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82,卡諾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春風得意馬蹄疾,這就是特雷維爾將軍現在的真實寫照。

  自從被皇帝陛下召回巴黎,并被破天荒地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之后,他轉眼間就成為了軍內最炙手可熱的人之一。

  不過,他也有他的難處,雖然法軍很久以來就有參謀的軍官設置了,每一個師級單位都有自己的參謀軍官,在1801年,拿破侖皇帝還任命貝爾蒂埃組建法軍參謀處,但這個機構更多只是執行工具,而非獨立決策機構。貝爾蒂埃本人曾自嘲為“拿破侖的影子”,其職責主要是準確傳達皇帝的命令,而非主動提出戰略建議。

  皇帝,也僅有皇帝一人,決定了帝國所有的軍政大事,軍隊的指揮權也集中在了他的手上。

  而這并不是拿破侖二世皇帝想要看到的結果,和先帝不同,二世皇帝明顯認為,皇帝不能對軍隊進行事無巨細的管理,而應該適當放權,將人事權和指揮權分配到不同的機構當中,以此讓陸軍成為一個可以自成一體、又能自行優化的組織機構。

  而且,二世皇帝顯然也不希望和父皇一樣,親自去戰場指揮每一場戰爭(他也承認自己沒有父皇那樣的天才),他希望把軍隊交給最專業的人來指揮,避免因為個人因素而耽誤戰事。

  正因為如此,陛下對總參謀部就寄托了“策劃戰略”和“代行指揮”等等功能。

  人事權歸屬陸軍部,指揮權歸屬總參謀部,然后皇帝作為統帥,負責給陸軍的人事調動以及總參謀部的戰爭計劃做出最后批準——這才是二世皇帝希望看到的架構。

  這也意味著,身為參謀長的特雷維爾侯爵,甚至可能擁有比貝爾蒂埃元帥更加大的權限,甚至有可能和陸軍大臣分庭抗禮。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侯爵要把自己的分內工作干好。

  首當其沖的任務,就是建立一個龐大、而且有效率的機構。

  這并不簡單。

  首先,之前因為政治因素,他遠離軍隊很多年了,在軍內并沒有多少人脈,更結識不了多少優秀人才,雖然他趁著自己外駐在北非的機會,在短短兩年時間里拉攏、培植了大量親信,得到了一些可以信任的手下,但是這些手下當中,也沒有幾個優秀到可以送到總參謀部當中掌管如此重要的權力,他依舊要面臨人手不足的困境。

  其次,因為他的急速躥升,很自然的引起了同僚們的嫉妒,更引起了陸軍大臣蘇爾特元帥的忌憚。

  隨著這些同僚不可能違逆陛下的面子公開給他難堪,但是背地里使絆子、通過官僚主義手段設置一些障礙,卻玩得很起勁,特雷維爾將軍對此根本心知肚明,但是卻也沒有多少辦法。

  陛下早就預料到類似的困難,所以才會把任務交給自己,如果自己辦不到反而以此為理由向陛下訴苦,那不就等于承認自己“無能”了嗎?那肯定會被陛下一腳踢開,失去一切前途。

  所以,他面對種種困難,他只能迎難而上。

  好在,他從來都是一個勇敢的男人,他從來都不會畏懼挑戰。

  為了他的新機構,他可謂是絞盡腦汁。

  首先,他把總參謀部的工作,拆分成了四大塊,分別是編制統計、裝備后勤、情報作戰、和行政管理。這些機構分工明確,而且都有各自的工作范圍,接下來只要按照“坑位”來尋找最合適的軍官就行了。

  他把自己最信任的幾個軍官派駐到了參謀部當中,擔任編制統計和行政管理工作,這些工作十分重要,而且對個人才干的要求并不苛刻,更多是要求擁有面對瑣碎事務的耐心,哪怕普通才能的人也能勝任。

