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書頁

1.157 澤被后世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春分剛過,薊國千里國土,二十七縣,便有農人陸續備耕、通渠,開始新一季的稻作。谷雨之后,千里水田,已遍布農人。各家各戶,皆要趕在芒種前,理好廂田,以備育秧。

  此乃稻作之關鍵。雖說薊國隨王,稻作二十余載。然年年有新民落戶。尤其是東部安北、遼海二郡。近年來,乃薊國屯民重區。安北守閻柔、遼海守郭芝,自履任以來,兢兢業業,廢寢忘食,不敢有一日之疏。

  安北郡內,扶余四加正迅速漢化。除去飼養牲畜,并有三老傳授稻作技藝,年前已得享魚米之利。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源),令順民心。”

  閻柔自幼長于東胡。后久居西林,坐堂理政,居中調和。在“北人”中,素有信義。扶余四加,與本地漢人毗鄰而居,初時因語言不通,習俗不同,故常起沖突。然自領安北守以來,閻柔寬法嚴律,公正無私。以理服人,以德化人。胡、漢盡數歸心,少有爭斗。再過數年,當可為薊王所用。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此乃亙古不變之真理也。

  陸續有扶余國人,舉家南下,定居薊國。足可證明。

  自薊王平定半島,重開前漢舊郡。半島夷人、遠東胡人、極地野人,紛紛慕名來投。尤其環繞半島的珠鏈港津,紛紛擴建為港城,面朝大海,扼守內陸。隨街衢縱橫,不斷擴大。再于臨近港津之山川險要處,立烽堠、障壁、關邑。而后修路通渠,筑堤圩田。將先前圈占的無人荒原,悉數辟為良田,種植晚稻。待良田、道路、溝渠,不斷深入,距離適宜,再擇址修筑新城,或重駐前漢舊城。

  試想,圍繞半島之珠鏈,霅津、淵達、釜山、南、北烏稽等,諸港皆如此這般。不斷向內陸輻射。待良田、道路、溝渠、城邑,彼此連通之日,便是漢化半島之時。亦可稱半島“圩田大成”。

  “圩田制”,起于(薊)王,盛于(薊)國。

  凡有城邑新筑,附近島夷便會隨首領,歡呼雀躍,舉家而來。首領為里魁、衢長、坊令、邑宰、享受與漢人官吏,相同待遇。夷人亦就地轉化成“夷戶”,安居城中。家中青壯、健婦筑城修路,穿渠圩田,日賺二百大錢。家中老弱,則由三老傳授機關稻作,各項事宜。行農牧兼稻作。有三韓八十余國,美玉在前。更有同伴親身經歷為證,如何能不深信。

  東蓋馬縣“南沃沮屬國”、臨濊縣“北沃沮屬國”,及滄海郡“扶余屬國”。屬國民眾,大量遷出。填充蒼海、玄菟、臨屯三郡。遠東地區,正由奴隸部落聯盟,迅速向封建文明進化。

  兩漢處理內遷蠻夷,最行之有效的“屬國制”。正被薊王,發揚光大。與先前“屬國都尉”只為統領,內事皆由屬國自決迥異。薊王所置“屬國都尉”,職能類比“都護”。手握一國之政。筑城修路、穿渠圩田,皆歸其所轄。“都尉”與“都護”,漸漸比同,皆有“總督”之意。遂與“校尉”區分。國主,乃名義上首領。享有一國之君,理應享有的一切。然,牽扯到重大事務,當以屬國都尉,馬首是瞻。

  建制上,類比大漢藩國。國主坐享食俸,國政卻握于國相之手。

  如前所說。四夷皆以漢化為榮。能得大漢認可,成為屬國。坐享其成,坐收其利。富貴綿延無盡,澤被子孫后代。事后再看,有百利而無一害。部落文明與封建文明,判若鴻溝。每每回憶先前。島夷頭領,盡皆搖頭自嘲。窮鄉僻壤,舉目蠻荒,化外野民,家徒四壁。還有何物,能被大漢所惦念。

  再想薊王如此善待,各個感激涕零。正臘時,紛紛遣使薊國,上表深謝。

  薊王回復曰:煌煌天漢,薪火相傳。

  使節忙問:王上何意?

  左相崔鈞答曰:大漢傳火天下,燒盡蠻荒,盡歸向化也。

  使節紛紛醒悟,心悅誠服,感激涕零。

  在光融天下,一騎絕塵的漢家強勢文明面前。四夷“如螻蟻仰望蒼穹”,“似蜉蝣漂流汪洋”。如何能不敬畏若天神。大漢的一切,皆令四夷心生向往。

  紛紛苦思:如何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漢人。

  來自半島的思潮,如野火燎原。正在四夷之中點亮文明的篝火,匯聚成照亮前路的巨火塔。

  遙想后世,歷代文明的傳火者們。再無如大漢一般,兼容并蓄,包羅萬種之氣概雄心。

  薊王既孤身來此,自當傾盡所有。不使人類文明,陷入不斷劣化的循環。

  薊國王城,西宮,增城殿。

  久未露面的劉氏老族長,領孤孫前來拜見。老族長家逢巨變,子女皆先后故去,唯剩一孤孫。

  “九叔免禮。”簾后太妃,柔聲言道:“賜座。”

  “謝太妃。”老族長又為太妃引薦:“乃老朽孤孫,少時外出游學,一別十載。至今乃歸。”

  “劉平,拜見太妃。”儒服青年,伏地行禮。

  “你叫劉平?”太妃忽問。

  老族長笑答:“多年前,宗祠大考。王上名列前茅,此子卻是第五。雖落選,然志氣不可丟。于是,老朽便用王上幼時之‘平’,改其名。此子亦頗知上進,外出行學,一別十載。今學業有成,特領來與太妃一觀。”

  “原來如此。”太妃欣然點頭:“既學成歸鄉,當為國效力。”

  劉平伏地答曰:“稟太妃,不日當往四方館一試。”

  “既是宗室俊彥,便不必去黃金臺了。”太妃笑問:“何所長?”

  “(劉)平,游歷四方,曉各地風土民情。愿往京畿,供職藩邸。”劉平答曰。

  許慎《說文》:“邸,屬國舍也。”所謂藩邸,便是大漢藩國,設在京畿的館舍。如“蠻夷邸”,便是接待蕃國來使及四夷“蕃客”的館舍。

  類比“蠻夷邸”之命名,薊國在洛陽的藩邸,稱:“薊邸”。

  換言之,劉平欲求“薊國入京使”一職,常駐洛陽。劉平既是樓桑劉氏宗親,又久歷四方,學業有成。確是適合之選。

  太妃略作思量,這便應允:“如此,也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鶴樓文學
書頁