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二十二章 江東二張 謀主歸位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陸衡被涇縣海一般的政務給淹沒之時,終于下定決心要招募一些理政高手來幫助自己。

  首當其沖的目標,就是那‘二張’,張昭與張紘二人,此二人皆是大才,其中張昭在歷史上比較‘出名’。

  此二人都不是,江東本土士人。

  第一‘張’,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現隱居在會稽上虞。

  他的名氣大,完全因為三國演義中把張昭刻畫成了一個懦弱、膽小、怕事的小人,而抹去了,為江東輔佐一生的功績。

  其實張昭完全不是一個懦弱、膽小之人,若一定要找三國時期的人物類比,張昭的性格和境遇其實和一個人非常相似。

  這個人就是袁紹的首席謀士,河北名士田豐,同樣的“剛而犯上”為主所不喜,同樣政策方針與主公背道而馳所冷落!

  張昭性格剛烈、不善于交際,主上一但有過錯,就會直言不諱的諫言,逐漸被孫權不喜慢慢淡出政治核心。

  (這點上還真別說,孫權基本和袁紹是一路貨色,只不過運氣比袁紹好太多)。

  張昭一生的污點,只有赤壁之戰的力主言和,勸孫權投降東漢朝廷,這在歷史上確有其事。

  可張昭立主的是‘投降朝廷’而非曹操,迎曹操這更多的是迎奉,避其鋒芒的成分更多,這卻是后期孫權成熟之后一直在做的。

  即是如此,張昭的內政能力卻是世上頂尖,中期魏蜀吳三國,三個內政代表就是荀彧、諸葛亮、張昭!

  這樣的人才當然要用,而且要重用!

  只需知人善任,讓張昭只管政事,不觸碰軍務即可,當然不是說完全不讓碰,張昭在歷史上其實不止內政,還是能帶兵打仗的!

  張昭這樣的人才,適合做執行者,而不是方針的制定者,其實張昭這樣的表現,與北宋那些還沒有黨爭之時的舊派非常相似。

  其實這政策的選擇,指定實行,考驗的是君主的能力。

  而不是把這黑鍋,直接丟給獻策之人,不然久而久之,就只有順勢拍馬之人,不可能會出現群策匯聚的情況出現。

  另外一‘張’,張紘字子綱,徐州廣陵人、現吳郡由拳居住。

  張紘名聲不顯,可在陸衡看來張紘的能力,可能還在張昭之上!

  張昭是頂級內政之才沒錯,可張紘不但內政,一點也不弱與張昭,而且還是謀士之才!

  歷史上的張紘,是孫策的謀主而不是周瑜!

  孫策每次上陣,去前線必帶張紘!

  可見張紘之謀是當時頂級的,可惜孫策死的太早,能重用張紘之人以死。

  對比張紘在孫策身邊,到被曹操設計調離至許昌,再回到江東前后的情況,就可見張紘的性格不爭、務實。

  孫策死之前,張紘是謀主,也是戰略方針的制定人,與張昭一攻一守,每場戰役張紘都跟在孫策身邊。

  若把孫策陣營,看向同時期的曹操陣營。

  張昭的角色,其實就是‘王佐之才’荀彧的角色,而張紘則是郭嘉的地位,周瑜更像曹仁宗親大將的地位。

  之后曹操怕張紘輔佐的孫策威脅太大,把張紘調離到了許昌,羅貫中寫的程昱謀劃徐庶,從劉備身邊調離到了許昌。

  這一計策的原型,非常有可能是張紘,從這個側面來看,張紘的謀略是威脅到了曹操。

  不過中肯的評價,無論是性格還是忠于漢室,或者是張紘如荀彧一般死忠漢室的人物,有性格或理念的弱點才會中計策,否則若是郭嘉、賈詡絕對不會中這樣調虎離山之計。

  這點也確實考證了,張紘作為謀士,是有缺陷的不如郭嘉、賈詡!

  這里指的缺陷,不是智謀上的缺陷,而是性格或理念上的缺陷。

  如同郭嘉和荀彧二人,都是當是頂級謀士,各有所長,郭嘉善于軍策、荀彧善于內政,這兩位的智謀都是絕頂。

  可荀彧絕對終于漢室的理念,使得荀彧有了致命的弱點,可以被其他絕頂謀士所利用,郭嘉就不存在這樣明顯的弱點,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孫策死之后,孫權接替政權,重用周瑜、魯肅、張昭等人。

  而此時的張紘回到江東后,在十幾年里記錄才寥寥幾筆,這樣的差距猶如一天一地!

  連赤壁之戰,這樣的關于孫吳生死存亡的戰役,張紘竟然一個字的記錄都沒有。

  直到赤壁之戰后兩年,張紘建議遷都建業,才又出現在歷史記錄里。

  等到孫權遷都建業后,張紘還病死在遷都的路上,這位老臣的一生就如此被蹉跎,可以說張紘的不幸,又是被孫家耽誤的人才,也是孫吳的政治結構導致的。

  孫吳的政治結構‘水軍大都督’這一職位重要性,大過丞相一職。

  這個職位結合了大將軍+某主,主管軍事,獨攬大權在一職,可以說除了君主,下位第一人不是丞相而是大都督。

  這個大都督的職位,還是終生制!

