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第683章 公爵的制度設計沒你想的那么簡單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九月二十六這場論功行賞的大朝議,在達成了那么多共識之后,總算是圓滿落幕。

  李素本人不在長安,所以對他和南方諸將的賞賜和授爵,還要朝廷派天使去千里宣召。

  河東眾將情況也差不多,只有一個諸葛亮,因為是親自進京,所以對他的升官是第一時間瞬間兌現。

  另外,李素去年南下總督荊益交州諸軍事的時候,還留了兒子在京,留了個小妾周櫻照顧兒子。

  周櫻經常跟貴妃甄姜走動,李素的嫡子也經常帶到宮中小住十天半個月的,跟皇子公主一起玩耍。算算時間李素南下已經超過一周年了,所以他的長女今年已經快五周歲,兒子也馬上三周歲了。

  諸葛亮跟李素有師生名分,所以朝議結束后,要去李素在長安的侯府拜見一下,把恩師加公爵的好消息提前報喜一下,順帶幫著解讀一下。

  周櫻心細,考慮到夫君不在身邊已經一年了,雖然她跟諸葛亮差著輩分,可實際年齡也就大兩三歲,所以只是在侯府正堂、讓婢女設了一道簾子接見。

  諸葛亮很坦蕩,直接向師娘傳達了賀喜之意:

  “恭喜師娘,恩師蒙圣恩加為公爵,昨日朝議論定,以會稽郡北部十縣為封邑,稱會稽郡公。含山陰、上虞、余姚、句章、鄞縣、剡縣、始寧、諸暨、烏傷、長山。”

  這些地名,很多不用解釋,后世也叫這名字。山陰就是紹興,句章就是寧波,烏傷是義烏,長山是金華。

  大致來說,劉備第一次封給李素的地皮,按絕對面積來算,其實只占了整個會稽郡總面積的極小一部分,相當于后世的兩個半地級市(紹興寧波,半個金華)。

  不過,如果從人口和戶數來說,這已經不小了。

  整個會稽郡22個縣,一共是12萬戶55萬人。這十個縣就有9萬戶42萬人,已經占到了全郡的八成。(江東三郡總共有兩百多萬人口,會稽人最少,丹陽、吳郡人多)

  而會稽郡的面積,相當于后世錢塘江以南的三分之二個浙江省,外加整個福建省。按地級市算,有浙江八個市加福建九個市。

  后世最北邊的三個市,如今就要分十二個縣(后世金華境內還有吳寧、豐安兩個縣沒有封給李素)。

  南邊的十四個地級市,加起來才十個縣,可見漢末會稽南部大部分地區山越橫行、齊民編戶的納稅百姓極少。

  尤其是福建境內,后世整整一個省的面積,現在總共就仨縣:東治(福州,孫策唯一屠城過的縣,攻王朗的時候)、建安(建甌)、將樂。

  歷史上孫吳一直在南方種田平山越,也是種到了260年,才把福建從會稽郡里拆分出來,單獨設郡,叫建安郡。拆完后總算是讓福建境內有七個縣了。

  周櫻女流之輩,對于這些地理和冊封背后的政治思考并不是很懂。所以聽了諸葛亮的轉述后,一時不得要領,也不知道劉備這是對李素慷慨還是有所保留。

  周櫻便謙虛地求教:“妾一介女流,不明朝廷大事,不知這封地劃歸,可有深意?”

