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88 根深蒂固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謂“兵貴神速”。又謂“侵掠如火”。

  如薊王這般,穩扎穩打。只因此番,乃滅國之戰。

  攻堅克難,絕非一日之功。更加十萬貴霜鐵騎,即將席卷身毒。自有其侵掠如火。

  薊王則需將身毒列國主,嚴防死守之堅城,逐個擊破。城中王親貴戚,高官顯貴:婆羅門、剎帝利、及吠舍。統統打包,亦需悉數販入高原。遠販隴右,河西,乃至西域綠洲。只留下身毒上等人口中之賤種“達利特”,并第四等之首陀羅。編戶為民,屯田養士。

  薊王大建章木山城,未嘗沒有關津之意。謹防婆羅門、剎帝利逃回。

  為防暴亂。亦需足備,兵士留守。嶺南都護府犀甲勇士,并東瀛都護府倭島蛇兵。可堪大用。至于西域聯軍,尚需都護百城,并守備五十五國,自無暇他顧。尤其,安息即將因北匈奴,與康居、大小烏孫,劍拔弩張。對壘國境。為防萬一,西域聯軍,斷不可輕動。

  守軍就地招募,亦是選擇之一。然待薊王得知,身毒軍隊,乃高居種姓次席之剎帝利充任時。便打消此念。若細究起來。便是位居三等,只能從事農牧工商業之吠舍,亦比從事奴仆和工匠的首陀羅高一等。甚至同等種姓之間,還有高低之分。誕生諸多副種姓,或稱亞種姓、次種姓,進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一言蔽之,鄙視鏈,自上而下,無窮無盡;等級樹,枝繁葉茂,蒂固根深。

  唯有連根拔起。否則,必枯木新枝,死而復生。事情遠比薊王所想,更為棘手。

  如何拔出這株,冠蓋如云,參天大樹。乃薊王日思夜想,至今仍未得解。

  中軍大帳,文武分列。

  薊王居高言道:“山谷國主,遣使邦交。待送使歸,安都尉可命營中匠人隨行。擇址筑城以互市,另有七條枝津,亦需探明水情。二事合一,上上之選。”

  “喏。”都尉玄起身領命。

  “山民毋濫殺。”薊王環視眾將:“若有聚集,驅逐為宜。”

  “喏!”眾將聽令。大營將士,護工匠四處營造,無有差池。尤其通往三百里外,山谷王都之路。正夜日繼日,全力修筑。時常有山夷騷擾。雖畏刀劍,不敢近前。卻亦大呼小叫,亂人心弦。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數萬工匠、力士,明確分工。筑城、造樓,修路、架橋、進度飛快。章木川水,后世稱“波曲果曲”,俗名波曲河。上游稱“麻章藏布”,下游喚“波達柯西”。皆是此水。流域內藏諸多溪谷地。可辟為牧場,或圩為梯田。都尉玄所辟窄道,便緊鄰河谷。雖可通車馬,然遇暴雨洪峰,必毀于一旦。薊王已命良匠,勘察山體,欲鑿棧道。一年四季,暢通無阻。薊王取名:“大章道”。大章,即太章。相傳為禹臣,善走。

  《淮南子·墬形訓》:“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丈量東西所極之人,名此棧道。自當大有深意。

  “天下皆愛薊國米,無人愿食隴上麥”。單單一個馕燒,不足以扭轉面食之劣勢。尤其遠征身毒,沿途輸送,多是隴上小麥。謂“皇帝不差餓兵”,又道‘人是鐵,飯是鋼,一餐不食餓得慌’。唯恐士氣不揚。薊王欲新造一面食,鼓舞士氣。

  沒錯,正是“包子”。

  與馕燒所用“死面”不同。包子需用“發面”。發酵后的面團。否則便成湯包,不宜攜帶。

  先前,山谷國使言,我主必簞食壺漿,以迎王駕。

  話說。干糧古稱糗(qiǔ)。攜帶時,往往盛在竹器內。泡糗之水,則裝于瓦壺內。把干糧攪拌成糊狀,即所謂“簞食壺漿”。試想,薊王駕前,把干糧賣力攪成糊狀,再呈薊王當面。薊王無肉不歡,如何下咽。

  所以有些事。盡會其意,反而不美。

  據說。饅頭的出現,不遲于晉代。初時亦不叫饅頭,而叫“蒸餅”。《事物紺珠》載:“秦昭王作蒸餅”。《晉書·何曾傳》言,何曾此人“性奢豪”,“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意思是說,蒸餅上不蒸出十字裂紋,他是不吃的。竊以為,裂紋蒸餅,可比后世“開花饅頭”。

  《齊書》亦載,自西晉永平九年(299年)始,太廟祭祀時用“起麪餅(起面餅)”。宋人程大昌《演繁露》釋其義:“起面餅”乃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無疑,“起面餅”必是發酵面食,后世稱“發面餅”。另有“饅頭”之說。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引《稗官》言,三國時,諸葛丞相南征孟獲,改當地豪強以人頭祭神之惡習,轉用發面,包裹牛、羊、豬肉代替。“后人由此為饅頭”。晉人束皙《餅賦》亦言,春宴宜設“曼頭”。

  故可知。“曼頭”,或也是包子。

  發酵,需“酵母”,又稱“釀母”。時下易得。

  如何發酵,才是重點。薊王命營中庖人,不斷嘗試,終有所成。

  蒸籠、紗布,諸如此類,早已備妥。將牛羊肉剁成肉泥,何須軍中刀斧手。庖人足以。又謂“何不食肉糜”。肉餡調味,亦難不倒庖人。果然,真材實料。

  捏出包子褶,亦是薊王口述。由庖人自行領會。稍后入屜蒸熟。白面花褶大包子,鮮香味美,回味無窮。立刻風靡大營。薊王取名:“蒸包”。

  比起“簞食壺漿”。馕燒、蒸包,味美且便有攜帶。兵卒皆喜食。

  軍正營房。

  沮授、徐庶、法正三人,各捧一個熱氣騰騰的蒸包,各個愛不釋手,紛紛嘆為觀止。

  “主公,果然天生。”美味如斯,法正險些淚目。湯汁著實也燙。

  “外如蒸餅,內裹肉糜。間有漿(汁)。毋需簞食壺漿,亦毋需飲水下咽。便可輕易入腹。”沮授細嚼慢咽。愈發覺得,此物大善。叼個包子,便可上陣殺敵。邊吃邊戰,何須用手。

  待睜眼,盤中已空。

  這便脫口而出:“何其急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