  太過于重要與輝煌,掩蓋了其他一切謀士、武將!

  強如甘寧、太史慈這類的絕世猛將,除了個別戰役外,都幾乎沒有出彩之處。

  孫吳既沒有曹操的唯才是舉,也沒有曹操那謀士集團,好似明清時期的內閣制的群人集策,也不像劉備的用人唯親,看的爽、看的喜歡,就使勁的重用總有輪換。

  這樣的制度,一定上也打壓了其余謀士、武將的能力,致使說道江東人才,首當其沖想到的只有四大都督。

  陸衡在處理完涇縣等地,一些必要政務后。

  陸衡準備留下太史慈、呼延贊和周泰,駐守涇縣,而自己則帶著老牛、嚴白虎和嚴輿三人先回吳郡,再拜訪張紘。

  可周泰以親衛大將,不可輕離為由,拒絕了這個命令,一定要陪著上路,無奈陸衡只能讓周泰一起。

  可陸衡還沒出發,就接到手下傳報,王朗的使者,來到了這涇縣,陸衡只能先接待王朗的使者。

  進入議會大廳內,命人請王朗的使者到來。

  不多時,傳令兵帶著一個約三十的中年文士,身穿赤色儒服長袍、頭戴綸巾、眼如丹鳳、眉似臥蠶、唇方口正、一臉正氣。

  文士進入大堂,拱手一拜說道:“余姚虞彬、虞允文見過陸太守!終于見到陸太守了,可讓允文一通好找!”

  原來王朗接到陸衡退守毗陵,孫策奪取曲阿的消息。

  就讓虞允文出使,陸衡協商結盟之事,可虞允文從會稽出發一路北上,終于到了吳郡見到顧雍。

  顧雍卻說陸衡已帶著輕騎隊,南下救援太史慈!

  虞允文無奈,只能跟著南下,到達吳興縣等待陸衡的消息,之后聽聞陸衡大勝奪取涇縣,再次啟程到達這涇縣。

  陸衡心中一凜,虞允文!終于找到你了!不對!聽起來是虞允文終于找到我了!

  陸衡召喚虞允文,就讓錦衣衛尋找下落。

  可是一連近大半個月,毫無進展,虞允文降臨到了會稽郡,而不是吳縣,而且是虞彬字允文,也大大增加了難度。

  陸衡暗自打定主意,想要馬上招募虞允文!

  陸衡開始絞盡腦汁,先旁敲側擊的問道:“不知王太守遣先生,前來此處有何要事?先生在王太守下身居何職?”

  虞允文拱手拜道:“王太守(王朗)昔日與陸公(陸康)交情頗深,昔日孫策勢大!”

  “陸太守退守毗陵,王太守特遣允文,前來與陸太守結成攻守聯盟。”

  “可如今形勢瞬息萬變,不曾想孫策竟然被陸太守打的大敗!退回曲阿!”

  “如今太守勢力與會稽接壤,更要結成同盟,永固兩家之好!”

  “至于允文無官無職,因兄長虞翻擔任會稽功曹,受王太守青睞。”

  “多次聽聞允文提及陸太守,隨兄長諫言讓允文,前來與太守結盟。”

  陸衡聽聞心下大喜:“虞允文竟然沒有官職,也不曾出仕王朗,這樣招募虞允文難度大大降低。”

  “果然系統召喚的英靈,對我陸某人有一定的好感,在陸衡記憶里王朗與我陸家的確頗有淵源,看來這會稽郡有機會不戰而下。”

  陸衡略微思索,整理思緒之后說道:“依稀記得,昔日孩童之年,王叔父曾來廬江拜訪家父。”

  “衡還記得,當年叔父考某學問的場景!”

  “叔父得知,衡喜愛兵法還特地送衡一卷,叔父親自手抄寫六略,至今衡還經常翻閱!”

  “不日,因當侄兒親自前去拜訪!至于結盟一事理當如此。”

  “久聞先生大才,不知是否可為衡解惑一二?”

  虞允文應答說道:“敢問陸衡太守有何事請教?允文自當知無不言!”

  “敢問先生,如今這江東局勢如何?天下局勢如何?某陸某人在這亂世當何去何從?特請教先生!”

  虞允文略微思考答道:“這江東局勢,允文敢大言不慚、不出數載,此江東會盡數歸太守所有!”

  “江東四郡,吳郡本就在陸家等世家掌中之中,丹陽郡太守已取一半,南方劉州牧(劉繇)、朱皓雖有余力,可終非雄主,必被太守所敗。”

  “會稽郡王太守與陸太守淵源頗深,太守之勢在江東此如日中天,可不戰而定!”

