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716章 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上元節當天的隨意會談,終究不能形成制度性的安置。

  所以把馬提諾思這些人打發走之后,李素和諸葛亮商量起這事兒,就覺得未來可以在雒陽貢院落成之后,增加一些原本太學沒有的功能,提供一些雜學的“選修課”。

  等天下太平了,朝廷財政允許,就中央財政掏錢,養一批沒有績效壓力的駁雜之學老師,凡是已經被地方舉到朝廷為舉人的,如果在雒陽長期滯留、學習備考,那就可以自己選修學點別的東西。

  說不定考個幾年之后,覺得科舉無望、實在不是做官的材料,還可以改行往別的方向努力。

  這種改革,也算是對太學功能的一種豐富。畢竟后世到了唐、宋,翰林院里還有各種“待詔”,就是搞琴棋書畫和其他雜學的。

  這一世,既然科舉都還沒惡化到“應試教育”的階段,就該從一開始就盡量百花齊放一點,能緩解幾分華人的官本位思想,就緩解幾分。

  而且這些雜學也不都是武藝、體育或者藝術,也可以有物理化學醫術嘛。

  數學不算雜學,數學是直接入未來的科舉正課了。

  貢院在將來不考試的時候,會把太學的功能整合過來,平時學習,考時考試。這也是避免貢院的建筑利用率太低。

  而且對于這些雜學,只要不涉及意識形態的,官方也不會規定一個正統思想,大家百花齊放就行。尤其教武術教體育,誰強誰弱比一比就知道了,很好判斷,自己能者上庸者下。

  草草商定完這套努力方向后,也已經忙到上元節當天正午了。

  佳節當前,午后實在不便再處理公務,該是陪伴家人賞燈、出游的時候了。李素一家,也帶著來訪的客人,一起坐上馬車,出城遠游,往偃師、成皋方向,沿著洛河晃悠一下。

  上元節放燈的習俗,大漢原本所無,正是李素跟著劉備入川之后發展起來的,所以是從成都流傳到長安。

  后來隨著火藥技術沒那么秘密了,連關東軍閥都掌握了原始配比、只能無氧自己燃燒但不能猛烈爆炸的原始黑火藥之后,劉備陣營也降低了對這些低端配方的管控。

  于是煙花爆竹也成了民間可以生產使用的玩樂之物,最近一兩年,在成都和長安也有出現。

  相比之下,雒陽直到去年還是敵占區,所以今年上元節才是第一次出現放燈。爆竹更是只有李素自己官方放一下,民間完全沒有。

  這些東西雖然要花些錢,卻也是一種與民同樂,放得高一點周邊方圓數里的百姓都能看見,對于宣示新統治者的氣象頗有好處,李素也就不會去省這個錢。

  他只是要求諸葛亮做好治安工作,城里的煙花只有官方集中放,圍觀的人不能太擁擠,都有士卒維持秩序。

  城外的話,今晚他們也會放一點,同樣會讓隨行出行的部隊遠遠就圍住,不會讓人靠近的。

  否則上元節出巡遇神的戲碼也不太好演。

  李府和諸葛府上的女眷們,這兩天也是八卦了個夠,外面男人在談論國家大事,內宅的女人也跟著了解了很多情況。

  外面男人聽說的那些異國趣事,但凡無關軍政的,后宅女子也能一起與聞。

  此時此刻,甄榮、黃月英等人,也是跟著蔡琰、甄宓一起,寶馬雕車香滿路,東風夜放花千樹,沿著洛水順流而下踏青。

  車上,蔡琰獨坐一側,占著尊位的朝向,甄宓則陪著甄榮黃月英坐另一側。

  她們已經知道車隊此刻正在往新城選址的位置而行,越走越近,也忍不住揭開車簾觀望兩側景色,看看未來新城營建的所在是否真的環境優美。

  另外,甄宓還帶上了她畫了一半的遇洛神圖,一邊觀察周遭景色,想找找看有沒有什么標志性的景物可以畫到背景里的,以便將來讓這幅畫看起來更有臨場感。

  與此同時,甄宓因為嫁過來之前,也幫著家族在長安做了兩年賣菜的小生意,這方面還挺有商業敏感度,一路上還知道以經濟的眼光看待不同地皮的價值,隨口點評夫君的抉擇。

  這一點上,蔡琰和其他貴婦們,與甄宓相比倒是有點十指不沾陽春水,不諳民間疾苦了。

  倒不是說她們從小沒見過農民種地,比如黃月英這種出身小地主家耕讀傳家的,也是認識五谷蔬菜的。但她們至少不是絕大多數品類的蔬菜、種在地里的樣子都見過。

  “這邙山東坡確實平緩呢,營建整地花費應該不多,只是普遍地勢高了,只有引水不利一個弊端。未來造好的城池,或許也會順著坡勢,西北高而東邊低,緩緩而下。

  這點坡度對車馬通行應該沒有影響,不會導致陡坡下沖或者上坡拉不動。城里的排水渠反而好修了,就西北向東順勢排下來。

  河谷邊上最低洼潮濕的地方,沒必要全部浪費來筑城,可以種些茼蒿、菰菜,順便收點菰米。這些都是產量高得跟蘆葦一般,不用太多地,城邊上游幾十里,沿河最潮濕的地,種出來就夠幾十萬人吃了。”

