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137 萬死不避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孟子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張儉環視眾人:“今漢氣數已盡,能三興漢室者,必是薊王無疑。焉能坐視關東大亂,宗王乘亂而起,荼毒天下。”

  與會眾人,略作思量。整個《衣帶詔》的來龍去脈,便十分清楚了。

  竇太皇早已絕嗣。誰人為帝,對其而言,并無不同,亦無不可。

  換言之,即便薊王受禪,登臨大位。竇太皇亦足可保一世富貴榮華,頤養天年。且鏟除何董二戚,扶植黨人入朝。于朝于己,皆有大利。故與薊王,不謀而合。

  于是,竇太皇出《衣帶詔》,命黨魁張儉,并后將軍董卓,聯絡群雄,共謀大事。

  薊王則于背后,暗中支持。

  先滅何董二戚,待黨人執掌朝堂,續兩漢削藩國策。少則三五載,多則十余載。不出二十載,天下大定,四海升平。薊王攜開立四大都護府之威,待天時、地利、人和,皆成大勢所趨。由三公上表,請少帝禪位于薊王。改朝換代,三興炎漢。

  即便,薊王無意大位。文武百官,假以時日,必會廢立新君。扶何后所生麒麟子,登基為帝。只因麟子阿斗,種出薊王。那時,錦繡江山,依舊為薊王(家)所有。

  至于何后,若明事理,知進退。與竇太皇安居深宮,一并頤養天年。若仍不知足,三尺白綾,一瓶鴆毒,送其上路。對外便說,憂懼而亡。僅此而已。

  若薊王憐惜。告廟列祖列宗。葬入函園,亦成一段佳話。

  “嘶……”心念至此,曹操不由暗吸一口涼氣。竟不由得冷汗淋漓。

  薊王隱藏之深,始料未及也。

  有黨魁作保。《衣帶詔》必出竇太后并薊王之手。如此,全無后顧之憂。舍內眾人,只需依令行事。待事成,論功行賞,從此飛黃騰達,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果然,富貴險中求。

  “何時動手。”袁術已迫不及待。

  “袁府君無需心急。不出半月,自有分曉。”張儉言之鑿鑿。

  與會眾人,焉能不信。

  臨行前,張儉又叮囑,定要嚴把口風,切莫走漏消息。眾人紛紛應諾,各自散去不提。

  出平樂觀,袁紹約曹操同車入金水湯館小酌。

  “如何?”見曹操一路興致寥寥,袁紹隨口問道。

  “何事如何?”曹操反問。

  “孟德何其健忘。”袁紹反笑。

  曹操這便醒悟。遂言道:“實不相瞞,此事若出你我之謀,必不意外。然玄德磊落,如何能暗行權謀之術。隱藏之深,所求之大。著實讓人,始料未及。”

  “且不看黨魁又如何?”袁紹一聲輕笑:“萬里江山之利大,誰人又能不動心。玄德自幼家貧,十里少年。能有今日之大富貴,背后艱辛,不足為外人道哉。

  然,千里封國,看似廣袤,富庶無邊。雖,貴為王爵,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推恩令下,卻終歸不穩。唯有穩坐萬里江山,再無掣肘,方能將偌大家業,傳于后世子子孫孫。”

  曹操一聲長嘆:“本初,言之有理。我若是薊王,又豈能坐視千里國土,千萬國民,死后被人肆意宰割,支離而破碎。”

  “此,亦是玄德,不得已而為之。”袁紹一語中的。

  曹操無言以對。道理都通,亦是人情。然曹操依舊,半信半疑。

  情理上,應深信。然,情義上,卻又不肯全信。

  每每深思,便會心生一種道義崩塌的幻滅。他實難相信,恩怨分明,嫉惡如仇,忠義雙全,威信天下,為人表率的薊王,竟與我等,一丘之貉。

  一路寡言。下車時,袁術忽笑中含悲。

  “紅塵濁世,無人幸免”。

  與其目光相碰。曹操忽起錐心之痛。重重頓足,揮袖而去。

  卻被袁紹一把攬住:“孟德意欲何為。”

  “自去船宮,當面一問。”曹操答曰。

  “不可!”袁紹大驚。見左右無人近身,遂附耳道:“既為衣帶密詔,自當暗中行事。豈能堂而皇之,當面質問。玄德見密詔外泄,知事不可為,必行殺人滅口!君王一怒,血流漂櫓。我等三族親眷,滿門家小,俱亡矣!”

  “唉……”掙扎未脫,曹操悲從心起,仰面淚流。

  袁術卻齜牙一笑:“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蕓蕓眾生,生老病死,冷暖饑寒,又與我等何干?若能為玄德,蕩平宇內,他日登基為帝,你我輔佐明君,從龍有功,名著青史,澤被后世子孫。何樂而不為!”

  “公路言之有理。”袁紹亦勸道:“我等與玄德,刎頸之交。問鼎天下既是他心中所愿,我等縱刀山火海,亦助他得償所愿。雖萬死,不避(注1)。”

  “萬死不避!”袁術把臂上前。

  見好友如此,曹操這便收攏悲情,重重頓首:“萬死不避!”

  “且去沐浴薰蒸,不醉不歸。”袁術叫嚷道。

  三人遂把臂入內。

  西郭平樂館。

  送走內(舍)外(堂)嘉賓。黨魁張儉,獨自步入后舍。

  便有心腹黨人景顧,呈來密信:“太學連夜送來,乃出(林慮)山中舊友。”

  “好。”張儉這便接過。清水敷面,散盡酒氣。查驗封泥無誤,遂取書觀之。少頃,又遞給景顧,笑道:“眾皆多慮也。”

  景顧看罷亦笑:“山中消息閉塞,焉能盡知洛陽之事。”

  “正是如此。”張儉笑道:“老夫若非舍一世虛名,只身赴死。焉能得報血海深仇。今大勢已定,只需衣帶詔發,群雄響應。三興炎漢,指日可待。”

  “學生實不料,此詔竟出薊王之意。”景顧嘆道:“若有一日,大白天下。想必,世人驚詫,亦如我這般。”

  張儉搖頭道:“成大義不拘小節。為救天下黎庶,存續江山社稷,薊王亦不得已而為之。”

  “學生受教。”景顧肅容下拜。薊王赫赫威名,行事有禮有節,從未僭越。且薊國欣欣向榮,海納百川,包羅萬種。和合開明之風,聲名遠播萬里。若只為一己私欲,又豈能有今日大漢一藩。

  待景顧起身,張儉遂以隱秘相告:“時,‘三君’遇害,海內慟哭。幸得忠臣志士,舍生忘死。方為三君后人,覓得一線生機。竇大將軍孤孫竇輔,改姓胡輔,與姑母竇氏,先后避入樓桑。拜在盧司空門下。今為薊國少年長吏,得享千石俸。竇氏更婚配薊王,且誕下一子。

  太傅陳蕃之子陳逸,改名陳奔,少年時亦遠投樓桑,同為薊王師弟。今為上計令,得享二千石高俸。時,薊王不過一亭侯。便心存大義,仗義援手。于我等,有續命之恩。”

  略作停頓,張儉逐字逐句,擲地有聲:“于國于黨,于公于私。我等皆要助薊王成就大業。縱百死不悔。”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