  “至于孫策此番大敗,已葬送奪取江東良機,天時、地利、人和,無一均不在孫策而在太守。”

  虞允文頓了頓繼續說道:“至于這天下大勢。”

  “北方眾諸侯只需在意三人,袁紹、曹操、劉備,此三人有梟雄之資,尤是曹、劉二人!”

  “至于南方,非允文小視天下豪杰,陸太守只要殲滅孫策。”

  “荊州劉表、益州劉璋守城之徒爾,亂世之中當有陸太守一席之地。”

  “最后,至于太守何去何從,需看太守之志如何,允文不敢妄下定論。”

  聽到虞允文的一一解答后,陸衡眼一亮,心想正題來了,開口說道:“衡久聞先生大才!昔日家父教導橫時,經常說道余姚虞家二賢才!”

  “才學淵博,可稱當世大儒,仲翔公(虞翻)尤其精通易學、又兼通醫學、文武全才。”

  “允文公飽讀詩書、學富五車、更精通兵法,二人皆是江東俊才,如雷貫耳。”

  “今日得見先生,當知吾父所言非虛,有幸先生在此。”

  衡愿請先生以軍師待之,至于王叔父那,衡因當親自拜訪告罪,只求先生在衡身邊指點一二!”

  說完陸衡一拜道底,拜向虞允文。

  虞允文連忙扶起陸衡說道:“允文,久聞陸二公子賢明,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今日一見名不虛傳,可允文還需斗膽一問,陸二公子志向如何?”

  此問一出,陸衡知道,當下最關鍵的問題來了,這個問題的回答,將直接決定著,是否能夠招攬到虞允文。

  陸衡暗自頗析,歷史上的虞允文,一生死忠于南宋鞠躬精粹死而后已。

  為南宋的北伐大業,兢兢業業、出謀劃策,更是數次在危難之中,挺身而出拯救了江山社稷,明顯是心懷天下之人。

  而且虞允文在歷史上,不是個拘泥之人,治理蜀川大膽使用新政,現在又降臨江東世家,不可避免的靈魂中,會結合到江東士人的秉性。

  又是系統召喚的英魂,先天對某有好感!

  所以陸衡決定,還是不玩什么匡扶漢室那套,曲線救國的屁話,直接表達爭霸天下,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的愿望。

  陸衡暗自心下一橫說道:“如今漢失其鹿,天下群雄逐鹿!”

  “衡出自江東,也立志加入這場盛宴!”

  “如今天下大亂、秩序崩壞、連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衡雖不才愿再構建秩序,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

  那二公子希望構建何種秩序?二公子所用之道?儒家、法家、黃老虞允文再次問道。

  陸衡心下一震,果然要招募虞允文這樣的頂級謀士,不像說服武將那般容易。

  不管了,按自己想法說吧,稍加整理思考后說道:“漢失鹿,雖有帝王昏庸,宦官、外戚、士族斗爭不止內耗嚴重。”

  “還有外患不斷,軍需巨大徭、役兵役繁重,皇權旁落官僚腐敗,又因世家大族壟斷大肆兼并土地嚴重,百姓無法存活。”

  “衡思量略有大概,重新建立秩序、當以雷霆之力、征戰四方、震懾外邦、還天下太平、百姓休養生息、以德育民、以法治國、開民智、育人才、同教化、重農桑、行工商、以科研強國、讓經濟于民。”

  “至于世家大族,土地兼并,此頑癥由來已久,春秋、前秦貴族。”

  “如今世家皆是利益產物,無法避免,更無法根除,若完全除去世家,日后有功之臣也會再次出現,門閥、將門、權貴等等,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

  “即使讓天下所有土地,國有化,也需人管理、耕種,只是變向的兼并罷了,這一頑癥日積月累,猶如慢性疾癥,猶如治理江水,堵不如疏、疏不如泄。”

  “事故應當強精兵,重榮耀,輕門地,震懾四方之地!”

  “宣開疆劈地者,榮耀故里,地歸國有,可借權貴,借于百姓,開拓眼界,免礙于眼前之地、之利,與民爭利再出現兼并土地之情況。”

  虞允文越聽越震驚,之前政策略加推敲可理解,可后面,甚至越說后面的方針都無法理解。

  而陸衡則是,完全浸入自己的思維,絲毫忘記了把許多后世的,國家理念和方針,給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融合到了這個時代,自顧自的說了出來。

  以虞允文的學識和理解,之前的國策已經可以說是治國之道、強國之道!

  其中的難度非同小可,但一旦完成,足以開辟一個盛世,再次建立一個強如秦漢的王朝都不成問題。

  可之后的策略,更聞所未聞,但又感覺之中卻又是正確的,不禁對這個不到雙十的年輕人,第一次產生了看不透的感覺,不過也能得知陸衡之志心下大喜。

  虞允文鄭重一拜說道:“主公在上,主公大才、允文在吳興就聽聞孔文(高岱字孔文)甚贊主公!今日方知主公乃是天下大才,心懷天下,請受允文一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