  諸葛亮何等聰明,他哪怕隔著簾子,只要從對方的語氣停頓和猶豫里,就能感受到周櫻的不解。

  他今天過來,就是私下里解釋圣眷的深意,幫助劉備和李素君臣溝通的。

  因為李素之前跟劉備暗示“為了后世表率,三十歲前不為丞相”時,李素就想到他會比關羽先拿到公爵。

  為了避嫌,李素沒有參加公爵待遇的討論。現在討論結果出來了,其中一些深意和用心良苦的地方,自然要讓李素這邊心里清楚。

  諸葛亮便幫著解讀:“師娘放心,陛下與三公如此議定,乃是用心良苦、為李師計長遠。

  會稽二十二縣,只封十縣,則未來再立其他功勛,加賞的空間還很大,不至于功高不賞。或許等建業攻破、孫靜授首之后,吳寧、豐安就會加封給李師。

  因為本朝新設郡公制度,在一郡內增縣封地容易,要跨郡增設封地極難,容易逾越,還會導致后世胡亂效法。陛下對李師之封,是要垂范子孫的。

  其次,如今雖然只給十縣,但會稽賦稅膏腴之地,都已經封給了。實際上占了會稽八成之利,可謂實利重而虛名輕。

  再次,朝廷規定封郡公者,子孫封地世減一縣。陛下選在縣數極多的會稽,給李師繼續立功加縣的機會。

  如果他好好利用,將來晚年二十二縣全部獲封,傳之子孫。那就能子孫二十一世之后,才減到只剩最后一個縣,然后才不再減少,永持一縣。

  遍觀朝廷輿圖地理,再要找出會稽這種偏遠、人口戶數不多,但縣數如此之多的郡,也是非常難的了。

  縱然中興功臣、未來封公者有三五人,也絕無其他郡公能如李師這般,襲二十一世才減到剩最后一個縣的。”

  諸葛亮把這幾點制度設計的關竅所在解讀給周櫻聽,周櫻這才知道原來里面有那么多門道,已經是用心良苦既給夫君讓利,又不至于讓制度本身變得松弛、施恩泛濫。

  周櫻沒見識過那么長遠的打算,在簾子后面下意識咬了咬嘴唇,嘆道:“二十一世才減到只剩一縣……這也想得太長遠了。

  先漢傳一十二帝,后漢傳一十二帝,兩漢一共才二十四帝,還有不少是平輩兄終弟及。除掉那些,先漢九代后漢八代,人君才一十七代。二十一世怕是五百年才用得完。”

  周櫻不懂政治,她內心還是很擔心陛下這次中興,能不能兌現五百年……

  不過,她這番隨口感慨,其實還是算少了,因為皇帝普遍比大臣壽命短。

  比如東漢那些“四世三公”,哪個不是超級長壽——當然這也是幸存者效應,可以理解為要靠資歷熬到三公,都得上年紀。原本有這種潛力的家族可能有幾十家,但只有楊袁這兩家連續五代人都足夠長壽。

  袁家西漢開頭的時候不算望族,無法考證四百年里繁衍多少代。但楊家是劉邦的時候就封侯了,傳到楊彪才第十一輩,楊修第十二輩。而同期皇帝已經傳到第十七輩了,楊家硬生生靠壽命擠出來五代人的差額。

  (注:楊家在兩漢之交的那兩代人壽命特別逆天。楊家東漢第一代三公楊震,初次拒絕鄧騭征辟是107年,他父親楊寶拒絕王莽征辟是7年(當時還是西漢,王莽沒稱帝,傀儡了孺子嬰)。父子兩代人拒絕征辟的間隔居然整整100年,經歷了王莽和光、明、章、和五代皇帝。)

  然而,周櫻已經覺得五百年遙不可期,那么久的所謂“皇室處心積慮施恩”很難足額用到。

  可是,在諸葛亮眼中,這一切還遠遠沒完呢。他意識到簾子對面的小師娘沒見過大世面,只好稍稍停頓一下,等對方消化了這些信息,他再往下解讀后續的籌碼和深意,并且把措辭組織得更加委婉一些,免得嚇到對方。

  只聽諸葛亮繼續分辯:“師娘切勿胡思亂想。李師擅洞察治亂之道,革數百年弊政、續貧庶之民生,根除妖惑人心之輩的邪說,將來天下承平之久,豈凡俗可料。

  陛下希望李師的爵位傳續五百年,這還只是基礎,背后還有其他深意,希望李師的后人也勤謹協治,安撫地方,家國兩利。如此,還有可能讓公爵的多縣封地傳承更久。”

  周櫻已經聽得目眩神馳無法想象,只是心虛虛心地請教:“不知還涉及到什么朝廷法度?”