  而這些人所謂參謀部的“骨架”,幫助他支撐起了機關的門面,而且這些最信賴的軍官,也讓他可以牢牢掌控這個新機構。

  畢竟,對他來說,“鞏固手中的權位”是永遠的第一目標,其他事都必須讓步。

  但是裝備后勤和作戰領域,就不能這么玩了。

  這些工作至關重要,而且還牽涉到了大量的數學和分析工作,必須要第一流的人才不可,否則干不出成績,他也沒有辦法對皇帝交差。

  在后勤工作當中,皇帝陛下最看重就是軍隊和鐵路系統之間的合作,所以他在后勤部門當中特意設置了一個鐵路局,讓這些年輕軍官們和國營鐵路公司定期交流,學習鐵路的規劃和使用知識,并且將軍方的意見傳達給鐵路公司,讓軍隊在戰時可以第一時間就接管重要的鐵路干線,從而提高軍事動員的速度。

  為了加速這項工作,皇帝向他推薦了一個名叫伽羅華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剛剛在國家高等文官考試當中脫穎而出,又被安置在了國營鐵路公司當中,協助軍隊來一起籌劃鐵路系統的軍事用途。

  依靠著這些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的努力,這項工作的進展非常快,軍方和企業的合作十分融洽,特雷維爾侯爵也因此狠狠賺了一筆“政績”。

  但是,伽羅華等人畢竟不是軍官,他們也不會被吸納到壁壘森嚴的陸軍人事體系當中,所以他還是需要在軍隊內部找到一些最年輕最優秀的新銳軍官,來繼續研究后勤和作戰工作。

  所以,他心心念念地就是搜羅人才,幾乎每天都在為這件事奔忙。

  在之前,法軍的各個師級單位都有各自的參謀機關,特雷維爾將軍把這些已有的參謀軍官都集中起來進行考核,看看其中到底有沒有可以獨當一面的人才。

  經過他的努力,確實也發掘出了幾個優秀軍官吸納到了參謀部當中充當法軍未來的“大腦”,但是能夠符合要求的人還是太少了,大部分參謀軍官對自己的業務并不熟練,也沒有吸收新的知識,對未來戰爭的模式更是毫無概念,根本無法通過考核。

  人才難得啊!他只能發出和皇帝陛下類似的感嘆。

  盡管有些失望,他并沒有氣餒,而是不斷在軍內發出號召,表示自己希望網羅最優秀的人才,也希望那些自認為有能力的人給自己上書,讓自己可以發掘出被埋沒的遺珠。

  聽到了特雷維爾侯爵的號召之后,那些郁郁不得志的青年軍官們立刻就看到了希望,他們紛紛上書寫信給侯爵大人,極力展示自己的才能。

  現在,特雷維爾侯爵每天都要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來閱讀和回復信件,無論這些上書里面寫的是真知灼見,抑或是天馬行空不知所云的垃圾,他都會一一認真回復,并且會抽時間約見其中的優秀分子,試圖從中搜羅人才。

  而今天,在又一個繁忙的日子里,一封剛剛送到他案頭上的信件,引起了他的注意。

  信上的姓名,讓他感到一陣眼熟。

  “薩迪·卡諾?”他下意識地念了一下這個名字,在腦海中搜尋塵封已久的印象。

  然后,他轉頭問自己的秘書,“他跟拉扎爾·卡諾先生,是不是有什么關系?”

  卡諾,這可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在大革命時期,他是公安委員會的成員,參與了大量的歷史事件,后來對羅伯斯庇爾失望,又參加了熱月政變,推翻了羅伯斯庇爾的統治,成為了督政府五位執政之一,拿破侖后來的崛起,也離不開他的一份知遇之恩——當時的拿破侖,因為庇護人小羅伯斯庇爾的垮臺而失勢,在巴黎窮困潦倒一文不名,只能在檔案局混日子,而卡諾因為在督政府當中負責軍事問題,所以經常會碰到拿破侖,在兩個人的交流當中他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大加贊賞,后來還跟巴拉斯推薦了他。

  后來巴拉斯之所以任命拿破侖為巴黎駐軍司令,不僅僅是因為約瑟芬的枕頭風,卡諾的推薦分量要更加重一些。

  而且卡諾并不僅僅是“慧眼識人”而已,1793年法國共和政府推行征兵法之后,由卡諾一手征召和組訓出來的數十萬新軍,推平了反法同盟,保衛了共和國,他也因此被稱為“勝利的組織者”,更可以說,卡諾才是近代法軍的真正奠基人。