  菰就是現代漢語里的“茭白”,菰菜是像筍一樣的果肉部分,菰米則是其種子,其實也能當米吃,因為茭白本來就是禾本科稻亞科的植物,它的種子也能算是一種“米”。

  早在東周的時候,《周禮》上也有記載把野生茭白的米種搜集起來吃。只是產量太少,一顆茭白才對應幾粒種子,要用來煮飯實在是難,所以才是周天子和洛邑周邊諸侯才吃。

  后世有不少花里胡哨的網紅食品,嫌賣米賣不出花樣、不夠奢侈裝逼。就炒作一種華夏流到北美的菰米變種,所謂的“蘇必利爾野米”,號稱五大湖區的天然饋贈,一斤要賣大兩百。

  但其實就是茭白種子,也就宰宰抖音上那些虛榮小白而已。

  甄宓對于這些東西頭頭是道,蔡琰和黃月英倒是不奇怪,反而她親姐姐甄榮覺得有點不認識一樣,嘆道:

  “唉,從小就看出小妹你少年老成,這幾年幫著家里,做那些改善民生又不怎么賺錢的營生,也是苦了你了,還要操這些心。”

  甄宓嫣然一笑:“閑著沒事才郁悶呢,能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不是正好么。而且,就是因為不掙快錢,所以也沒人來爭——這還是嫁過來之后,夫君安慰我的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呢。

  那些很賺的生意,我們這樣的人家做,人家還背后說你與民爭利。我們這樣,賺點小錢,也讓百姓用同樣多的地,有更多可選的吃的,也是一件美事。

  我還想著,關中養長安還是比較寬裕的,長安周邊百姓,前些年我們只是組織他們盡量種菜、甄家從別處運來糧食賣給他們。

  但百姓響應號召的比例終究不夠大,還有自留地種點糧食養點家畜的。唯恐我們家的商隊來得不及時,冬天不能足量賣米,餓到了他們,一定要自己種點才心中不慌。

  如今指望伊洛養活未來的雒陽城,但凡人口過了百萬,那就非得好好勸導百姓,一點稻麥都不種,本地蔬菜才夠吃。

  養豬羊也得控制數量,只許養吃家里爛菜幫子老葉子那點量,多的不能讓他們本地養,還是得外地運活畜過來、全部到本地宰殺賣肉,這樣百萬京城百姓的民生才能穩定。”

  甄宓說著這些穩定民生的話題,蔡琰和甄榮都不感興趣,倒是黃月英也喜歡統籌雜七雜八的東西,勉強跟著她的節奏討論幾句:

  “小妹最近跟著夫君籌劃造新城的事兒,也在鼓搗一些加快營建的奇巧機械。我弄了一種可以用水車驅動轉動的,或者是直接用腳踏齒鏈輪轉動的圓鋸子。

  鋸齒就跟普通木匠的鋸子一樣,做成圓鋸片之后就不用往復拉了,可以一個方向一直轉下去,分割木料可快了,造城修屋的木頭加工起來,能便利得多。

  這種圓鋸子改一改,以后也可以直接拿來宰殺分割豬羊。說不定過兩年雒陽新城造好,百姓稠密之后,可以開一個屠宰的工場。

  聽說司空當初在成都時,就搞出了用水車推動碾米磨面的磨坊,那何不推而廣之,用水力大規模殺豬殺羊呢。要靠外運供應國都的話,可以考慮大批量進貨并州的山羊。

  并州地勢崎嶇,可以種的田地不多,聽說百姓也多養山羊補貼民生,而且跟雒陽就隔著河內,到時候組織關東的商船走沁水、丹水去上黨太原賣當地短缺的民生物資,買回山羊池鹽,也好供給雒陽。”

  甄宓和黃月英你一言我一語,似又討論出一條讓民生商業化的路子來。

  原本在漢末的經濟環境下,肉食者也多半只是自給自足的莊園豪強經濟,說白了都是跟張飛那樣家里有莊園,然后自己莊園里養了給莊主莊客吃,百姓很少在流通市場上買肉的。

  雒陽之前作為大漢朝的國都,但一直到桓靈時期,周邊依然有很強的莊園自然經濟屬性,城里吃肉的權貴,都是在城外伊洛平原范圍內有農莊,自己莊子養牲畜專供。

  這樣的經濟效率,其實是非常低下的,一來可以吃到肉的人因此極少,規模大了根本供給不起。二來也極大浪費了首都周邊寶貴的田地,沒有分給其他需要時效性、無法長途運輸的農作物的生產。