  諸葛亮:“國朝法度,地方諸縣,萬戶以上設令,萬戶以下設長,品秩也根據戶數有所不同。

  縣過萬戶、不足兩萬戶者,縣令秩六百石,多余兩萬戶者,縣令秩千石——當然,陛下去年改革俸祿之后,改成了年俸六十萬錢至百萬錢。

  另外,根據慣例,如果一縣人口經過多年治理后暴漲,超過四萬戶,則多半會拆為兩個縣,各兩萬戶左右,以便治理,防止一個縣令的權柄和直轄百姓過眾。”

  諸葛亮說到這兒,稍微停頓了一下,周櫻理解后立刻追問:“這跟陛下冊封‘會稽郡公’這個決策又有什么關系呢?”

  諸葛亮:“李師之前的封地在郫縣,屬于蜀郡。師娘若是翻開輿圖看看,就不難發現,郫縣周遭,乃至整個蜀郡,縣城已經極為密集,凡相隔三四十里置一縣。

  成都周遭四十里內便有郫縣、江原、廣都、新都。七十里內還有雒縣、綿竹、都安、臨邛。這便是因為蜀郡乃天府之國,成都平原肥沃富饒,之前雖短歷亂世,但戰事不久,人口依然極為稠密。

  如果陛下不給李師移封,只是把他的封地從郫縣擴大到蜀郡,那也已經沒有人口繼續增長拆縣的余地了,會被成都平原的面積困死。

  至會稽則截然不同,那里地廣人稀,雖也有山川阻隔,地形破碎,但李師擅造海船,可以海路溝通封地,把那些被山險割裂、往常難以開發的沿海狹地都開發了。

  會稽在安、順二帝巔峰之時,也曾有八十余萬口,如今多年戰亂減到12萬戶55萬人、分22縣。按照四萬戶拆縣的朝廷法度,將來會稽人口如果發展到88萬戶以上,那就是22縣都達到四萬戶了,到時候李師后人的封地,就會從22縣變成23縣、24縣……

  如此一來,治理地方的紅利,就與封郡公的家族休戚與共。為公爵者也不應魚肉鄉里,而要寬仁輕省、勸農勸工、與民休息。發展得好,拆得多,那每一代人交還朝廷一個縣,剩下的依然可以多撐幾代。”

  周櫻聞言驚呼:“要把會稽發展到88萬戶才能拆縣?那不是整個會稽至少四百多萬人口?!怕是有大漢天下的十分之一了吧。而且公爵不是只有食租稅之權,不能干政地方的么?發展和勸農工,那是地方官員的職責吧,會不會犯忌諱?”

  諸葛亮:“呃,其實也不用那么多,真到88萬戶那就是從22縣拆到44縣了。實際上只要一個縣先到了四萬戶、鄰縣也有一兩萬戶,就能拆了。

  至于治權,公爵確實不能在封地內干政。收稅治民也都是地方官之職責。但陛下昨日朝議,與群臣商定,給公爵查賬查稅之權。畢竟是要食租稅的,有權查驗地方官是否有貪墨漂沒。另外,在地方發展工商和產業,這些是民間行為,不算干政。”

  漢朝法度,為了防止地方上拆縣“卡BUG”,對于要拆的縣的鄰縣發展水平也有要求。以防“拆出來一個縣后,鄰縣的人口涌入,擴大到四萬戶以上,再拆。結果鄰縣卻一個個被吸血沒多少人”這種情況。

  所以要是一個縣四萬戶了,隔壁鄰縣一萬戶都不到,那時候就會選擇把四萬戶的縣的一些鄉村面積割給人少的鄰縣,而不是直接拆。

  所以,會稽只要發展到所有縣都萬戶以上、部分縣兩萬戶、個別縣四萬戶,就已經可以開啟拆縣進程了。按照這個算法,基本上有個30好幾萬近40萬戶,就開始拆了。

  也就是后世浙南八市加整個福建,人口接近200萬人就可以開始拆。

  這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就拿福建地區來說,西漢的時候一個省的面積只有東治一個縣,到東漢有了建甌和將樂,都是沿著東治這個閩江口的縣城、往閩江流域上游開墾,人口多了之后拆出來的。

