來。

  “回稟陛下,末將已經準備就緒,即便是最壞的情況,也可以在三日之內攻下南京城。”

  石達開其實很希望出現最壞的情況,也就是韋昌輝根本沒有投降的意思,只是拖延時間。

  那樣的話,他就有攻占南京城的功勞了。

  “三日?”吳彥問道:“為何有此信心啊。”

  之前吳彥給石達開的時間是半個月,而現在只剩下十二天。

  石達開信心滿滿的說道:“因為陛下身在末將軍中,只要豎起龍旗,末將手下軍兵必然士氣高漲,不可阻擋。”

  好馬屁。

  旁邊同樣也震驚于吳彥就這樣跑過來的李鴻章,在心里贊嘆了石達開一聲。

  他不知道的是,石達開說的其實是真話。

  御駕親征本身就能夠提升軍隊的士氣,更何況是吳彥這個武力天下無雙的大明武帝呢?

  更何況,吳彥還有千古一帝的技能。

  “那朕就在你軍中等上三天。”吳彥說道:“若是今日午時三刻之前,南京城內沒有嘩變,你就直接攻城,到時候,朕的龍旗必然會在你軍中豎起。”

  吳彥原本是沒打算來的,但還是有些不放心石達開和韋昌輝。

  千古一帝雖然有統御力加成的技能效果,可石達開才投在他手下沒幾天時間,而韋昌輝更是暗中投靠,忠誠度就算是有增幅也不會高。

  所以他選擇過來坐鎮。

  以他之前展現過的武功,石達開必然清楚有所異動的下場,而城內的韋昌輝要是沒有按照約定抓住洪秀全,打開南京城門的話,他在這里坐鎮,也能夠讓石達開的部下戰斗力有所提升。

  總是要打的,那就要趁早打,趁早搞定。

  清廷那邊雖然有雷以誠和勝寶這兩個臥底,朝堂之上也有吳彥的內應在,可終究是不能完全斷絕清廷抄后路的可能性,也沒法打消清廷趁機攻打東京城的可能性。

  “末將遵命。”

  石達開帶著吳彥進入了中軍營帳,開始耐心等待前軍以及探哨們傳來的消息。

  在這一過程中,吳彥略微好奇的問道:“石將軍,聽說你的武功也不俗,不知修煉的是什么武功啊?”

  石達開說道:“回稟陛下,末將修煉的武功叫大開碑手,名字雖然取的很大,其實不過是江湖上的三流掌法而已,不值一提。”

  吳彥笑了笑,說道:“展示一下。”

  石達開沒有任何猶豫,讓人搬來一個喂馬用的石槽,翻轉過來之后吐氣開聲,一掌打在了上面。

  一指厚的石槽底部,在瞬間裂開。

  吳彥滿意的點了點頭,他能夠看出來石達開所用的這個什么大開碑手,確實是江湖上的二三流掌法,但這個二三流,卻是《笑傲江湖》電影版里面的二三流。

  放在這個世界,也是一流的掌法了。

  畢竟這個世界的武力值高低差其實很嚴重,武功高的像是趙無極能夠練出先天罡氣,或者是蘇燦連成降龍十八掌。而原劇情中僧格林沁那個考武狀元的侄子,卻只會國術級的武功。

  還是那句話,內功近乎于絕跡。

  “外功掌法罷了。”吳彥說道:“取紙筆來。”

  立即有人奉上紙筆。

  石達開被吳彥打擊了一句之后,卻滿心歡喜,因為站直了身體的他,能夠看到坐在營帳主位矮桌后面的吳彥,正在寫寫畫畫。

  怎么看,都像是一本武功秘籍。

  不過石達開并沒有忘記他的主要任務,不斷催促探哨和前軍回稟消息,并和幕僚將領們進行分析判斷。

  用了十分鐘的時間,吳彥就寫出來了一本武功秘籍,這讓他又產生了一個想法:回去之后,把鋼筆也發明出來,圓珠筆不行,技術難度暫時還是有點太高了。

  毛筆的書寫速度是不如硬筆的,這一點應該不存在什么爭議,畢竟毛筆太軟了,而眾所周知,想要書寫頻率更快,那就要更硬。

  “石將軍。”吳彥指著身前攤開,正在等墨跡干涸的幾張大紙,說道:“這兩門功法分別叫做大摔碑手,和十三太保橫練金鐘罩,你拿回去好好修行。不過,今日時間太短,這十三太保橫練金鐘罩,只能給你寫出前八重功法,后續的等回到東京城我再給你,你也可以在軍中挑選有天賦者,傳授前四層功法。”

  有了金剛不壞體神功之后,吳彥就看不上十三太保橫練金鐘罩了,再加上他之前也傳給了很多人,所以不介意傳給石達開收買人心。

  至于大摔碑手,則是正兒八經的少林寺七十二絕技之一。

  這個世界雖然也有少林寺,洪日慶還不知道從哪弄到了九陽神功什么的,但少林寺的七十二絕技,已經徒有其型而已,缺少了關鍵訣竅很難練成。

  吳彥有七十二絕技的修行訣竅,都是他做和尚換回來的。

  雖然他自己因為功法沖突練不成,可傳授給他人卻沒什么問題。

  “謝陛下傳功之恩。”

