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132 七海雄心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皇后改嫁,非同小可。

  大漢開明之風,養開明之士。然涉及漢室并友邦。尤其乃我赫赫薊王。故國中上下,皆謹慎以待。雖說家大業大,肉爛在鍋里。然添丁進口,終歸要分一杯羹。更需謹防“一只老鼠壞了一鍋湯”。

  背后牽扯,利益攸關。各方博弈,可想而知。不可不察。

  正如薊國所興大儒學,大幕府,大藩國。與羅馬皇后的婚姻,被約定俗成,稱之為大和親。

  薊王應運而生,上根大器。所謂“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于是乎,孕大含深,貫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氣泰”。博大精深是也。

  是故,泰卦九二爻解:“上下通泰,心志相合,無所畏懼。”

  由淺入深,鞭辟入里:唯有上下通泰,方能心志相合,而后無所畏懼。

  薊王宮雖滿千人。然少府女官十去其三,侍御姬十取其六。余下不足十分之一,才是薊王妃嬪。

  比起洛陽十萬黃門,實不值一提。

  畢竟千里藩國,亦不比煌煌天漢。

  薊國上下,異口同聲。將婚儀,定為“和親之禮”。儀制先立,儀程隨之確立。各項準備,遂有條不絮,穩步推進。

  上表洛陽,少年天子自無有異議。薊王征討七海雄心,時人已盡知矣。

  尤其對洛陽天子而言。薊王虎視于外,內顧無瑕,何其幸也。《平樂會盟》,再到秦漢和親。一脈相承。西征雄心,人盡皆知。

  先約兄弟之邦,又結秦晉之好。薊王兵發西陸,為大秦皇后,征討不臣。理所應當。

  少帝欣欣然,取徼外山川地形圖。詢問徼外諸國,風土民情。也算忙里偷閑。

  漢使甘英,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出發,西行至疏勒,越蔥嶺,經大宛、大月氏至安息都城和櫝城(番兜城),后歷阿蠻、斯賓、于羅,抵條支。終至安息西界,西海沿岸(波斯灣)。海西,便是大秦。欲渡,為安息船人詐言所阻,遂罷西行。

  薊王早將沿途路線,打探一清二楚。更有甚者,薊王南北包抄,水陸并進。沿所辟港津珠串,掠海艦隊,直抵西海沿岸,羅馬邊墻行省。

  或許,比起陸上萬里征程。揚帆七海,將薊國科技優勢,最大程度放大。遠比穿越貴霜、安息,兩大帝國容易。

  時下,橫行西海的槳帆船,在薊國橫海大艦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單從承載,便可一窺大小。三百槳手,為西陸水軍主力。五百槳手,屬于旗艦規模。然即便無薊國將作寺技藝加成,史上東吳所造飛云、蓋海二樓船,皆可乘三千兵卒。十倍于西陸水軍。

  足見大漢造船技藝之強悍。

  比起短兵相接的陸軍。水軍更顯技術優勢。

  滅海賊王一戰。海賊被困狹窄水道,叫囂白刃接舷戰。實愚不可及。白刃戰的前提,是接舷。顧名思義,接舷便是船舷相連。換言之,兩艘船尺寸相差無幾,船舷并無絕對高差。

  然薊國大舡,通高七丈二尺五寸。須知,城墻亦不過高三、四丈。

  仰望巨艦,井底之蛙,如何接舷。

  更有甚者,堅船利炮,鐵壁鏵嘴。借水運之便,日行千里。既是水上塢堡,又自帶輜重糧草。更有船醫、百工,從旁協助。

  諸多便利,言之不盡。

  自揮師南下。劉備越發傾向于水陸并進。

  不斷督造良港,馴化徼外野人。直至西海。如此,船隊掠海而來,可獲足量補給。亦無懼糧道被斷。

  試想,如何斷海上糧道?

  唯有攻滅沿途港津。

  然就時下西陸攻城術而言。如何能破薊國機關楯墻,破甲強弩。

  更加水軍往來,源源不斷,輸送兵士輜重。“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徼外諸國,有心無力。再者說來,荒洲無人問津。先占先得。徼外諸國,輕啟戰端,攻伐漢家城池,自尋死路也。

  沿途所設,殑伽港、稽羅港、西頓港、東遜港、象林港、呂宋港。

  由殑伽港西行,可達黃支國。此處,亦是《厄立特利亞航海記(紅海環航記)》提到的著名商港波杜克(Podouke)。繞行已程不國(斯里蘭卡),順下身毒,可直入西海。

  若以泉州港為起點,這條直通羅馬邊墻的海上絲路,薊王已辟過半。

  開年后,薊王二十又七。尚不及而立。薊王早有言在先。而立之年,開造掠海大舡。待諸子長成,諸港規模初具。揚帆萬里,辟海外封國。焚盡蠻荒,薪火相傳。

  來得及。

  二宮太皇俱在。薊王與秦后和親,無需少帝親臨。且少帝心牽南陽戰局,亦無暇他顧。(大)秦(大)漢和親。事關國運。斷不可等閑視之。

  故大和親之儀制,儀程,皆由儒宗鄭玄,并薊國大儒聯手操辦。當極盡隆禮重法之能事。斷不會令國人失望。

  饒是如此。薊王仍秘在渤海灣區,操練萬艘民船。時刻預備南陽大水。

  樓桑,陸城侯府。

  中書仆射荀采,往來樓桑并臨鄉。通傳和親細節。

  自與薊王訂立和親之禮。羅馬皇后魯琪拉,聲名遠揚。便是域外諸國,亦經由居延外道商賈,悉知詳情。曾親赴西海,拯救魯琪拉的安息王子,亦不遠萬里,遣使來賀。引沿線諸國,紛紛效仿。

  時人遣詞造句,皆有大文章。域外,多指西域之外。徼外,多指嶺南之外。并各有引申。

  再加九九重陽,太妃欽定姻親同聚。凡薊王親家,皆請來相聚。故和親典禮,亦定在九月。

  話說,薊王和親,始于高車副伏羅氏。有感于此,薊王詔命,加號高車副伏羅妃、烏桓妃等,“閼氏”。王妃公孫氏,號“大閼氏”。

  薊王和合之舉,不言自喻。東胡各部,紛紛遣使來賀。

  入鄉隨俗。薊王此舉,盡收東胡人心。尤其漠北都護府,各部皆奉命行事。無有忤逆。

  正如我家陳丞相,四百年前行漢匈和親。四百年后,匈奴歸附,漠北無王庭。

  一言蔽之。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加法還是減法,因地制宜,因時化育。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