  福建中部的泉州流域,歷史上要孫權晚年才開發到能設縣,南部的漳州流域,更是唐朝才設縣。至于對岸的夷洲,什么統治都沒有,法理上算是東治縣的一個鄉或者一個村吧。

  要是李素將來發現了周瑜的藏身之地,從東治過去把周瑜再滅了,那夷洲也就合理成為他這個郡公封地的一個縣下面的一個鄉。

  當然周瑜要是肯做做慈善,在被李素趕走之前把夷洲發展得人口多一點,確保夷洲加上東治縣總人口四萬戶以上,那李素就能直接撿皮夾在夷洲拆一個縣。

  這些都是后話了,李素現在還不知道周瑜逃亡到哪里,也沒工夫對付他。

  劉備的朝廷對于防止公爵后代干政,也是做過設計了,所以只允許查賬——他們當然不是防李素本人,李素這種圣人肯干政,地方上早就笑死了,百姓都會鼓腹謳歌,巴不得李圣公帶他們進一步共同富裕。

  防止公爵干政,防的當然是李素后世子孫,有墮落無能到只會搜刮不會建設種田的程度,還瞎指揮。

  另外,查賬之所以重要,也是因為公爵的租稅和縣侯的租稅性質不一樣。

  列侯中的縣侯,都是“食某縣封邑數千戶”這樣的封法,戶數額定之后,這些錢糧就全部是歸縣侯的了。一個縣也不可能只有剛好這幾千戶人口,多出來的人口依然要上繳錢糧到郡里,幫郡分攤上繳中央的部分。

  但現在的郡公,是兜底把一個郡或者至少是其中多少縣封給某人了。但朝廷的中央政府也不可能從別的郡再調撥錢糧過來養著這個郡的官員軍隊,所以郡公的錢,其實只是一個郡地方財政的結余部分。

  每年收上來多少,要由地方官先刨除掉本郡官員的全部薪俸和辦公經費,再刨除掉這個郡駐軍的糧餉、一切軍需物資開支。這兩塊減掉后,剩下的全部錢糧理論上才是公爵的。

  當然,這個過程是收支兩條線的。也就是收稅是地方官幫公爵收,絕對不允許公爵自己收。地方官分配好之后,再把屬于公爵那部分給他。

  這樣才能確保“地方上的全部公務員和軍人,性質上都依然是拿著朝廷的工資和口糧”,從而絕對忠于朝廷。要是直接公爵收稅、把公務員和軍人的錢給官兵,那不成公爵在養官養兵了?分分鐘就是州牧和節度使的下場。

  如何防止地方因為財權下放而出現割據王國,這點上漢朝中央朝廷已經有很豐富的經驗了。

  另外,除去官員開支和軍費開支,理論上地方財政還有其他支出,主要是地方上搞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治水和修橋修路、造城墻蓋官府,還有就是遇到災荒時要賑災。

  這兩部分的開支比較難界定。劉備昨天的朝會上最后有稍微討論到一點,最后還是決定不做地方財政的硬性規定。

  朝廷鼓勵公爵從應收錢糧里分出一部分做好事、建設地方和賑災,但不強迫。

  反正地方百姓多了、能拆出更多的縣,將來這個公爵的稅也能多收、子孫后代能傳的代數也多,是雙贏的。

  公爵應該學會自發幫助治下百姓發展繁衍,這也多多少少能補足秦漢地方官員流官制以來,官員治理政績不考慮長遠利益的問題。

  整個帝制時期兩千年,地方流官不考慮長遠利益的毛病,一直是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地方官只做一兩任,他就希望所有他做的舉措的政績,都能在這一兩任的幾年內體現出來。

  當然,流官制比封建世襲制肯定是百利一害,絕大多數都是優點,僅僅這一點小瑕疵上不如封地世襲。

  封地世襲的封君,比較容易為自己的封地上未來一兩百年甚至更久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考慮,畢竟這世世代代都是他自己的,也要施行仁政引誘別的地方的百姓來投奔,不能竭澤而漁。

  諸葛亮就這樣條分縷析地幫忙解讀完了全部政策,總算是讓李師的家人領會到了朝廷的良苦用心。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