  這一點,一直到唐朝都沒改善,要到宋朝,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商業貿易打破自然經濟低效狀態,才算是好了一些。

  宋朝汴梁人吃的肉大多數都不是本地或附近養的牲畜,還有商人沿著大運河,超過五百里把豬羊用船運過來,或者其他善于自己奔走的家畜,直接趕到離城比較近的地方,再集中宰殺。

  動物比植物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活著移動、到了要吃的那一刻再宰殺,依然是新鮮的肉。

  這么一個樸素的道理,但是從漢到唐百姓都沒有利用起來,寧可頂著高損耗本地養殖,說到底就是商品經濟太孱弱。

  讓百姓不敢把全部身家都投入到單一產品的生產中,唯恐被奸商囤積居奇、控制貨源,市場上買不到生活必需品導致自己凍餓而死。

  畢竟誰都怕“我全家只種一種東西,或者只養殖一種東西,但這種東西供過于求滯銷、價格暴跌,賣了之后買米都不夠,全家餓死”。然后為了生存安全,只能分出一部分田種保命的口糧,才能心中不慌。

  另一方面,從漢到唐,官府沒有在乎這事兒,也沒有刻意去盯著市場、嚴厲打擊囤積居奇、炒作民生物資的奸商,久而久之導致了百姓沒有安全感。

  宋朝能解決這個問題,有個重要原因,也是宋朝確實富了,而且官倉積儲豐富,經常主動用常平倉平抑糧價、不讓囤積炒作的奸商得手,時間久了之后百姓安全感建立起來了,才全身心投入資源利用效率更高的商品經濟。

  這些歷史事件,甄宓又不是穿越者,她當然不可能知道。但她好歹也有了兩年在長安周邊賣菜、平抑糧價的從商經驗,這兩年也見識過這種事情了。

  她前年冬天的時候,就親自遇到過扶風郡郡治槐里一帶,有豪強奸商因為發現京兆周邊各縣有很多農莊都被甄家壟斷、勸導百姓種菜不種糧。

  然后趁著冬天蔬菜不能長的季節、百姓剛把菜賣完手里留著錢準備買米,那些豪強奸商就趁機囤米不往外賣,想誘導糧價暴漲狠狠撈一筆。

  甄宓當時因為經驗不足,加上覺得“秋收后初冬時糧食本來就多,糧價不貴,所以沒必要甄家的商船隊遠途運糧過來賣,給百姓錢,百姓自己問槐里、美陽一帶的糧商買余糧就行了,節約一點運輸成本”,所以甄家一開始沒有自己親自做糧食生意。

  結果糧荒開始之后,京兆西部數縣那些聽了甄家的話純種蔬菜不種糧食的農民,果然出現了恐慌,還集中起來找代表來甄家的商號要求幫助。

  甄宓當時聽了商隊總管張權的匯報,知道賠錢事小,信譽事大,讓張權別怕賠錢,立刻開甄家的存糧倉敞開賣糧。

  同時去更遠的渭河上游陳倉、郿縣一帶高價收購余糧,不夠的話再去天水、冀縣買,最后總算是甄家賠了一大筆錢,但把信譽保住了,也沒導致因為相信甄家號召而不種口糧的百姓餓死。

  年少不知人心險惡,賠了這筆錢后,甄宓才算是吃一塹長一智商,知道從此主持這些民生生意時,要防著莊園經濟豪強跟你對著干,專門狙擊響應你號召的良民。

  所以,一定要一開始就建立起完全自己控制的“供應鏈”,而且要建立起足夠應對突發事件的安全庫存。(雖然甄宓不知道“供應鏈”這個專業術語)

  此刻,甄宓跟黃月英聊這些民生問題,聊到得意之處,也免不了把這些經驗教訓都跟黃月英和盤托出。

  黃月英聽了,也是頗為感慨:“姐姐真是心懷貧苦呢,真是沒想到,姐姐之出身如此富貴之家,還心地如此善良。”

  甄宓委婉謙遜:“哪里,畢竟錢是賺不完的,哪怕我沒有出閣之前,家中四位姐姐也都是嫁了權貴,她們夫家都是做大事的。

  我們這種人家,更不能丟了家族的臉面,尤其不能丟了夫家的臉面,做生意也不能吃相難看。做生意,有賺點小錢還改善民生的,又沒人爭,那就放開手去做,別的就不與民爭利了。”

  姑嫂妯娌一群人聊到熱絡處,天色也漸漸暗了。車隊早已扎好了野游的露營,外面的侍女也已經開始點放花燈、懸掛布置在各處,營造一會兒野外夜游的氛圍。

  黃月英看到車窗簾外的燈光,這才回過神來,連忙起身:

