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153 志存高遠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薊國五帝之學:王學、太學、大學、門學、科學。

  統稱大儒學。

  王學出王子館。太學出太學壇。大學乃出南學,門學在西,科學居東。

  長安邑(與陪都長安城區分)下,五十五國邸旁。正有錯落高臺,日夜夯筑中。漢人以高為貴,以高為極。凡國之重器,必筑臺安放。所謂志存高遠。

  與之相對。藪東郡渠陽縣,亦有高臺正筑。

  王充《論衡·別通》:“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觀也。”言下之意,游人必入國都,正因“都多奇觀”。奇觀建筑對一座城市的美譽度,不言而喻。

  正如樓桑多重器,故游人如織。更有許多被薊鈔上樓桑八景所吸引,慕名而來,絡繹不絕。樂不思歸,乃至長居于此,更不在少數。

  為維持開銷,必求客庸。凡有一技之長,皆可謀生。久而久之,習以為常。購田買宅,落籍薊國四百港城者,比比皆是。

  所謂集腋成裘,涓滴成海。

  大規模流民北上,日漸稀疏。然大漢十三州,并西陸,海外,徼外諸國,遷入薊國者,日有百戶。年均四萬戶,約三十萬眾。各城規模不斷外擴。以薊王都為首,滿五十衢。稱都邑。

  內外三郭,橫豎七里。計四十九衢者,稱大邑。

  內外二郭,橫豎五里,計二十五衢者,稱邑。

  只有一郭,橫豎三里,計九衢者,稱邑落。

  薊都十城,皆為通都大邑。

  二十七縣治,亦如此。

  邑落者,多為港城。雖多過九衢,然不滿二十五衢,皆稱邑落。以此類推。古時,稱王畿、侯國、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稱“大邑”。《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

  正因薊國二十七縣,皆為王子封國。故稱之。

  同理,薊國行高薪養廉,三食君俸。皆是“身之所庇”。

  或有人言。薊國雖有五學。然不能入王學,必退而求其次,入太學。不能如太學,再退求其次。如之奈何。

  人皆向好,民皆向善。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然有力所不能及。凡五學,皆有遴選機制。能否入學,一試便知。若屢試不中,自當另擇門路。

  且薊國二十等爵,士農工商,皆有出路。不必削尖腦袋,鉆營仕途。更何況薊王明以照奸。嫉惡如仇。凡有作奸犯科,必繩之以《薊法》。絕不姑息養奸。

  國風如此,民風必如此。

  樓桑演武場前,十里長街。

  軌路舫車徐徐靠站,乘客前上后下。

  便有二年十五六少年。一前一后下車,駐足眺望。

  “西林烽鼓,名不虛傳。”先下之人嘆道。尤其見過薊國高樓林立,仍顯巍峨高絕。足見演武場之宏偉氣象。

  聞是鄉音。后下之人,遂言道:“莫非足下,亦來自南陽。”

  “正是。”鄉音親切,先前那人行禮道:“李嚴,字正方。”

  后來之人回禮:“文聘,字仲業。”二人年不及而立,皆有表字。必有過人之處。

  “足下亦來投軍乎?”李嚴笑問。

  “然也。”文聘笑答。

  “如此,當共進退。”除有同鄉之宜,二人皆舉家逃難至此,同病相憐,同船合命。出仕薊國,上報君恩,下光門楣。才智得舒,一展所長。何樂而不為。

  “可也。”二人遂并肩入內。

  與此同時。樓桑太學壇,前院林蔭大道。

  南陽眾學子,三三兩兩,圍滿報亭。目光急切,心中忐忑。

  學期雖已過半,然為方便南陽學子,薊王首開“特招生”。只需考試合格,便可入太學。學成之日,便是出仕之時。

  今乃張榜日。南陽學子,皆躍躍欲試,翹首以盼。

  少頃,便有入學名錄,依次張榜于報亭琉璃壁中。

  高居榜首者,乃“新野鄧芝”。傳聞不過半大少年,尚不及十五。

  稍后,薊王都,靈輝五重殿,大華室。

  薊王雄深雅健,挹彼注茲。待將各派精要輪番操弄,融會貫通。不知不覺,天光大亮。華室殘香,余韻猶存。伴修女仙,窮盡畢生所學,負陰抱陽,沖氣為和。終得圓滿。

  安長御領侍醫,入室善后。

  天光三殿女仙。除昨夜守備觀天閣之寥寥數人,余眾皆橫陳榻上。圍繞夫君,群芳吐蕊,次第開放。

  “清香不用遮”,“艷艷玉開花”。

  薊王神光內斂,紫氣東來。由女神醫華妁,打理妥當。待將玉人輕置一旁,薊王抽身下榻。入浴室,洗漱更衣。

  步入北宮無極殿,眾妃已恭候多時。

  見薊王豐神異彩,瑩瑩輝光。一夜仙修,必有所得。竇妃遂捧盤,落座身側。與公孫王妃,左右相伴薊王。

  “夫君仙法大成,‘樂氣祛病’,延年益壽也。距‘入大樂定’,為時不遠矣。”竇妃言有所指:“若能集百家之大成,當大有裨益。”

  所謂“黃老赤篆,以修長生”,“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圣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傳至今日,房中術共分八重天。薊王距大成,一步之遙。

  王妃笑問:“莫非又有仙門,自薦枕席?”

  “正是。”竇妃笑問:“夫君知韓終乎?”

  韓終為齊人。《列仙傳》曰:“齊人韓終,為王采藥,王不肯服,終自服之,遂得仙也”。

  秦時趙高得傳“韓終丹法”,不畏寒暑(注①)。《抱樸子》云:“又韓終丹法,漆蜜和丹煎服之,可延年久視,立日中無影。”

  前漢時,有其后裔韓稚,越海而來。朝廷設“祀韓館”禮待(注②)。

  薊王少時博覽群書,身側又多女仙,焉能不知此人:“莫非還有傳人。”

  “正是。”竇妃言道:“此人非同小可,乃前司空黃瓊女黃景華也,傳聞韓終授其岷山丹,服得仙。號‘協辰夫人’。”

  《云笈七簽》:“黃景華者,漢司空黃瓊女也。景華少好仙道,常秘修至要,后師韓君,授其岷山丹方,服之得入易遷宮,位為協辰夫人,領九宮諸神女,亦總教授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