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五十七章:史書上寫的是‘吃人’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四十家丁分做兩部,一部分人手持火繩槍,一部分卻是手持燧發槍。

  兵卒們將長槍豎在地上,從火藥袋里掏出一個小竹筒,拔掉塞子,將火藥倒入槍筒里,然后用通條壓實。

  一枚圓形小木片被推入槍膛,這種木頭出自南方,最是結實,縱然只有指頭肚大小的一個圓,確能抗住火藥的沖擊。

  子彈是鉛丸。

  在這個時代,全世界都在使用鉛彈作為子彈。

  為了不使火藥泄漏,兵卒們需要用通條將子彈錘的微微變形,剛好堵住槍膛。

  如此一來,因為子彈契合槍膛,使得子彈的射程更遠。

  竇逐北仔細的看著,在這一步驟上,雙方都是沒有差別。

  家丁們幾乎是同時裝填完了子彈,所花費的不過是幾個呼吸罷了!

  竇逐北臉色一變,他再次被這群家丁的強悍給震驚了。

  這裝填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要知道火繩槍時代,縱然熟練的射手,一分鐘也只能裝填、射擊三輪,偶有一二頂尖的,也不會超過五輪!

  而面前的四十個家丁,最慢的一個,怕是一分鐘之內也能射擊四次!

  竇逐北變了臉色……

  他可是一直在摸著自己的脈搏計時呢!

  他死死的盯著現場,區別要來了!

  火繩槍與燧發槍,前半部分的裝填動作都一樣。

  槍膛內裝填的火藥,這時候都過渡到了顆粒黑火藥,而引發藥卻是粉末狀的黑火藥。

  兩種槍械不同的是,兩者的藥池這里有了差別。

  燧發槍的引藥池,要深了很多!

  只見手持燧發槍的士卒,打開了藥池的蓋子,倒入引燃藥,然后將燧石夾上……

  而火繩槍士兵,一樣是將引發藥倒在藥池內,然后將一根火線夾在龍頭上,又掏出火折子吹燃,點燃引線。

  就在此時,區別開始出來了,天上不停落下的雨水,給火繩槍帶來了麻煩。

  不是引線被雨水打濕造成了熄火,就是引藥池的火藥受潮,無法擊發……

  燧發槍都已經擊發了兩輪了,而火繩槍這邊,有士兵竟然還在和雨水較勁!

  竇逐北輕笑一聲,火繩槍的短板暴露無遺啊!

  實際上火繩槍不單單害怕陰雨潮濕的天氣,就連刮風天,一樣是很難射擊的。

  在明末,就有一次與韃子大戰的時候,因為大風,而導致火繩槍失效,從而被清兵大敗的……

  其實這個問題,古人早就想到了解決辦法。

  火槍的發展史,大致可以歸屬為突火槍、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燧發線膛槍。擊發線膛槍,后裝線膛槍,半自動、全自動……

  在火繩槍出現之前,一些制作精良的火門槍上,就已經有了可以旋轉的火藥池蓋子,平時蓋上,戰時掀開,可以用來防風、防漏、防潮。

  這種設計,在東、西方都出現過,但不是主流,之后這種裝置在火繩槍上才變得最為常見。

  但很多時候,技術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明末的情況是——槍炮匠人們,早就知道防止火藥被大風刮走的解決辦法了!

  但是上級官員層層克扣,給予匠人們的資源和金錢,別說制作防止火藥被風刮走的小裝置了,匠人們連吃飽飯都難!

  更別提制造出質量合格的先進火繩槍了。

  文官的漂沒有多么恐怖,在歷史上有一個鮮活的例子——

  朝廷撥給毛文龍的一百萬銀子,到了毛文龍手上,竟然只剩下三十三萬兩!

  這是文官要殺毛文龍,瘋狂彈劾他時,毛文龍大怒,以三連問崇禎“皇上知否”的奏章原文所記錄。

  這還是對一鎮總兵,如此狠的漂沒呢!

  若是到了普通士卒手上,還能剩下多少呢?

  明后期,將領克扣士卒糧餉、官員克扣匠戶糧餉已經是一個無官不做的現象了。

  文官用剝削所得,過著糜爛生活,武將用空餉、兵血所得,培養家丁,作為作戰的主力……

  并且要向兵部官員、監視太監和紀功御史等人行賄,營求升遷或開脫罪責。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改變戰爭的勝敗,已經不是一兩件小技術小發明所能改變的了。

  (作者小小吐槽一句:明史不能看,看得想罵人,掏空了國家,培養出來的寧錦大軍,最后成為了明朝的掘墓人——天下土地,八成都是此部或獨立、或參與打下,送給滿清的!)

  另外,火繩槍上的蓋子也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之處。

  明末火繩槍多達十余種。

  很多槍械的蓋子,都需要槍手手動打開或閉合,這會增加槍手的操作程序,降低射速。

  在緊急情況下,新兵槍手還很可能因為緊張,忘記打開火藥池蓋,導致火繩無法點燃火藥池內的火藥,從而射擊失敗。

  只有很少的一些火繩槍上有較為復雜的機械聯動,在槍手扣動扳機時,火藥池蓋會自動彈開,確保點火正常。

  但這些裝置都無法徹底解決,大風吹走火藥池內火藥的問題。

  畢竟火藥池蓋總是會打開,這會讓風“趁機”吹走火藥池內的火藥。

  要想真正解決,大風天氣里火藥池內的火藥不被風吹走,需要等到將火繩槍發展成燧發槍,或是擊發槍的時代了。

  因為這兩種槍械的“火藥池”都非常深,尤其是擊發槍。

  在應對大風天氣時,不至于像火繩槍那么被動。

  作為一個資訊大爆炸時代,穿越過來的人,竇逐北自然知道火繩槍受天氣影響極大,應變能力也差。

  其戰時擊發率只有不到十分之七,而燧發槍的戰時擊發率能達到百分之八十五左右。

  1834年,英國人測試燧發槍的擊發率時,統計發現在不同天候射擊6000發,燧發槍卻只啞火了922次,遠低于火繩槍。

  與燧發槍相比,擊發槍就更能解決大風天氣里,“火藥池”內火藥被大風吹走的問題了。

  因為擊發槍上根本就沒有火藥池了!

  其尾部只有一個火帽擊砧,用來放置火帽,而只要火帽套在擊砧上,那么擊砧就處于封閉環境下,根本不存在火藥被大風吹走的情況。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