  除了是政治家之外,卡諾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數學家(或者說正因為有如此強大的數學天賦,他才能把軍事行政工作做得如此好)。

  卡諾還具有相當強烈的共和主義傾向,1799年拿破侖發動政變推翻督政府的時候,他一度跟拿破侖合作,擔任了戰爭部長,不過后來因為拿破侖想要稱帝化家為國,他對拿破侖感到失望于是辭職并且選擇歸隱(以他的資歷和貢獻,如果他一直效忠拿破侖的話,什么公爵爵位、榮譽軍團勛章都是手拿把攥)。

  直到拿破侖帝國岌岌可危的1812年以后,為了保衛法蘭西,卡諾才再度出山和拿破侖合作,并且接受了拿破侖贈予的伯爵爵位,兩個人重新開始合作;甚至1815年拿破侖從厄爾巴島回歸復辟百日王朝的時候,卡諾也因為鄙視波旁王家,而選擇和蘇爾特一樣再度為拿破侖效勞,擔任了內政部長。

  正因為這個原因,在拿破侖兵敗滑鐵盧之后,他也被牽連清算,被迫流亡普魯士,最終在1823年死在了德意志的馬格德堡。

  可想而知,如果他沒死的話,在二世皇帝復辟之后,他少不得也會成為二世皇帝朝廷里的“元老”之一,和塔列朗親王、巴薩諾公爵等人一樣占據最顯赫的地位。

  特雷維爾侯爵作為帝國的將領,他對卡諾當然是極為熟悉的,所以在看到信上的姓氏之后,就忍不住出言發問了。

  秘書不敢怠慢,連忙最近內部出版的陸軍軍官名錄翻閱了起來。

  最終,他翻到了薩迪·卡諾的詞條上面。

  “閣下,他確實是卡諾的兒子。”

  “嗯?”侯爵精神陡然一振。“還真是嗎?把他的履歷告訴我。”

  經過秘書的敘述之后,特雷維爾侯爵才明白了事情的經緯。

  卡諾雖然被流放了,但是他的孩子都留在了法國沒有被牽連。

  薩迪·卡諾是他的長子,他出生于1796年,當時的卡諾已經是督政府五執政之一的,所以他是在盧森堡宮出身的,可謂是“頂級官二代”了。

  在少年時期,薩迪·卡諾就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并且在少年時就進入了理工學院學習,在其中得到了非常完整的數學教育。

  1814年,在帝國岌岌可危的時候,他進入到了軍事工程學院當中學習,只可能時間太晚了,所以他并沒有參與到保衛帝國的戰爭當中。

  1815年父親被流放之后,他留在巴黎,并且繼續了自己的教育,然后投身于軍隊當中。

  他在1819年成為了一位參謀軍官,不過也許是因為父親的緣故,他并沒有受到重用,在部隊當中郁郁不得志,軍銜也很低,最終甚至被送到了后備役行列當中,只能拿到三分之二的薪水。

  這樣的郁郁不得志狀態持續了很多年,他只能把自己的身心才智都投入到了科學研究當中。

  十多年后,隨著波旁王朝的垮臺,拿破侖的后繼者又重新坐上了皇位,而這時候,薩迪·卡諾似乎又看到了自己前途的希望,于是開始考慮重新返回軍隊。

  然而,到這時候,父親已死,“卡諾”這個名號也在漸漸褪色,他一個長期投閑置散的軍官,也沒有被軍內高層當回事。

  在蘇爾特元帥主導的軍內大清洗當中,許多同情保王黨的軍官被開除清退,薩迪·卡諾也以上尉的軍銜重新被召入軍隊當中服役,但是因為他背后沒有靠山,所以他的前途也只能止步不前了。

  現在,看上去薩迪·卡諾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在看到了特雷維爾侯爵的號召之后,他把自己的前途又寄托在了新的一次努力當中,他給侯爵寄來了自薦信。

  而這一次,他似乎是賭對了。

  因為特雷維爾侯爵見識過當年卡諾的風采,他也相信所謂的“品牌效應”——他愿意給“卡諾”這個品牌一個機會。

  如果這真是個杰出人才,自己豈不是賺大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