  “哎呀,差點忘了,小妹先失陪一會兒——我夫君讓我弄的‘潛水桶’,還在跟來的船上呢,我去調試一下,放到河里,一會兒才好洛神顯圣。”

  原來,為了今天的洛神顯圣,李素提前吩咐諸葛亮預做準備了。他們籌備了一個用耐壓封閉的雙層殼體大木桶,體積大小足夠鉆進去兩三個人的。

  而且儲備浮力也足夠額外在上面站好幾個人,頂部還固定了一個平面的平臺,浮在水面上的時候可以直接像船甲板一樣在上面站人。

  尾部鉆了個孔穿過轉軸,然后裝上簡易的螺旋槳葉,里面有曲軸踏板,可以讓一個人坐在里面跟踩自行車一樣腳踏驅動螺旋槳旋轉、潛水艇前進。

  唯一的技術難點,其實只是螺旋槳軸穿過艇殼時的密封問題,因為軸孔是在水下的,密封不好進水的話很快就沉了。

  所以諸葛亮最后的決策是既要用雙層殼,加一點保險,也防止萬一外層殼破了漏了,蹬船的人直接沉入洛河淹死。

  同時,軸穿過艇殼的位置,通過油布彈性包裹,而且反復涂抹油脂盡量塞滿孔隙。如此雖然蹬的時候會費力一點,摩擦阻力大一點,但是安全。

  這種東西難度并不大,歷史上法國人在工業革命之前就造出來了,大約是路易十六前期,也就是距離拿破侖上位和工業革命至少還有五十年呢。

  而且法國人1730年前后搞出來的那個,還帶換氣系統,有通氣管防止潛水艇里面的人時間久了憋死。

  而李素讓諸葛亮搞的這個,暫時都不用考慮這些長時間冗余結構,因為他壓根兒不需要這個“潛水艇”潛多久,

  只要下去幾分鐘,最多二十分鐘,前進個一百丈,把“洛神出水、凌波微步”的戲碼演完就能收工了。

  艇殼里自帶的那幾立方米空氣,就足夠蹬船的人呼吸了,不會缺氧的。

  李素的一眾妻妾和其他諸葛家女眷,就看著黃月英出去,離車登船,不知道鼓搗了些啥。

  但是沒過多久,隨著天色又幽暗下來一些,太陽已經落下,只剩下晚霞的余輝時,洛河上忽然出現了一幅奇景。

  一個仙女衣袂飄飄地踩著凌波微步(只有一部分腳面浸在水里),直接漂在洛水上,先是順流往下游朝著黃河的方向飄去,隨后又徘徊回溯。

  旁邊還有幾盞飄飛的孔明燈花燈跟著一起飛舞,照亮了仙女的蹤跡,當然誰也沒注意到,仙女的衣袂袍袖里牽出幾根細絲,正拉著這幾盞孔明燈,防止飄遠。

  周圍早就有不少百姓,遠遠的在圍觀,因為之前李素已經開始布置花燈、準備天黑了燃放煙花。對百姓而言,上元節白白看花燈和煙火這么好的福利,怎么能錯過呢?要不是李素的衛兵攔著不讓靠近,他們絕對會逼近到三百步之內近距離觀察的。

  所以仙女的出現,立刻讓圍觀百姓驚呼不已,一個個大驚小怪。

  他們眼睜睜地看著仙女漂到岸邊,漂到李司空的船旁,似乎交代了什么,李司空還親自走到船舷邊接見,還接過了仙女給他的一個卷軸狀物體,也不知道是不是跟“河圖洛書”一樣的神秘玩意兒。

  然后,仙女就又飄走了,給仙女照亮的孔明燈隨之也飄上天去,黃昏的余暉也徹底暗去,圍觀百姓也就失去了仙女的蹤跡,不知道她最后去了哪兒。

  別說遠遠圍觀的百姓看傻了,連幫李素寫《洛神賦》的蔡琰自己都看得有些傻了,她都沒想到原來可以導演得這么唯美。

  “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原來這些預先描寫都是真的,是他設計的場景!”

  蔡琰結結實實看到了一次凌波微步,也不由服氣了,不再覺得夫君是個堆砌女神外貌描寫的庸俗好色之輩。

  這些都是真的。

  “看完了,放煙花吧。”

  隨著潛水艇被成功回收,黃月英甄宓也都檢查了一下,沒有遺留問題,兩人言笑晏晏地回來拉著眾女一起放煙花賞燈,似乎什么都沒發生。

  ps:今天兩更雖然都晚了,但是多,所以就這樣吧,一個五千一個六千。我知道有人不愛看女角色出場的章節,那就大章一次性搞定。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