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心一番暢想,頓覺未來光明可期。
看看幾個同樣是一臉喜氣的兄弟姐妹,李云心甜甜地笑了。
李榆和馮氏,目前雖然有些不堪,但可以慢慢改造。尤其是馮氏。她除了性子太軟,其實沒什么大缺點。
只要把她掰過來,就勝利了一大半。
至于李榆的改造工程,完全可以讓馮氏負責。
至于這幾個孩子,本身都是有主見、有腦子的主兒,也不是那種好騙好欺負的性格。自己大可不必擔心他們會被養成一窩包子。
李希賢已經十歲了,再不啟蒙就晚了。
李云心決定,等到征兵的事兒塵埃落定,就想辦法送李希賢去讀書!
老李家要改換門庭,一直把精力放在了大房身上。
但大房并沒有擔負起這個重任。
李云心覺得,與其指望大房那個木木呆呆的大堂哥李希文,還不如讓各個房頭的孩子們,都去學堂讀書,然后挑選最有天賦、人品也最好的,集中培養。
但這個時代,讀書實在是太貴了。
憑老李家的財力,根本支撐不起這么多讀書人的開銷。
李云心手上現有的銀子,加上李云柔和李希賢這回從于青梅那里得的十兩,已經有了將近五十兩。
看著似乎是不少了,但若是要供李希賢讀書,恐怕也只夠讀幾年而已。
但讀書這種事,是不能半途而廢的。
一旦開始,就要讓李希賢沒有后顧之憂,能夠全力以赴。
不是李云心太過功利,或者不切實際。
實在是,在這個時代、這個世界,普通人的權利是沒有多少保障的。
你家里如果沒有個官場中人做靠山,你賺到的銀錢越多,便死得越快。
甚至可能有抄家滅族之禍。
但若是沒有錢,就完全沒有任何抗風險能力。
隨便來個天災人禍、水旱災害、饑荒瘟疫、征兵打仗、徭役勞役……甚至一場不起眼兒的風寒,就能讓人家破人亡。
所以,老李家改換門庭的想法,一點都沒有錯。
只是老兩口兒實在是不應該把李槐一家子,給慣得上了天。
李希賢的人品,遠比李槐靠譜。李云心也不會一味慣著李希賢。而只要能把李希賢培養起來,李云心就可以全力施展,全無后顧之憂了!
那兩個為了征兵令的事情,來到靠山屯、找里正和屯長傳達縣太爺諭令的胥吏,在靠山屯受了一回驚嚇,這會兒已經心驚膽戰地回了縣衙。
跟縣太爺匯報的時候,還忍不住抬起袖子抹汗,一陣一陣地覺著直后怕呢。
再過三天,就是祥云鎮下轄的各個村屯,正式征兵的日子了。
此時整個渤海郡的氣氛,都很緊張。
畢竟渤海郡的民眾,泰半都來自于前朝逃荒的民眾、歷代流放的罪犯、藏匿山野間化身為匪的反賊之類,不是什么良善之輩。
渤海郡地處邊陲,本地百姓經常不得不與北戎的越境悍匪對上,那些不敢反抗的良善之人,死的死,傷的傷,能活下來的,多半都是敢拿刀子拼命的。
當初楚王之所以能獲得這些彪悍之民的擁戴,還不是因為他輕徭薄賦、分田分地、鼓勵開荒,勸課農桑……
總而言之一句話,待下寬厚、恤民以德。
現如今這政策一變,誰知道那些彪悍的刁民,會不會鬧出來什么幺蛾子來?
也不知到了正日子,會是個什么光景。
縣太爺根腳很硬。
即便差事上出了什么差錯,也沒人能拿他怎么樣。
大不了貶官降級,過兩年人家家里給通通關節,就又升回來了。
說不定還能更進一步。
但這些基層的胥吏,就沒有那么好命了。
若是征兵的過程中出了啥岔子,板子第一時間就得打到他們的屁股上!
可衙門人手有限得很,平時巡邏、捕盜、維持治安什么的,還都忙不過來。
哪里分得出足夠的人手,散布到各個村屯下面去征兵?
倘若那些刁民鼓噪起來,別說一個兩個的差役了,哪怕整個縣衙的幾百號人,全都滿打滿算一起上,摞在一塊兒堆兒,都彈壓不住。
這里頭的分寸,實在是太難把握了。
縣太爺也不想在自己的政績里出現什么污點,因此自打得了準信兒,就讓師爺參謀著,定好了章程。
今兒個正好衙門沒什么事情,干脆直接就把各人的任務分派了下去:
“張成,孫希,你們去燒鍋屯和棒槌嶺。
宋虎,林有糧,你們去上溪村和虎頭寨。
彭金鎖,王大河,你們去靠山屯和柳條溝。
徐武,程雙喜,你們去紅松嶺和王八坨子……”
縣衙里還得留一些人,不能都排下去。
再說他的安排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每個區域派上兩個人,一生一熟,一個本地人,一個外鄉人,這樣紅臉白臉都有人唱,比較方便他們互相配合、恩威并施。
縣太爺隨口說著,已經把能派出去的都安排出去了。
還剩下幾個比較偏遠的深山老林里頭的村落,只能等這一波跑完再說。
縣太爺安排完了任務,看看今兒個也沒有什么需要開堂的案子,干脆就把案牘文書都交代給手下的小官和師爺。
自己個兒優哉游哉地捏著自己的紫砂小茶壺,一路摩挲著壺身,一路慢悠悠地邁著方步往后院兒走。
七姨娘今兒個早上來給太太請安的時候,妝扮得十分出彩。
一頭烏鴉鴉好發,挽成了墮馬髻,戴了高高的銀絲髻,還插了幾支步搖。額頭上貼了翠鈿花黃,額心還點染了梅花妝。
端的是眉若遠山,目含秋水,嫵媚動人。站在一群妾氏之中,比太太還多了幾分氣派,儼然如鶴立雞群。
七姨娘打扮得這樣精心,自己怎么能辜負了美人恩呢?
荊湖戰場。
自打楚王重傷臥床,楚王的妹夫靖南王就接掌了楚軍。
只是不知是靖南王的能力不足,還是吳王的細作太能干,楚軍一直軍心浮動,與坨坨軍對壘之時,也失了銳氣。
近日更是主動后退了百余里,足足讓了兩座互為犄角的小縣城出來。將大部隊駐扎在了荊昌郡首府,云湖縣。
吳王的坨坨軍,兵員多來自于本地悍匪,素喜用黑布纏頭。當地人管這種用布帶纏頭的習俗,叫做坨坨。吳王的這支軍隊,便也得名坨坨軍。
坨坨軍要南征北戰,去征服其他省份郡縣,恐怕還欠了許多火候。
但倘若只是要在荊湖一帶稱王稱霸,守住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卻稱得上世間無敵。
荊湖一帶的春天,比渤海郡的春天,來得要早上許多。
這些日子,渤海郡的秧苗剛剛不過兩寸來高,荊昌郡的秧苗,已經快半尺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