  石達開激動不已的拜謝,他早就聽說吳彥練的就是十三太保橫練金鐘罩,練到最高境界能夠無視火槍。可這門功法除了吳彥的嫡系之外,無人能夠得到傳授。

  清廷那邊之前也拿到了這門功法,但卻只有前四層而已。

  而現在,吳彥一出手就給了他前八重的功法秘籍,后面的不給也不是因為時間不夠寫出來,而是因為他還沒有立功。

  石達開命令親自卷起了墨跡已干的幾張紙,交給了自己的心腹看管之后,就動力十足的想要攻打南京城。

  可午時三刻還沒到,他有一種滿身力氣無處使的感覺。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前軍終于來報。

  “南京城內發生混亂,南城門已經大開,韋昌輝的人出城來報說洪秀全帶著人逃跑了。”

  “跑了?”

  石達開當即問道:“洪秀全往哪個方向跑了,帶了多少人?”

  既然韋昌輝是真的投降了,那攻占南京城這個功勞肯定就沒了,剩下的也只有活捉或者殺死洪秀全這一個功勞了。

  “兩萬人左右,往太平府方向行去,還有近一萬人斷后。”

  太平府就是后世的蕪湖。

  石達開略微沉吟之后,就在心里嘆了一口氣,因為他知道他追不上洪秀全了。

  一萬人斷后是小事,難搞的是洪秀全帶的那兩萬人,也可以分兵斷后。

  再加上對方肯定是急行軍,而他率兵追擊的時候,又不知道對方的具體位置,需要不斷的查探,肯定會影響追擊的時間。

  “陛下。”

  石達開看向了吳彥,說道:“末將請命,領兵三萬追擊洪秀全。”

  吳彥問道:“你多久能夠追上?”

  石達開回答道:“要是洪秀全不分兵斷后的話,最多三日,末將就能夠活捉洪秀全。要是洪秀全分兵斷后的話……末將需要十日。”

  “時間太長了。”吳彥說道:“你集合兩千騎兵給我,我自己去追。”

  其實吳彥是想一個人去追的,雖然說窮寇莫追,可洪秀全肯定不是窮寇,只要找到確定洪秀全的位置,吳彥就能過狙殺了洪秀全。

  就算是洪秀全躲在軍中不露頭,吳彥也有把握直接沖進去軍中斬將奪旗。

  但對方畢竟有兩萬人,真的四散奔逃起來,吳彥也不知道該追誰。

  然而就算是吳彥要帶兩千騎兵,石達開、李鴻章等人也紛紛勸阻了起來。

  “陛下,萬萬不可啊。”

  “陛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陛下萬金之軀,怎可輕易追擊窮寇呢?”

  面對勸阻,吳彥反問道:“你們難道沒看過我當年發的檄文?”

  石達開和李鴻章都愣住了。

  他們兩個當初看到吳彥立國時發的檄文,第一個反應都是嗤之以鼻。

  特別是那一句‘大好頭顱今猶在,不見天下取頭人’,這兩個人那個時候都想成為取下吳彥頭顱的取頭人。

  然而現在,卻都成了吳彥的手下。

  “石達開,你要抗命?”

  吳彥面帶笑意的問了一句。

  石達開慌忙說不敢,而后也是不再猶豫的直接下令。

  吳彥又說道:“你幫我把南京城看好了,更要約束手下不得擾亂民眾,還有那韋昌輝的手下,不管是誰,只要敢擾民或者是趁機作亂,你都有當場格殺的權力。”

  石達開回道:“請陛下放心,末將已經準備了三千人的監軍隊,必然幫陛下看好南京城,等待陛下凱旋歸來。”

  騎兵其實早就已經準備就緒,畢竟隨時都要打仗,南京城外還有不少太平軍需要騎兵應對,以防止在攻城的時候被人打了個側面或者背身。

  然而此時南京城門已經大開,太平軍軍心徹底渙散,所以這些騎兵就沒多少用處了,此時分出兩千精銳也沒用多長時間。

  集合完畢,吳彥就帶著他的二十多個隨從侍衛,以及這兩千騎兵就直接沖向了平安府的方向。

  一馬當先的吳彥,看到了前方已經到了平安府地界的洪秀全心腹兵馬時,就出聲喊道:“豎起朕的龍旗。”

  早有準備的隨從,當即從懷中掏出了疊好的龍旗,另有幾個隨從分別拿出了兩三節桿子,幾匹馬并行的過程中,十幾節桿子就組成了一根長桿,龍旗也裝在了上面。

  一個天生力氣就很大,又把十三太保橫練金鐘罩修煉到第五重的隨從侍衛,騎著馬,扛著長桿的時候竟然能夠保持長桿豎直。

  龍旗迎風招展,獵獵作響之時,吳彥身后的兩千騎兵士氣高漲,而看到了龍旗的太平軍,卻全都膽寒。

  “太平天國……就亡在平安府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